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廟十哲中的哪些人是可以取而代之的,哪些是名不副實

2021-07-13 03:06:12 字數 5323 閱讀 1763

1樓:小雪探史說

既然能夠入列武廟十哲,那都不是一般人,設立武廟最主要的目的是激勵**,為武將樹立標杆,告訴百官何為良將,什麼樣的良將能流芳千古、留名丹青,這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政治意義如出一轍,所以唐朝才有「諸州武舉人上省,先謁太公廟」的規定。其實功過千秋自有後世評說,不是武廟裡排個座次就能分以優劣的。既然是出於這種政治目的,那麼很多因素就會影響人物的排序,比如儒家思想下的忠與仁,統治者需要這種思想駕馭臣下,那麼這就是一個重要標杆,因此就會影響對某個人軍事能力的判斷。

(一)武廟十哲簡介

我們知道唐玄宗時為尊儒而大修文宣王廟,以孔子為奉,四子為配,孔子的十位學生為十哲分列。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以祭孔子相同的方式尊奉姜太公為武成王,將太公尚父廟更名成武成王廟,簡稱為武廟,時以姜太公為奉,張良為副祀配享,含張良在內以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列左右。左列為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右列為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後來唐德宗時期再增祭古今六十四名將,此處不再贅述。

到了宋朝,從太祖開始更改武廟所祭名將,直到宋徽宗時期才大致成定製,此時的張良已經坐在了姜太公身旁,殿下列左右分列十人,左側為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右側為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由此可見,宋朝拿掉了白起、吳起,增加了范蠡、管仲、郭子儀。

「太祖幸武成王廟,歷觀兩廊所畫名將,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命人去之。」——《宋史》

白起是在宋太祖時期便拿掉的名將,後列入七十二名將中,白起之所以被拿掉,趙匡胤的理由是殺降,這與其偷得柴氏政權後的偽善不無關係,草創之際,樹立仁慈的政治形象,以便爭取統一戰爭中的民心向背,白起便成為這種政治造勢的犧牲品。白起一生七十餘戰未嘗敗績,他的戰術思想就是殲滅敵軍有生力量,這與大多數攻城拔寨爭奪戰爭資源的將領不同,是他所開創的戰爭特色,並不能認為是不仁之舉。再者如長平之戰的俘虜,不殺之又如何處置?

當時秦國的消耗亦是慘重,殺降是為秦王承擔了千夫所指的罵名,要說白起唯一的缺陷就是後期不受節制,有失臣節,但與軍事能力無關,他應該算是古代史上最會運用圍殲戰術的將領。

吳起被拿掉的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因為他歷仕魯、魏、楚三國,他擔任主帥保魯國有功、但受魯穆公猜忌,遠投魏國,為魏國打造了特種部隊「魏武卒」,奪取秦國河西之地,使秦國百年不敢東進,此後再遭讒言陷害,於是投奔楚國。這些雖有先主不察的委屈,但畢竟是「三姓家奴」,有不忠之嫌;二是其政治才能掩蓋了軍事光輝,吳起到了楚國之後便一心投入變法事業,與「商鞅變法」、「申不害變法」齊名,楚國通過吳起變法逐漸強大起來,南征百越、北擊魏國、拓地千里。可以說吳起的政治光輝完全掩蓋了他之前的軍事亮點,所以他被請出十哲可以理解。

但范蠡同樣是政治光輝大於軍事亮點的人物,以范蠡擠掉吳起,我覺得還是後世對范蠡評價更高,特別是「忠以為國」的評價更迎合統治者的喜愛。

(二)十哲分析

戰略家行列

以唐朝所列十哲為例,大致可以將其分為戰略大師和戰術大師。所謂戰略大師就是為國家的軍事部署及發展方向做出規劃,這裡主要代表便是唐、宋、元三朝都奉為配享的張良,他與蕭何、韓信並列「漢初三傑」,若說韓信是善於攻城拔地的軍事家,那麼張良便是出謀劃策整體佈局的戰略家,「運籌帷幄之間,決勝千里之外」說的正是張良。劉邦以漢中為根基,滅三秦定關中,以潼關之險東望中原,這個戰略構想便是出於張良。

