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忠孝難以兩全,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啊

2023-01-22 10:00:10 字數 5509 閱讀 9462

1樓:小錦蓮蓮

特定情況下的,比如太忙沒法顧家,比如家國之間出現了矛盾,又或者為了家國人民需要犧牲一些自己家的利益……

但,這句話的另外一個意思是——忠就是孝,孝就是忠。

我們先想象一下說這話的情景,遊子離家,對交心朋友說的(嗯~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感覺,嗯~反正意思差不多吧),用最近節目裡常常說的話——這不是混,這是闖。如果出來混,很明顯,即不忠,也不孝,沒什麼好說的,如果出來是,是闖,這是忠而孝的表現。

還有一種場景,所謂家內有賊禍害萬民,除不除?情理上是先要阻止,引導,勸說等等,不行,那就等著外面的來,可是有些時候等著外面的來整個家都要沒的,那有什麼辦法?不只家沒了,而且受害者越來越多,有些時候外面的可能也沒那麼大的能耐,那有什麼辦法?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忍痛說下這句話,也算是對世人的交代吧。

不過,通常第一種情況多一些,第二種,一般人很難碰到吧。

2樓:八十三阿哥

有時我覺得沒有啥道理,只是一種境界,盡忠和盡孝根本就不衝突,卻要硬放到一起。

古人云:自古忠孝不能兩全,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3樓:眾神新人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是因為古代戰亂頻仍,健壯的男人都被拉去打仗,基本是有去無回,不能在父母身邊盡孝道,所以說"自古忠孝不能兩全"。

4樓:易經也瘋狂

劉恆老師解讀古人智慧:忠孝不能兩全

「忠孝難兩全」這話有出處嗎?求~

5樓:三地兩制

【伍子胥】鮑機

忠孝誠無報,感義本投身。日暮江波急,誰憐漁丈人。楚墓悲猶在,吳門恨未申。

翻看了《史記》中的《伍子胥列傳》,對這個與吳越歷史有著極深淵源的人物有了幾分認識,有些感慨,一種無法暢快的鬱郁情節,因為都是吳之氏。

雖然說伍子胥出生楚國,但更多的生命時光還是為吳而逝,乃至後代亦在吳國耕作生活。當然歷史是在發展中前進,去感傷已逝的人未免有些傷害大眾的歷史情節。

不得不承認勾踐是梟雄,而伍子胥的下場也是一種無奈。子胥的遭遇在項梁身上也有曾重現,歷史的相似說明子胥是一個有大眾同格的人。

首先他執著,父兄皆被楚平王誅,詐死以出楚國,後輾轉諸國,到吳國也經歷風波之後再入朝廷。如果不是有一種報仇的信仰,或許歷史上的伍子胥就算活了,也是被歷史載在同誅於其父、兄之時。這點使他在生活中甘吃千萬苦,為報一身仇。

許多歷史的人物也大多是因為有所負,才成其偉業的,越王勾踐就是一個。

執著的本身並沒有錯,關鍵在順境中可以保持清醒是難得的。子胥千不該萬不該倒行逆施,將楚平王鞭屍三百,為世人所不容,天道之難容,是故申包胥走秦告急,痛哭七日求得親王五百乘救楚出吳。伍子胥也算是一個有雄韜大略之人,他所能看到的不僅是事情的表相,所以他可以在吳夫差的身邊扶搖直上,報仇的衝動總有失情理,雖當時孔子尚未相魯,一種無主流意識的民眾心態還是難以接受子胥的行為。

夫差疏遠子胥,加之饞人的挑撥,最後在功齊不功齊之中成為犧牲品,或許是天道的懲罰,或許是夫差的錯誤,無論如何,伍子胥死了,為他的執著。

為伍子胥悲哀,更痛恨夫差的親佞遠賢,以誅忠良。吳國之大旗傳久遠,那今天我們所傳承的吳文化將是別樣濃厚。

在伍子胥一生故事中,頗有些吳國「打江山易守江山難」的味道,雖然統一天下的大業是在秦國完成,子胥忍辱執著以助夫差成就事業,使吳之事業如日中天,卻終因為無法協調好與嚭之間關係,被嚭以計除去,能開拓事業卻保不住性命,子胥的死是「伴君如伴虎」一佐證。

雖然范蠡西施傳久遠,陶朱公之為商道貢獻無數,但我總認為只有伍子胥,才是我閱讀歷史能夠尋到的。

6樓: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珍惜身邊的每一份親情,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是的,我們在為父母的長壽而慶幸的同時,不得不為她們即將離開人世而感到擔憂。很多時候忠孝兩難全,不知道當你的父母讓你愛一個你不愛的人的時候你該如何是好?

