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是否可以四念處和六度萬行同修

2022-10-16 09:55:20 字數 3967 閱讀 2627

1樓:泥頌

阿彌陀佛。可以同修。會很如法。開悟。悟道。

四念處是自身的修行。是自度。

菩薩六度是利他。

學菩薩行。修菩薩道。自利利他 覺行圓滿。

阿彌陀佛。祝你精進!

2樓:熱風

樓主是不是想問:小乘修法和大乘修法是否衝突?

對我個人來言 嘗試修過四念處,但1是自己不能堅持 2是自己無法與大乘佛法融會貫通,思想上產生了一些小疙瘩,之後就放棄了。

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完全不敢詆譭小乘,只是看您的緣分,如果您能將這2種修法融會貫通,那肯定可以一起修 並且進步會很快,畢竟都是佛陀的教法。

反之,則建議您一門深入,鑽研其中一個,等智慧開了,再去廣博的研究其他法門。

3樓:加內沙

六度是要完成六種法門,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但根本說法是出世善法有十,在巴利語中叫波羅蜜(parami)。為了求證無上菩提,每一位菩薩都修習此十波羅蜜,它們是:佈施(dana),善德(sila),出離(nekkhamma),智慧(panna),精進 (viriya),忍辱(khanti),誠實(sacca),決意(adhitthana),慈愛(metta),平等(upekkha)。

四念處是出世間定,正好符合十波羅蜜說的十種出世間善法之一。

這裡有篇文章,您去看看。

nanaelf,您對佛教一點都不瞭解,您無法做到並非無此法,而是您自己本身有問題。 小乘???在出世間善法上,在下還看不出中國佛教有任何的特別?

小乘之說已經詆譭了佛陀教導。唯識宗的三昧唸佛,楞嚴大定都不離四念處,那麼三昧唸佛不是大乘流派咯??

佛陀說要自利利他,沒有自利,如何利他?

4樓:匿名使用者

觀空不證空。修時不是證時。有興趣且時間和精力充裕的話,可以同修。不過,不管修了多少法門,本身真正的進度是騙不了人的,不會因為修了無上法門,就成了無上人。

心既本來是佛,還修六度萬行否

5樓:匿名使用者

六度萬行,是為了降伏自心,如來從方便得。

如來成佛後所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一切眾生本俱如來智慧德相,只因顛倒妄想而不能證得,

意思就是眾生雖皆有佛性,因為產生妄想,所以不得自在。

大般涅槃經

雖有佛性以未修習諸善方便。是故未見。以未見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以是義故佛法甚深不可思議。

一些佛經中說:無佛,亦無心,但是小乘人不要因此而生起斷滅見,此經言無佛者,是指不以色相見佛,言無心者,是不以妄想來當心。

為什麼要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不修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眾生雖有佛性,卻因不善於修行無量種種方便,來斷滅妄想習氣故,愚痴眾生,被妄想所包圍,雖有佛性,不能得用,未斷諸想分別故。

6樓:匿名使用者

太陽在空中,雲霧遮蔽,你能看到?

7樓:舍心求佛

心本來是清淨無染的,但是因為留戀貪婪外界的美,身體的觸的享受,而留戀了外界的好,所以心不在是那麼平靜了,心被外界的色而牽引,達摩祖師曾說過,水本來是無染,但是因為外界的影響而變成了冰,但水的本體性質沒有變,還是水,而冰在因為外界或者自身清淨所至,又會變回水,變回本來的磨樣,

心本來是佛,本來一絲不染,但是因為外界的留戀,而成為人,成為貪婪的人,我們修行,就是要如何去除曾經留戀的物體,感受。情感

修菩薩道一定要修四念處是嗎

8樓:海印放光

任何佛教法門,都離不開四念處。

四念處屬於三十七道品。要成就佛道,不能離開三十七道品。有些大乘修行法門,雖然沒有強調四念處,但並非沒有。

比如,唸佛法門,只提倡一心念佛,但四念處也是包含其中的,一者,「阿彌陀佛」聖號是萬德洪名,自然包含四念處功德;二者,一個唸佛之人,必定具備四念處,才可能精進唸佛。三者,唸佛得力,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常,就會自然顯現。

9樓:自省

末法時期的當下,由於眾生的共業的感召,使得很多人被邪師誤導。很多人自稱修菩薩道,卻不知何為菩薩道!佛教是文化更是教育,是解析生命真諦,了脫生死的無上教育。

這種教育是有層次的:(小學畢業)明瞭因果,(中學畢業)明瞭如何廣種福田,(高中畢業)修得一顆平常心,(大學畢業)明瞭修行無為之法亦稱開悟,再往下即是證得果位(如同學位):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菩薩果(分為十地菩薩),佛果。

而不是單獨去修哪一道。

念無常什麼意思

10樓:匿名使用者

無常與四聖諦中三法印的重要組成部份。苦、無常、無我。

是修行四念住的一部份: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法無我、觀心無常。

是涅盤四德:常、樂、我、淨,中「常」的映象反映。

11樓:不知冷熱心

南無阿彌陀佛

觀心無常吧,妄心,顛顛倒倒,變化萬千

佛學四念住是什麼?