後在形勢危急的時候,張良提出的策反英布,委派韓信北擊燕趙的迂迴戰術成為楚漢戰爭的轉折。以及後來定都之事,洛陽成為六國舊人的主推,張良攜陳平等人立諫以關中為都,為漢朝的穩定發展提供了基礎。

一個戰略家的思想格局往往比攻城拔寨更為重要,張良如此,諸葛亮也是如此。蜀漢政權的發展無一例外的是以「隆中對」為基本國策,這個國策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看到了希望。關羽的襄樊之戰在戰略上並不存在問題,當時的蜀漢已經奪取漢中,劉封、孟達也將上庸三郡收入囊中,此時若想東西連成一線,惟獨需要打通襄樊地區。

這個戰略一旦形成,蜀國北伐的難度將大大減輕,東部戰區的貫通性便可有效牽制魏國西線兵馬。可惜關羽操之過急,吳國國策「江東對」又與蜀國重疊在荊州地區,故而背信棄義的奪取荊州。諸葛亮在後期的北伐也並非指向關中,而是鎖定在隴右、西羌,這個戰略目標也很明顯,就是控制關中西錘,取得產馬地區,贏得羌人支援。

諸葛亮與張良都是戰略家,且都在戰爭中表現出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戰略高度遠高於實戰能力。張良的實戰在項羽面前碰壁不少,但好在漢軍不缺實戰人才;諸葛亮則不同,他需親自帶兵平定西南少數民族,又親自北伐,雖取得一定成就,但終無回天之力,因此也飽受後世詬病。

軍事思想家行列

如果說戰略家的巨集圖構想富含更多政治意義的話,那麼軍事思想家則更切合武將之稱,或者說是儒將。在十哲裡,孫武的成就應該位列軍事思想家之首,這個毫無爭議,他被譽為「兵家至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鼻祖」,按道理說孔子為文聖,孫武應該列為武聖,畢竟孫武是與老子、孔子並列春秋諸子的前三席,在實戰方面,文獻記載有限,但孫武的一大亮點就是在吳弱楚強的形勢對比下,十日武戰攻破楚都,至楚幾近亡國。孫武的軍事思想完全展現在他的著作《孫子兵法》當中,成為中國古代「兵學聖典」,位列《武經七書》之首,直到今天任然被世界各國學習研究。

田穰苴在歷史中的戰績並沒有太多記載,但他嚴厲治軍的軍事思想被後世樹為治軍表率。他的軍事思想編紀在代表作《司馬法》裡,但由於年久失傳,在後世爭議較大。歷經唐宋兩朝都將其列為十哲,說明其治軍思想倍受統治者追捧,但在軍事思想家裡,兵家四聖恐怕才是最精闢的思想體系,後文逐一介紹。

實戰軍事家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一身七十餘戰未嘗敗績,真正的常勝將軍,為秦效力30餘年,攻城70餘座,親自指揮的著名戰役如伊闋之戰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迫使楚國遷都;長平之戰,趙國有生力量全部折損殆盡,一戰則國祚走衰。

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策劃者;北線迂迴戰略的執行者,為漢王劉邦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時人譽為「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出世」,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收錄其軍事思想。

高祖每雲:「李靖是蕭銑、輔公祏膏肓,古之名將韓、白、衛、霍,豈能及也!」——《舊唐書》

唐朝的兩位名將李靖、李勣都是開國功勳,也都是唐朝開疆擴土的軍事擔當,兩人在貞觀三年(629)對東突厥的征戰中有過合作。李靖的主要戰績是統一戰爭中平王世充、竇建德、蕭銑、輔公祏,對外戰爭中滅東突厥、破吐谷渾;李勣比李靖年輕23歲,在隨李世民的統一戰爭中資歷較潛,所以主要戰績偏向於統一後的對外戰爭,他兩度擊潰薛延陀,後平定磧北,後又破東突厥、高句麗,在解決高句麗問題以後,李世民評價他說「隋煬帝勞百姓,築長城以備突厥,卒無所益。朕惟置李世勣於晉陽而邊塵不警,其為長城,豈不壯哉!