服從?為了父母的微笑而委屈自己,為了他們的虛榮心而使自己強顏歡笑?也許這個問題很幼稚,但是卻很現實,在顯示面前,人們就很容易迷失了方向,進退兩難。

對於男孩子來說,依從父母就意味著將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融化成一份長存於心的遺憾;對於女孩子而言,依從了父母,以為著失去了自己的終身幸福,難道愛上一個自己不愛的人不是很痛苦嗎?朝朝暮暮反而成了度日如年。用這些痛楚換取父母的回眸一笑,值得嗎?

但願我們每個人,都不會有面臨這種災難的一天。更希望每個父母都能理解子女的心思,犧牲自己的虛榮,換取兒女的幸福,相信「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樣做能換來子女的尊敬和更多的孝心,不至於因為一己之力而使子女抱憾終身。

人生不過是一條通往墳墓的路.來時勿勿不肯歇歇腳,走時想回頭看看已是來不及.在天空自由飛翔的小鳥才是最幸福的,雖然沒有牢籠中的衣食無憂,但是它們有最寶貴的。。。。自由。。。。。。

7樓:談情解愛

自古忠孝難兩全, 精忠報國效岳飛。 胸襟坦蕩豪氣壯, 獻身報國忠國家。 岳母刺字表忠心, 千古流傳贊赤子。

古人說的忠孝不能兩全,是真的不能兩全還是故作玄虛找脫詞?

8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自古忠孝難兩全」,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並不全是故弄玄虛。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搞清楚忠和孝的定義:忠,指忠於國,對古人來說就是忠於皇帝;孝,是指孝敬和贍養父母——忠孝能不能兩全,取決於忠和孝在執行時會不會產生矛盾和衝突。

那麼,我們就來從古人的角度找一找忠孝不能兩全的原因:

首先,古人交通不便,最快的交通工具也就是騎馬,而且路還不好。據史料記載,邊遠地區**上一趟京城,往返一次往往需要幾個月,不象現代人又是飛機又是高鐵的,即使路再遠也能朝發夕至。這就決定了古人如果為朝庭辦事,很多時候都在外奔波,你想啊他連家都常常不能沾,哪還談得上侍奉父母?

這是其一;

第二,所謂「文死諫武死戰」,古人的道德規範裡,真正忠君愛國之士是隨時準備殺身成仁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種隨時準備去死的狀態對古人來說本身就是一種不孝的行為,更何況隨時都可能翹辮子,人一死還怎麼對父母盡孝?

第三,古時候普通**的薪資和福利待遇可不象今天這麼高。一個做到「忠」的**,當然不可能是一個腐敗分子,那麼這就決定了他的收入不會很高——收入不高,家人的生活條件自然也好不到**去,父母也就只能陪他過苦日子,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孝」了,恐怕質量也高不到哪兒去。

第四,如果他恰好是一個守衛邊疆的武將或者小兵,那就更不用說了。總不能為了盡孝把父母帶在危險萬分的邊關之地吧?當然不能!

但是邊關總得有人守啊,那怎麼辦?沒辦法,想要保家衛國,就只能和家人兩地分隔,根本談不上盡孝了。這一類情況下,不光是古人,即使是現代人,忠孝都很難做到兩全。

以上說的還只是一般情況,如果遇到個昏庸的皇帝情況會更慘,一個盡忠守節的**死亡機率會大大增加。我們前面說過,要孝敬父母,首先他得活著,人一死,什麼都沒了,何況「孝」?

我們在這裡隨便說說,都能發現這些問題,其實現實中很多事,還要複雜的多也棘手的多,中間很多難處,可能遠遠超出我們這些局外人所能想象。

很多時候,忠和孝還是有一定程度的衝突的,這就是一個顧大局還是顧小家的衝突,很難兩全。因為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使你自以為很能幹——畢竟,誰都不是超人。

為什麼自古以來忠孝不能兩全?

9樓:匿名使用者

自古成大事者,都難免要經受忠孝難兩全的考驗,其實對父母的「孝」和對祖國的「忠」並不矛盾,這種「忠」是更大程度上的「孝」。但「孝」有多種表達方式,並不是一定要守在父母身邊才算是「孝」。

可是,如今再從人性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心中難免不生疑竇:忠於事業,恪盡職守,理當如此。但當它與父母親人特需親情關照產生矛盾時,孰輕孰重,不言而喻,可孰急孰緩呢?

在單位,無論你肩負何種職責,離了你,單位不會就此癱瘓,不會因你沒上班而消亡,而父母關鍵時刻沒了親情,並就此撒手西去,你難道不後悔一輩子,懺悔一輩子?一個不愛自己父母的人,他能熱愛自己的工作嗎?一個不熱愛自己事業的人,他拿什麼來報答自己的父母?

