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的起源與發展,越劇的由來是什麼

2022-09-12 08:35:20 字數 5028 閱讀 2415

1樓:曠運晟塗溶

清末起源於「浙江嵊縣(今嵊州)」,即古越國所在地而得名;由當地民間歌曲(落地唱書)發展而成。發祥於上海。

前身是浙江嵊縣(今嵊州)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具體歷經「落地唱書」→「小歌班」→「紹興文戲」→「越劇」的稱謂演變)。2023年9月17日上海《新聞報》演出廣告中首以「越劇」稱之。

越劇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向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轉變。男子越劇發源於浙江嵊縣甘霖鄉「東王村」,女子越劇發源於「施家嶴」。

2023年起,袁雪芬發起「新越劇」改革,向優秀的兄弟劇種、表演形式借鑑,特別向話劇、崑曲汲取營養,完善了越劇的唱腔、表演藝術。讓越劇形成了特有藝術風格: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靈秀之氣;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

如今,越劇已經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亦是「全國第二大劇種」。

2023年農曆三月初三,浙江嵊縣甘霖鄉東王村的說唱藝人將門板鋪在稻桶上,粉墨登場開腔唱戲那一刻,誕生了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是為越劇的正式起源——學術、戲曲界承認的起源年限)。藝人初始均為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故稱男班,也稱「男子越劇」。

2023年初,女子越劇創始人、施家嶴人王金水張貼告示,報名招生。藝徒都是窮人家的孩子。年齡最小的只有九歲,最大的十三歲。

訓練日程安排有序,練聲腔、舞臺動作、武功等,十分艱苦,每天十多個小時,一直訓練了三個月,便開始「串紅臺」。「串紅臺」就是科班第一次上臺彩排,公開給群眾**。繩武堂舊時族規森嚴,不準女子上臺演戲。

無奈之下,施銀花、趙瑞花、屠杏花等24位女子越劇科班演員只好在晒場空地搭起一座草臺「串紅臺」。2023年7月9日正式演出,當時的劇目是《雙珠鳳》。那天,臺前觀眾熙熙攘攘,藝徒們不免有些緊張,有個小丑竟躲在門角後哭著不敢上臺,至今仍傳為笑談。

這次演出是女子越劇的首次登臺,也是女子越劇開端的標誌。

2樓:同惜桖

越劇,它的前身是流行於浙江嵊縣一帶的「落地唱書」,至三十年代逐步發展成為「女子紹興文戲」。

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劇在上海蓬勃發展,在藝術上吸取了崑劇、話劇的營養,逐漸成熟。以袁雪芬、尹桂芳為代表的老一輩藝術家,較早地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關懷,在體制和藝術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新編越劇《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這批老藝術家的勇於改革、積極創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條件,博採眾長,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逐漸形成了各具藝術特色的越劇流派。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越劇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創作出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西廂記》等打批優秀劇目。

八十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在杭州成立,隨之,浙江出現了令人矚目的「小百花」現象。一大批優秀「小百花」如雨後春筍脫穎而出。如「二度」梅花獎獲得者茅威濤,梅花獎得主周雲鵑、吳鳳花等,他們又代表了新一代的越劇藝人,在百花園裡競相綻放,預示著越劇事業的進一步繁榮與發展。

越劇的由來是什麼

3樓: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2023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

2023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2023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

越劇簡介、起源、特色

4樓:

越劇誕生於2023年,時稱「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藝術——落地唱書。藝人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曲調沿用唱書時的〔呤哦調〕,以人聲幫腔,無絲絃伴奏,劇目多民間小戲,在浙東鄉鎮演出。

2023年小歌班進入杭州,2023年到達上海,2023年起,演出用絲絃伴奏,因板胡定弦1—5兩音,稱〔正宮調〕。 20年代初,劇種被稱為「紹興文戲」。2023年7月,在嵊縣施家嶴開辦了第一個女班。

