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屢次為蜀國立下大功,為什麼關羽卻屢次針對對方

2022-02-17 07:07:44 字數 6074 閱讀 7030

1樓:請務必去見他

因為黃忠是投降過來的,即使立了再多戰功,關羽依然還是瞧不起他。

2樓:司徒煌燁

關羽的心胸吧,三國中的描寫也是為了突出關公的傲氣,但是具體的也總有緣由的。

3樓:體育不僅僅是場上

因為關羽一直看不上黃忠,而且兩人之間也有一些恩怨,所以才會一直針對對方,但是歷史上卻。

4樓:職場飛人

兩人都是蜀國的大將,但關羽追隨劉備的時間更長,難免有些居功自傲,看不起黃忠。

5樓:兔牧馬人

因為關羽一直看不起他,關羽說過趙雲,張飛是兄弟,馬超是名門望族,只有黃忠是投降過來的,他一直就看不上他

6樓:清風不願伴九州

嗯可能是在一些細節問題上,兩個人有些分歧大,兩個人都是為了蜀國和著想的。

7樓:無名

我覺得在一些細節的問題上,兩人有分歧是很正常的,因為兩個人都是為蜀國的建設著想。

8樓:居李夫人

二人都是蜀國的大將,大將之間因為意見的不同所以有矛盾是非常正常的問題。

9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兩個人都是大將軍,想法不一樣,經常打架,互相看不上眼也是正常

關羽的缺點有哪些?

10樓:貞觀之風

1、恃才傲物,目中無人:稱東吳三軍為鼠輩;還稱自己同僚黃忠為老將軍,不屑與之為伍;馬超投降,封為平西將軍,關羽大為不滿。

2、狂妄自信,剛愎自用:覺得東吳將領除了呂蒙其他不用擔心,抽調全部兵力攻打曹操,結果被陸遜趁虛而入,丟失荊州,敗走麥城。

3、關羽不會用人:在用人方面,關羽竟然把後方重鎮**軍需的重任交給素來有隙的糜芳和傅士仁,又不知安人心,結果導致二人叛變,自己在荊州領土全部丟失。

11樓:匿名使用者

關羽一生,其功勞遠抵不了他的過錯。說劉備的統一大業就是葬送在他手裡也殊不為過

作為「千古名將」,關羽之「奇」,還「奇」在他的高傲自負。史書上稱關羽:「剛而自矜」、「性頗自負」。當然,自負到自矜的地步,那確實是過頭了。

關羽的這一性格特點,在**裡表露無遺,很多人都看得很明白。比如諸葛亮就曾對劉備說:「雲長平生傲上而不忍下」(卷11《黃忠魏延獻長沙》)。

所謂「傲上而不忍下」,是說關羽自以為能力超人,雖然對劉備沒有特別表現出傲氣,但是對諸葛亮等上層的人則隨時表現他的傲氣;同時對待手下,關羽卻往往不知有所體恤。關羽超人的力量和致命的弱點,都根基於與眾不同的高傲和自負。

當然,凡高傲自負的人,都有過人的本領或才華,否則就是狂妄自大,牛皮大王。

當時所有人都對關羽刮目相看,關羽非常自豪地說:「天下英雄,聞吾之名,盡皆縮頸而奔。」(卷15《龐德抬梓戰關公》)大家一聽到我的名字,腦袋都縮到脖子裡頭,像烏龜一樣逃走了。

關羽的名聲能起到嚇退敵兵的作用,不用像張飛在長板橋大喝三聲。關羽名聲遠揚,可以先聲奪人。

連曹操這樣的英雄,早在「溫酒斬華雄」時就為關羽的勇猛所深深折服,一生都對他懷有崇拜之情。直到關羽死了,曹操都要感嘆:「關將軍真天神也!」(卷16《漢中王痛哭關公》)

因為關羽有這種過人的本領,所以他的高傲才是有本錢的高傲,他的高傲才是他真正個性的一種表現。

一個人的性格,他的長處很可能同時就是他的短處。關羽的這種高傲自負,使他勇往直前,智勇雙全,無人可敵,這是他的長處;同時也造成他的短處,就是過於高傲,過於自負,對自己的膽力和才能深信不疑,目空一切,總是瞧不起他人,與他人較勁兒。

