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印度教在印度的發展和歷史消長

2021-05-02 11:35:39 字數 4708 閱讀 4018

1樓:雨含靈

這個問題你可以去查閱一下聖嚴法師所著的《印度佛教史》便知佛教與印度教、婆羅門教等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

2樓:無語

印度教源於古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它擁有10.5億信徒(202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教和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

所謂「印度教」是存在於印度本土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複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這種綜合性、多樣性使人們很難對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徵作出公認、明確的定義。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所創,他的名字是悉達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

因為他屬於釋迦 (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廣泛流傳於亞洲的許多國家。東漢時自西向東傳入中國。

佛教與**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講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種通俗的方便說而已,實則以般若的智慧自內證打破無 明煩惱,成就菩提(覺悟)之道,佛教在歷史上曾對世界文化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依然深深的影響著我們。 印度教形成於8世紀,它是綜合各種宗教,主要是婆羅門教和佛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教,得到了當時印度上層人物王孫貴族的支援。

印度教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仍信仰梵,並對存在著造業、果報和輪迴的觀點,贊成和積極發揮。但並不同於婆羅門教的教義、教規等。首先,婆羅門教原是一個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個具有相當特殊性的神教。

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應以梵天、毗溼拏、溼婆三神為主神。認為,梵天是主管創造世界之神;毗溼拏是主管維持世界之神;溼婆是主管破壞世界之神。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溼拏或溼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

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慾的主張,並把釋迦牟尼吸收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團和寺廟。婆羅門教初無寺廟,公元一世紀左右才開始有點零星廟宇。

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動在寺廟舉行,有些慶典祭祀還有專門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形成了盛大、熱烈的場面。因此,產生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大。最後,在哲學上,是以一個更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為基礎。

提出這一體系的是8世紀吠檀多哲學大師商羯羅。他創立了不二論,即一元論學說,認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沒有任何真實的物,梵和個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為人們指出瞭如何擺脫虛妄,達到真實的道路。

在他看來,物質、個人靈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從總的真理的意義上來說,這一切都是幻覺,是梵以幻力進行了神祕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結果。他認為,把幻象當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無知無明為條件的。並強調指出:

「只有智者可以透過它看到它背後除了唯一實在的梵以外無它物。」在商羯羅的眼裡,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靈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與最高實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虛幻不實的物質世界,使人的本我與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擺脫痛苦的世世輪迴,進入神妙而又銷魂的純粹極樂狀態。

鼓吹解脫之道是在心智上進行多方面的修養,逐步做到能區分永恆的東西和無常的東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棄對於世間物質的執著,熱心向往與梵的結合,通過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獲得堅定的信仰。商羯羅就是以這一客觀唯心論的哲學理論,引導人們崇尚印度教。他還親自組織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動。

並在印度建立了四個聖地和仿照佛教僧團成立了「十名教團」印度教組織。這在最終擊敗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印度教,婆羅門教綜合了其他宗教重新誕生的一個宗教。

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

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儘管在學說上彼此各成體系,但兩千五百多年來,佛教與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豐富了印度的哲學思想。尤其是當古印度中的四姓階級轉信佛教,悟道證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壯大自宗,都顯而易見佛教的出現為印度教的過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為印度教的未來指出了寬闊的走向。

佛教起源於印度,但是為什麼卻在印度衰弱? 100

3樓:aaa**王

根本沒有滅絕 現在還有信仰修行的 只是數量少很多了 佛教在印度也流行的千年了 度化的眾生也是不少的了 現在只是一種因緣 中國是佛法的興盛之地 我們應該感謝佛祖釋迦牟尼佛~~~

4樓:殘燭老翁

首先,任何一種文化、宗教、文明,發源於

某地,並不一定在某地一直強盛下去。其發展與盛衰要受多種社會、人文、歷史環境的影響或制約。與佛教大致相同的情況是**教的發展,**教起源於中東的耶魯沙冷地區,而近代最強盛的地域是在歐洲,以義大利為中心。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主要應歸因於宗教多元化在印度的發展,以及外來文化、文明的侵入。

佛教在印度經歷了2023年的歷史,其過程大致可分為4個時期:原始佛教時期(公元前6或前5世紀~4或3世紀)\部派佛教(公元前4或前3世紀~到公元元年前後)、大乘佛教(公元元年前後~7世紀)和密教時期(約7~13世紀初)。在後三個時期中還出現了很多在理論和修持上不同的派別。

從公元3世紀下半葉開始,佛教就開始不斷向古印度境外傳播,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而在印度本土則由於公元8~到9世紀以後印度教的興盛,加上佛教內部部派系別的紛爭和僧侶的腐敗,以及外族頻繁的入侵,特別是伊斯蘭教徒的武力征服,不少僧侶被殺戮,很多重要的寺廟和文物遭到破壞,因此印度佛教開始衰微,到13世紀初趨於消亡,直到19世紀後才稍有復興。

5樓:斬人齊拔刀齋

他們的經濟跟不上,只停留在物質上的瞞住,肚子都填不滿,怎樣使得精神得以昇華

6樓:jackson的世界

因為印度以前的戰爭而導致佛教衰弱,有後來產生了小乘佛教

印度教與佛教有何關係,二者的不同都有哪些?

