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可見不可見」的怎麼解釋 是什麼意思?可見還是不可見

2022-09-05 08:55:23 字數 6480 閱讀 1585

1樓:匿名使用者

可見是有,不可見是空,這兩個加一起才能表達佛陀的意思,即:空、有兩邊都不住。

就好比水中的月亮,你能見到月亮的輪廓,但你肯定不會說水裡就是月亮,這就是人類高於猴子的地方;

同樣的,佛見到眾生執著自己的身體、執著身邊的事物,而這些對於一切眾生來說,其實都是用不著的。這就是佛高明於凡夫的地方。

2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禪者的空相妙解!

1.第一個可見為有相的萬物,是有為的;第二個可見為眼界執著生心執著;

2.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皆是凡夫境界,不可執著,一執著心便為之所動,修禪為止心空相以明心見性;

因而,可見不可見。

3樓:陸過人間

又叫做可見不對色,可見,指肉眼可見者;不對色,指不具障礙之性者。於各種色法中,由極微細物質組成,肉眼可見,具有色彩,而無形體、不能障礙其他物質者。即指影、光、明、暗四者。

4樓:匿名使用者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所相非相則見如來

5樓:修復自心

這是個很深的問題,不是普通人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的。仁者可看一下母音老人的《略論明心見性》,篇幅不長,或許會尋到個入處的。

6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看《達摩無心論》自然得解!

7樓:雨雪下

這已經很明確了:見或不見都隨你!

8樓:

智慧眼開了以後,可以見到一切肉眼看不到的東西。

佛教禪宗的宗旨是什麼?

9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禪宗以「無念」為宗旨。就是不起一個妄想雜念,不被一切外部境界所動而起心動念,以達到徹見「真如自性」的目的。

一、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對禪宗宗旨的開示:

1、「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

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2、「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

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3、「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二、印光大師對禪宗的開示:「至如禪宗,若單提向上,則一法不立。佛尚無著落處,何況唸佛求生淨土。

此真諦之一泯一切皆泯,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顯性體也。若確論修持,則一法不廢,不作務即不食,何況唸佛求生淨土。此俗諦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謂佛事門中,不捨一法,顯性具也。

必欲棄俗諦而言真諦,則非真諦也。如棄四大五蘊而覓心性,身既不存,心將安寄也。若即俗諦以明真諦,乃實真諦也。

」(《印光法師增廣文鈔》卷一《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三、禪宗的修行是以「禪定」為方法。這裡所說的「禪定」並不是人們認為的盤腿打坐,六祖對禪定的解釋是;「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四、補充說明:禪宗的特點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其初祖為迦葉尊者。《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言:

「爾時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屬來奉獻世尊於金婆羅華,各各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即拈奉獻金色婆羅華,瞬目揚眉,示諸大眾,默然毋措。有迦葉破顏微笑。

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即付囑於汝。汝能護持,相續不斷。

』時迦葉奉佛敕,頂禮佛足退。」

參考資料:《六祖壇經》、《印光法師增廣文鈔》、《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10樓:匿名使用者

拋開一切妄想,提起信心,專注於未知的那一念,功夫純熟,繼而那一念如桶底脫落,瞬間放下,達到空空無大千的境界,徹悟自性本體,智慧頓開,一切未知就有了答案

11樓:匿名使用者

六祖壇經講到了,以無念為宗。

禪宗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

禪宗可聽母音老人講的《拈花錄》

阿彌陀佛

12樓:夜尋禪心

這個沒有辦法說得清楚。

因為沒有那個人有這麼高度的佛法智慧。

當年佛陀傳位:捻花示眾,無人知曉含義,惟獨迦葉微笑。這就是禪宗的最高法要: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見性。

這需要的是上上根器的人,才能明白的事情,你,我就靠邊休息算了!!!不用去白費這個力氣。

13樓:五色帆船主

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14樓:

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實踐,從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後達到真正認識自我。

15樓:一刀拿不下

悟空,破一切心識知見。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是什麼意思啊?

16樓:清露風愁

禪宗的一個說法,主張口授心傳,不立文字經卷,樓上的解釋很透徹。

17樓:尖牙

看《心經》

不立文字,無法言傳

禪宗是什麼意思

18樓:匿名使用者

「禪」是古梵語「阿禪那」的音譯,意譯是「思維修」的意思,就是通過排除雜念的冥想,領悟人生的本質,達到「圓滿」的悟境。

「禪」產生於2000多年前的古印度,後被佛教吸收,成為佛教徒修行的一種方式。佛教在印度衰微後,「禪」也逐漸演變為另一個修行方法,延綿至今,稱為「yoga」,漢譯「瑜伽」。

