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一下陶笛和壎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啊(很急)

2022-12-31 01:30:18 字數 6057 閱讀 3922

1樓:

不是8kong有音調

2樓:

很明顯不是。chuzi9958的答案正確

3樓:小龍包

肯定不是,壎的聲音很好聽,陶笛就不知道了

4樓:晏喬安

不是吧,不然為何不叫一個名字呢?

請問陶笛和壎有啥區別嗎?

5樓:月似當時

壎和陶笛的不同:

1.陶笛有氣道,在製作前已經確定,正要正常吹奏就能很容易吹響,比壎容易操控。傳統壎(閉口壎不在討論範圍內)是開口樂器,吹孔是通過嘴脣風門控制吹進壎的腔體內部的。

2.製作工藝:陶笛一般注模工藝,批量生產。壎則大多手工捏製,對於壎製作師的要求較高。只有旅遊產品的壎或者普及用的壎,才會量產。

3.吹奏方式不同:陶笛直接用口包著吹就能吹響,而壎是口風來控制的,口與壎的吹奏形成45度角氣息斜射進去的,這一點壎與陶笛有著很大的區別,明顯壎的難度比陶笛高很多,甚至有的初學者想要學著把壎吹響就要個一年半載。

4.發源地不同。陶笛源自義大利,麵包師dunati發明的哨口玩具,後來改良發展為了目前的形制。

壎自古源於中國,是中國見證古文明的一件民間樂器,受眾之廣,影響力之大,影響全世界泥土樂器的發展,甚至全世界的泥土樂器都能找到中國壎的影子。

5.吹嘴設計的不同。陶笛吹嘴的設計很像滿口壎,包著吹就能吹響。

壎的吹奏處理屬於外切或者內切斜切處理,通過嘴脣風門控制吹進壎的腔體引起腔體震動而發音,細細觀察就能知曉壎的吹嘴給專業人士很多處理「半音」的科學方法,通過俯仰角度的調解,壎如排簫一樣,能輕鬆吹出各種樂譜需要的變化音,在升降音上有著特別明顯的優勢。

而吹嘴半音或者變化音是陶笛的劣勢,雖然目前開發出了各種復管陶笛,但由於指法尚不統一,各個廠家爭先推出個人品牌復管陶笛,因此在全世界復管陶笛的指法也是「百家爭鳴」,這給陶笛愛好者來說,其實阻礙了其世界範圍的發展。

在我國古代的吹奏樂器中,壎是最古老的一種,其主要發展階段在商周,故其音色明顯帶有商周時代所特有的精神氣質:古樸、渾厚、低沉、滄桑、神祕、哀婉,所以壎特別擅長抒發哀怨之情和製造肅穆、曠古、淒厲的特殊效果,一直以來被視為一種特色樂器。到了現代,在演奏家和製作師的共同努力下,壎的表現力不斷增強,壎樂也不斷豐富,因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對壎產生興趣。

用那帶著泥土芳香的壎奏出大地的吟唱、天籟的絕響,更能表現人們追求遠離塵囂、至純至美的精神境界。

陶者,火燒過的泥也,笛者,吹奏樂器也,陶笛是近代的名字, 泛指以泥土為主要材質經火燒製作的陶類樂器.現在也包括以其它材料其他工藝製作的具有傳統陶笛外型及典型陶笛特點的樂器. 陶笛是一種古老而且別具特色的陶土製樂器,小巧古樸,聲音穿透力強,音頭圓潤,易吹易學,使陶笛演奏不再神祕,來到喜愛它的**愛好者手中。

6樓:匿名使用者

有區別,壎是中國古代的樂器,有2023年的歷史,但是陶笛是瑪亞人發明的,瑪亞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種,但是這個人類在地球上消失了,成了十大未解之謎,也有人說瑪亞人是外星人,他們回了自己的星球.但是陶笛是由中國的古壎和口哨的改良品種,演變而來.

