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是誰平定的,安史之亂是怎麼開始的?又是誰平定的?

2021-08-07 14:15:42 字數 5349 閱讀 4051

1樓:檸檬

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

乾元元年(758年)八月,進位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被解除兵權,處於閒官。寶應元年(762年)初,太原、絳州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出鎮絳州平定叛亂,不久又被解除兵權。

2樓:匿名使用者

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將一共兩個人,一個是李光弼,另一個是郭子儀。

1、郭子儀

郭子儀是中唐時期的名將,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太子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登基並且冊封郭子儀為方節度使(靈武,在今寧夏靈武西),命其討伐安祿山。郭子儀率軍先後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郭子儀在安史之亂中的作用巨大,有人說因為郭子儀的存在才能大唐獲得安寧達20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郭子儀的權利很大但是朝廷並不猜忌他會謀反,郭子儀功高蓋主但是皇帝也不會懷疑他。由此可見史書對郭子儀的評價之高。

2、李光弼

李光弼和郭子儀是很要好的朋友,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建議唐肅宗(唐玄宗的兒子李享)提拔李光弼為大將一起平定安史之亂。論戰功、論軍事才能,李光弼要勝過郭子儀。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主帥,是“再造唐朝”的第一功臣。

需要說明的是,李光弼並不是漢族而是契丹。

3樓:匿名使用者

郭子儀和李光弼中國唐玄宗末年節度使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的歷時8年之久的叛亂。節度使置自唐睿宗時,僅是統領邊防軍鎮的使職。唐玄宗為控制和防禦周邊各族,將節度使增為10個,他們除管軍政外,又兼管本道民政及財政,權勢積重。

玄宗統治後期,政治敗壞,**軍備空虛,天寶元年(742),全國兵數為57.4萬名,邊兵竟佔49萬。安祿山即在此外重內輕、尾大不掉的局面下起兵叛唐。

叛亂經過 安祿山身兼平盧(今遼寧朝陽)、范陽(今北京)、河東(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鎮節度使,兵力雄厚。他洞悉長安朝廷腐朽、實力空虛的內情,又因與宰相楊國忠 爭權,遂於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以討楊國忠為名,自范陽起兵。河北州縣望風瓦解,守令或逃或降,或被擒殺。

叛軍軍鋒迅速指向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唐玄宗派遣大將封常清到洛陽募兵6萬,很快為叛軍擊敗,洛陽失陷。封常清與駐屯陝州的大將高仙芝一起退守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玄宗聽信監軍宦官的誣辭,殺死高、封兩人,起用病廢在家的大將哥舒翰統兵赴潼關。

次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令部將史思明經略河北。 洛陽失陷後,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顏杲卿與平原(今山東陵縣)太守顏真卿起兵討安祿山,並號召諸郡響應。唐大將郭子儀、李光弼率領朔方軍出師河北,屢獲勝利。

河北10餘郡多殺叛軍守將,重樹唐幟,切斷了安祿山軍隊前後方的聯絡,使家在范陽的叛軍將士軍心動搖,安祿山甚至想放棄洛陽逃回老巢。唐朝很有討平叛亂的希望,但楊國忠猜忌駐防潼關的哥舒翰,不採納他關於據險堅守以待敵內變和由郭子儀、李光弼引兵北取范陽、覆敵巢穴的建議。十五載六月,哥舒翰被迫出兵,結果大敗,潼關陷落,長安震動。

玄宗逃往成都,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軍士譁變,殺楊國忠,玄宗被迫縊殺楊貴妃,隨即奔成都。太子李亨奔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同年七月即位,是為肅宗,改元至德。 安祿山遣部將孫孝哲入長安,自己仍留洛陽。

叛軍將領日夜縱酒,專以聲色財賄為事,已無再進取之意,致使唐軍得到了重整軍備、調集重兵的機會。長安失陷後,郭子儀、李光弼奉命率步騎5萬自河北至靈武 ,壯大了朝廷的聲勢。河西(今甘肅武威)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安西(今新疆庫車)節度使的兵也來會合。

唐廷又得到回紇、于闐及西域諸族的援助。至德二載(757)正月,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李光弼堅守太原,屢敗敵軍;郭子儀收復河東郡(今山西永濟蒲州鎮),解除了側面敵人的威脅,為收復兩京做了戰略的準備。

同年九月,廣平王李俶與郭子儀統朔方等軍及回紇、西域之眾15萬自鳳翔出發,攻克長安,十月收復洛陽,安慶緒逃往鄴郡(相州,今河南安陽)。此時,留在范陽的史思明不願受安慶緒的節制而降唐。唐封他為歸義王,任范陽節度使。

但唐廷又策劃消滅他。事洩,史思明遂反,與安慶緒遙相聲援。 乾元元年(758)九月 ,唐派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統兵20餘萬(後增至60萬),討安慶緒,包圍了鄴城。

