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的研究成果是什麼?急用,楊振寧的研究成果是什麼?急用

2022-03-21 15:10:57 字數 5253 閱讀 5405

1樓:

楊振寧生於安徽合肥,讀小學時,數學和語文成績都很好。中學還沒有畢業,就考入了西南聯大,那是他才16歲。20歲那年大學畢業後,旋即進入西南聯大的研究院。

兩年後,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並考上了公費留美生,於2023年赴美進芝加哥大學,2023年獲博士學位。2023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後,開始同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

楊振寧是理論物理學家,他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範圍很廣,包括基本粒子、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領域,其中在粒子物理學方面貢獻最大。

在粒子物理學方面,他最傑出的貢獻是2023年與密耳斯共同提出的楊--密耳斯場理論,開闢了非阿貝爾規範場的新研究領域,為包括電弱統一理論、量子色動力學理論、大統一理論、引力場的規範理論等現代規範場理論打下了堅實基礎。

另一項傑出貢獻是2023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當時令人困惑的θ-τ之謎,即後來所謂的k 介子有兩種不同的衰變方式,一種衰變成偶宇稱態,一種衰變成奇宇稱態;如果弱衰變過程宇稱守恆,則他們必定是兩種宇稱狀態不同的 k介子。但從質量和壽命來看,它們又應是同一種介子。

楊振寧和李政道通過分析認識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他們仔細檢查了過去的所有實驗,確認這些實驗並未證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在此基礎上他們進一步提出了幾種檢驗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的實驗途徑。

次年, 這一理論預見得到吳健雄小組的實驗證實,他們也因次獲得了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粒子物理學方面,楊振寧的貢獻還有費密--楊模型,與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論,與李政道和r.奧赫梅合作的關於電荷共軛變換和時間反演變換不守恆的分析,與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實驗分析和關於w 粒子的研究。與吳大峻合作的宇稱不守恆分析,規範場的積分形式理論,與吳大峻合作的規範場與纖維叢的關係。

與鄒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論等等。

2樓:匿名使用者

楊振寧(2023年9月22日—),美籍華人,著名物理學家,與李政道提出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3年,楊振寧與李政道以他們提出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兩個人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後二人因排名先後的問題交惡。

2023年因為《紐約客》的一篇文章,兩人正式決裂。楊振寧七歲的兒子楊光諾曾說,「我要一人得諾貝爾獎。」2023年他寫給已故中研院長吳大猷的信,向老師報告兩人合作情形。

吳大猷覆信說∶「整件事是一極不幸的事,我想truth是不能永遠掩蓋著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爭,而讓truth慢慢的展現出來。」

2023年他和樑恩佐等人在波士頓創辦了「全美華人協會」,促進中美關係。

2023年楊振寧獲得拉姆福德獎(rumford),2023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主要科學成就:

宇稱不守恆理論:他與李政道提出基礎粒子間的弱核力並沒有映象對稱的特性,違反了當時物理家的認知。該理論後得吳健雄的實驗驗證。

楊—米爾斯理論:他與羅拔·米爾斯(robert mills)提出的理論,是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的基礎理論。

3樓:

所謂「宇稱」,粗略的說,可理解為「左右對稱」或「左右交換」,按照這個解釋,所謂「宇稱不變性」就是「左右交換不變」。或者「鏡象與原物對稱」。對稱的現象普遍存在於自然界的事物中,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左右對稱也是人們的普遍認識。

在物理學中,對稱性具有更為深刻的含義,指的是物理規律在某種變換下的不變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物理學家們相信,所有自然規律在這樣的鏡象反演下都保持不變。例如進行牛頓運動定律實驗時,前面放一面鏡子,如果我們看鏡內的物理規律性,則同鏡外完全相同。

比如一個小球a向右運動,我們在鏡內看到有一個小球a´ 向左運動,雖然a´與a運動方向相反,但它們都遵從的規律,也就是說力學規律對於鏡象反演不變,具有空間反演不變性。同樣對於麥克斯韋方程組和薛定諤方程都具有空間反演不變性。

不變性原理通常與守恆定律聯絡在一起,比如動量守恆定律是物理定律在空間平移下的不變性的體現;能量守恆定律與時間平移不變性相聯絡;角動量守恆定律是物理定律空間旋轉對稱性的體現等。在微觀世界中微觀粒子的狀態用波函式ψ描寫

即表示波函式的數值隨座標而變。為了描述這種與空間反演對稱性相聯絡的物理量,引入了「宇稱」的概念。因為連續兩空間反演(鏡象反射)就等於本身,第一次反射,第二次反射。

