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人說話時是白話,寫文章時是文言文

2021-07-13 03:09:25 字數 6051 閱讀 3265

1樓:我姓空山

大家是否還記得,初中、高中時,那些文言文.....

每次上語文課,看到這些蠻穩定“之乎者也”,總是有種緊繃的蛋疼感覺,有時候煒娘君在想,古人是不是開口閉口都是那種蛋疼的文言文?

例如情話: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嗯.....還蠻有感覺。

所謂文言,是先秦時期,中國人語言系統正在發展時期的語言。當時的人們說話就是現在我們認定的文言,特點就是語言的高度精良。

後來語言發展,詞彙量擴充套件,語言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之前過於精煉的語言就越來越不被人民接受了。不過還有一批人在用那種費事的語言,那就是讀書人。

他們依然在用那些古老的語言系統——當然,不是說話時用,那樣太費力——讀書人在寫文章時用。

所以不是什麼人都能研究學問滴,首先你要看懂那些“之乎者也”是啥,胡適先生他們那批人搞新文化運動推廣白話文,就是為了消除人民與書本間的距離,文章都用大白話來寫,老闆姓都看懂書上說的是啥,才能破除矇昧,提高全中國的知識水平,降低文盲!

還有就是,因為文言是古代讀書人寫文章時用的,所以叫文言,那些文章叫做文言文.

2樓:卓越教育

文言文之所以叫文言文,是因為它是用來書寫的。

所謂文言,是先秦時期,中國人語言系統正在發展時期的語言。當時的人們說話就是現在我們認定的文言,特點就是語言的高度精良。

那為什麼不能像我們現在這樣,想說什麼就寫什麼呢?

竹簡時代,傳說東方朔給漢武帝上書,用了三千片竹簡,兩個人才抬得動。

一片竹簡20來字(這大概是高估)所以三千片竹簡也就是6萬字而已。

電視劇中,也是竹筒、竹片作為主要的記錄載體。話太多,就要寫好幾筒了..

你想啊有個成語:學富五車!你有幾車的竹簡就很了不起了。

漢朝之前是沒有紙的想記錄東西是很麻煩的。而寫在竹簡或者帛上都是很消耗資源,所以就得要精簡,你不能像現在我給你打字balabala有話沒話是不是廢話想怎麼說怎麼說對不?而文言文的一個特點就是:

精簡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後,就有了大量的白話**,最就是經典的四大名著了。

後來語言發展,詞彙量擴充套件,語言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之前過於精煉的語言就越來越不被人民接受了。不過還有一批人在用那種費事的語言,那就是讀書人。

他們依然在用那些古老的語言系統——當然,不是說話時用,那樣太費力——讀書人在寫文章時用。

至於說不說文言文,基本無從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語言的誕生是早於文字的!前文也提到過,文言文是為了精簡而誕生的,為什麼需要精簡呢,是因為平時的對話或者想表達的內容太長了。所以,他們平時說話用的一定不是文言文。

而電視劇裡的對話出現文言文這個問題,也許古人,那些有文化的古人,說話時可能會帶上幾句文言文,就像現在的我們一樣,成語或古話,短短的幾個字或一段短句,就可以表達也許用白話需要一大段字來闡述的觀點,既簡介明瞭,又給了雙方一個裝x的空間...

而古代人,只有引用文言文的時候才會說文言文。

3樓:匿名使用者

所以不是什麼人都能研究學問滴,才能破除矇昧,提高全中國的知識水平,降低文盲!

4樓:大哥都知道

這個根據古代來看,不是什麼人都能研究學問滴,首先你要看懂那些“之乎者也”是啥,胡適先生他們那批人搞新文化運動推廣白話文,

5樓:

每次上語文課,看到這些蠻穩定“之乎者也”,總是有種緊繃的蛋疼感覺,有時候煒娘君在想,古人是不是開口閉口都是那種蛋疼的文言文?

6樓:大哥都知道的

因為古代人的習慣,他們寫文章喜歡用文言文,所謂文言,是先秦時期,中國人語言系統正在發展時期的語言。

7樓:

古代教育水平低,而且文言文又複雜難懂,讀書人寫文章才會用到文言文。

8樓:西西子子

所謂文言,是先秦時期,中國人語言系統正在發展時期的語言。當時的人們說話就是現在我們認定的文言,特點就是語言的高度精良。

9樓:那叫一個小可愛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還是很耐人尋味的。

10樓:熊熊佳秉

文言文複雜難懂,說話肯定會用口頭白話文,而當時教育水平低,只有讀書人寫文章會用到。

11樓:匿名使用者

對於文學的高雅,古人對待文化人的態度都是不一樣,說白了都是裝x

為什麼古人寫文章是用文言文,說話時卻用白話文?