2023年坤伶施銀花在琴師王春榮的合作下,產生了63定弦的〔四工調〕,成為紹興文戲時期的主腔。30年代初,女班大批湧現。這時期,除男班、女班外,還有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

越劇流派包括劇目、唱、念、做等各種藝術因素,集中體現在所塑造的典型藝術形象中,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獨創性最強,特點最突出,影響也最大,因此人們稱之為流派唱腔。 然而,唱腔雖然重要,流派卻並非僅指唱腔,更包含舞臺表演藝術等多重內容。通常同一劇目不同流派演繹會有不同風采。

被公認的越劇流派有十三個,即袁雪芬派、範瑞娟派、尹桂芳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戚雅仙派、王文娟派、陸錦花派、畢春芳派、張雲霞派、呂瑞英派、金採風派、張桂鳳派。曾得到專業人士地區性推派的則有:竺水招派、陳佩卿派、毛佩卿派、金寶花派、高愛娟派,以及周大風創立的浙派越劇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調。

擴充套件資料

越劇在影響遍及全國的同時,還走出國門,在國際上贏得盛譽,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浙江越劇團的足跡遍及英國、法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日本等地,享譽海內外。在芬蘭演出時,以一曲「蝴蝶戀人」(即《梁山伯與柷英臺》)看得歐洲人如痴如醉,引得芬蘭**夫人潸然淚下。

2023年8月17日月日,紹興小百花越劇團赴泰國參加「亞洲民間戲劇節」的演出,在泰國文化中心演出了兩場越劇優秀傳統劇目《梁山伯與祝英臺》,受到了泰國觀眾及海外友人的好評,被稱為「戲美、演員美、唱腔美、**美」。演出場內掌聲不絕,不少觀眾看了首場後,紛紛爭購第二場戲票。

中國駐泰國大使館文化參贊秦裕森先生**演出後欣喜地說:「紹興小百花表演很精彩,很感人,充分體現了中國優秀文化和越劇的魅力,對促進中泰兩國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赴美國進行商業性演出,從洛杉磯、舊金山到紐約,他們用自己完美的藝術,在那裡掀起了令人目眩的「小百花旋風」。各大**紛紛報道,《國際**》的訊息說:「這個在國內享有極高聲譽的劇團在演出前的確不知進美國的觀眾會有什麼反映,但是伴隨至終場的熱烈掌聲,說明了美國觀眾和華人不只是看懂了戲,而且也為劇情和演員的精湛表演所深深打動。」

5樓:來自動物園嚴格的虎鯨

「越劇」現已成為風靡全國、馳騁海外的全國性劇種,它原來是浙江嵊縣農村的小戲班,迄今有90多年曆史。它最早稱「落地唱書」,後來又稱為「女子科班」或「紹興女子文戲」的管班、「草臺班戲」「小歌班」等。第一次稱「越劇」2023年9月17日,在小世界遊樂場演出的「的篤班」首次在《申報》廣告上稱為「越劇」越劇是中國漢族五大戲曲種類之一是目前中國第二大劇種。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表演真切動人。主要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等江南地區2023年5月20日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亦是「全國第二大劇種」。清末起源於浙江嵊縣(即古越國所在地而得名),由當地民間歌曲發展而成。

越劇發源於浙江嵊縣(今嵊州),發祥於上海。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演變。

7樓:靜紫巧兒

越劇發源於嵊州,發祥於上海。

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史稱「落地唱書」→「小歌班」→「紹興文戲」)。

2023年,紹興文戲改稱越劇。歷經從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演變。

8樓:東烴秀

順順利利撲克牌唉唉唉

越劇的起源?

