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作者為什麼寫了一段張靜齋范進和湯知縣關於劉基的談話

2022-03-14 10:05:56 字數 896 閱讀 9314

1樓:遺忘記憶

原文第四回寫到:

張靜齋道:「老世叔,這句話斷斷使不得。你我做官的人,只知有皇上,那知有教親?

想起洪武年間,劉老先生……」湯知縣道:「那一個劉老先生?」靜齋道:

「諱基的了。他是洪武三年開科的進士,『天下有道』三句中的第五名。」范進插口道:

「想是第三名?」靜齋道:「是第五名,那墨卷是弟讀過的……」

當湯知縣、張靜齋和范進三人談到回民送了50斤牛肉時,張靜齋開始大談明朝初年劉基的典故,由此揭開了這場瞎扯淡討論的序幕。張靜齋說劉基是洪武三年開科的進士,范進就插嘴說劉基應該是第三名,張靜齋爭辯到劉基是第五名,連試卷他都讀過。之後,范進也沒有說啥,算是表示預設。

然而,事實是劉基是元順帝元統元年(公元2023年)考取的進士。等到洪武三年(公元2023年)的時候,劉基已經被朱元璋封為誠意伯,位列伯爵,食祿240石,並且在文壇上更是赫赫有名,被譽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

在原著中,湯知縣、張靜齋和范進三人都是明朝中期人,連大名鼎鼎的「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的劉基都不知道,張靜齋瞎扯淡,范進也跟著胡說八道。在完全不瞭解劉基的情況下,范進竟然胡謅劉基應該是在明朝洪武三年考取了進士第三名,真是可笑之極。

從這一處,可以看出范進確實沒有真才實學,不僅不瞭解劉基,還跟著張靜齋瞎扯淡,荒謬之極。當然了,從這一情節的來看,作者吳敬梓不僅暗示了范進並無真才實學,也諷刺了張靜齋、湯知縣,進而強烈抨擊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源—明朝科舉制度。

2樓:

屬於鋪墊和伏筆

伏筆」是寫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它可以理解為前段文章為後段文章埋伏線索,也可以理解為上文對下文的暗示。它的好處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結構嚴密、緊湊,讀者讀到下文內容時,不至於產生突兀懷疑之感。

伏筆常用於中間,為下文…埋下伏筆.

也可能是作者心血來潮。

儒林外史中56回的每一回主要內容是什麼

荀秀榮貝春 儒林外史 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 儒林外史 原本僅55回。根據程晉芳 懷人詩 可以證明在吳敬梓49歲的時候已經脫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後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給他刻了出來。這個刻本,今已失傳。現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後人偽作。吳敬梓 1701 1754 字敏軒,清...

《一張紙條》前自然段是什麼最後自然段是作者的什麼這種寫法就叫什麼

前三個自然段和後一個自然段是分總的關係,總結全文。一張紙條前三個自然段是什麼?最後一個自然段作者這種寫法叫做前後呼應的手法。一張紙條,前三個自然段最後一個自然段是作者寫法。每一個自然段都有它的不同的意義,所以我們要好好的認真讀一下這個短文。前三個自然段最後一個自然段的作者用非常好的說法寫的這個句子。...

為什麼剛結束了一段感情,就能馬上開始另一段感情

沒有什麼厲不厲害,人在時間的時候是思想最脆弱的時候,有一句話說的,失戀最好的辦法就是開始下一段戀情,可能很多人覺得有道理吧,其實不能盲目去開展,覺得對,在試試也無妨 可以呀,只要你喜歡就行!如果剛剛結束一段感情,又馬上進入另一段感情,這樣是否是對的?為什莫?感覺來了就好。但是確定自己已經走出前段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