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來歷來歷和傳說,中秋節的來歷和傳說

2022-01-04 19:41:21 字數 4863 閱讀 2688

1樓:滄月楚歌

中秋節來歷一

中秋節由古代祭月演變而來。古代曆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農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農曆八月十五又正好們於秋季的二分之一日,所以又被稱為「中秋」。

最初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慢慢就演變成為了中秋節。

中秋節來歷二

中秋節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變而來。后羿射掉了多餘的九個太陽,然後上天賞賜他一種成仙的藥,他捨不得離開自己的妻子嫦娥,就把藥交給嫦娥保管。

在八月十五這天嫦娥吃了仙藥,然後便奔月亮去了。后羿思念嫦娥,所以每年這一天,都會在園子裡擺上嫦娥最愛吃的東西,盼望她能回來團圓。之後,年年如此,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節日,由於這天時值中秋,所以叫做中秋節。

中秋節來歷三

中秋節由祭祀土地神演變而來。在農耕社會,農作物對於農民至關重要,所以人們經常祭祀土地。在秋季收穫時,農民會祭祀土地神,農曆八月十五正好是農作物收穫的時節,因此逐漸演變成中秋節。

2樓:德欣可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

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

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節傳說故事之【嫦娥奔月】

3樓:硬核科技局

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

中秋節的來歷和傳說

4樓:龍捲風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我國農曆秋季的

七、八、九三個月中,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中秋賞月,最盛是宋代。明清以來,民間更重視中秋節。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

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象葡萄、西瓜等象徵著團圓的水果也被人們擺上餐桌。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恰好是莊稼成熟的季節,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係。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

5樓:匿名使用者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

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這裡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

「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係。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

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6樓:愛在離別中

中秋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民間流傳極廣的是嫦娥妒恨丈夫后羿薄情,偷吃了他從王母娘娘那裡要來的不死之藥,於農歷八月十五之夜飛上天去,在月築室為宮,遂為月宮之神;后羿後悔不已,年年的八月十五夜,望月設供,祈望妻子返回人間與自己和兒女團聚,由此而衍生出後世民間祭月祈團圓的文化習俗。

民俗學家則認為,中秋節的原始基礎是源於先民對月亮的崇拜。到周朝時,對月亮的朝拜儀式開始歲時化,「中春晝……迎暑,中秋夜迎寒」。在漢代以前,秋夕祭月已列入朝廷典章。

到唐宋時,中秋節已受到普遍的重視。

中秋節吃月餅的記載,在北宋前的典籍中很難找到。直到南宋,周密所寫的《武林舊事》卷六才提到蒸食的糕餅中有「月餅」。是否就是中秋專用的節物,則不得而知。

月餅明確地作為中秋節專用之物,並被賦予「團圓」、「和美」的美好意蘊,是在元代之後,「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明宮史》載,每年農曆八月初一開始,「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餅、瓜果。」

今年中秋節很特殊,適逢「九一八」國恥日。歷史巧合警醒人們,在中秋賞月、闔家團圓之際,勿忘當年可歌可泣、英勇卓絕的救亡圖存。

7樓:泰映冬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顯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孃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據溫、臺、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

中秋節是遠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漢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晉時亦有中秋賞月之舉,不過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將中秋與儲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 其中還推出「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8樓:匿名使用者

中秋節是我國一個古老、傳統的節日。每當此時,閤家團聚,其樂融融。關於中秋節的來歷,其說法很多,且又多有趣味。

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通常有許多人講,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

」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

」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

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有人則認為,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

唐代《開元遺事》一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游玩兒,游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後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

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沿襲下來。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南宋時,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遊湖等活動。

而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一舉推翻了元朝統治。

後來,每逢中秋節,都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勝利。

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來歷,中秋節的來歷

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 中秋節即每年農曆八月十五。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 周禮 禮記 月令 上說 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節日起源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 上記載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 拜月了。後來貴族官...

中秋節的來歷,中秋節的來歷50字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 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團圓節或月夕 仲秋節 八月節等。有關中秋節的來歷眾說不一,據專家考證,在中國傳統的三大節日 春節 端午和中秋中,中秋節形成最晚。不過,與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中秋也有著悠久的源頭,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敬月...

中秋節的由來,中秋節的來歷簡介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 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 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習俗。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 仲 季三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