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與仁的思想

2021-08-04 14:45:00 字數 5193 閱讀 2712

1樓:

仁”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我國傳統的民本觀念是相對於君本、官本而言的,其原意是指中國古代的明君、賢臣為維護和鞏固其統治而提出的一種統治觀,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現為重民、貴民、安民等。

仁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愛,是平等的關係,也就是教育大家要愛天下人,

但又不同於墨家的兼愛,儒家的愛是因人而異的,如對父母的愛是孝,對君王的

愛是忠等等,並不是平等的,畢竟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民本指的是封建統治者對

百姓的一種統治觀。是孟子主張的仁政的一部分。所謂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

2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點講,民本是儒家的政治理想主張,而仁則是儒家思想中帶有一定抽象意義的哲學範疇,兩者思想層次不同,後者可以說是前者的理論基礎,也是儒家論證其所有思想觀點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論語》儒家文化對中國社會影響巨大,儒家的"仁學思想""民本思想",體會下面這些話對中國古代文人的影響.

3樓:匿名使用者

在下學的是唯物主義儒學,算是荀子學派的後學末進。

對於孟子,從來不怎麼感冒,說的似是而非,欺世盜名。後來的程朱理學,繼承了孟子的思想,導致國家很沒有規矩。心學也是如此。

儒家的德,在孔子時說的有些模糊;孟子提倡大丈夫,其實就是狹隘的**。

荀子依照孔子的原意,將“有德之人”詳細分化。什麼是有德?作為平民,嚴於律己,寬於待人(不因自己有優勢而欺負他人),遵禮守法,好學不倦;作為臣子,明禮知法,中正無私,舉薦賢人,思慮長遠,為國謀福祉;作為君主,要仁愛而有智慧,知人善用,不越禮法。

至於禮法的作用,其實和律法的作用一樣。設定規矩,使國家社會井然有序而已。

德的起源,是因為人性惡,而又必須聚在一起(人力小而貪生懼死)。故而,將性惡赤裸裸表達出來的人,沒人會喜歡。有地位的人,展露性惡,下層的人就會不服氣,這個群體就會陷入混亂,最終力量衰弱,被其它群體或力量滅掉。

孟子的學說,太貴族化,想當然耳。

感覺不知道怎麼議論樓主的問題,但打字不易,就不刪了。

先秦諸子的民本思想

4樓:萬里長城

1、儒家的民本思想

儒家提倡王道政治,提倡“足食”“足民”,反對苛政,主張仁政,給民以安定的生活環境,這些主張雖然是為執政者的長治久安考慮,但所表現出來對“民”的愛護,受到了下層人民的認可。

2、道家的民本思想

道家代表小國貴族,反對戰爭,反對大國對小國的侵略,主張均平,主張“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道德經》七十七章),為歷代農民戰爭反剝削、反壓迫、打到**提供了理論根據。

3、墨家的民本思想

墨家代表小工商者的利益,提出“兼相愛,交相利”,節用、節葬、節樂和非攻的主張。兼愛”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其民本思想的體現。“兼愛”就要人與人相親相愛,不要相互仇視。

“非攻”就是反對戰爭。墨子認為戰爭和禍亂的根源在於人們不相愛。

4、農家的民本思想

古代農官導民務農,民務農不僅僅為了獲得土地之利,而貴在其志專心。民務農,則樸實易用,多力國強,而且不再去議論政事長短;有了土地,農民就捨不得再向外遷徙,專死土地而無二心。更為激進的是許行的“君民共耕”思想,要求國君與民一起勞動。

5樓:篤志善學

孔子的為政以德,仁為本思想

孟子的民可在周亦可覆舟,民為貴,君為輕思想

墨子的兼愛思想

談談對儒家仁的理解 ????

6樓:楊愛菊綠色產品

一、儒家仁是仁愛、仁政、仁天下

萬物;1,人人有愛,則天下萬物和諧、太平,而後則人人幸福、萬物之萬幸。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學的代表性主張;

2,“仁政”、“王道”以及“禮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統”,其政治學主要闡述君臣關係、官民關係;

3,儒家要求統治者(包括人類與萬物之間)和被統治者雙方都要承擔義務,被統治者有權利反抗不正常承擔義務的統治者。“仁政易行”則提倡分清“不能”與“不為”之間的區別,即“做不到”與“不去做”之間的差異。而其“無恆產,因無恆心”也體現了民本思想;

二、“仁”與“義、忠、孝、責”

