1樓:網友
對。觀 是左右結構的詞 是寫 "又" 後寫"見" 。
2樓:娃娃教育小能手
對。觀屬於左短右長的字。
觀。拼音:guān、guàn,部首:又,筆畫:6,辯灶繁體:觀,五筆:cmqn。
釋義: guān ]
1、看。2、景象或樣子。
3、對事物的認識或看法。
guàn ]
1、道教的廟宇。
2、(guàn)姓。
組詞:樂觀、**、參觀、觀點、圍觀、奇觀、改觀仔圓、美觀、觀察、觀眾、觀賞、壯觀。
筆順。<>
觀這個字是屬於什麼結構觀?
3樓:君子陶陶
觀字是左右結構。
拼音:guān,guàn
四角碼:77412
部首:見。總筆畫:6
部首外:298五筆:cmqn
86五筆:cmqn
鄭碼:xl統一碼:89c2
倉頡:ebhu
筆順:542535
釋義:1、看,察看:~看。
2、看到的景象或樣子:~瞻。
3、對事物的看法、認識:世界~。
4樓:芊芊和你說教育
觀字是左右結構。
一、觀的釋義。
guān ]
1、看。2、景象或樣子。
3、對事物的認識或看法。
guàn ]
道教的廟宇。
二、組詞。樂觀、**、參觀、觀點、圍觀、奇觀等。
觀字的結構是什麼?
5樓:旅遊達人小徐
觀字的結構是左右結構。部首:見。筆畫:6
五筆:cmqn
基本解釋。觀[guān]
1. 看 ~看。走馬~花。坐井~天。
2. 景象或樣子 奇~。改~。
3. 對事物的認識或看法 樂~。悲~。世界~。
觀[guàn]
1. 道教的廟宇 道~。白雲~。
2. (guàn)姓。
相關詞彙組詞 ** 觀眾 樂觀 參觀 壯觀 奇觀 觀點 圍觀 觀賞 觀察。
同音字 冠 莞 關 官 倌 閞 棺 綸 瘝 矜。
同部首 覽 規 見 覘 視 覓 覡 覷 覥 覦。
觀字的結構是什麼左短右長?
6樓:貝貝愛教育
屬於左右結構,是左短右長。
觀拼音guān guàn
觀guān1、看,察看:**。
2、看到的景象或樣子:觀瞻。
3、對事物的看法、認識:觀點。
觀guàn1、道教的廟宇:白雲觀。
2、古代宮門前的雙闕。
3、樓臺:樓觀。
4、姓。漢字筆畫:
1、參觀[cān guān]
實地觀察(工作成績、事業、設施、名勝古蹟等)。
2、樂觀[lè guān]
精神愉快,對事物的發展充滿信心(跟「悲觀」相對)。
3、**[guān kàn]
特意地看;參觀;觀察。
4、觀點[guān diǎn]
觀察事物時所處的位置或採取的態度。
5、改觀[gǎi guān]
改變原來的樣子,出現新的面目。
觀字的結構是左短右長嗎?
7樓:小陽同學
觀作為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此字初文見於商代至西周時期 。觀本義指有目的地仔細察看,又指有目的地向別人顯示。
引申表示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因「觀」所見到通常是值得人們欣賞的景觀,故又引申為觀賞及值得觀賞的景象。以上義讀guān。
由景象又可引申為觀賞景物的建築,即宮觀,讀guàn,特指道教的廟宇,即道觀。
觀字的結構是什麼 左右等長?
8樓:網友
觀字的結構:
觀』 <
拼音:guàn guān 注音:ㄍㄨ
簡體部首:見 部首筆畫:4 總筆畫:6
繁體部首:見 部首筆畫:7 總筆畫:9
康熙字典筆畫( 觀:25; )
字形結構。 首尾分解]:又見(youjian) [漢字部件構造 ]:又 見。
筆順編號 ]:542535
筆順讀寫 ]:折捺豎折撇折。
觀字的結構是左右等長嗎
9樓:小王子與玫瑰
<>不是。觀字是左短右稍長。因「又」是偏旁,它的一捺需短一些,給「見」讓一點地方,使整個「觀」字看著美觀。
觀是漢語通用規範渣舉公升一級字(常用字)。此字初文見於商代至西周時期。觀本義指有目的地仔細察看,又指有目的地向別人顯示。
引申表示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因「觀」所見到通常是值得如老人們欣賞的景觀,故又引申為觀賞及值得觀賞的景象。以上義讀guān。
由景象又可引申為觀賞景物的建築,即宮觀,讀guàn,特指道教的廟答友宇,即道觀。
情侶之間的金錢觀 消費觀不同,在一起是不是會很難
從我的觀點來看,我認為當我們談論不同的消費觀點時,我們會將情況想得很嚴重,其實並不一定會覺得相處很困難,如果生活中一個人願意遷就另一個人,慢慢磨合,還是會走下去的。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是很大的。你怕冷,他怕熱,你喜歡吃甜食,他喜歡吃辣。甚至女孩之間的內在差異也很大,有些人使用sk ii,另一些人...
右邊的這個字是不是延字?這字什麼意思
應該是 康吉迪 康吉 兩字好懂 健康 安康 吉祥 好運,健康 運氣這是事業發展 成才發達 功成名就 富甲一方 出將入相的基礎,沒有 康吉 一切免談。迪 字,本義 開導 引導 啟迪 在下認為用在這裡是多音多義 一是借用本意智慧,健康 運氣 智慧,有這三位一體那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可以達到出神入化 隨心...
《論語》是不是就是一套價值觀的灌輸
如果不會主觀去思考和分析,任何知識都是一種如同對植物的澆灌。而通過自己的思考和結合自己的閱歷去分析,然後吸收,才如同植物對外界水分 營養的吸收,變成植物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論語 對有些人來說,確實是乏味的灌輸,讓人這也不可以,那也不可以,好像帶了緊箍咒。如果你能主動去吸收,則全然不同,有些是自己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