9樓:匿名使用者

越劇,它的前身是流行於浙江嵊縣一帶的「落地唱書」,至三十年代逐步發展成為「女子紹興文戲」。

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劇在上海蓬勃發展,在藝術上吸取了崑劇、話劇的營養,逐漸成熟。以袁雪芬、尹桂芳為代表的老一輩藝術家,較早地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關懷,在體制和藝術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新編越劇《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這批老藝術家的勇於改革、積極創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條件,博採眾長,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逐漸形成了各具藝術特色的越劇流派。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越劇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創作出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西廂記》等打批優秀劇目。

八十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在杭州成立,隨之,浙江出現了令人矚目的「小百花」現象。一大批優秀「小百花」如雨後春筍脫穎而出。如「二度」梅花獎獲得者茅威濤,梅花獎得主周雲鵑、吳鳳花等,他們又代表了新一代的越劇藝人,在百花園裡競相綻放,預示著越劇事業的進一步繁榮與發展。

中國越劇的起源發展

10樓:邶心賞燦

清末起源於「浙江嵊縣(今嵊州)」,即古越國所在地而得名;由當地民間歌曲(落地唱書)發展而成。發祥於上海。

前身是浙江嵊縣(今嵊州)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具體歷經「落地唱書」→「小歌班」→「紹興文戲」→「越劇」的稱謂演變)。2023年9月17日上海《新聞報》演出廣告中首以「越劇」稱之。

越劇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向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轉變。男子越劇發源於浙江嵊縣甘霖鄉「東王村」,女子越劇發源於「施家嶴」。

2023年起,袁雪芬發起「新越劇」改革,向優秀的兄弟劇種、表演形式借鑑,特別向話劇、崑曲汲取營養,完善了越劇的唱腔、表演藝術。讓越劇形成了特有藝術風格: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靈秀之氣;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

如今,越劇已經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亦是「全國第二大劇種」。

2023年農曆三月初三,浙江嵊縣甘霖鄉東王村的說唱藝人將門板鋪在稻桶上,粉墨登場開腔唱戲那一刻,誕生了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是為越劇的正式起源——學術、戲曲界承認的起源年限)。藝人初始均為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故稱男班,也稱「男子越劇」。

2023年初,女子越劇創始人、施家嶴人王金水張貼告示,報名招生。藝徒都是窮人家的孩子。年齡最小的只有九歲,最大的十三歲。

訓練日程安排有序,練聲腔、舞臺動作、武功等,十分艱苦,每天十多個小時,一直訓練了三個月,便開始「串紅臺」。「串紅臺」就是科班第一次上臺彩排,公開給群眾**。繩武堂舊時族規森嚴,不準女子上臺演戲。

無奈之下,施銀花、趙瑞花、屠杏花等24位女子越劇科班演員只好在晒場空地搭起一座草臺「串紅臺」。2023年7月9日正式演出,當時的劇目是《雙珠鳳》。那天,臺前觀眾熙熙攘攘,藝徒們不免有些緊張,有個小丑竟躲在門角後哭著不敢上臺,至今仍傳為笑談。

這次演出是女子越劇的首次登臺,也是女子越劇開端的標誌。

紙張的起源與發展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經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勳。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有的光彩。古紙在留傳下來的古書畫中尚能一窺其貌。在紙張發明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是採用什麼來作為記事材料的呢?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最早的人們是採用結繩來記事...

餃子的起源發展過程,餃子的由來 簡介

餃子原名 嬌耳 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 祛寒嬌耳湯 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民間有 好吃不過餃子 的俗語。建安初年,張仲景出任長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他的官做不下去了,便毅然辭去了太守官職,告老還鄉,決心為百姓治病。這時正值數九隆冬,他在回鄉路上,看到那些為生存而奔波的窮苦百姓,衣不遮體...

民歌的起源與發展,民族歌曲的民歌起源

中國的民歌產生於原始社會時期的社會生活和勞動之中。據兩千年前的劉安在 淮南子 中記述古代的 邪許 歌 今夫舉大木者,前呼 邪許 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川 邪許 最初雖是一種呼號,但它是適應集體勞動時為配合用力而自然發出的有節奏 有音調的聲音。近一百多年來 特別是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