因此宇稱這個量同能量、動量等連續變化的物理量不同,它只能取兩個分立的值(+1)或(-1),也就是說波函式在鏡象對稱時有兩種可能:

。 第一種情形宇稱為正(+1),第二種情形宇稱為負(-1),對於一個多粒子系統來說,此係統的總宇稱為各該系統粒子的宇稱之乘積。

有了以上概念後,根據左右對稱性就可引伸出「宇稱守恆定律」,表述如下:由許多粒子組成的體系,不論經過相互作用發生什麼變化(包括可能會使粒子數發生變化),它的總宇稱保持不變,則原來為正,相互作用後仍為正;原來為負,相互作用後仍為負。這一定律對於許多情況都是正確的,象強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就是如此。

因而便認為對於弱相互作用也不言而喻,同樣如此。

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守恆的這一看法一直維持了三十年。但在1954~2023年間人們在粒子物理研究中遇到了一個難題,即所謂的「τ-θ之謎」,就是荷電的κ介子有兩種衰變方式,一種記為τ介子,一種記為θ介子。這兩種粒子的質量、電荷、壽命、自旋等幾乎完全相同,以致於人們不能不懷疑它們是同一粒子。

然而另一方面,它們的衰變情形卻不相同,表現為宇稱不相同,當τ粒子衰變時,產生三個π介子,它們的宇稱為負(根椐已確定了的π介子的宇稱為-1和宇稱守恆定律),而θ粒子衰變時產生兩個π介子,它們的宇稱為正,也就是說,τ粒子與θ粒子衰變時具有完全相反的宇稱。

如何解釋這個現象?可供選擇的答案只有兩種:一種承認宇稱守恆定律,則τ粒子與θ粒子是兩種不同的粒子,因為它們的宇稱不同,相互作用過程宇稱應不變,但無法解釋為什麼θ、τ粒子性質如此相同。

另一種確認τ和θ是同一種粒,則宇稱守恆定律不成立。

2023年李政道、楊振寧在研究這個問題時,仔細地分析了關於宇稱守恆的各種實驗資料,發現至少在弱相互作用領域,宇稱守恆定律從未得到過實驗的驗證,而只不過是一個理論上的推論而已。因此根據「τ-θ之謎」的啟示,他們提出在弱相互作用過程前後,宇稱可能不守恆,並且還指出可以用β衰變(也是一種弱相互作用)的實驗來證實或否定他們的推測。人們對於弱作用的研究已經有了相當長的歷史,從發現β放射性算起,已經歷了半個多世紀;即使從費米提出β衰變理論算起,也已有二十多個年頭。

在這漫長歲月中,人們對於弱作用,尤其對於β衰變,已經作過大量實驗,然而卻沒有一個實驗曾經證明過宇稱是否守恆。這是因為左右對稱性從未有人懷疑過,人們一直相信它,應用它,從未想去檢驗它。當然,要懷疑這樣一條基本定律,必須持非常慎重的嚴肅態度,李政道和楊振寧正是在徹底研究了所有已經作過的弱作用實驗,並發現還沒有一個實驗曾證明過宇稱是否守恆後,才提出弱作用中宇稱可能不守恆的猜測。

4樓:匿名使用者

我同意以下的話:

他最近的成果就是:82的老骨頭如何泡28的妞

5樓:

他最近的成果就是:82的老骨頭如何泡28的妞

6樓:匿名使用者

呵呵。。。上帝最後的禮物

楊振寧在物理上取得了什麼成就?

7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楊振寧,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安徽合肥人。2023年與李政道一起發現了在弱相互作用條件下宇稱不守恆定理,2023年,兩人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對楊振寧早年影響最大的是其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在西南聯大所受的良好教育。楊振寧的父親楊可傳,原本是一名中學教師。後來到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五年,取得數學博士學位後回國。

父親走時,楊振寧年僅兩歲。楊振寧天資聰慧,3歲時就開始識字,在母親的教導下,只用了一年半時間就認識了3000個漢字。

2023年,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很快,北平失陷。楊振寧一家逃難到合肥,後又抵達昆明。

當時楊振寧年僅16歲,正上高二,但他次年就以同等學歷身份考入西南聯大。戰亂中的西南聯大各種條件極差,但師資力量卻極其強大。因為是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校合開,著名教授很多。

朱自清、聞一多、王力、羅常培等名師都教過他國文。趙忠堯、周培源等物理學方面的名流也親自給他們授課。他的學士**是在吳大猷教授指導下做的,碩士**則師從王竹溪教授。

