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法國的物價和生活水平,18世紀的法國社會經濟狀況

2021-12-26 07:17:47 字數 5055 閱讀 2722

1樓:匿名使用者

與英國革命或美國革命相比,法國革命在世界歷史的舞臺上顯得格外突出。它引起的經濟和社會變化更多,影響的地域也更廣。法國革命不僅標誌著資產階級的勝利,而且標誌著以往蟄伏著的民眾的充分覺醒。

以往長期處於舞臺之外的人民開始大踏步地走到舞臺的前面,成為歷史的主角。

18世紀的法國社會經濟狀況

18世紀的法國

2樓:qh闖天涯

其實共和派的人才是真正的專治制度,共和的殘忍都不及路易十六的仁慈,路易十六是個仁慈的君主,做過很多的改革和貢獻,其實路易是個好人,很多人誤解了路易,也可以抹黑法國波旁王朝,當公民挑戰統治者權威的時候,無論是保皇黨還是革命派還是共和派都會對民眾鎮壓,因為多數服從少數,統治者和決策者只有一人,換做是誰,誰都會這麼做的,也許路易十六的悲莫過於實在是太仁慈了以至於直接攻打巴士底監獄,打到王宮,處死國王,遊戲規則已經達到沒有底線了,可怕吧!你退讓了,別人不一定買賬。

3樓:匿名使用者

中世紀巴黎貴族生活是怎樣的

4樓:莫憶千

1、衣服的顏色、款式均以法律規定,非貴族者不得穿金戴銀,不能穿絲絨、毛皮衣服。農民只能穿黑、灰兩色,貴族可以追求華美,是當時服裝改革的推動者;但當時的服裝上仍然有不少缺陷,如無襯衣、睡衣,且男女衣服樣式區別不大。

2、在飲食上,有限制和經濟實力兩種區別。如野味:孔雀、鹿肉、天鵝屬於限制方面;而因為野味氣味大,當時的儲藏技術的落後,令得從東方而來的長途運輸香料可與**等值,成為當時貴族的專利。

3、在居住方面,中世紀貴族為土地貴族,他們依附土地而生,在莊園中心地帶有貴族的住宅,但主人不會長住;另一處則為代表權勢之地的城堡,起初是皇家特權,一般建立在山上,是易守難攻之地,一防衛性為主且代表權勢,不追求舒適,內部潮溼、陰暗;城堡的作用眾多,不僅是貴族家族的居住地和社交場所,也是在戰亂時周圍居民的避難場所。

4、婚姻家庭

中世紀貴族的婚姻為政治婚姻,貴族結婚的目的是為了延續後代和加強貴族家族之間的聯絡。一樁婚姻可結成聯盟,化解矛盾。所以貴族長子更多考慮政治方面的因素,而無繼承權的次子則考慮經濟利益,所以當時追求寡婦就成為了一種習俗。

因為中世紀無自由戀愛,婚姻都由父母、家族安排,所以雖然那個時候的婦女地位較低,但是貴婦人卻是例外。她們都具有雙重角色,一方面而言是賢妻良母,擔負相夫教子,料理家族事物的責任;另一方面又是羅曼蒂克的典型,成為騎士所追逐的物件和崇拜理想;她們所代表的是純潔、高貴和愛情的理想。

當時的貴族家庭是一個意義上擴大的家庭,包括僕人、傭人和依附者,即窮親戚、寄養者和騎士等,如果一個人可以住入貴族家中滿一年零一天,就可成為此家庭中正式成員,因而貴族城堡中事物繁多。當時的家庭是以父權制為中心,但當時的寄養制,使得子女和親生父母的感情很淡薄。

貴族在中世紀社會中屬於上層,所以各個方面都有特徵,比如貴族只與貴族聯絡,生活習俗固定、聯絡固定,在封閉集團內大家共有貴族意識,並通過外部法令使其確立,使階層固定,與其他階層形成明顯的界限。

擴充套件資料

莊園是西歐封建制度在經濟上的表現形式。貴族的采邑領地可能是一個莊園,也可能是十幾個、幾十個。一個莊園包括一個或幾個村莊。

莊園的耕地分兩類,一類是貴族直領地(自營地),一類是農奴份地。

在 11 世紀,采邑的多數居民是農奴.他們被束縛在土地上,未經領主許可不得離開採邑.其實當村外的世界還非常陌生、充滿危險並且到處都是同樣的采邑時,打算離開的人是很少的。因為采邑的村莊提供更多的安全、更多的家族聯絡,並且使人們能更方便地找到鐵匠和神甫。

村民們輪流到領主的地裡去勞動,向領主交上一部分他們自己生產的農產品。此外,還有人頭稅、年貢、磨坊使用費等。

按耕作制度,耕地分三部分:春耕地,秋耕地,休耕地,年年輪換,此為三圃制.每個農奴在每種地上都有一塊,一般是長長的一條。

耕作時需 4 ~ 8 頭牛牽引沉重的耕犁,故需相互合作;由於每家都是狹窄的長條地,種什麼和什麼時候種,也需要相互協調,因此農村公社在莊園內也往往存在.莊園內還有森林、牧場、水源,由農民共同使用。