」樂毅的名聲之大,常有後世人傑自比管樂,他最經典的一戰發生在公元前284年,時燕國國力弱小,但他聯合並統帥燕、趙、楚、韓、魏五國聯軍攻打強盛的齊國,連下70餘城,打的齊國只剩即墨和莒,從此失去爭霸的實力。樂毅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對長期恃強凌弱的齊國造成震懾,從此不再小覷北燕。

(三)兵家四聖與武廟十哲對比

前文已說過武廟十哲帶有很強的政治色彩,所以就無法權衡哪些人名不副實,李靖、李勣二位名將也不敢排除自賣自誇的成分,所以倒不如和歷史上流傳的兵家四聖做一下對比。歷史上對兵家四聖的說法眾說紛紜,大致分為以下九個觀點:

一、兵聖孫武、亞聖吳起、計聖孫臏、尉聖尉繚;

二、兵聖孫武、謀聖鬼谷子、亞聖吳起、次聖孫臏;

三、兵祖呂尚、兵聖孫武、亞聖吳起、次聖孫臏;

四、兵聖孫武、亞聖吳起、人屠白起、帝師王翦;

五、兵祖呂尚、兵聖孫武、隱聖黃石公、謀聖張良;

六、兵聖孫武、亞聖吳起、人屠白起、兵仙韓信;

七、人屠白起、兵仙韓信、戰神李靖、武聖岳飛;

八、兵祖呂尚、兵宗司馬穰苴、兵聖孫武、亞聖吳起;

九、兵祖呂尚、兵尊王子成父、兵聖孫武、亞聖吳起。

總結出來一共有:孫武、孫臏、吳起、尉繚、呂尚、司馬穰苴、鬼谷子、王子成父、韓信、白起、張良、黃石公、李靖、岳飛、王翦這十五人。除去主祭呂尚,唐朝的武廟十哲與之重疊的有司馬穰苴、孫武、張良、李靖、白起、韓信、吳起;沒有提名四聖的有諸葛亮、樂毅、李勣這三人。

而四聖提名之人未入列武廟十哲的有孫臏、尉繚、鬼谷子、黃石公、王子成父、岳飛、王翦這七人。那就看看這七人中是否能挑選出頂替諸葛亮、樂毅、李勣的人。

首先我們可以排除岳飛,因為他是北宋末期的名將,唐朝設廟時還未出生。其次再排除黃石公和鬼谷子,此二人據傳都是隱世高人,傳言黃石公是張良的師傅,傳授《太公兵法》於張良,張良以此兵書助漢王得天下,在後世的流傳下,這本從未面世的兵書被稱為天書;鬼谷子則有所不同,他本名王詡,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著有《鬼谷兵法》,但不見傳世,反而是《鬼谷子》一書由其學生根據他的言談編撰而成,其學生包括縱橫家蘇秦、張儀,軍事家龐涓、孫臏等五百餘人,但歷史上卻無此人實際戰例的記載,《鬼谷子》一書雖然被眾多軍事家研究,但它主講「陰陽謀略」,並非兵法。最後,排除王子成父,這主要是由於史料對其記載匱乏,只知其為周桓王之子,為避禍亂逃至齊桓公帳下為將,戰績體現於對少數民族的戰爭。

如此就剩孫臏、尉繚、王翦三人。孫臏是兵陰陽派的鼻祖代表,他輔佐田忌接連擊敗名將龐涓,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這兩大實戰足夠驗證其軍事思想,並留世《孫臏兵法》,以戰爭規律總結取勝之道,提出「借勢」、「必攻」的核心戰術思想,對後世影響頗為深遠。尉繚與孫臏同門,屬於鬼谷子門下**,是兵形勢派的鼻祖代表,歷史上關於其記載不多,他的軍事思想主要由《尉繚子》傳世於後,得到諸多軍事家的推崇,此書也入列《武經七書》,尉繚的軍事思想侷限於理論上,他本人並無實戰經歷的記載,所以影響力比孫臏遜色許多。

