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說的肝指的是什麼,中醫所說的「心常有餘」 「肝常有餘」是指什麼

2021-05-04 06:30:52 字數 1328 閱讀 5485

1樓:

「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椎下」(《醫宗必讀·改正內景臟腑圖》),「肝之為髒……其髒在右脅右腎之前,並胃貫脊之第九椎」(《十四經發揮》)。

肝位於腹部,橫膈之下,右脅下而偏左。與膽、目、筋、爪等構成肝系統。主疏洩、藏喜條達而惡抑鬱,體陰用陽。在五行屬木,為陰中之陽。肝與四時之春相應。

肝的生理功能

1.肝主疏洩:肝主疏洩,是指肝具有疏通、舒暢、條達以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鬱的作用。調暢氣機、調節精神情志、促進消化吸收、維持氣血執行、調節水液代謝、調節性與生殖(調理衝任、調節精室)

2.肝藏血生血,貯藏血液、調節血量,。

肝的生理特性

1.肝喜條達:條達,舒展、條暢、通達之意。抑鬱,遏止阻滯。肝為風木之髒,肝氣升發,喜條達而惡抑鬱。

2.肝為剛髒:肝為風木之髒,喜條達而惡抑鬱,其氣易逆易亢,其性剛強,故稱。剛,剛**急之謂。肝臟具有剛強之性,其氣急而動,易亢易逆,故被喻為「將軍之官」。

3.肝體陰而用陽:體用是中國古代哲學範疇,指實體及其作用、功能、屬性,或本質與現象,或根據與表現的關係。

4.肝氣與春氣相應:肝與東方、風、木、春季、青色、酸味等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絡。春季為一年之始,陽氣始生,萬物以榮,氣候溫暖多風。

望採納。

中醫所說的「心常有餘」、「肝常有餘」是指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心常有餘」、「肝常有餘」均來自明代,萬全的《育嬰家祕》書。中醫兒科學中的「心常有餘」不是指中醫學中特有的心火亢盛的概念,而是指小兒發育迅速、心火易動的生理特點。「心常有餘」是說:

「心主血脈。色者,血之萃;脈者,心之臺也。如色見紅潤,脈來大數者,此心氣有餘,其兒易養。

」小兒初牛,發育尚未完善,知覺亦未開,由於心氣有餘,見聞易動,故常有神怯易驚、易喜易怒。小兒心常有餘常常反映在疾病的過程巾,心火亢盛,則津液t瀾而病渴,神志亂而臥不寧。外感各種病症,從陽化熱,熱生痰,瘦生風,肝風得心熱而發生抽搐、驚厥、神昏者多見。

中醫理論強調:諸痛瘡瘍,皆屬於心。戰斑疹、瘡瘍、蟲、疥、瘡等疾病,在小兒辦多見。

而降心火,解熱毒,常能取得較好的療效。所謂「肝常有餘」不是指小兒「肝陽亢盛」的病理概念,而是指小兒生長旺盛、易動肝風的生理特點。肝為厥陰之經,與少陽相表裡,少陽之氣,萬物之所以資發生.

明代萬全認為「兒之初生日芽兒者,謂如草木之芽,受氣韌生,其氣方盛,亦少陽之氣言長而末已,故口肝常有餘。有餘者乃陽然有餘也」,而非亢盛太過之意。肝為剛髒,屬木,旺於春,主人體生髮之氣,肝氣生髮則五臟俱榮。

同時,肝腎精血同源,肝得腎水則柔而不剛。小兒生長旺盛,發育迅速,臟腑經絡柔嫩,精氣未充,則肝陽易旺,易動肝風,而見壯熱抽搐,甚至角弓反張、昏謎等證。

中醫的元氣具體指的是什麼,請問中醫所說的傷了元氣是什麼, 症狀是什麼啊

元氣就是真氣,承受於天,隨著生命而來,是由 元精 化生,所以名之為 元氣 藏之於腎,依賴後天之精氣不斷滋養,才能發揮其作用。建議你元氣充足,臟腑功能就強健,身體就健康。如果先天不足,或者久病而損傷元氣,則身體衰弱,也容易患染其它疾病。所以,醫家以培養元氣為治病之本。中醫認為元氣等於命。元氣是萬事萬物...

中醫的陰虛具體指的是什麼,中醫說的「腎陰虛」指的是什麼呢?怎樣防止腎陰虛?

陰虛,為中醫名詞術語。是指由於陰液不足,不能滋潤,不能制陽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證候。臨床可見低熱 手足心熱 午後潮熱 盜汗 口燥咽乾 心煩失眠 頭暈耳鳴 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症,治以滋陰為主。若陰虛火旺者,宜養陰清熱。陰虛可見於多個臟器系統組織的病變,常見者有肺陰虛證 心陰虛證 胃陰虛證 脾陰虛證 ...

中醫氣血代表什麼,中醫的氣血到底指的是什麼?

氣血,中醫指人體內氣和血的統稱。中醫學認為氣與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 以營養臟器組織 維持生命活動。氣 中醫的氣是執行在人體內的一種精微物質。具有極強的能量的活動力,激發和推動機體器官的功能活動,因此也代表五臟之氣和經脈之氣。氣的作用主要是溫養機體和抵禦外邪的入侵,同時參與臟腑功能的新陳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