至於領主這方面,他不能剝奪農民的財產,也不準把農民趕出他的份地,這是一條公認的封建法律。

與西歐封建莊園不同,中國封建莊園是地主式經濟,而不是領主式經濟;中國地主的土地所有權與政治統治權相分離,沒有西歐領主在莊園內的行政、司法等特權;中國莊園多搞代役租;佃戶、客戶也沒有西歐那樣強的人身依附關係。

5樓:匿名使用者

事實是,歐洲封建貴族過的日子,絕大多數時候,以我們現有標準看,是骯髒、陰暗、寒冷、粗糙的,攏共也就18世紀之後,過得有幾分奢侈模樣。

世界人民有種念想,姑且叫做「貴族幻想」。《笑林廣記》裡,多有如此段子:鄉民耕地之餘,想象皇帝生活,總覺得他們的糞叉子都是金的;皇帝家裡,住著四柱牌坊,上寫金字「皇帝世家」,兩邊貼對聯:

「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這是古代人民的幻想,所以編評書說故事的人,往往也投其所好:你們愛把帝王家想象得土豪金粗俗銀,咱也這麼順著編。

這種貴族幻想的現代版,就變成了「歐洲貴族幻想」。於是王子公主、騎士貴婦、城堡天鵝絨、紋章與劍,都成了傳說。自然,不獨中國人為然,在崇尚歐洲,將歐洲幻漫詩化這方面,日本人更為誇張:

能把金髮碧眼和亞洲人臉型糅合,製造出奇怪的非歐非亞的經典二次元形象,也真虧得他們。中國在這方面比較淳樸,最多也就是有奸商編些達芬奇傢俱之類的騙人。那麼問題來了:

達芬奇時代的家居生活,到底是怎樣的?

中世紀歐洲貴族住城堡,看去威風凜凜,情調綿綿,還有帥到飛起的吸血鬼伯爵,其實大有苦處。因為歐洲城堡和日本領主們的城相似:非為保護人民,只是貴族私宅。

戰亂年代,匪徒叢生;領主躲在城堡裡,就能刀槍不入,說起來,城堡也無非地主怕土匪,於是深宅大院,高築牆廣積糧罷了。

然而住在城堡裡,實際生活,實在不算有趣:倒不是會有吸血鬼和蝙蝠,只是住在一個石頭砌成的筒子裡,任誰都氣悶。中世紀時沒有洗手間系統,城樓守將慣常在十幾米高的大縫隙上解決排便問題,久而久之,領主與下人共聞其臭,鼻子一定很痛苦。

英國至今保留的倫敦塔,早年並無廁所,所以屎尿是順著牆根往下流的——您不妨想象下那氣味。

當然啦,中世紀大家都挺髒,也就習慣了。真問題乃是一個字:寒。

畢竟歐洲大陸,除了義大利和西班牙這樣偏南緯度,其餘大多偏北,冬天寒冷,石頭牆尤其雪上加霜。英國人是到文藝復興前才琢磨出壁爐家用的,歐洲大陸石頭房可怎麼辦呢?

所以歐洲人要用掛毯了。所謂掛毯藝術,說到底是為什麼呢?答:領導怕冷啊!城堡裡穿堂風,那可是嗖嗖的呀!

後來中世紀也過了,戰亂也少了,城堡也荒廢了,領主們雖然還是大窗大門高圍牆高拱擺闊氣,好歹不用造城門樓子了,有取暖方法了,掛毯也慢慢過時了——畢竟這玩意兒太貴了。

說回家具。

達芬奇那會兒,歐洲傢俱基本不流行鑲嵌技術,基本靠雕刻:給傢俱表面上刻出美女、獅子、海豚、葉子、藤蘿,所以您家裡傢俱連起來,可以開個動物園。晚上睡覺時,都不敢起夜。

歐洲人用到黑檀木(ébène)來做傢俱鑲嵌,再用黃銅、象牙這些玩意,是17世紀的事了——確切說吧,那時候達芬奇死了一百多年了。至於其他鑲嵌品,包括銅、象牙、銀、黃銅、骨質、貝殼、天青石、黑曜岩、大理石、犀牛角,是17世紀晚期18世紀早期的事了。實際上,歐洲貴族大概到18世紀中期,即中國乾隆年間,才開始讓傢俱做得適合人用,而不單是擺好看。

吃的呢?