吳大猷教授引導他學習群論和對稱原理,王竹溪教授引導他進入統計力學領域。在以後的工作中,這些方面一直是楊振寧的主攻領域,兩位名師對他的影響不可低估。

楊振寧還在西南聯大讀碩士期間,就對愛因斯坦、費米和狄拉克的研究風格極為推崇。他們三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能在非常複雜的物理現象中提煉出實質性的東西,然後通過深入的研究思考,用數學公式表示出來。

他們三人的文章都單刀直入,切中要害,從不說大話空話。

楊振寧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到美國去,拜他們三人中的一人為師。然而,一個普通的中國人要拜世界聞名的大物理學家為師談何容易,楊振寧和他的老師談起這個想法時,他們都認為不太實際,然而楊振寧仍然不肯輕易放棄。

來到美國後,他直奔哥倫比亞大學尋找費米,但該校物理系的祕書竟說從未聽說過他們學校有這樣一個人。無奈之中,楊振寧只得去普林斯頓找他從前的老師張文裕教授,以尋求幫助。經過張教授的多方努力和推薦,2023年1月,楊振寧終於如願以償地坐在費米的研究班裡聽課了。

當他直接提出要跟費米教授做博士**時,費米告訴他:「我不能指導你的博士**,因為我正在從事一項高度保密的研究工作。不過我可以把你介紹給芝加哥大學一位很有才華的教授。

」這名教授就是後來被美國人稱為「氫彈之父」的愛德華·泰勒。

愛德華·泰勒講授物理課程的一個特點是喜歡直言不諱發表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哪怕這種觀點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錯的,但只要有百分之一是對的,那就對學生具有借鑑價值。這種教學方法對於開發學生的思維很有幫助。

楊振寧剛剛到美國時很想當一名實驗物理學家,他認為在實驗中才能尋找到學習物理的真正樂趣,也只有在實驗中才會有真正的創新。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費米時,費米認為,一個外國人根本不可能進入阿貢實驗室。於是,費米把他介紹給了艾裡遜教授的加速器實驗室。

然而楊振寧在這裡並不成功,在實驗室裡總是顯得笨手笨腳。當時實驗室裡有一則笑話:「凡是在實驗室裡發生**的地方,一定有楊振寧!」泰勒知道情況後,決定讓他放棄,轉攻理論物理。

在實驗室裡呆了近20個月後,楊振寧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放棄。這段實驗室的生活雖然不太成功,卻為他後來的工作打下了基礎。他與李政道提出「在弱相互作用條件下宇稱不守恆」結論時,就曾經從實驗物理學家的角度出發,設計了一個可以檢驗他們理論正確性的實驗。

可以說,實驗室的這段生活為他將理論與實驗結合起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多年的努力,楊振寧的辛勞終於換來了收穫。2023年,他與李政道一起發現了「在弱相互作用條件下宇稱不守恆」,2023年,這個結論由美籍華裔科學家吳健雄女士經過實驗得到證明。這一年是楊振寧難以忘卻的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年,他的成果得到了世界的承認,他同李政道一起獲得了科學殿堂的最高榮譽——諾貝爾物理學獎。

獲獎後的楊振寧仍然不滿足,繼續忘我工作。中美建交後,他多次訪華,促進了中美交流和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

研究成果的意義,課題研究成果具有哪些實踐指導意義

1.促進了深部找礦鑽探理論的發展 進行深部找礦鑽探,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採用何種型別的鑽機 何種鑽探方法及鑽 探工藝。鑽機優化選擇體系和鑽探方法綜合評價體系以及深部找礦鑽探技術優化組合方案 的建立,從理論上回答了這一問題。為深部找礦鑽探鑽機 鑽探方法及鑽探工藝的優化選 擇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也為鑽機...

李四光的研究成果指的是什麼,李四光研究成果指的是什麼

在長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紀冰川活動的遺蹟 1.為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2.運用力學對地殼運動及其與礦產分佈的規律的研究,建立 地質力學 和 構造體系 的概念。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存有石油,後大慶油田 大港油田 勝利油田 華北油田等油田的發現證實其 3.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

陳光的研究成果

現代漢語雙音動詞和雙音形容詞的特別重疊式,載 漢語學習 1997年第3期 後收入 語法研究和探索 九 商務印書館。由 啊 構成的表展延量語法形式,載 現代中國語研究 第4期,史有為主編,日本朋友書店,2002年10月出版 兩種語言研究傳統的對接 譯李行德著 the bridging of ling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