禪宗是一個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宗派。禪自晉朝傳入中國後,經歷了幾百年的演化,到南北朝時,因印度僧人菩提達摩來華傳教,逐漸賦予禪以新的內容,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並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成為一脈單傳的「佛心宗」。

經六祖慧能改一脈單傳為廣泛授徒,提高了禪宗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最終在唐朝成為一個獨立的佛教宗派,在宋朝達到鼎盛,至今延綿不絕。

在此期間,禪宗也在不斷地改變,先後吸收華嚴宗、天台宗內容,在宋朝時,開始全面與淨土宗融合。今天的禪宗與當初的禪宗相比已面目全非。如,當初的禪宗禁止偶像崇拜,《百丈清規》要求「不立佛殿,唯樹法堂」。

但與淨土宗融合後,寺中到處都是佛像。再如,「阿彌陀佛」是西方佛,是淨土宗的崇拜對像,但現在禪宗僧人也整天念「阿彌陀佛」。還有,初期的禪宗認為「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認為禪只是一種思想方法,並不在於坐臥,不提倡「枯坐」。

而現在的禪宗認為需「調和五息助參禪」,強調需要「坐禪」。這些都是與當初的禪宗格格不入的。

總之,禪宗雖然仍是目前中國佛教的主流宗派,但其內涵已經不是當初禪宗建立時的樣子了。

禪宗真正的祖師明心見性,力破三關 ,是不是應該見到本來了呢?為什麼禪宗屬於通教而不是圓教?

19樓:匿名使用者

呵呵,當時佛法在隋朝還沒有徹底傳播開來,還有大量佛經沒有傳到中國,所以當時的僧人對佛法的理解出現了很多問題,智者大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才對當時佛教的情況進行了分科判教,讓當時的僧人明白佛教修行的次第;

當時智者大師判教的時候,禪宗都還沒有傳播開來,從達摩祖師東來傳法,每代基本上都是單傳,根本沒有怎麼開枝散葉,到唐朝的時候禪宗才在六祖的教法下聲震整個中國;

可以說禪宗是把佛陀的教法真正、完整的再現,出了這麼多的大善知識,可以說是在佛教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後人把禪宗簡單歸納到通教是欠考慮的,是不妥的,你好好看看達摩祖師、六祖、馬祖道

一、百丈懷海、黃龍慧南等等一些禪宗祖師的論,那根本就是圓教!

20樓:匿名使用者

禪宗成就的佛菩薩是通教層次的佛,他們要證入空性,卻不知道空相仍然是一種有相,空相是什麼相?空相是空曠通達相。他們是破一切的有相證入空相,經典句是:

若人以色見我,怎麼樣?不能見如來。這就是破相歸空!

他們不知道空相與有相是一對對待法,空有之間是互相對顯的,因為有有相你才能分別這裡是空相,那裡是有相,如果沒有有相,眼前即使見到空相,也不知道這是空相。還有一點,他們不知道有相當下就是空相,所以才要破有相入空相,如果知道這一點就不用破有相的。比如牆上掏一個洞出來,這個洞是一個空相,在你沒有掏洞之前,洞就已經存在於牆體之中,並不是你掏洞後虛空才進去的,不是這樣,足已證明有相當下就是空相,即不空如來藏當下就是空如來藏,所以你去破有相想求證空相是不是無聊啊?

多此一舉。在空相證空相沒有在有相證空相的智慧大,好比眼前有一條河,水很深,一個人在岸邊一看河水就已知道水深,而另一個人非要跳入河中去體驗一下才相信河水深,這兩個人哪一個更有智慧?是不是在岸上不用下水那個人?

是。 以此比喻在有相就知道有相當下空相,就已證得了空相,比在空相證空相的修行人境界更高,不需要破有相證空相,明白這個道理的當下就是破了有相了,而不是說非要把有相破掉不要了,不是。《楞嚴經》關於這一點有非常詳細的講解,你可以在尤酷網上搜尋當蓮老師,耐心聽當蓮老師講的《楞嚴經》。

通教境界在第一講中就已經講解了他們修行的特點,藏,通,別,圓,是修行次第,非常關鍵,一定要弄明白。通教境界是不究竟的,是他們境界上的「明心見性」,即階段性的引導,通教境界上面還有別教境界,別教境界上面才是圓教境界,《楞嚴經》是圓教境界。

21樓:最勝子

藏通別圓本出於天台判教,但是現代不少人借用天台名相來闡釋自家的主張。

並非禪宗就屬於通教,只是某些居士或法師講他判為通教而已,若依華嚴,則應判為頓教,若依禪宗自己的判教,則是教外別傳,最上一乘。

不過判為通教也有其道理,某些中觀派別主張三乘所見一致,只是所修不同,所以明心見性,不論對迦葉阿難,還是對於馬鳴龍樹,都是一樣的。上述都是禪宗祖師,也印證了這種觀點。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 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這句話的出處、意義? 5

22樓:金恆馨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執著於表象,認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即為真實;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性本空,一切是因緣和合而成,無常無我,從空出假;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對假修真, 不損菩提心。

23樓:匿名使用者

三種人生境界,三種思維方式,三種處世態度:

見山是山: 單純,表相,積極;

見山不是山:世故,實質,消極;

見山還是山:徹悟,辯證,迴歸自然(隨心所欲不逾矩)。

禪宗靜坐時,都是想些什麼?怎樣才能做到明心見性?

