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整理完的三個典故,急求答案

2023-04-26 07:15:07 字數 4562 閱讀 7051

1樓:從瑾嘉瑜

典故:(1)季鷹:西晉張翰字季鷹,在洛陽為官,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遂棄官南歸。

出自《世說新語》) 鱸魚堪膾:用西晉張翰典。《世說新語·識鑑篇》記載:

張翰在洛陽做官,在秋季西風起時,想到家鄉蓴菜羹和鱸魚膾的美味,便立即辭官回鄉。後來的文人將思念家鄉、棄官歸隱稱為蓴鱸之思。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末?」意思是:不要說鱸魚肉絲鮮美,秋風呼呼刮滿天,我不會象西晉的張季鷹,為貪吃家鄉美味而棄官。

他要藉此表達的是自己不願歸隱,又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

2) 求田問舍三句:《三國志·魏書·陳登傳》,許汜(sì)曾向劉備抱怨陳登看不起他,「久不相與語,自上大床臥,使客臥下床」。劉備批評許汜在國家危難之際只知置地買房,「如小人(劉備自稱)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

求田問舍,置地買房。劉郎,劉備。才氣,胸懷、氣魄。

3)樹猶如此:用西晉桓溫典。《世說新語·言語》:

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

此處借抒發自己不能抗擊敵人、收復失地,虛度時光的感慨。

2樓:小棒棒想糖糖

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麼,1、「休說鱸魚堪膾」三句反用「季鷹鱸鱠」典,表示自己不願意像張翰那樣因思鄉歸隱。季鷹是張翰的字《晉書。張翰傳》:

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菜、鱸魚鱠,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2、「求田問舍」三句,表示自己如果像許汜那樣求田問舍不關心國事,一定會羞見雄才大略的劉備。《三國志。陳登傳》載:

漢末許汜因受陳登(字元龍)怠慢,在劉備面前鳴不平。備曰:「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王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採,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

3、「樹猶如此」: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桓公(桓溫)北伐,經金城,見前為琅琊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此三句嘆時光流逝、功名未就,而國事飄搖。

水龍吟分析四個典故的作用

水龍吟使用三個典故表達了幾層意思

3樓:關關說教育

表達了三層意思。

1、通過寫景和聯想抒寫了作者恢復中原國土,統一祖國的抱負和願望無法實現的失意的感慨。

2、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難酬、報國無門、抑鬱悲憤的苦悶心情。

3、極大地表現了詞人誠摯無私的愛國情懷。

該詞是辛詞名作之一,它不僅對辛棄疾生活著的那個時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較真實的現實內容,而且,作者運用圓熟精到的藝術手法把內容完美地表達出來,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極其強烈的感染力量,使人們百讀不厭。

4樓:磨霞

1、這首詞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闋開頭以無際楚天與滾滾長江作背景,境界闊大,觸發了家國之恨和鄉關之思。「落日樓頭」以下,表現詞人如離群孤雁、像棄置的寶刀難抑胸中鬱悶。

下闋用三個典故對於四位歷史人物進行褒貶,從而表白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嘆惜流年如水,壯志成灰。最後流下英雄熱淚。

2、附原文:

水龍吟。宋。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cen)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ji)。

落日樓頭,斷聲鴻裡,江南遊子。

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鱠(kuai)、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盈盈翠袖,搵英雄淚。

譯文】楚地的天空,千里瀰漫著清爽的秋氣,江河水流向天邊,秋色天際。遠望遙遠的山嶺,有如插著玉簪的螺髻,向人們呈獻愁恨。流落江南的遊子。

在落日的時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鳴聲中,站在樓上了望。把寶刀吳鉤看完,把欄干拍遍,但沒有人領會,我登臨樓臺的用意。

不要說鱸魚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嚐,秋風吹遍大地,張季鷹怎麼還沒有回鄉?如果只想像許汜一樣,買田置屋,怕會羞於看見才氣橫溢的劉備。可惜年華如水流去,憂愁風雨,樹木猶如此。

請誰喚來身穿鮮麗衣服的美女拿著紅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淚?

3、作者簡介:

辛棄疾(2023年5月28日-2023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追贈少師,諡忠敏。

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他詞的基本思想內容。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

著名詞作《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滿江紅(家住江南)》、沁園春(杯汝來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

5樓:佳人醉月

①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張翰思鄉,棄官歸裡 熱烈高亢的抗金復國豪情;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劉備鄙棄許汜計較名利地位 無人理解、孤獨難耐的痛楚;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桓溫北伐途中慨嘆光陰易逝 對年華虛擲、功業無望的哀傷。

水龍吟下片連用三個典故,寫到了哪些歷史人物?