10樓:香舞尊神

為國家盡忠,為父母盡孝。

首先這就是兩個問題,忠孝兩件事 都不是「混」能求證的。

以我目前的年齡和理解能力,只能理解到這些:做的事可以讓忠和孝的對方的收穫,比你做之前要多,才算做到。

你心裡想我要忠於國家,要孝順父母,但是沒有去做,或者做的不好,不到位。根本算不得「全」。只能算「混」

那你的 混。做到了哪一點?忠一事,絕大多數人最多做到匹夫有責即可。

一般人主要在孝。這個就簡單了,不讓父母操心,擔心,到父母享受生活的年紀可以安心的享受生活,不用再操心孩子的事。就算很孝了。

自由職業,,能做到不讓父母為你擔心,做什麼都行。

也別把自己的行止 放大到忠孝兩全的層面,從你問的問題,就覺得你還沒有理解這個的含義。應該是比較年輕的人。也好在年輕,可以經歷,也還有時間經歷,經歷之後,你就明白了

11樓:匿名使用者

是啊!很多的時候你想做的事不一定做到,就像不能同時顧全家庭和事業,儘管你很努力了,但還是難免一方被忽略,所以不要為這些事煩惱,你只要盡力去做了,相信會有人理解的

12樓:匿名使用者

忠要看忠於什麼,孝要看怎麼個孝法..

13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忠就是死 孝就是活 所以就是矛盾的!

14樓:眉毛白了

四〕晉陽秋曰:「處仕晉為御史中丞,多所彈糾。氐人齊萬年反,乃令處距萬年。

伏波孫秀欲表處母老,處曰:『忠孝之道,何當得兩全?』乃進戰。

斬首萬計。弦絕矢盡,左右勸退,處曰:『此是吾授命之日。

』遂戰而沒。」

15樓:匿名使用者

最好的就是2個都用

不讓就全去死

當忠孝不能兩全時該如何選擇?

16樓:

對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理解在今天,在當代中國,忠是什麼? 今天沒了皇帝、沒了主子,這個忠就沒有了具體的指代,所以這個忠就成了一種泛指:忠於職守。

那麼當忠孝不能兩全的時代該如何呢?忠孝在儒學和中國人的價值體系中的排位是從屬性的,要遵從義的指導,所以兩者衝突時,要先看下義之所在,比如,當年汶川大**時的那個跑跑、比如現在邊界對峙著的士兵,這時是大義所在談孝談人的本能就是錯誤的、可以理解,但就是要被鄙視!也就是說首先要看你的職責是什麼,是民眾所託付的公共責任,如警察、消防、戰士、公務員等;承擔對社會的教育與垂範者,如教師、明星、公共知識分子、公務員中的領導等。

對於他們的要求自然不同,當然要更強調職責,當然戰士他們比較好分辨,而後一類則比較難分辨,所以談忠於職守更要針對後一類人,對他們更不能放棄監督,尤其是粉絲對於自己的愛豆。對於一般人,日常工作的忠是對所在的小集體的,這時的忠更不是絕對的,這是小義,這個忠就要符合自己的良心和道德自覺,所以現在的企業文化第一步就是要搞價值觀的認同,你如果不能認同,這也沒什麼奇怪的,畢竟是多元價值觀的時代,但這就意味著你無法融入你所在的團體,早晚要分道揚鑣,還是儘早有所打算為好。所以對於這種情況,小集體是一定要強調忠的,但個人則首先要進行自己的價值判斷,如果彼此順眼投緣,那你就會逐步化入這個小集體,這種情況下仍然可能會是盡忠在前。

反之,自然是孝在先。其實,從來就沒有過什麼忠孝不能兩全,這就是一個簡單的價值排位的問題,首先要看這個職責的公共性;其次要看自己的價值認同,基於這個來進行價值排位而已。

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那麼這個自古以來是從什麼時候

自古以來中的 古 指古代,也就是中國的古代。中國因為鴉片戰爭被踢出中世紀進入近代社會,也就是以中英 南京條約 簽訂鴉片戰爭結束為時間段 1842年8月29日 1842年8月29日以前是自古以來 蒙古,外東北西北部分土地的失去是在近代,但已經被 承認為它國領土 為了解決中緬未定國界問題主動放棄江心坡 ...

是不是自古以來好人就當不了好皇帝

當然,好人自然不能當好皇帝,政場黑暗,好人是不能長久的,就算李世民康熙回也是汙點重重。答 像于謙,海瑞,這種大好人,民心廣泛,怎麼不做皇帝?好皇帝是要手段的,不可能一味施行仁政,不可能讓好人來當的。一個好皇帝要正確處理君臣的隔閡和猜疑,將領的功績和兵權,不可能永遠用好人的方法去解決,特殊手段或稱不光...

為什麼自古以來婆媳關係都不好

是你認為自古以來的,不能代表別人。婆媳之間的矛盾在於,父母疼兒子的多少。可憐天下父母心。老媽用了5年時間教會兒子怎麼穿衣服,老婆只用了5秒就叫兒子脫了衣服 因為,每copy個女人自古以來都是從媳婦bai熬過來的,在只當媳婦的時候du 受了常人無法想象zhi的委屈卻沒dao法發洩,只能希望生個兒子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