比如,當劉備取得西川以後,封馬超為平西將軍。關羽聽到訊息,很不服氣,讓關平給劉備帶信,說自己要離開荊州,入西川和馬超比試高低。

這時,諸葛亮寫信給關羽,著實誇獎他,說馬超雖然智勇雙全,不過只能與張飛「並驅爭先」,而遠遠比不上關羽「絕倫逸群」。

諸葛亮的話大大滿足了關羽的虛榮心,他甚至將諸葛亮的書信「遍示賓客」,你們瞧,連諸葛亮都說我和別人不一樣!這樣他就得到了一種心理安慰(卷13《劉玄德平定益州》)。要不是關羽自負過人,他怎麼會真地相信諸葛亮在袞袞眾將中,對他特別地刮目相看呢?

《三國志》裡就寫到關羽瞧不起黃忠,不願與老兵為伍。**也寫到,還在關羽要取長沙的時候,諸葛亮就誇讚守將韓玄手下有一員大將黃忠,「雖然年近六旬,鬚髮蒼白,使一口大刀,有萬夫不當之勇」,一再囑咐關羽「不可輕敵」。

當時關羽脾氣火爆,一激就怒,聽完諸葛亮的話後賭氣說:「軍師何故長別人之銳氣,滅自己之威風?量一老革,何足道哉!」

「老革」就是老兵。關羽根本瞧不起黃忠這一介老兵,於是只帶部下五百校刀手,前往長沙。

結果第一天,關羽跟黃忠大戰一百合,不分勝負。第二天,兩人再次交鋒,鬥到五六十合,關羽使拖刀計,要砍黃忠,不料黃忠被戰馬前失,掀在地下,關羽放他一馬,讓他換馬再來廝殺。

為什麼關羽不殺黃忠?毛宗崗有一段誅心之論,非常透闢:「關公不殺黃忠,是好勝處,不是慈悲處,以為殺墮馬之人,不足為勇耳。

」(毛本《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評語)看來仍然是關羽自恃其勇、爭強好勝的性格起了根本的作用。

不管怎樣,關羽的舉動感動了黃忠。第三天再戰,不到三十合,黃忠詐敗,關羽趕來,黃忠想到昨天的不殺之恩,幾次弓箭虛拽,警醒關羽,關羽反而以為黃忠不會射,放心趕來。最後在吊橋上,黃忠搭箭開弓,正射到關羽盔纓根上,關羽這才明白,黃忠是報昨日不殺之恩,故意不射他,要不然他早就沒命了。

為了這件事,韓玄要治黃忠死罪,幸虧魏延救了他,殺死韓玄,投拜關羽(卷11《黃忠魏延獻長沙》)。

儘管如此,關羽最終沒能打贏黃忠,心裡一直有疙瘩。劉備稱王后,封「五虎將」,黃忠是其中之一。費詩奉命前來送官誥,關羽聽說後,很不服氣,說:

「黃忠何等之人,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

「五虎將」中關羽排名第一,排名第一也不行,他覺得黃忠是個「老兵」,怎麼能夠跟我並列呢?

其實這時關羽已年近60,也是個「老兵」,黃忠比他大10歲左右。儘管時過境遷,關羽對黃忠的那股傲氣還一點也沒消除。

幸虧費詩能言善辯,說:「漢中王與將軍有結義之恩,如同一體;將軍即漢中王,漢中王即將軍也,可與同休慼,共禍福,不宜計較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寡也。」這下關羽才恍然大悟,趕緊向費詩道歉。

(卷15《關雲長威震華夏》)

對關羽來說,馬超也好,黃忠也好,都是自己人,連自己人都瞧不上,他還能把誰放在眼裡?關羽的高傲自負的確無所不在。

(二)英雄的悲劇

關羽這種高傲自負的性格,最終導致「敗走麥城」的悲劇結局。

荊州作為戰略要衝,一直是魏、蜀、吳三方必爭之地。尤其對於劉備蜀漢一方來說,荊州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

諸葛亮在移交荊州印綬時,特地囑咐關羽:「據此之地,北當曹操,東敵孫權,非小可之事也。公宜勉之。

」這時關羽「更不推辭,慨然領喏」。把守荊州,他覺得自己有這個能耐。所以說:

「大丈夫既領重任,除死方休。」

諸葛亮一聽這「死」字,就有一種不祥的預感,心中不悅。於是又追問一句:「倘若曹操引兵來到,當如之何?