水龍吟這首詩運用了幾個典故,含義是什麼?

6樓:韶華傾負徐

用了晉朝張翰蓴鱸之思的典故,求田問舍的典故,樹猶如此的典故。

1、蓴鱸之思典故。

張季鷹(張翰)被任命為齊王的東曹掾一職。在洛陽見到秋風吹起,於是思念起家鄉吳地的菰菜羹和鱸魚膾,說:「人生貴在順遂自己的意願,怎麼能為了求得名聲和爵位而羈留在離家鄉數千里之外當官!

於是駕起車子便回去了。

2、求田問舍的典故。

劉備、許汜與劉表在一起共論天下之士。談到陳登時,許汜不以為然地說:「陳元龍乃湖海之士,驕狂之氣至今猶在。

劉備雖然對陳登十分熟悉,但他沒有立即反駁許汜,轉而問劉表:「您覺得許君所言對不對?」

劉表說:「如果說不對,但許君是個好人,不會隨便說別人假話的;要說對,陳元龍又盛名滿天下!」劉備問許汜:

您認為陳元龍驕狂,有什麼根據嗎?」許汜說:「我過去因世道動盪而路過下邳,見過陳元龍。

3、樹猶如此典故。

桓溫率兵北征,經過金城,見到為琅邪內使時種下的柳樹,都已經十圍之粗了,感慨的說:「樹尚且如此,人又怎麼能忍受歲月的消磨呢!」手撫枝條,泫然落淚。

《水龍吟》用了哪三個典故?

7樓:匿名使用者

水龍吟有很多,這只是一個詞牌,你要問的是哪首。

如何理解水龍吟的最後一句?

8樓:愛體育的小剛

朋友你好,水龍吟最後一句為: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意思是:

只可惜時光如流水一般過去,我真擔心著風雨飄蕩中的國家,時間如白駒過隙!連一拭英雄淚的紅巾翠袖也無人喚取了。

全文為: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宋代: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欄杆 一作:闌干)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翻譯如下:空蕩的秋空雖火紅似火,可是我心中卻千里冷落淒涼,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隨著天空流去,何處會是盡頭,這秋天無邊無際。無奈的眺望遠處的山嶺,為何,報國又比登天難,為何,國家又如此腐敗,只能怪人間正道是滄桑。那群山像女人頭上的玉簪和螺髻,難道說,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嗎?

斜下的太陽照著這亭子,在長空遠飛離群。孤雁伴著它那悽慘絕望聲從天空劃過,或許是映照著我這流落江南思鄉遊子。我看著這寶刀,卻不曾沾染著敵人的鮮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欄杆都拍遍了,也沒有人領會我現在登樓的心意,天下知我者,還能有誰呢?

我可不會像張翰那樣,為家鄉之景而歸。那劉備天下為懷,斥責許氾,辭氣激揚,令人佩服。只可惜時光如流水一般過去,我真擔心著風雨飄蕩中的國家,時間如白駒過隙!

連一拭英雄淚的紅巾翠袖也無人喚取了。

9樓:小皮皮狗樂樂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是南宋文學家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全詞就登臨所見揮發,由寫景進而抒情,情和景融合無間,將內心的感情寫得既含蓄而又淋漓盡致。

《水龍吟》詩的內容

氺龍吟中共有幾個典故 分別表明了怎樣的情思

10樓:i安妮就北

真人電影。

生化危機1生化危機2:啟示錄。

生化危機3:滅絕。

生化危機4:來生。

生化危機5:懲罰。

cg動畫。生化危機:惡化。

生化危機:詛咒。

蘇軾水龍吟翻譯蘇軾水龍吟的譯文註釋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妖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譯文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無人憐惜任憑它衰零墜地...

蘇軾水龍吟的解釋,蘇軾的 水龍吟 什麼意思

小舟橫截春江,臥看翠壁紅樓起。雲間笑語,使君高會,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豔歌餘響,繞雲縈水。念故人老大,風流未減,獨回首 煙波裡。小船在春江上飄蕩,像要把春江的水截斷,我躺在船裡,夢中看那翠壁紅樓在岸邊聳起。雲間笑語不斷,朋友在那會客呢,美人影影綽綽也像半醉的樣子。樂聲哀怨,歌聲傳的很遠,餘音嫋嫋。我...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評析,辛棄疾的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全詩及賞析

全篇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宋代 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欄杆 一作 闌干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