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 孝 是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特徵

2021-05-01 03:14:29 字數 4924 閱讀 4290

1樓:看完就跑真刺激

1、養親與敬親

養親是子女對父母的最基本義務,是基於人的報恩觀念而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顧而長大**,這種生命創造及養護的客觀事實使人類產生了報恩意識,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後要竭盡全力贍養父母,盡「反哺」義務。

2、順親與諫親

敬親,不僅表現在態度上對父母長輩和悅,在行為上事之以禮,而且更為深層的是要順從父母長輩的意志,唯命是從,所以常看到孝順連用。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順就是要聽從父母的話,按父母的意志辦事,凡事以父母的標準為標準。

但如果認為,只要是長輩的,無論在一切情況下都是對的,並且要求子女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絕對服從,顯然是片面的。那麼當父母長輩有過錯時,子女應怎麼辦呢?儒家倫理給出了答案,即子女要委婉諫諍。

孔子主張「事父母幾諫」(《論語.里仁》)即委婉勸諫。

3、喪親與祭親

孝的基本含義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兩個層面,後者是前者的繼續和延伸,它表達了子孫對逝去長輩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傳統孝觀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現存者,這是孝的最高表現。

4、立身、立功,以顯父母

百善孝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幾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須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體。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意思是說,自己的身體是父母遺留下來的,如果毀傷了自己的身體就等於毀傷父母的遺體,就是不孝。

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礎上要立德、立言、立功,子女們寒窗苦讀,躋身仕途,求取功名,為的是秉承父志,善繼善述,實現父母對子女的希望,為的是保持家風淳樸,維護家道興旺,光宗耀祖,光大宗門,這是傳統孝道對子女在家庭倫理範圍內的最高要求。

2樓:浪跡天涯

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漢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許慎認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與「善事父母」之義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係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

孔子論孝

孔子對「孝」進行了繼承發展改造和創新具體如下:

1、強調「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礎上。孔子認為孝敬父母要真心實意,如單純在物質上滿足父母,尚不足以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論語•為政》: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從這裡可以看出,「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質。

2、把行孝與守禮結合在一起。如果說孝道的精神本質是「敬」,那麼如何表達出這種「敬」呢?這就是:

行為要符合禮,而孔子則直接將此看作是孝,《論語•為政》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無論父母生前或死後,都應按照禮的規定來行孝。

3、把「孝」與「悌」結合起來。《論語》中多次以孝悌連用,如:「**入則孝,出則弟。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

學而》)。悌:敬兄,而敬兄長的實質,則是要求人們將家庭血親中的等級推廣到社會關係中去,所謂「出則弟」就是這個意思,它主要表現的是處理社會關係的準則。

4、提出「幾諫」的原則。孔子認為,父母若有錯,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語氣進行勸諫,以免陷父母於不義,這就是他所說的「事父母幾諫」《論語•里仁》。「幾諫」的原則兼顧到孝敬與社會群體利益這兩個方面,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

5、孔子為傳統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決了孝道存在的哲學前提——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人,仁不僅是孝的人性根源,而且是孝要努力實現的終極目標。仁是人行為的最高準則,是一種普遍原則,要實現這一原則,必須有一個近的入手處,這就是孝。

《禮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總之,孔子提出的孝實際上是一種家庭倫理,這就使孝從宗族倫理轉化為家庭倫理。

孝道主要內容

●養親與敬親

養親是子女對父母的最基本義務,是基於人的報恩觀念而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顧而長大**,這種生命創造及養護的客觀事實使人類產生了報恩意識,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後要竭盡全力贍養父母,盡「反哺」義務。孟子曾提出不孝的五種情況,即「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鬥,以危父母,**孝也。」(《孟子.離婁下》)在這五種不孝的情況中,有三種均為「不顧父母之養」,這也可以從反面證明養親是為人子的基本義務。

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對父母盡奉養的義務,更重要的是子女對父母有敬愛之心。孔子對「敬親」特別重視,而且把能否敬愛父母作為人與畜、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傳統孝觀念中,敬親是比養親更高層次的孝。

只有上升到敬親

●順親與諫親

敬親,不僅表現在態度上對父母長輩和悅,在行為上事之以禮,而且更為深層的是要順從父母長輩的意志,唯命是從,所以常看到孝順連用。「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禮記.