次年三月,史思明率兵來援,唐軍60萬眾潰於城下。史思明殺安慶緒,還范陽,稱大燕皇帝。九月,攻佔洛陽,與唐軍相持年餘。

上元二年(761)二月,李光弼攻洛陽失敗。三月,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叛軍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十月,唐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窮迫自殺,安史之亂至此始告平定。

影響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戰亂雖平,安史部將勢力並未消滅,藩鎮割據局面由此形成;中原戰亂地區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吐蕃對唐的侵擾也日益頻繁,唐朝國力大為削弱,其全盛時代也從此結束了。

4樓:智冬桖

史思之亂是由安祿山,史思明的判亂。使唐朝元氣大傷。從此一厥不振。最後是被郭子儀和李光弼平定了

5樓:齋凱樂

唐肅宗啟用郭子儀,李光弼來平定的

安史之亂是怎麼開始的?又是誰平定的?

6樓:匿名使用者

安祿山起兵造反開始的,李光弼最後平定的。

安史之亂的經過如下:

(一)范陽叛變—— 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和,安祿山恐楊國忠對己不利,遂以討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叛變,安祿山一路南下,不足兩月,已攻陷洛陽,自立為燕帝,國號燕。

(二)肅宗即位—— 安祿山破潼關,活捉守將哥舒翰,直入長安。玄宗倉惶入蜀,行至馬嵬驛,軍士譁變,楊貴妃被逼自縊,太子李亨即位靈武,是為肅宗。

(三)祿山被殺—— 不久,安祿山被長子安慶緒所殺。郭子儀得回紇之助,收復長安和洛陽。

(四)思明叛變—— 史思明降唐,受封為范陽節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將之消滅,究洩,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稱帝—— 郭子儀、李光弼進擊安慶緒,包圍鄴郡,史思明帶兵援助安慶緒,合併其兵,回范陽,稱大燕皇帝。

(六)平定亂事—— 史思明與李光弼相持年餘後被養子史朝義所殺。李光弼再借回紇兵,大破史朝義。史朝義部下田承嗣、李懷仙降唐,史朝義被殺,安史之亂遂告平定。

拓展知識: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也促使唐代開始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由於發起反唐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安史之亂是中華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這場歷時八年,席捲半壁江山的戰火不僅成為唐朝的轉折點,更是整個中華文明由開放轉向保守的轉折點。

7樓:我是一個麻瓜啊

安史之亂的經過 (一)范陽叛變—— 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和,安祿山恐楊國忠對己不利,遂以討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叛變,安祿山一路南下,不足兩月,已攻陷洛陽,自立為燕帝,國號燕。 (二)肅宗即位—— 安祿山破潼關,活捉守將哥舒翰,直入長安。玄宗倉惶入蜀,行至馬嵬驛,軍士譁變,楊貴妃被逼自縊,太子李亨即位靈武,是為肅宗。

(三)祿山被殺—— 不久,安祿山被長子安慶緒所殺。郭子儀得回紇之助,收復長安和洛陽。 (四)思明叛變—— 史思明降唐,受封為范陽節度使。

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將之消滅,究洩,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稱帝—— 郭子儀、李光弼進擊安慶緒,包圍鄴郡,史思明帶兵援助安慶緒,合併其兵,回范陽,稱大燕皇帝。 (六)平定亂事—— 史思明與李光弼相持年餘後被養子史朝義所殺。

李光弼再借回紇兵,大破史朝義。史朝義部下田承嗣、李懷仙降唐,史朝義被殺,安史之亂遂告平定。

8樓:百度使用者

由於唐玄宗寵愛楊貴妃,並愛屋及烏重用楊國忠。導致朝政混亂,奸佞橫行。加上唐一直沉浸在“盛世”美名中,除邊塞戰爭外,地方多年沒有戰爭,連兵器都生鏽無法使用。

還因為唐為展示其“強盛”不肯像後來的宋一樣簽定和約,而是與北方遊牧民族突厥,南方的南詔,西邊的吐蕃同時處於戰爭狀態。朝廷的精兵猛將,都掌握在地方節度史手中,而**部隊的戰鬥力卻遠遠不及。所以安祿山叛變後很快就渡過黃河,打下洛陽,直逼都城長安。

再加上唐玄宗軍事上的失誤,導致最後屏障天險潼關失陷。後來經過數代皇帝努力,才平定叛亂。但問題一直沒有解決。

藩鎮叛亂仍然是常有的事,這也是最終唐帝國滅亡的一個主要原因。

9樓:no5qa赼

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在唐平安史之亂的戰爭中,安祿山部將崔乾佑於靈寶(今屬河南)西原大敗唐兵馬副元帥哥舒翰軍,奪取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的著名伏擊戰。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陽失守之後,聽信宦官監軍邊令誠的讒言,殺大將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廢在家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令其率軍20萬,鎮守潼關。潼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