12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最開始還沒有紙,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

13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文言文是在貴族皇室內流行的,他們認為白話文太低俗,不符合他們的身份,文言文在古代應該是一種高位的象徵吧

14樓:匿名使用者

說話也是文言文的, 誰告訴你古人說白話文

15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我們所看到得只是電視上演得,或許古人用得是文言文,可我們無從考究。還有就是可能古人和我們一樣,我們也分口語和書面語

16樓:匿名使用者

亞鐵離子與雙氧水的反應?

古代人說話是用文言文還是白話文

17樓:大局大曆

古代人說話用白話文。

古人的普通話與我們現在有很大的不同,不僅是發音方面,詞彙的組成和含義也有很大的差別。

先秦時期的文學著作非常精簡,例如《春秋》記錄了魯國三百年的歷史也不過一萬八千字,古代的文言寫作技巧掌握在讀書人手裡,而古代的識字率大多在10%以下,先秦的時候也就在2%左右,大多數老百姓根本不懂文言文,不會文言文也要說話交流,用的就是當時的白話文。

到了後來口語發生變化,才漸漸的從日常生活中消失,變成了專門用來書寫的文體。唐朝時期開始文白參半就開始流行起來,所以白話文開始逐步走進文學作品之中。明清時期的話本**裡面的文字就已經比較白了。

西晉到宋朝期間,因為北方一直被異族統治,南方漢人也是和少數民族雜居,所以中國人的口音開始發生變化,尤其是北方人的語言開始被胡化,到隋唐南北統一時期,雖然他們語言還是文言文,但學習文言文的難度已經很大了。

明清時代,古漢語與現在的發音已經很小了,語法區別也不大,這個時期士大夫們書面語還是文言文,難度與現在一樣,但是底層文人開始用白話文寫作,也就是典型的古白話。

18樓:咩咩歷史

這麼直白的聖旨,出自明太祖朱元璋

19樓:文以立仁

古人說話既不是文言文也不是白話文。

古人寫文章用文言文,宋朝以後寫**戲曲等也用白話文。他們交流說話時,用那個時代的口語。(“古人”的概念太廣,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口語)我們看到某些史料記載的古人的對話很“文”,實際上是記載者本人將內容文言化了。

人們知道《論語》是孔子的語錄,但孔子的原話肯定有出入。嚴格說來,從有文字之後,就有了“文言”,原因是古代的書寫材料和工具的限制,記錄文字時儘量減去可有可無的字,語法上則遵從上古的口語法則,才逐漸形成文言。文言的出現,使中國語言從此走上了文言與口語並列的“雙軌制”。

即便是當今不用文言文,但文章的語言仍然與口語存在差別,例如領導做報告就與他平常說話不一樣。

20樓:匿名使用者

先秦時期的口語是文言.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定型,“文言文”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

唐宋以來的口語為白話.

白話文相對於文言文,即用白話寫成的文章,也稱語體文.它是唐宋以來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起初只用於通俗文學作品,如唐代的變文,宋、元、明、清的話本、**等,及宋元以後的部分學術著作和官方文書.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

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才在全社會上普遍應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眾語”提倡徹底的口語化.

21樓:慎美媛家午

可以和你這麼說吧,古人用的都是古白話,

還有,為什麼古人的文章會用文言文呢

我的推斷是

古人剛寫文字的時候沒有紙張,只有在龜殼和獸骨上刻字,很麻煩,所以,只能壓縮文字的字數,一個字當成一句話用,呵呵~咱中國喜歡繼承和發展古文化,所以,文言文也就被古人一代一代繼承下來了。

22樓:山愛景那婉

誰知道他們講的是什麼話吖,不過按我們現在的讀書情況來說,那些文人雅士應該是用文言問交流的吧.但是那些文盲大概是用他們自己的話說(也就是白話)說吧.

23樓:匿名使用者

不同朝代不同地區的人民都只用自己名族或者地區的語言寫作的話,那麼這對中華文明的統一和傳承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古代人很早就明白了了這一點,在一開始時就用文言文記載歷史,編寫書籍。

24樓:寸年費莫豐茂

白話文言文僅僅用於書寫

25樓:線瑰留波

不會非常書面的形式來說話

古代中國人是否在日常生活中用白話文說話,只有在寫文章時才用文言文?