1,從受儒家思想影響、及幾千年來中國人代代傳授的美德來說,儒家思想,已得社會各方充分認可,以天下為已任,仁、義、禮、智、信,寬恕思想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儒家思想到目前,仍是我們的主流思想;

2,忠孝思想,影響特別深遠博大,更多的應從已發展的各種書、字、畫藝術行為,更大地發揚光大;

三、“仁“與”愛”

1,仁: 中國儒家學派道德規範的最高原則,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係;

2,“仁”為“愛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仁與義 ,把仁義看作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仁愛之心;其“義”,指正路,“義,人之正路也”;

3,“仁”與人的表現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如以仁為本體;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對朋友為信對國家為忠,對人則有愛心。

4,仁,內容包涵甚廣,核心是愛人。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人們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把仁政說與王道政治聯絡起來。

人皆有仁愛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張“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四、“仁政“重在民生、富民富國

1,仁政“保息養民”,民富而安之,從而實現富民強國,使眾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滿足而富裕,然後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為施教的前提和基礎,可見對富民的重視。

2,物質財富得到很大的豐富和滿足,滿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會使民眾達到仁的境界而國安。而民窮則爭,爭則起**,國難以治。可見民富才能國安,使老百姓安居樂業,民富而國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點;

3,“仁”的四方面

(1)、對待“仁”的態度,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達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於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只有主體自己的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2)“仁”的價值,是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係的學問,“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3)“仁”的表現方式是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只有內心以“仁”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的思想,是達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條件。

(4)“仁”的實踐價值,是把關注的焦點投向社會,投向現實,時刻關注現實生活中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問題。為崇高“仁”的境界,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準則的事 ,必要的時候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就這一事業。

7樓:艾倫

倫理學上儒家注重自身修養,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謂人與人之間應注重和諧的關係。

對待長輩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間要言而有信,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分內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統治者要仁政愛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對待上司要忠誠,“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人要有抱負且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要尊重知識,“朝聞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以及“君子遠庖廚”等。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禮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統”,其政治學主要闡述君臣關係、官民關係。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學的代表性主張。在現實政治的問題上,儒家要求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雙方都要承擔義務,從理論上說,被統治者有權利反抗不正常承擔義務的統治者。

“仁政易行”則提倡分清“不能”與“不為”之間的區別,即“做不到”與“不去做”之間的差異。而其“無恆產,因無恆心”也體現了民本思想。

儒家的簡介:

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後,使儒家受到重創。

而後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

“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需要區分開來。

8樓:穗子和子一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仁”字始見於儒家經典《尚書·金滕》:“予仁若考。

”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為儒家最高道德規範,提出以仁為核心的一套學說。仁的內容包涵甚廣,其核心是愛人。

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人們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儒家把仁的學說施之於政治,形成仁政說,這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孟子在孔子仁說的基礎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說,要求把仁的學說落實到具體的政治治理中,實行王道,反對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樂業。孟子提出一些切於實際的主張,重點在改善民生,加強教化。其首要之點是“制民之產”,要求實行“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5〕。把仁政說與王道政治聯絡起來。認為人皆有仁愛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張“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16〕。

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則天下難以治理。孟子認為,即使是百里小國,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會歸之而王。他對梁惠王說: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17〕行仁政須落實到“省刑罰,薄稅斂”,發展農業生產等要事上來,只有這樣,才能鞏固國家經濟政治生活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修德行教,使仁愛之心推而廣之,即使是堅甲利兵也能戰而勝之。強調以仁政統一天下,進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評暴力,反對戰爭。這是儒家仁政理論的基本出發點。

儒家思想的歷史演變與發展,儒家思想發展歷程

這個題目太大了,可以關注三個階段 初期 孔子 孟子 荀子等 中期 董仲舒 後期 宋朝理學家 儒家思想發展歷程 儒家思想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1 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家思想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 概括和繼承了夏 商 週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2 戰國時期孟子的...

儒家思想對道德有哪些影響,儒家思想對現代中國有哪些影響?

儒 家 思 想 2004 1 31 儒家思想 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維護封建君主 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 君主 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1 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儒家思想對現代中國有哪些影響?儒家思想對當代中國的積極影響方面 1 重視教育,並且創造 因材施教 等教學方法,在教學...

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有什麼

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於中國的政治 經濟等各個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這種影響在短期內不會消除。不過由於中國大陸官方意識形態等種種原因,許多人仍無法糾正對儒家的偏見,以至儒教無法在中國大陸得到應有的尊重和重視。不少人仍然認為 儒家思想 是 四舊思想 而需要破除,這和韓國對儒教致力儲存過去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