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者何為謀,道不同不相為謀下一句是什麼

2021-12-16 19:43:09 字數 6019 閱讀 3396

1樓:黛妮

一、「道不同不相為謀」——出自 孔子《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意思是——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二、典故——《管寧割席》

管寧割席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欲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譯】:

東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園中鋤草,發現地裡有塊金子,管寧對金子視如瓦片,揮鋤不止,而華歆則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兩 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羨慕不已 。

管寧見華歆與自己並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後,再也不以華歆為友 。

三、論語_衛靈公

《論語·衛靈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內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觀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其中著名文句有:「無為而治」;「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

2樓:山東龍暢快運

感悟人生:道不同不相為謀。前段時間有些尷尬的事情,年前談事情談的好好的,年後拉黑。不就是借我幾百塊錢麼,至於麼?!

道不同不相為謀下一句是什麼?

3樓:命運與夢

道,不同、

不相為謀。

(十一)確立了行「聖人之道」的君子謀道的最高原則:不同、不相。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詳解:這句話,《論語》成書以來,其斷句都是「道不同,不相為謀」,解釋成「善惡邪正之間不能合作共謀、走著不同道路的人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等等,把「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君子當成一個精英小團體了,把「聖人之道」當成了小道、私道,這是和《論語》、儒家「和而不同」的精神背道而馳的。試想,如果「道不同」就「不相為謀」,那何謂「和而不同」?難道「和而不同」就是在某個叫行「聖人之道」的君子組成的精英小團體裡玩的一場無聊把戲?

正確的斷句應該是「道,不同、不相為謀。」通常的理解之所以出問題,關鍵是把「相」字噹一聲平聲,當副詞了,而這只是「相」的後生義。「相」,四聲去聲,本義是「觀察」,引申為「根據外貌判斷人的命運」,然後就有了「選擇」的意思。

這裡的「相」就是「選擇」的意思,「不相」,就是「不選擇」。

「謀」,就是「徵求解決疑難的意見或辦法」,引申為「謀劃、商量辦法」等,《論語》後面還有所謂「謀道」、「謀食」的說法,和這裡的「謀」是一致的。理解這章對把握全域性很重要。

道,聖人之道,就如同大河,大河是不會去「選擇」的、也不會去強迫「一致」,是「不相」、「不同」的。「聖人之道」之「謀」,就是「不同」、「不相」。「不同」,就是「異」,就像上一章「攻乎異端,斯害也己」所說,對「異」不能攻擊,不能去謀求消滅「異」,否則就不能「不同」,就和「聖人之道」相違了;

「不相」,就是「不以相而相之」,所有的選擇都會有假設的標準,也就是以「相」相之,最常見的以「相」相之就是所謂的「以貌取人」,延伸下去,根據思想、觀點、意識形態、經濟水平等等,都是以「相」相之,都不是「不相」,是和「聖人之道」相違的。

必須注意的是,「不相」,不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行為、思想不加選擇,而是指對不同個體、團體的行為,不能用一種權威、上帝等獨斷的方式來以「相」相之,這一點是必須明確的。

「不同」和「不相」是密切聯絡的,「不相」是「不同」的前提,「不同」是「不相」的實現。只有「不相」,才可能「不同」。

否則,前提就是「相」,就是以「相」相之,那麼怎麼可能有「不同」?其結果只能是某種抽象標準、某種統一模版克隆出來的群體。

而只有終於能達到「不同」,這「不相」才有意義,才能實現,否則這「不相」只是掛羊頭賣狗肉,成了一句口號。「聖人之道」,歸根結底是以「不同」為基礎的,只有「不同」,最終才能實現「大同」,「大同」的關鍵不是「同」,而是「大」,包羅萬有,如「天地」般,而不是讓花只有一種顏色、鳥只有一種叫聲。真正的「大同」,不是「同而大同」,是「不同而大同」,要「不同」,首先就要成就其「大」。

無其「大」,就無其「不同」。無其「不同」,就無其「大同」。

除了《論語》總綱的那三個「不亦」,「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條,是《論語》中極為重要的一章,在後面的語錄中,對本章的意義多有闡發。例如,對於「不同」,有「君子和而不同」的說法;對於「不相」,有「有教無類」的說法。