24樓:匿名使用者

禪定中有自性光明,見到能想的清淨心體。

禪宗明心見性請聽母音老人講的《拈花錄》

阿彌陀佛

25樓:一城柳絮喔

專注於呼吸,一呼一吸的

26樓:大千本是一微塵

禪宗的修行,是一種區別於其他宗派的特殊方法。

古代人根性好,往往幾句話就能心開悟解,現代人被種種慾望惡緣包圍著,心亂如麻,因此,祖師們不得已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教人「看話頭」。後來就成為禪宗的獨特修法,並且因此除了很多開悟的高僧。

看話頭,就是找一個話頭,這個話頭,是個疑問,而這個疑問是沒有答案的。比如:「唸佛是誰」「拖死屍是誰」「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等等。

我們執著這個色身為「自我」,其實身體不是我,而只是「我的身體」,是我所有的東西而已,我的頭,我的腳,我的手,我的心肝脾胃等,這些都是「我的」,而不是「我」。

現在最適合禪人用的,比如參「唸佛是誰」,我們念一句佛號,但是這個唸佛的是誰呢?如果說是我,那我是什麼呢?一定不是我們認為的這個虛假的「概念我」。

禪人對此,並不思維,不是用我們的意識心去思考到底是誰,而是把這個懷疑進行到底,力求當下得到答案,不是通過思維得到答案,因為我們的思維,是意識心,這個意識心,是找不到真我的。

禪人,放下一切雜念,被這一個疑惑佔據了思維,保持這個疑情,逐漸疑情越來越重,大千世界都拋卻,心中唯問唸佛人。這時候,妄想逐漸消失了,「唸佛是誰」的正念逐漸清晰,雖然有此懷疑,卻不執著這四字的文字概念,只是有這個疑情的存在,因為這疑情,令自己身心清淨,斷除一切妄想,有些類似於一念代萬念。但是遠不止於此。

禪人日夜心中唯此疑惑不解,誓不罷休,唸佛是誰?到底是誰?究竟是誰?

力求當下得到答案,不從邏輯思維得。如此疑惑不斷,日久功深,就是開悟的因緣,可能某時候遇到一磕一碰,就能當下開悟,這從歷代祖師的開悟故事可以瞭解。

禪宗的修行方法,是非常特別的,與其他法門截然不同,不應當互相做比較,執著高低深淺。一切法門,都是對治眾生種種不同的執著,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如同世間應病與藥,對症才是好藥。

如果覺得禪宗很對味,可以看《來果老和尚禪七開示錄》和《來果老和尚語錄》,這是禪宗唯一系統的修學方法說明,也是為我們末代根基下劣的眾生而設的方便法,依此修行,是成佛之路。

請問可見光的波長範圍不可見光的波長範圍

在整個電磁波範圍 中,可見光只佔極其狹窄的一個小範圍 廣義的電磁波 範圍 波長 cm 頻率 hz 無線電波 30 10 9 微波30 0.1 1 10 9 3 10 11 遠紅外 0.1 5 10 3 3 10 11 6 10 12 中紅外 6 10 3 2.5 10 4 6 10 12 1.2 1...

關於不可見光的疑問,關於不可見光的一個疑問?

這樣說吧,材料對於光的作用分為反射 折射和吸收,其中反射 折射由材料內折射率n決定,可容用菲涅耳公式算出來 吸收由材料本身屬性決定,比如帶隙。如果這個材料對可見光全反射,那麼他就相當於一面鏡子了 如果這個材料對課件光不反射,那麼就全部折 這時有兩種情況,當他對可見光的吸收率高時,反應出來的就是黑色當...

可見一什麼成語,可見一什麼的成語

可見一斑 k ji n y b n 基本釋義 斑 雜色的花紋或斑點。比喻見到事物的一少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體。出 處清 李汝珍 鏡花緣 諸如此類 雖未得其皮毛 也就略見一斑了。例 句韜奮 萍蹤憶語 他們不但開會的地方經常更動,住的地方經常更動,就是通訊的地方也要常常更動的,他們在工作上的技術上的細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