祭統》)這裡的畜即順之意。「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論語.學而》)順就是要聽從父母的話,按父母的意志辦事,凡事以父母的標準為標準。

但如果認為,只要是長輩的,無論在一切情況下都是對的,並且要求子女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絕對服從,顯然是片面的。那麼當父母長輩有過錯時,子女應怎麼辦呢?儒家倫理給出了答案,即子女要委婉諫諍。

孔子主張「事父母幾諫」(《論語.里仁》)即委婉勸諫。孟子也曾說:

「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孟子.告子下》)就是說,子女對父母的過失,違背道義的行為不怨,不諫,甚至盲目順從,就是不孝。

●喪親與祭親

孝的基本含義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兩個層面,後者是前者的繼續和延伸,它表達了子孫對逝去長輩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傳統孝觀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中庸》)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現存者,這是孝的最高表現。孟子曰:「養生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孟子.滕文公上》)「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禮記.

祭義》)從以上可看出傳統孝觀念非常重視「事死」的。

「事死」也就是古人說的喪親。曾子將喪親之孝概括為「慎終追遠。」慎終是父母死亡的喪葬行為,追遠是父母死後的祭祀禮儀。

可見,子女表達喪親之孝的形式就是喪葬和祭祀,也就是說父母或長輩去世後要舉行葬禮和祭禮。

●立身、立功,以顯父母

百善孝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幾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須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體。

因為「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禮記.祭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孝經.開宗明義章》)意思是說,自己的身體是父母遺留下來的,如果毀傷了自己的身體就等於毀傷父母的遺體,就是不孝。

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礎上要立德、立言、立功,「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經.開宗明義章》)子女們寒窗苦讀,躋身仕途,求取功名,為的是秉承父志,善繼善述,實現父母對子女的希望,「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

為的是保持家風淳樸,維護家道興旺,為父母、為家庭取得榮譽,延續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光宗耀祖,光大宗門,這是傳統孝道對子女在家庭倫理範圍內的最高要求。

中華傳統「孝道」的積極價值

首先,傳統孝觀念中的「養親」、「敬親」具有普世價值

孝的基本含義就是「善事父母」。養親就是保證父母物質需要的供養。子女在幼小時受到父母的撫養和教育,而當父母年老體衰喪失勞動能力時,子女則有贍養、扶助和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社會責任感。

對於贍養父母僅僅有養還不夠,更重要的是在贍養的過程中體現出「敬」。每個人生下來都離不開父母親人的養育,在這種養育的親密關係中,必會自然地形成子輩對養育自己的父母親人的愛戴、尊敬之情。父母是自己生命所由,也是一切人際關係中最自然、最親密的人際關係。

因此,很難想象一個人連給予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愛不敬,他怎麼能生髮對他人、社會、國家的愛呢?怎麼會有健全的人格呢?

傳統孝道中所講的「養親敬親」思想在任何人類社會中都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所以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永恆價值。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

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範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

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呼叫孝道規範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

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範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係,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

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 主要是指以孔 孟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優秀文化 1840年以前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用一個字來概括一一就是 仁 用 一個詞來概括一一就是 仁愛 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一就是 泛愛眾 用一個成語來概括一一就是 仁者愛人 由此可見仁就是愛。愛因物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或不同層次。對父母的愛...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料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的祖先用勞動和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延續不絕,一直影響到今天的生活。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客觀要求,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現實需要。全面 系統地挖掘 整理和介紹中華傳童文化,則是中國學者義不容辭的光榮任...

中國傳統文化的詩句,能夠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古詩。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無論是唐詩宋詞,元曲 歷代名家輩出,好詩好文太多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gua於傳統文化的詩 能夠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古詩。一 過零丁洋 宋代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