哥舒翰進駐潼關後,立即加固城防,深溝高壘,閉關固守。 天寶十五載正月,安祿山命其子安慶緒率兵攻潼關,被哥舒翰擊退。安軍主力被阻於潼關數月,不能西進。

安祿山見強攻不行,便命崔乾佑將老弱病殘的士卒屯於陝郡(治今河南三門峽市西),而將精銳部隊隱蔽起來,想誘使哥舒翰棄險出戰。五月,唐玄宗接到叛將崔乾佑在陝郡“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的情報,就遣使令哥舒翰出兵收復陝洛。哥舒翰立即上書玄宗,認為:

安祿山久習用兵,今起兵叛亂,不會不作準備,一定是用羸師弱卒來引誘我們,如若進兵,正好中計。況且叛軍遠來,利在速戰;官軍憑藉潼關天險,利在堅守。故主張在潼關據險固守,以打破叛軍的速決企圖,待其兵力削弱,內部發生變亂時,再大舉**。

郭子儀、李光弼也認為潼關只宜堅守,不可輕出。主張引朔方軍北取范陽,覆叛軍巢穴,促使叛軍內部潰散。但是,宰相楊國忠卻懷疑哥舒翰意在謀己,便對唐玄宗說,哥舒翰按兵不動,會坐失良機。

玄宗輕信讒言,便連續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戰。 哥舒翰被迫於六月初四領兵出關,初七,在靈寶西原與崔乾佑部相遇。靈寶南面靠山,北臨黃河,中間是一條7o里長的狹窄山道。

崔乾佑預先把精兵埋伏在南面山上,於初八領兵與唐軍決戰。唐軍以王思禮等率精兵5萬在前,龐忠等率l0萬大軍繼後,另派3萬人在黃河北岸高處擊鼓助攻。兩軍相交,唐軍見叛軍陣勢不整,偃旗欲逃,便長驅直進,結果被誘進隘路。

叛軍伏兵突起,從山上投下滾木檑石,唐軍士卒擁擠於隘道,難以,死傷甚眾。哥舒翰急令氈車在前面衝擊,企圖開啟了一條進路,但被叛軍用縱火焚燒的草車堵塞不得前進。唐軍被煙焰迷目,看不清目標,以為叛軍在濃煙中,便亂髮弩箭,直到日落矢盡,才知中計。

這時,崔乾佑命同羅精騎從南面山谷迂迴到官軍背後殺出,唐軍前後受擊,亂作一團,有的棄甲逃入山谷,有的被擠入黃河淹死,絕望的號叫聲驚天駭地,一片慘狀。唐後軍見前軍大敗,不戰自潰。黃河北岸的唐軍見勢不利,也紛紛潰散。

哥舒翰只帶數百騎狼狽逃回潼關。唐軍將近20萬軍隊,逃回潼關的只有8000餘人。初九,崔乾佑攻佔潼關,哥舒翰被部將挾持至洛陽,投降了安祿山。

點評: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伏擊戰的典型戰例,唐玄宗錯誤估計形勢,拒絕採取據守險要、持久疲敵、伺機出擊的方針,過早地出關**,結果造**地兩失,使平叛戰爭急轉直下。崔乾佑潛鋒蓄銳,誘唐軍棄險出戰;會戰時,又偃旗欲遁,誘唐軍進入伏擊區,因而取得大勝。

安史之亂給人的痛苦,安史之亂給人的痛苦

說一下安史之亂的三個客觀影響 一,唐朝進入全面衰退,邊疆土地喪失,人口流離失所,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破壞.從此後,宦官專權,牛李黨爭,藩鎮割據,農民起義分別或同時蹂躪著這個曾經輝煌過的帝國.以後一直到907年朱溫滅唐.有人說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我不同意.該事件之前,玄宗李隆基寵幸宦官,用人唯親...

安史之亂的首惡是什麼,安史之亂是什麼意思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所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由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同 政權爭奪統治權的戰爭,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很多人認為安史之亂的危害一般,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判斷點就是,安史之亂結束後,唐朝並沒有立即滅亡,而仍然存在了150年。但是這150年跟大唐盛世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藩鎮割據,宦官作亂,可以...

唐朝平定安史之亂時有什麼著名的忠臣

郭子儀和李光弼,特別是老郭。他的兒子就是醉打金枝的男主角啊。他兒子還跟公主說 你爸的皇位是我爸不想要的。主要是郭子儀和李光弼。李前期出名些,但郭後來居上。郭子儀 李光弼 高仙芝 封常清 哥舒翰 陳玄禮 許遠 張巡 顏杲卿 魯靈 張介然 郭子儀,李光弼,顏真卿,顏杲卿,張巡,許遠,南霽雲,雷萬春,李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