但後面這些,都只是本章思想在某些具體方面的具體化表述,都是從屬於本章的。而本章的重要在於,它確立了行「聖人之道」的君子謀道的最高原則:不同、不相。

4樓:匿名使用者

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

5樓:wiki亦天

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史記·伯夷傳》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

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是什麼意思

6樓:禾木由

意思是:這句話的意思是:走不同

道路的人無法一起謀劃,志向不同的人無法長久做朋友。比喻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其中,道不同不相為謀出自孔子《論語·衛靈公》。

7樓:愛單單愛

這句話的意思是:走不同道路的人

無法一起謀劃,志向不同的人無法長久做朋友。比喻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其中,「相」的正確讀法是「xiàng」,本義是「觀察」,引申為「根據外貌判斷人的命運」, 然後就有了 「選擇」的意思。這裡的「相」就是「選擇」的意思,「不相」,就是「不選擇」。

「謀」, 就是「徵求解決疑難的意見或辦法」,引申為「謀劃、商量辦法」等。

這句話最開始的意思應該是孔子對於君子的行為舉止的一種認知:大道,不同,君子不會刻意的去選擇。這是一種該怎麼做就怎麼做的豁達浩然君子之氣。

而現代對這句話多用引申義:道不同,指人生價值觀不同。論語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別。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8樓:無語翹楚

道不同不相為

謀,志不同不相為友.

釋義: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出處 先秦·孔子《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示例 我非不知銀行之可以發財也,其如「~」何.(魯迅《兩地書·六六》)

他們倆,道不同不相為謀.

9樓:石浜山

我們想做的不一樣,就不適合在一起商量謀劃

10樓:七星瓢殼蟲

沒有相同的志向,就不做朋友。

11樓:我喜歡小雞

就是咱不是一路人,對不起,不和你一起辦事

12樓:魔瀟決然

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請問"道不同不相為謀"下一句是什麼?

13樓:異地丹楓

道不同不相為謀,最早出現於孔子的《論語》中,意思是: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但是在論語中,該句話後面並沒有後半句,其真正有後半句是在《史記·伯夷傳》中出現: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意思是,只去不同就不要再公式下去了,還是各找各的志向吧。

在《老莊申韓傳》中也有一句: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耶?意思是志向不同不相為謀,難道不是這樣嗎。

下面根據上面所訴文字列出如下參考:

《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史記·伯夷傳》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

《老莊申韓傳》曰:「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耶?」

14樓:灬灬灬丶刺心

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出自孔子的《論語·衛靈公》。

釋義: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解讀:所謂「人各有志,不能強勉.」又所謂「鶴鵲安知鴻鵝之志!」 .其實都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意思.

當然,「道」在這裡的外延較廣,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觀 念、學術主張等.

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司馬遷感嘆說:「道 不同,不相為謀.真是各人追隨各人的志向啊!」(《史記·伯夷長齊列傳》)

這是政治態度不同不相為謀的典型.

司馬遷又說:「世上學老子的人不屑於儒學,學儒學的人也不 屑於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是不是說的這種情況呢?」(《史 記·老莊申韓列傳》)

這是思想觀念、學術主張不同不相為謀的典型.

有關故事:

東漢時,管甯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園中鋤草,發現地裡有塊金子,管甯對金子視如瓦片,揮鋤不止,而華歆則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兩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羨慕不已.

管甯見華歆與自己並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後,再也不以華歆為友.

15樓:匿名使用者

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

16樓:命運與夢

道,不同、不相為謀。

(十一)確立了行「聖人之道」的君子謀道的最高原則:不同、不相。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詳解:這句話,《論語》成書以來,其斷句都是「道不同,不相為謀」,解釋成「善惡邪正之間不能合作共謀、走著不同道路的人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等等,把「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君子當成一個精英小團體了,把「聖人之道」當成了小道、私道,這是和《論語》、儒家「和而不同」的精神背道而馳的。試想,如果「道不同」就「不相為謀」,那何謂「和而不同」?難道「和而不同」就是在某個叫行「聖人之道」的君子組成的精英小團體裡玩的一場無聊把戲?