」關羽說:「以力拒之。」諸葛亮又問:

「倘曹操、孫權齊起兵來,如之奈何?」關羽說:「分兵拒之。

」這下諸葛亮才說到關鍵的地方:「不然。若如此,則荊州危矣。吾有八個字,將軍記取,可保荊州。」這八個字就是:「北拒曹操,東和孫權。」

關羽口頭上答應:「軍師之言,當銘肺腑。」(卷13《張益德義釋嚴顏》)但他心裡對此並不以為然。

像關羽這樣心高氣傲的人,讓他拒誰打誰,他是當仁不讓的;可要他「和」誰,那就難了;如果再要他低三下氣地「和」誰,那就更難了。

關羽從來不會、也從來不曾放下架子,這是他的性格使然。這種委曲求全的事兒,在劉、關、張這三兄弟中,只有劉備做得來,張飛做不來,關羽也做不來。所以當劉備投靠曹操時,在後園種菜,關羽才會批評他說:

「兄不留心於弓馬以取天下,而學小人之事?」而劉備卻回答說:「非汝所知也。

」劉備早就知道,關羽不懂得、也不願意懂得「有伸有屈」的人生道理。

聰明的讀者不難看出,諸葛亮將印綬交給關羽的時候,是非常勉強的。劉備對關羽一直倚重有加,根本看不到關羽不宜於獨當一面,把守荊州。諸葛亮也許早就看到了這一點,但是為了顧全大局,只好同意劉備的選擇。

在當時劉備手下將領中,除了關羽,誰還能代替諸葛亮留守荊州呢?這也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關羽獨守荊州,還是那麼驕傲自大,剛腹自用,根本不願意理會諸葛亮「聯吳抗曹」的良苦用心。所以他很快拒絕了孫權善意的表示,從而招致了孫權的仇恨。

當曹操想離間蜀、吳兩方的時候,孫權派諸葛謹到荊州,要跟關羽結兒女親家,以便共破曹操。孫權也準備了另一手,如果關羽不從,他就協助曹操,襲取荊州。

諸葛謹前往荊州,江口士卒報知關羽,而關羽「平生輕傲天下之士」,明明知道諸葛謹是諸葛亮的哥哥,他還是故意不派手下人去迎接。

更有甚者,當諸葛謹對他說明聯姻的意思時,關羽竟勃然大怒,說:「吾虎女,安肯嫁犬子耶!吾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於是喚左右趕走諸葛謹。

諸葛謹抱頭鼠竄,回來見孫權,以實相告,孫權一怒之下,決定跟曹操合作攻取荊州。(卷15《劉備進位漢中王》)

在三國時期,婚姻往往是一場政治遊戲或者政治博弈,它並不能真正保證維持兩國的和睦。毛宗崗說:「玄德之自吳逃歸,權欲追而殺之,又欲並其妹而殺之。

夫不以妹之故而不殺玄德,安能以娶關公之女故而不奪荊州?」(毛本《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評語)的確,孫權連自己的妹夫劉備都要殺,怎麼會因為跟關羽結成兒女親家,就不奪荊州呢?

所以問題並不在於關羽許不許婚,而在於關羽的話太過激,太傷人:「但『犬子』一語,太覺不堪耳。」(同上,毛宗崗語)你的女兒是「虎女」,別人的兒子怎麼就成了「犬子」了?

這不是在損人嗎?