您別看現在歐洲人西餐講儀式,法國人在16世紀前,都是用手抓東西吃的。鐵餐具引入法國,差不多是中國明朝中期了。17世紀,荷蘭進入**時代,號稱歐洲第一富。

他們吃什麼呢?答:他們煮水加鹽,加點肉豆蔻,加點肉末,就敢說是肉湯。

尋常市民經常一週只燒一次飯菜,吃一天熱的,餘下六天冷食過日子。他們吃不到什麼新鮮肉,每星期能吃一次醃肉。

荷蘭富豪能吃些特殊的,比如:上等小麥的麵包、栗子,以及一種「牛羊肉剁成肉末,加些蔬菜,澆橙汁,泡酸醋,用火燜」的奇怪肉類。您別嫌土氣:

因為17世紀,即中國明清交接那個世紀,歐洲最富的荷蘭人也就是吃吃黑麥、大麥、蕎麥、燕麥甚至蠶豆粉做的麵包。往前一百年,明朝的市井生活,您可以讀《金瓶梅》感受下,而法國那邊亨利四世大王還在釋出承諾,要讓法國人民實現以下夢想:

「每家每週,吃得起一隻雞!」

歐洲人現在吃土豆凶猛,然而直到2023年之前——嗯,就是乾隆爺跟和珅勾兌好關係前後——法國人相信「吃土豆的只有兩種東西:豬和英國人」。那會兒的貴族吃得也不精,只好拼量。

比如,偉大的威靈頓公爵,在他老人家胃口不那麼好的日子裡,早飯只吃兩隻鴿子、三塊牛排、四分之三瓶莫澤爾葡萄酒、一瓶香檳,其他麵包和茴香酒等再說。

歐洲開始大規模流行餐廳,是19世紀初的事了——嗯,就是乾隆爺讓位給嘉慶爺前後那幾年。當年法國鬧大革命,轟轟烈烈折騰了近三十年。這期間,貴族倒臺、國王斬首、拿破崙呼風喚雨,你方唱罷我登場,轟轟烈烈。

大時代風起雲湧之時,偉大的廚子怎麼辦呢?主人倒臺了,貴族沒有了,廚子們就出門,去開飯店了——這是歐洲大陸第一批主廚飯店的出現。當時的名廚安託內-鮑威耶,還開了歐洲大陸第一家麵包房。

也在這會兒,以法國為開端,流行起了一道菜接一道菜的俄式上菜法。什麼意思呢?在19世紀之前,歐洲貴族們,其實也跟我們現在中國人家宴似的:

上菜堆滿一大桌。

這裡有個微妙的時間差。

以傢俱為首的各類品牌,所吹噓的歐洲宮廷式豪奢,其實很尷尬。因為歐洲貴族真正進入物質豐茂、傢俱飲食都可以奢靡一下子的,大概也就是18世紀,相當於中國的康乾盛世,諷刺的是,18世紀巔峰時的法國,最崇拜的反而是中國:大量引進中國瓷器來裝點凡爾賽宮且不提,還專門在萬森堡和尚第伊的瓷器廠出品裡,描繪出中國人生活場景,以便擺闊。

而歐洲的生活水平,真正突飛猛進便利到可以縱橫世界,是在19世紀,然而那也是革命紛起、貴族消亡的世紀。

所以事實是,歐洲封建貴族——簡單說就是有封邑的地主們——過的日子,絕大多數時候,以我們現有標準看,是骯髒、陰暗、寒冷、粗糙的,攏共也就18世紀之後,過得有幾分奢侈模樣。現在中文語境中描繪的歐洲貴族形象,是善良的中國人民美好想象+描繪夢境的商家們,聯手製造的。

19世紀巴黎連續幾次世博會時,有商人就明白這點:人民懷念遠去的王朝,法國人民和中國人民都相信「皇帝掏糞也用金耙子」,所以,只要任何傢俱裝飾、衣服飲食,說是「瑪麗-安託瓦內特王后當年御用的」,就能暢銷。人民總願意為這類傳奇中的奢華買單。

所以了,您當然可以繼續相信歐洲貴族們的傳奇,但如果需要一點直觀印象,那麼,也許,《冰與火之歌》、《勇敢的心》這類影視作品裡,那破落陰暗的歐洲貴族整體模樣,比中國各類房產廣告上「歐洲宮廷式奢華別苑」,更接近真實呢

孟德斯鳩和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他們共同的政

b孟德斯鳩主張君主立憲,盧梭主張人民主權,故a項錯誤 信仰得救是宗教改革時期的主張,兩者都不符合 三權分立是孟德斯鳩的主張,不符合盧梭 民主自由是二者的共同主張。孟德斯鳩和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他們共同的政治主張是 答案b孟德斯鳩主張君主立憲,盧梭主張人民主權,故a項錯誤 信仰得救是...

18世紀法國美術發展的前兩個階段主要藝術潮流是什麼

18世紀法國美術發展的前兩個階段,其主要的藝術潮流是羅可可藝術和市民藝術。18世紀70年代以後,法國處於大革命的前夜,市民藝術已經完成了時代的使命,代之而起的是新古典主義藝術。18世紀法國美術的情況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18世紀法國美術的情況可以分為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18世紀20年代以前。此期為過...

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和奠基人是誰

這個有兩種答案,你自己選一個吧 1司湯達 現在譯作司丹達爾 紅與黑 2巴爾扎克,人間喜劇 這是兩頂概念式高帽,送給誰,可以自己拿主意的。毫無疑問的是巴爾扎克。謝謝採納。傑出代表是巴爾扎克,奠基人是司湯達 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和奠基人是誰 巴爾扎克.他是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