26樓:中原小象

確實如此。

只不過白話文演變極快,就像現在的白話和**時期的白話都不盡相同,這才不到100年。而文言文幾千年基本不變。所以說文言文是穿越時空的語言。

27樓:遇範

是的,這是因為中國字書寫比較難,受書寫技術的影響,書寫人在寫之前就盡力少寫多表達意思,而口語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改動性較大,所以古代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口語,也就是說白話

28樓:池花對落

這有個演變過程,最開始差不多,因為讀書的人是少數,不讀書的人不斷簡化語言,導致口語形成。不過古代的說的普通話也有很多和現在不一樣,從胡適倡導白話文寫作來看,白話的確是生活用語,文言是書面用語

29樓:匿名使用者

也不是像現在這樣這麼白,你看看朱元璋寫的聖旨,看看白居易寫的詩,基本就是當時日常對話的白話程度

30樓:流年似花落寞

在一定的場合,文人之間對話是用文言文...

31樓:肖飛鷗

不知道,寫文章時才用文言文啊

古人著作為什麼要用文言文?平時談話也是文言文?還是白話文?求解!

32樓:

古代人平時說話也是用文言文嗎?還是用白話文說話呢?

古代也是文白分開的!除了先秦時期,因為文言文就是那時的口語演變而來。換言之,古人說話是一套語言,寫文章是一套語言。

說話用口語,寫作用文言。你會覺得這樣搞豈不是太麻煩?為什麼不合二為一,直接寫白話文呢?

古人早都想到了,之所以設計兩套語言是因為古人發現口語變化真的好快啊!而且不同地方人的口語差別也好大啊!那麼如何進行跨越時空交流呢?

當然是設計一套固定不變,貫通古今的語言,專門用來寫作!這套語言一經形成,千年不變,於是後世的子孫只需加以學習,便暢讀祖先文章,明曉其意,簡直是跨越千年的溝通!這便是文言文的最重要作用!

君不見,2023年過去了,你還能讀懂司馬遷的《史記》,這就要歸功於文言文了。假使當年沒有文言文,全寫白話文,那司馬遷就等於是將口述歷史記錄下來,然後就成一本書。那我們現在拿到手裡,啥也讀不懂了!

因為2023年過去了,口語變化實在太大了!不異於雞同鴨講啊!不信你回憶下,中學時代,讀魯迅的文章是不是感覺很佶屈聱牙啊?

沒錯!誰讓他們那批人搞白話文運動,淨寫白話呢!這就是白話的壞處,須知魯迅距今才百年而已。

古人說話是不可能說文言的,因為文言是寫作語言,要推敲用詞,用在筆頭寫,不用在口頭上。而且只有讀書人學習以後才能掌握,一般老百姓不可能滿嘴之乎者也,他們不會!至於讀書人嘛,肯定說的也是白話,但是文言寫多了,難免有些詞彙、句子從嘴裡蹦出來。

於是,讀書人的口語中可能會夾雜一些之乎者也。這也很正常,就像你現在碰見個文化人,會感覺他說話文縐縐的一樣。

為什麼古代人的名字大多都是字,為什麼古代人的名字大多都是一個字

古人的名字,分名和字,名和字之間有意義上的聯絡。一種情況是名和字意義相同或相近 另一種情況是名和字的意思正相反 為什麼古代人的名字大多都是一個字?為什麼古代人名字大多都是兩個字 東漢人名變成清一色的單字名,與西漢末年王莽實施 二名之禁 有關。據 前漢書 匈奴傳 記載 時莽奏令中國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

古代人是用什麼語言來交談的,古代人是用什麼語言交流的?

地方話很多詩詞現在用普通話讀是不行的 不夠押運 要用方言才行 比如唐詩用山西話 對了南通話就和日本話差不多 廢話 當然是用古漢語 其實和現在一樣 古時也有普通話的 稱為 雅言 一般說來 不同朝代的 雅言 是以京都所在地用語為標準向周圍延伸的我國古人十分重視各地方言的統一,於是出現了 雅言 辭海 雅言...

古代人為什麼很少得病,古代人為什麼很少得白癜風

首先古代用的診斷方法和現代的不同。古代沒有西醫,用中醫診斷,現代是西醫診斷,中醫的理論和西醫是不一樣的,中醫是以經絡 穴位和各個臟器的功能,體質診斷的。西醫是以儀器和病症診斷的。其次,是環境和空氣的影響。古代人生活的環境到處是草原,青山綠水,喝天然泉水,吃的食物也是純天然的野味和無公害的蔬菜及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