7樓:匿名使用者

陶笛(英語:ocarina,也譯作洋壎、瓦壎、土笛、奧卡利那笛等),是一種源自義大利、狀似潛艇、有哨口、十按孔的、通常用陶土燒製的吹管樂器。現代狀似潛艇的「ocarina」跟中國的壎有沒有共同源頭,已無從稽考,而兩者除了外形上的分別外,主要的分別還在於前者有哨口,後者沒有;共通點則是兩者都是主要以陶泥燒製的閉管式樂器,因此,「陶笛」一詞的使用者偶爾會把這詞跟中國的「壎」混同。

吹壎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主要是靠嘴型的變化,而陶笛卻不是這樣,因為它有哨口,而且兩者孔數也有不同。

8樓:匿名使用者

陶笛就是壎,只不過是兩種不同的叫法而已。有什麼不懂的可以追問。

壎和陶笛的區別

9樓:匿名使用者

葉光照 陶笛和壎的十大明顯區別

在中國古代七千多年前,有一種用陶土製作的吹奏樂器,該樂器經過漫長歲月的改進,由最初一種外形石球狀變化成了各式各樣的外觀,由最初的單音孔發聲到後面的6音孔。這個樂器名叫「壎」。從各類的歷史資料記載中我們都能發現,壎早在春期戰國時期就已經成為了宮廷樂器的重要成員之一。

壎是我們中華民族樂器史上一顆璀璨之星。

說陶笛不論是材質、外形、音質,甚至是工序都與壎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據國外歷史記載陶笛的起源最多隻能追溯到6世紀。在此之前便無從考證了。

所以許多人說我們中國古代的壎是陶笛的「祖先」一點也不為過!

陶笛的命名是由英文翻譯過來的,它來之義大利,是一個麵包師給它取名為「ocarina」,也是小鵝的意思。當然不可否認陶笛在義大利有著很大的進步和發展,許多十孔以上的陶笛都誕生在那裡。同時第一個加工製作陶笛的工廠也是在義大利。

所以也有許多人說陶笛的歷史,說是來自義大利的一種吹奏樂器也是以此為依據。

然而在中國許多的一些雜誌或者文章出處,我們總能聽到陶笛吹嘴俯仰角度問題能夠影響陶笛音準,甚至起到關鍵作用,甚至更是一些人把陶笛吹嘴俯仰的角度大小直接作用音準,其實這些都是非常不科學的,因為陶笛不是壎,熟悉壎是朋友一定知道壎雖然與陶笛音色相同但本身卻有著極大的不同,甚至根本沒有任何聯絡!

壎,因為屬於哨口類吹奏樂器,要求吹奏者本人對氣息有極高的要求,尤其口風(角度的把控),其次口勁,再其次就是按孔正確與否或者開閉嚴實與否都會明顯的影響發音。當然壎從內部結構上講還有著單腔壎和雙腔壎的劃分。壎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時期,顯然早已成為了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樂器,幾乎所有的壎曲都脫不了憂傷和傷感的干係,而某些壎曲藉助它獨特的音色,可以把哀傷演奏的蕩氣迴腸,這是我聽過的其它任何樂器都不能取得的效果。

傳統文人多性情者,也多有情緒化的憂思,壎本身獨特的音色興許恰好能反映傳統文人這方面的氣質,因而被很多傳統文人所喜愛,卻為布衣、尋常之民等所不齒,那些喜好熱鬧喜慶之人更不喜好聽這種樂器。只為某些鍾情於它者所喜歡。據考據除了一些獨奏外,壎更多的是用在一些民間樂曲中,或者是在某些古典名曲中做個點綴的獨特配角所使用。

而陶笛是不同與壎的一個樂器,陶笛的名字是從臺灣流傳到內地的,其實陶笛這個名字從科學意義上來劃分,根本不科學!在臺灣,排簫一類的管樂器,統稱為「笛」,如「排笛」,在中國樂器的劃分就顯得特別嚴謹和科學了,笛和簫根本不是一個概念。因此近兩年,內地一直有陶笛名字的質疑聲,當然,陶笛有著自己的名字,叫「ocarina」.

首先,深入剖析,陶笛的發音及製作原理:

陶笛是由陶土製作的樂器,通過一個氣道及其吹奏吹入空氣通過氣道產生不同的壓強再通過手指按孔的操控來產生聲音的,在這個環節氣道處於核心位置,氣道也是影響發音和音準的關鍵性因素,如果氣道做不好,那麼任憑演奏者怎麼努力控制來調節音準都是無濟於事的。

三個重點:氣道和氣息和按孔嚴實與否

其次影響:口型俯仰

雖然陶笛主要受氣道和氣息影響較大,但口型俯仰(角度不同)也會對陶笛的音準有一點點影響,記住是一點點的影響,僅此而已。

壎和陶笛的不同:

