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來歷文言文形式,端午節的來歷有幾種說法

2021-05-05 11:04:18 字數 5068 閱讀 6052

1樓:

陰曆五月五日,舊俗謂之端午。是日也,縛艾為人,削蒲為劍,懸之門上,以避鬼魅。焚香草,飲雄黃酒,以避邪疫。

又食粽子,賽龍船。相傳此舉為吊屈原也。原,戰國時楚人,工文章,懷才見忌,於是日自沉江水而死。

後人賽龍船,即招原之魂也。食粽子者,投粽於水,以吊原也。粽子以箬裹米,而纏以五色線。

箬與五色線乃蛟龍所畏,粽入水,不為蛟龍所食也。凡此種種,雖無意識,亦採風問俗者所應知耳。

譯文: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傳統節日端午節。每到這天,人們就用艾草編出一個假人,並用蒲棒削尖成劍形,掛在門上用來驅鬼鎮宅。

焚燒香草,喝雄黃酒以為驅邪怯病。大家又吃粽子,聚在一起賽龍舟。據說這些習俗是為了祭奠屈原。

屈原,戰國時期的楚國人,文采卓然,引起同僚的嫉妒排擠,於是在泊羅江投水自盡。後人們賽龍舟就是為了招屈原的魂魄。吃粽子並將粽子扔進江中也是為了祭奠屈原。

粽子是用箬竹葉包裹糯米,然後用五彩線綁縛二製成的一種食品。箬竹葉與五彩線是蛟龍所害怕的,粽子投入水中蛟龍不敢吃掉。

以上的這些習俗,雖然不是一定要掌握的知識,但也是關心風土人情的學者應該知道的學問。

2樓:功誠蹉燕

原文:端午

陰曆五月五日,舊俗謂之端午。是日也,縛艾為人,削蒲為劍,懸之門上,以避鬼魅。焚香草,飲雄黃酒,以避邪疫。

又食粽子,賽龍船。相傳此舉為吊屈原也。原,戰國時楚人,工文章,懷才見忌,於是日自沉江水而死。

後人賽龍船,即招原之魂也。食粽子者,投粽於水,以吊原也。粽子以箬裹米,而纏以五色線。

箬與五色線乃蛟龍所畏,粽入水,不為蛟龍所食也。凡此種種,雖無意識,亦採風問俗者所應知耳。

譯文: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傳統節日端午節。每到這天,人們就用艾草編出一個假人,並用蒲棒削尖成劍形,掛在門上用來驅鬼鎮宅。

焚燒香草,喝雄黃酒以為驅邪怯病。大家又吃粽子,聚在一起賽龍舟。據說這些習俗是為了祭奠屈原。

屈原,戰國時期的楚國人,文采卓然,引起同僚的嫉妒排擠,於是在泊羅江投水自盡。後人們賽龍舟就是為了招屈原的魂魄。吃粽子並將粽子扔進江中也是為了祭奠屈原。

粽子是用箬竹葉包裹糯米,然後用五彩線綁縛二製成的一種食品。箬竹葉與五彩線是蛟龍所害怕的,粽子投入水中蛟龍不敢吃掉。

以上的這些習俗,雖然不是一定要掌握的知識,但也是關心風土人情的學者應該知道的學問。

3樓:春映冬

吃屎,看老八,和尿尿

端午節的來歷有幾種說法

4樓:聖誕老東東

端午節的來歷有以下四種說法:

1、紀念屈原說

相傳,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為了寄託哀思,盪舟江河之上,此後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2、紀念伍子胥說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是五月五日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自刎而死後,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紀念孝女曹娥說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孝女曹娥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4、紀念介子推說

介子推是寒食節與清明節由來傳說的主角,但也有認為端午節的由來與介子推有關。據東漢時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說,端午節係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擴充套件資料

端午節佩戴香包的習俗:

在古代,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是用彩色的碎布和五色絲線縫製而成,內部裝有各種香料,戴在孩子胸前,不僅美觀大方,香氣撲鼻,還有驅避蚊蟲的功效和祈求安康的美好寓意。

農曆五月五日為陽極之日又叫中天節,有製造各式各樣避邪物的風俗,而在荊楚歲時記,也記載著每逢端午節這一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狀,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來避除一些有毒的東西,另外風俗通上面記載,用五色彩線系綁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長命百歲,叫它做長命縷。

慢慢的這兩項風俗逐漸合而為一,演變成用五色彩線繫著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防止毒蟲侵擾,有袪毒避邪的功用,併成為一種保命吉祥的象徵。於是就此確定了香包的地位。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5樓:蘋果綠泡泡

三種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紀念孝女曹娥。

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6樓:匿名使用者

在古代,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是用彩色的碎布和五色絲線縫製而成,內部裝有各種香料,戴在孩子胸前,不僅美觀大方,香氣撲鼻,還有驅避蚊蟲的功效和祈求安康的美好寓意。

農曆五月五日為陽極之日又叫中天節,有製造各式各樣避邪物的風俗,而在荊楚歲時記,也記載著每逢端午節這一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狀,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來避除一些有毒的東西,另外風俗通上面記載,用五色彩線系綁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長命百歲,叫它做長命縷。

慢慢的這兩項風俗逐漸合而為一,演變成用五色彩線繫著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防止毒蟲侵擾,有袪毒避邪的功用,併成為一種保命吉祥的象徵。於是就此確定了香包的地位。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7樓:妍妍

紀念屈原說

相傳,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為了寄託哀思,盪舟江河之上,此後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8樓:匿名使用者

奧有四種,,,,。。。。。

端午節的來歷

9樓:檸檬一家人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

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10樓:困難解決局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

11樓:夢裡心落

1、【屈原說】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流放到沅、湘流域。後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楚國百姓得知屈原之死哀痛異常,為防止魚兒吃屈原的身體,紛紛投以飯糰。後來人們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並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伍子胥說】

在江浙一帶,是說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吳王闔閭信任。他忠心耿耿幫助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吳國國力達到了鼎盛之勢。吳王閹閭去世後,他繼續輔佐夫差即位,幫助吳國打敗越國。

伍子胥分析吳越兩國由於自然條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張一定要滅掉越國。

夫差拒絕了他的提議,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吳國百姓懷念國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來江浙一帶相傳伍子胥死後忠魂不滅化為濤神,端午節即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孝女曹娥說】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4、【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

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是為了紀念屈原。當時在龍舟上把粽子扔進水裡,是為了引開魚兒不要吃屈原的屍體。所以一直至今都有端午節時賽龍舟的習俗。端午節的來歷有幾種說法 三種紀念屈原 紀念伍子胥 紀念孝女曹娥。午節,為每年...

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 荊楚歲時記 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

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的來歷有幾種說法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端午節的來歷有幾種說法 三種紀念屈原 紀念伍子胥 紀念孝女曹娥。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 荊楚歲時記 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