自從水淹七軍,擒了于禁,斬了龐德以後,關羽更是忘乎所以了。他被曹仁毒箭射中,就是因為大意所致。

這時曹操與東吳的關係更為密切。東吳大將呂蒙屯兵陸口,一直有吞併荊州之意。他跟孫權說:「今關公提兵在襄、樊,妄自尊大,以為天下無敵」,可以趁機襲取荊州。

關羽當然早有準備,讓沿江一帶,或二十里,或三十里,在高阜處設烽火臺,隨時可以報警。但是陸遜胸有成竹,對呂蒙說:「關公倚恃英雄,自料無敵,必敗於人。」 (卷5《關雲長刮骨療毒》)

其實,一個人再有本事,也不可能天下無敵。除了關羽本人,他的對手都看明白了他的致命弱點——倚仗自己是個大英雄,便「妄自尊大,以為天下無敵」。「自以為天下無敵」,等於把自己置於危險的邊緣。

所以關羽的對手很容易抓住他的性格弱點,和他打心理戰、性格戰,置他於死地。

為了進一步驕慢關羽之心,陸遜為呂蒙設計,讓呂蒙乾脆「託疾辭職」,任命一位無名小輩代守陸口。呂蒙此時40多歲,他向孫權推薦,由20多歲的陸遜代替自己執掌帥印。這種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事,孫權最拿手了。

陸遜一上任,就派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關羽,並寫了一封言辭十分恭敬的求和信。關羽讀了信,非常高興地說:「我荊州有泰山之安,吾復何憂。

」他居然愚蠢到撤走一大半荊州的軍隊,赴樊城聽調(卷15《呂子明智取荊州》)。

於是呂蒙輕而易舉地襲取了荊州。孫權先後召降公安傅士仁、南郡糜芳。關羽只能孤軍作戰,被魏兵與吳兵前後夾擊,潰不成軍。

關羽被困在荊州路上,進退不得,退至麥城,被吳兵團團圍住。關羽派廖化前往上庸求救於劉封、孟達。沒想到孟達說:

「公以彼為叔,彼以公為草芥耳。」當年劉備登位漢中王時,想要立後嗣,派人問關羽,關羽說:「立嫡不立庶,古之常理,又何必問我乎?

」所以孟達說關羽把劉封看成「草芥」,劉封一賭氣,就不出兵相救。

關羽無計可施,只能從麥城突圍,王甫諫道:「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也。」關羽昂然地說:

「雖有埋伏,吾何懼哉!」都兵敗如山倒了,關羽的傲氣仍然一點不減。最後,他悲壯地兵敗身亡(卷16《關雲長敗走麥城》)。

據說關羽與關平父子死後一齊歸神。這年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58歲。關羽死後,赤兔馬「數日不食草料而死」,也隨之仙去(卷16《玉泉山關公顯聖》)。

人們常說:「性格就是命運。」關羽高傲自負的性格,決定了他神勇的一生。關羽高傲自負的性格,既決定了他的勇猛剛強、一往無前,也決定了他最後的敗走麥城,決定了他飲恨而亡的命運。

但是這種命運是一種英雄的悲劇。關羽形象的價值就在於他置成敗於不顧,惟恩怨求分明。大丈夫做事光明磊落,毫無任何機心權變,「做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霽月光風」(毛宗崗《讀三國志法》),這就是關羽的為人。

英雄的失敗在某種程度上更增添了英雄的魅力。**家迎合了平民的審美心理,從而使關羽在明清時期逐漸成為平民百姓頂禮膜拜的神明形象。

關羽作為「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奇就奇在他的智勇雙全,奇在他的義重如山,也奇在他的高傲自負。直到現在,只要提起關羽,人們心目中自然而然地就會湧現出一股英雄崇拜的情感:崇拜他的智勇雙全,崇拜他的義重如山,甚至崇拜他的高傲自負。

英雄性格總是具有不朽的審美力量。

——選自郭英德教授新作《讀三國 說英雄)

黃忠為關羽甘願赴死,五虎上將中誰更忠義

除了馬超,五虎將中其他幾位都可以稱為忠義。最忠義的當然是死後封神的關羽關二爺。黃忠甘願為關羽赴死這件事,想來想去,只有可能是演義中提到的在劉備伐東吳時,老將黃忠戰死沙場這件事了。不過,別傻了,黃忠那是在為劉備而死,和關羽沒有半毛錢的關係。而且這也僅僅是在演義中的故事,實際上,黃忠並沒有死於戰場,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