12樓:東方廉貞

四念處:又名四念住,佛教基本修持方法.所謂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及法念住。

四念住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四念處對治我們的常、樂、我、淨四顛倒。

身念住--觀身不淨:觀色身四大不淨,乃至外境亦不淨,以對治身體乾淨的顛倒想。

受念住--觀受是苦:觀六根所生受,及受的苦樂舍,三種皆是行苦,因為它無常變化,不能做主就是苦,所以觀受是苦對治樂的顛倒。

心念住--觀心無常:觀六識心生滅最迅速,無有一念停留,我們的心念一念一念在那兒變化,佛陀說吾人之身還有幾十年慢慢地發生變化,可是我們的心念一秒鐘卻不知道變化多少,所以佛陀教導我們要觀心無常。眾生執著這個世間有一個精神不變的我--心。

這是一種顛倒,一種錯誤,這個心是變化無常的,並不是永恆不變,所以要觀心無常。

法念住--觀法塵及一切法無我、無我所,而我們執著有一個我,所以我們要觀法無我。

四念處必須從觀身不淨,而觀受是苦,然後觀心無常,最後觀法無我。因為身體的活動叫粗,受比較微細,心比受微細,而法是最微細的。(請參考《四念處》)

四念住(身受心法)被上座部佛教視為根本修行方法。亦稱內觀。指從「身」體、感「受」、「心」、「法」(心所有物)四個面向,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明瞭其無常、苦及無我的本質,斷除所有的貪瞋痴煩惱,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編輯本段]出自

從上座部佛教的觀點,四念住被認為是上座部佛教修行的核心,阿含經曰:「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住。」「如是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於此法、律得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在上座部佛教聖典中,提到四念住,就是指修行;提到修行,就是指修習四念住。四念住和修行可視為同義詞。

四念住最完整的闡釋,參見《大念住經》

13樓:不知冷熱心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南無阿彌陀佛

14樓:泣琨瑤

應該是四念處吧: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介紹下佛教的等級

15樓:心語無塵

近事男、近事女、近住男、近住女、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開悟之後有羅漢、菩薩、佛之分。

聖嚴法師開示:從本質上說,佛教是主張平等的,所以人人都有信佛的權利,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但在修行的層次上說,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由於所持戒律的高下等次的不同,佛徒便有男女的九種等級,那就是:

近事男、近事女、近住男、近住女、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

受了三皈五戒(十善)的在家男女,稱為近事;受持八戒或住於寺院的在家男女,稱為近住;受了十戒的出家男女,稱為沙彌及沙彌尼;受了具足(全部)大戒的出家男女,稱為比丘及比丘尼;式叉摩尼是由沙彌尼至比丘尼之間的必經階段,為時兩年,目的是在察驗女子的曾否懷孕,以及能否習慣於出家的生活而設。

在家居士可否接受供養,在家居士可以接受供養嗎

供養所針對的是八種福田,八種福田分為三類 佛 聖人和僧屬於敬田 和尚 阿闍梨和父母屬於恩田 病人屬於悲田。供養上述之人可得無量福報。如果居士貧病交加,無力支付其費用,即屬悲田,可以接受供養,如若不然,是不可以接受供養的。不可以。只有出家眾 比丘 比丘尼 才有資格接受供養。在家居士可以接受供養嗎 不可...

在家居士到哪個寺院請受,在家居士到寺院應遵守哪些佛門禮儀

哪一個寺院都可以 前提是必須有僧人,真正的出家師 因為僧人住持佛法,居士護持佛法,寺院自然會為居士提供各種方便 在家居士到寺院應遵守哪些佛門禮儀 不要宣譁,保持寂靜。見佛像不要戴帽子。見佛像僧人,恭敬。有結緣法本,手潔淨。請了法本,拿在上身部位。有標誌在家不準入內,不準拍照等,按規定去做 我想作居士...

佛教在家居士可以唸誦早晚課麼急

你問這個問題就說明你不是居士,受過居士戒,不可能不知道的 我沒受過,我都知道,可以念 呵呵 願您吉祥 南無阿彌陀佛 在家居士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來規定早晚課,但以不妨礙生活為準則 佛法不離世間,應當以生活來做道場更方便 如果你是居士一定要有定課。只是根據你自已的時間來訂早晚課的內容,晚上很忙可以訂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