1.陶笛有氣道,在製作前已經確定,正要正常吹奏就能很容易吹響,比壎容易操控。傳統壎(閉口壎不在討論範圍內)是開口樂器,吹孔是通過嘴脣風門控制吹進壎的腔體內部的。

2.製作工藝:陶笛一般注模工藝,批量生產。壎則大多手工捏製,對於壎製作師的要求較高。只有旅遊產品的壎或者普及用的壎,才會量產。

3.吹奏方式不同:陶笛直接用口包著吹就能吹響,而壎是口風來控制的,口與壎的吹奏形成45度角氣息斜射進去的,這一點壎與陶笛有著很大的區別,明顯壎的難度比陶笛高很多,甚至有的初學者想要學著把壎吹響就要個一年半載。

4.發源地不同。陶笛源自義大利,麵包師dunati發明的哨口玩具,後來改良發展為了目前的形制。

壎自古源於中國,是中國見證古文明的一件民間樂器,受眾之廣,影響力之大,影響全世界泥土樂器的發展,甚至全世界的泥土樂器都能找到中國壎的影子。

5.吹嘴設計的不同。陶笛吹嘴的設計很像滿口壎,包著吹就能吹響。

壎的吹奏處理屬於外切或者內切斜切處理,通過嘴脣風門控制吹進壎的腔體引起腔體震動而發音,細細觀察就能知曉壎的吹嘴給專業人士很多處理「半音」的科學方法,通過俯仰角度的調解,壎如排簫一樣,能輕鬆吹出各種樂譜需要的變化音,在升降音上有著特別明顯的優勢。而吹嘴半音或者變化音是陶笛的劣勢,雖然目前開發出了各種復管陶笛,但由於指法尚不統一,各個廠家爭先推出個人品牌復管陶笛,因此在全世界復管陶笛的指法也是「百家爭鳴」,這給陶笛愛好者來說,其實阻礙了其世界範圍的發展。

6.歷史時間不同。陶笛目前從已知的記載來看,歷史遠不如壎,據國外文獻資料記載,陶笛的歷史大約有三千多年,義大利北部的一個小鎮家家會做陶笛,形成了以陶笛為特色的工業小鎮。

壎的歷史就很長了,在原始社會時期,壎就用來誘捕獵物,壎的早期雛形是狩獵用的石頭。有的石頭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當先民們用這樣的石頭投擊獵物時,石上空腔由於氣流的作用而產生哨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

壎是世界上見證人類文明發展的樂器,世界上的陶土類樂器都會或多或少的受其影響。更多具體資料可詳見百科資料記錄。

7.製作材料的不同。陶笛的製作材料一般為白雲土、紅土、黑陶等,目前也有了木質材料、合成材料以及樹脂材質的陶笛。

而壎早期的壎一般所使用的材料有用泥土、骨頭、果殼等天然材料製造而成,但是也用家禽類肢骨加工製成,現代的陶壎多用陶瓷製作果殼等天然材料,現在大部分多用陶瓷製作,也因此目前有了用陶土和黏土製成多孔之說。一般都是用陶燒製而成的,其次也有石制的,比較少的是骨制的,現在也增加了新門類,如木壎、竹壎、混合土壎等。

陶壎 (低溫陶、中溫陶、高溫陶)

(1)低溫陶壎:西安常見的黑皮陶一般為低溫陶,有良好的吸水性,避免磕碰,不能水洗。

(2)中溫陶壎:紅陶材質的壎一般多為中溫陶,硬度適中,可以接觸水,吸水性良好,低溫下長時間吹奏不會積水影響演奏,發音穩定。

(3)高溫陶壎:硬度高,可以水洗。缺點是完全不吸水,氣溫低的情況下吹奏會積水,容易影響到發音。

2、半瓷壎:也就是沒有完全燒成瓷化。一般表面有施釉,清潔方便。具有中溫陶的特點,硬度適中,可以水洗,吸水性良好,低溫下長時間吹奏不積水,發音穩定。

3、瓷壎:高溫燒成,跟高溫陶性質類似,一般表面施釉。完全不吸水,氣溫低的情況下吹奏會積水,容易影響到發音。

4、木壎:重量較輕,不易摔破。不吸水。

5、竹壎:竹篌,竹壎。不易摔破,不吸水。

6、其他:樹脂,樹脂混合陶土,塑料等等。

7.外觀的不同。陶笛大多呈現槍形或者「潛艇」形狀,世界範圍也是多以這兩種形狀流行。壎的形狀就比較賦予變化,如常見的「葫蘆壎」(劉寬忍老師改良專利)「筒壎」「魚肚壎」等。