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主要戰績是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統兵60萬擊敗項燕,消滅楚國,《史記》評價他與白起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是互補的一對將領。

孫臏、尉繚、王翦三人如果頂替諸葛亮、李勣和樂毅,我個人覺得孫臏毫無爭議可以頂替此三者任何一人;尉繚則屬於軍事理論家,沒有實戰做基礎,所以三者皆無法頂替;王翦是實戰型軍事家,其個人戰績比李勣、樂毅、諸葛亮都要輝煌,雖屬於以強克弱,但也多屬於大兵團會戰,並深入敵國腹地作戰,難度係數並不比樂毅、諸葛亮低,所以王翦頂替三者也不成問題。

如果非要退二進二,那麼我選擇以孫臏、王翦頂替諸葛亮、李勣。我認為諸葛亮更應該稱為戰略家,其戰略眼光也應得到肯定,但戰略構想只有成功才能得到證明,諸葛亮的隆中對和北伐戰略雙雙失效,這隻證明諸葛亮鞠躬盡瘁的成仁,並不能證明其軍事策略的成功。且在同一時代,軍事成就在其之上者如東吳陸遜、周瑜、甚至西晉的羊祜,諸葛亮能夠躋身武廟十哲,也多因忠義無雙的精神,以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

李勣則更容易理解,諸葛亮好歹是軍政一把抓,勞心勞力,李勣在前期徵東突厥是以李靖為主,他是輔助性質的配合進攻。他的最大功績是獨自做統帥擊敗薛延陀的少數民族聯軍,後在貞觀二十年安撫並平定了薛延陀內亂。貞觀十九年(645),李世民御駕親征高句麗,以李勣為遼東行軍大總管,取得了徵遼戰役的全面勝利。

後從乾封元年(666)至總章元年(668),李勣徹底攻滅高句麗,獲得五部近七十萬戶民,一百七十六座城,唐至此設立安東都護府管轄。這為唐朝開疆擴土貢獻不少力量,但相比較王翦的橫掃三晉、攻滅楚、趙所得領土又遜色一些。

綜上所述,唐朝所立武廟十哲具有較強的政治意義,但不能說名不副實,唐初所立十哲皆是兵家丹青流芳的聖賢良將。只能說如果要將此十哲做出替換,我個人覺得以孫臏替換諸葛亮、王翦替換李勣。名單為白起、韓信、孫臏、李靖、王翦;張良、司馬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尼克 胡哲是如何取得今天的成功的?周圍哪些人給了他哪些幫助

他有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歷可以與別人分享,語言幽默。或許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最終成為一名勵志演講大師 智慧的頭腦,他已經產生了多麼大的影響力。在尼克 胡哲自己看來,在他心中,他具備了異常堅韌的心智和豐富的閱歷尼克 胡哲通過難以置信的勇氣 風趣的幽默感將自己的克服克服困難的故事傳遞給大家,他已經讓數以萬計原...

這些成語描寫的是哪些人

四面楚歌 項羽 初出茅廬 諸葛亮 入木三分 王羲之 煮豆燃萁 曹植 破釜沉舟 項羽 紙上談兵 趙括 背水一戰 韓信 指鹿為馬 趙高 圍魏救趙 孫臏 草船借箭 諸葛亮 完璧歸趙 藺相如 臥薪嚐膽 勾踐 負荊請罪 廉頗 毛遂自薦 毛遂 平原君 聞雞起舞 祖逖 三顧茅廬 劉備 諸葛亮 望梅止渴 曹操 圖窮...

在《朝花夕拾》中,哪幾篇是寫人的?分別寫了哪些人

朝花夕拾 魯迅 簡介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最初以 舊事重提 為總題目陸續發表於 莽原 半月刊上。一九二 七年七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 小引 和 後記 改名 朝花夕 拾 於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為作者所編的 未名新集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