7樓:匿名使用者

印度佛教(indian buddhism) 印度佛教產生並教流傳於古印度,時間上大約在公元前6~5世紀時期。創始人為悉達多(公元前565~485),母系族姓為喬達摩,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佛教興起的時候正是印度奴隸制經濟急劇發展的時期。

當時印度次大陸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大部分地區進入奴隸社會,但有的地方還保持著氏族公社的殘餘;在某些經濟發達的地區,生產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農業是生產的主要形式,手工業已經從農業中分化出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一批批以城鎮為主的奴隸制國家開始建立起來。當時各國之間相互征伐,雅利安人等外來的部族和土著****重重,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在佛教興起前,婆羅門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叫思潮佔有統治的地位。

婆羅門教主張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但是隨著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發展,這種思潮已不能完全適應新興的剎帝利貴族的統治需要,於是,出現了自由思想家提倡的沙門思潮。據佛經說這些思潮有「六師」和「九十六種外見」,其中主要的有順世論、奢那教和生活派(又稱邪命外道)等等,佛教也是其中的主要一派。在當時的奴隸制國家中,比較中藥店摩揭陀國和僑薩羅國都是佛教流行較早的地區。

佛教在印度經歷了2023年的歷史,其過程大致可分為4個時期:原始佛教時期(公元前6或前5世紀~4或3世紀)\部派佛教(公元前4或前3世紀~到公元元年前後)、大乘佛教(公元元年前後~7世紀)和密教時期(約7~13世紀初)。在後三個時期中還出現了很多在理論和修持上不同的派別。

從公元3世紀下半葉開始,佛教就開始不斷向古印度境外傳播,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而在印度本土則由於公元8~到9世界以後印度教的興盛,加上佛教內部部派系別的紛爭和僧侶的腐敗,以及外族頻繁的入侵,特別是伊斯蘭教徒的武力征服,不少僧侶被殺戮,很多重要的寺廟和文物遭到破壞,因此印度佛教開始衰微,到13世紀初趨於消亡,直到19世紀後才稍有復興。

[編輯本段]原始佛教

釋迦牟尼創教及其**相繼傳承時期的佛教。約為公元前6一前5世紀。佛陀的說教最初是口傳的,為了便於記憶,採取偈頌的形式,後來編集為由經、律、論組成的「三藏」。

在經藏中近代學者認為真正屬於佛陀的教說和最早的經典是《經集》、《如是語經》和《無問自說經》,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條文。原釋迦牟尼佛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八正道」和「十二因緣」,其核心內容是講現實世界的苦難和解決苦難的方法。其次,又從緣起思想出發,提出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盤寂靜」的學說。

後入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為戒、定、慧三學,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以及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佛陀在世時反對婆羅門教四種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創立的僧團中允許各個種姓和賤民參加。另外,還容許教團中包括過在家生活的男女信徒,稱為優婆塞、優婆夷或在家二眾。

[編輯本段]部派佛教

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後,佛教內部由於對戒律和教義看法的不同,開始**。先後形成了許多部派。最初**為大眾部和上座部,這被稱為根本二部,以後又從兩個根本部中**為十八部或二十部,稱為枝末部派。

部派佛教爭論的主要問題,訶梨跋摩在《成實論》中曾概括為「十論」,即二世有無?一切有無?中陰(輪迴的主體)有無?

頓悟或漸悟?羅漢是否有退?隨眠(煩惱)與心是否相應?

未受根業是否存在?佛是否在僧數?有無人我(靈魂)等。

對於這些問題各個部派都有不同的回答。上座部認為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應是阿羅漢果,阿羅漢果與佛果位相同,他們把一切現實存在分為色法(物質存在形式)和心法等,色法有「四大種」(地、水、風、火四元素)及所造色(長、短、大、?⒎健⒃駁刃紊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別和相似處,佛教和印度教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 佛教裡的如來藏 阿賴耶識,是假名立相本性空 而印度教的梵天則認為是實有。最大的相似之處 佛教說 心佛眾生三者無差別 印度教說 梵我和一 在這一點上印度教也有非凡的智慧了。相似 佛教和印度教,同屬於古老的東方宗教,同源於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羅門教。佛陀...

印度中世紀印度教雕刻的北印度南印度的樣式的差異

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發祥地。以印度河流域發掘出土的哈拉帕和莫亨朱達羅等古城遺址為代表的印度河文明,亦稱哈拉帕文,據推測是印度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創造的農耕文化。達羅毗荼人盛行母神 公牛 陽物等生殖崇拜。印度河文明城市遺址出土的母神 祭司 舞女 公牛等小雕像,瘤牛 獨角獸 獸主 菩提樹女神等印章,紅底...

為什麼印度教不吃牛肉和伊斯蘭不吃豬肉

穆斯林不吃豬肉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服從真主的命令。在古蘭經第六章一四五節中提到 血 豬肉 自死的 以及未以真主之名宰牲的,不可食。你們可以吃真主所賜給你們的佳美的食品,當感謝真主,如果你們只敬拜真主,那麼他只禁止你們吃自死物 流血 豬肉,以及誦真主以外的名義宰的 你們不要信口胡謅說 這是合法的,那是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