8.外觀雕刻及處理工藝的不同。陶笛最初的都是直接放在乾柴木料燃燒後就可演奏使用,叫做純天然或者薰燒陶笛,後來隨著製作及外觀工藝的改良,陸續也進行了彩釉等藝術處理,如裂紋、裂變等技術的應用,使得陶笛不僅在外觀上得以極大改善,並且在造型上也千變萬化,如可口可樂形狀的陶笛、菠蘿、龍貓造型陶笛、碗狀陶笛等讓人眼花繚亂的各式陶笛。

而壎的外觀總是以中國傳統雕刻藝術出現的,如壎的外觀被飾以古詩詞古文字、甲骨文、民族圖騰(龍)或者中國的寫意畫,如竹、梅等經常作為裝飾新增在壎的外觀,使得壎從上至下都散發著中國古老的儒雅氣息,是中國五千年文明最具代表性的陶土樂器。相比陶笛而言,壎的外觀裝飾顯得古樸儒雅,內斂含蓄朦朧而又不失厚重之美,體現著壎的王者風範和帝王之相的雍容華貴,但同時更顯露著壎的親近於民的這一特點,由於壎的演奏技術要求高,曾一度在民間被束之高閣。

9.演奏方式不同。陶笛在日本多來吹奏輕**、淨化心靈、撫慰情緒之用,深入人心,以宗次郎為代表;在義大利,用不同調式及高低的陶笛組合協奏樂隊演奏世界名曲,如gob陶笛樂團;歐美國家,多來演奏爵士樂器或者黑人**;臺灣,校園民謠風,讓人輕鬆一刻,享受快樂的音符,代表人物遊學志,在中國陶笛被賦予了更多曲風,並且得到了歷史性的突破和發展,速度極為驚人!

如中國陶笛大師周子雷、福建陶笛演奏家林燁等,大批專業人士轉移到陶笛的發展和推廣中來,為陶笛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陶笛呈現出了一個世界化的大融合。而壎則大多為獨奏,獨奏是最能體現壎幽深、空寂、遼遠音色的最佳方式。壎的音色幽深、悲悽、哀婉、綿綿不絕,其聲濁而喧喧在,聲悲而幽幽然,具有一種獨特的**品質。

也許正是壎這種特殊音色,古人在長期的藝術感受與比較中,就賦予了壎和壎的演奏一種神聖、典雅、神祕、高貴的精神氣質。壎和壎的演奏,體現著中國傳統的儒家禮教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壎,不是一般用來把玩的樂器,壎是一件沉思的樂器,懷古的樂器。

10吹奏技巧不同。陶笛在國外,最常用的技巧時吐音,其次是滑音,其它的極少用到,至於陶笛後面的花舍、打音、疊音等技巧都是根據中國竹笛、壎等樂器的常見演奏技巧而借鑑的。而對比壎的演奏技巧就特別豐富了,如顫音、打音、疊音、氣震音、滑音、花舍等。

我想問一下,紋身到底是不是很痛啊,如果我只在手上紋幾個字母會

紋身肯定會痛的,況且你還是第一次紋。其實痛不痛還是根據個人的 和紋身師傅的手法。不過一般還是會有點痛。紋身不管你怎麼紋,它都是按面積收費的。建議別紋在太明顯的地方。不鼓勵紋身,能代表什麼?不疼 但是百分百會後悔 我的手上也有紋,紋了一個圖騰,字母的話就選和和自己有意義的,關是好看的話,亂紋一個也沒意...

我想問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了抑鬱症,我想問一下這下面是不是抑鬱症?

曾記得的一首詩一一少年不識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小小年紀,你的人生才剛開始,怎麼會那麼悲觀呢?當歲月的長河緩緩淌過時,才發現,以前為之煩惱的事都不是事。這是我借用醫生的專業水平所列出的典型症狀 你看看有對應嗎?如果有最好去找醫生聊聊。1.心境低落 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鬱悲觀。輕者...

誰能幫我鑑別一下這是什麼貓。到底是不是挪威森林貓

從你的 上看,這個不是挪威森林貓。挪威森林特徵為 頭部呈等邊三角形,頸短,且肌肉發達 耳朵中至大型,耳尖渾圓,底部寬闊,位置偏低,充滿警覺性。耳朵有很多飾毛。眼睛大杏眼,表情豐富,雙眼微微上揚,綠色 金色或金綠色的色度,白貓可擁有藍眼或鴛鴦眼。形態特徵 頭部呈等邊三角形,頸短,且肌肉發達 2 耳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