正確的斷句應該是「道,不同、不相為謀。」通常的理解之所以出問題,關鍵是把「相」字噹一聲平聲,當副詞了,而這只是「相」的後生義。「相」,四聲去聲,本義是「觀察」,引申為「根據外貌判斷人的命運」,然後就有了「選擇」的意思。

這裡的「相」就是「選擇」的意思,「不相」,就是「不選擇」。

「謀」,就是「徵求解決疑難的意見或辦法」,引申為「謀劃、商量辦法」等,《論語》後面還有所謂「謀道」、「謀食」的說法,和這裡的「謀」是一致的。理解這章對把握全域性很重要。

道,聖人之道,就如同大河,大河是不會去「選擇」的、也不會去強迫「一致」,是「不相」、「不同」的。「聖人之道」之「謀」,就是「不同」、「不相」。「不同」,就是「異」,就像上一章「攻乎異端,斯害也己」所說,對「異」不能攻擊,不能去謀求消滅「異」,否則就不能「不同」,就和「聖人之道」相違了;

「不相」,就是「不以相而相之」,所有的選擇都會有假設的標準,也就是以「相」相之,最常見的以「相」相之就是所謂的「以貌取人」,延伸下去,根據思想、觀點、意識形態、經濟水平等等,都是以「相」相之,都不是「不相」,是和「聖人之道」相違的。

必須注意的是,「不相」,不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行為、思想不加選擇,而是指對不同個體、團體的行為,不能用一種權威、上帝等獨斷的方式來以「相」相之,這一點是必須明確的。

「不同」和「不相」是密切聯絡的,「不相」是「不同」的前提,「不同」是「不相」的實現。只有「不相」,才可能「不同」。

否則,前提就是「相」,就是以「相」相之,那麼怎麼可能有「不同」?其結果只能是某種抽象標準、某種統一模版克隆出來的群體。

而只有終於能達到「不同」,這「不相」才有意義,才能實現,否則這「不相」只是掛羊頭賣狗肉,成了一句口號。「聖人之道」,歸根結底是以「不同」為基礎的,只有「不同」,最終才能實現「大同」,「大同」的關鍵不是「同」,而是「大」,包羅萬有,如「天地」般,而不是讓花只有一種顏色、鳥只有一種叫聲。真正的「大同」,不是「同而大同」,是「不同而大同」,要「不同」,首先就要成就其「大」。

無其「大」,就無其「不同」。無其「不同」,就無其「大同」。

除了《論語》總綱的那三個「不亦」,「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條,是《論語》中極為重要的一章,在後面的語錄中,對本章的意義多有闡發。例如,對於「不同」,有「君子和而不同」的說法;對於「不相」,有「有教無類」的說法。

但後面這些,都只是本章思想在某些具體方面的具體化表述,都是從屬於本章的。而本章的重要在於,它確立了行「聖人之道」的君子謀道的最高原則:不同、不相。

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反義句,「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反義詞是什麼?

志同道合道不同不相為謀 釋義 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版見或志趣不權同的人就無法共事。志同道合 釋析志同道合,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彼此志向 志趣相同,理想 信念契合。它們是反義句來著。與之近義的還有 情投意合 心心相印 莫逆之交 氣味相投等等 志同道合?臭味相投?道不同不相為謀 的反...

道不同不相為謀,請問有反義詞句嗎

有。如臭味相投,同生共死,同流合汙,志趣相投,同仇敵愾,志同道合,1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2 今日得見,相交恨晚 3 今日同樂,相談甚歡 4 聽君一言耳暫明 5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6 同仇敵愾 7 同榻而臥,抵足而眠 8 一見如故 9 視如己出 志趣相投 褒義 同流合汙 貶義 志同道合...

厭則走喜則留道不同不相為謀什麼意思

厭則走,喜則留,道不同不相為謀 的意思是 討厭就離開,喜歡就留下,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現代對這句話多用引申義 道不同,指人生價值觀不同,論語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別,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意思是討厭就離開,喜歡就留下,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