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的建設宗旨,中國傳統文化四大核心價值觀念

2021-03-03 20:51:58 字數 4700 閱讀 4611

1樓:手機使用者

遵守國家憲法和法律,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瑰寶,加強國際文化交流,為促進中國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和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貢獻力量。

中國傳統文化四大核心價值觀念

2樓:獨孤小東

中國傳統價值觀 四大核心理念 仁者無敵 安身立命 以和為貴 天人合一

中國人代代相傳的傳統價值觀,是凝聚全民族的載體,也是中國人有別於他國人的文化基因和思維特性,尤其是傳統價值觀的核心理念,是中國從秦朝自清朝二千多年的時間裡,社會形態保持超穩定的深層結構因素。

一、仁者無敵 

「仁者,人也」—— 中國文化對「人」的定義,孔子說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意思是有仁心仁義的,才成其為人。從象形字的意義來看,「仁」是「人」字旁一個「二」字,也就是說,只有在「二人」對應的人倫關係中,才能對人下定義。

在古代社會,這類「二人」的對應關係包括: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關係。這個對「人」的定義,到了現代,五倫關係就被擴充為社群與集體關係,但在「深層結構」的意義上,這個在人際關係中才成其為人的定義基本沒有變。

也就是說傳統文化對人的定義,相對來說就比較模糊,主要在社會關係中由他人定義。這就決定了「個體」在傳統文化當中的弱化和隱而不彰。中國人經常講「做人應該怎麼怎麼樣」, 主要是指做一個符合世俗標準的人,即使這些世俗標準有別於他個人的思想、理性、意志和判斷。

否則,在世俗眼裡就是不會做人。這個世俗標準,就是孔子用來定義人的「仁」字。

「仁」的涵義——處處為對方著想的做人方式,用「仁」字給人下定義,可見「仁」是儒家倫理道德最核心的理念。孔子說:「上下相親謂之仁」「溫良者,仁之本也」孟子說「仁者愛人」 這種處處為對方著想的做人方式使中國人顯得特別富有「人情味」。

以至於有些人在人情面前不好意思拒絕對方的過分要求,往往失去原則性,徇私枉法,破壞典章制度。對一般人來說,仁愛是相互的,只有雙方都具「體」地感覺對方的「心」「有到」自己「身」上時,才去「做人」,一旦越出了人情磁力場的溫暖包圍,或者雙方撕破臉皮了,就不知該怎樣去「做」了,難免有失風度,比如在公共場所出現不守秩序、亂扔垃圾等不文明行為。那麼怎麼才能做到仁呢?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對於聖人和傳統士大夫來說,儘管他們把仁做為個體存在的基礎,但是這個高層次的原則仍然是以人倫關係之間衍生出人情作為內容,反映了中國文化濃厚的道德倫理色彩。它反映在政治層面上,就形成以下這樣的理念:

內聖外王,仁者無敵——道德與政治的合而為一「內聖外王」就是孔子在《大學》經典中提到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用現代的話講就是:格物深入研究事物的規律和本質,致知將其上升為理論,誠心實意,端正思想和態度,一日三省吾身,克己復禮,使家庭和睦,推己及人,使人人都成為和自己一樣的仁人君子,然後施仁政管理國家,使天下太平,這個過程體現了道德與政治的統一,成為中國曆代士大夫階層由內而外的人生進修階梯。內聖,是德治;外王,是人治,內聖外王就是一種德治加人治的社會治理模式。

但是在高度集中的權力面前,德治對集權者的約束總是十分有限,充其量是一塊光鮮的遮羞布。所以,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也只能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德治加人治要求作之君者,必須同時作之師,作之親。

儒家的天地君親師這五個角色,作為統治者身兼三職,做老百姓的領導、老師、和父母。這樣以來,人的思想意志以及國法以外的私人領域自然也成為管理的物件,個人就沒有多少空間可言了。

二、安身立命 

身的含義,中國人是用「身」這個詞來指稱自己的,比如本身、自身;同時,還用身來代表生命。比如終身,就是指人的一生;人一生的事業,就是安身立命,除了形象化地安置身體之外,還有去符合命運靜態地去養護它的意思。除了用身這個詞指稱自己和生命之外,還用它來形容一些在其他文化中不屬於「身」的場合。

比如,一個人的背景與起源,叫出身;名下的資產總額,叫身家。違背自己的意志而被迫去做一件事,叫身不由己;屬於思維和理解力範圍內的事,也用體會體驗一類的詞去表達。像身體力行、言傳身教這類屬於道德範圍的事,也在劃入身的範疇內,用身字來表達。

所以,從身的含義來看,安身立命的身不僅是指身體、肉身,還指人生、生活,把這些安頓好了,有飯吃,有衣穿,生命就可以生根發芽,傳宗接代了。

食的文化——身體化的表現,中國烹飪技術之精緻,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發達的。中國人特別注重食的養生功用和食的社交功用。這說明的傳統文化將人更多的看成是一個身體化的存在,比較忽視它是一個具有完整形態的精神主體。

當然,士大夫階層和老百姓對身的理解是有層次和境界之分的。古代道德和政治統一的傳統,決定了士大夫階層天生肩負「以民為本」的使命感,也就是讓天下蒼生皆能安身,皆有一口飯吃。因此他們提出的口號「解民於倒懸」「措天下於衽席之上」等等,雖然也是充滿了身體化的想象,但這個身指的是社會,是天下民生,而國家則是照顧這個身的一顆心。

至於老百姓的安身一般只顧及其家,而且這個身必須放在縮小了的人情磁力場中,互相取暖才能安心。這種安身與安心的需求,造成了他們一方面十分現實,物質化,就連求神拜佛也是無事不登三寶殿,有事才臨時抱佛腳,完全是實用型的、世俗化的;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精神和感情上的麻木。

安其身,則得其心——民生觀,安身立命的身體化傾向,使老百姓的要求基本只限於「有口飯吃」就行,就不會造反。所以安其身,則安其心,解決好民生問題,就天下大治,天下太平了。中國人最高的政治社會理想是《禮運•大同篇》中的大同境界,那就是使普天之下皆有所養。

《孟子》一書的大半部都在討論如何施仁政,施仁政的中心就是民生問題;一直到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民生的觀念像一條紅線貫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思想。 《漢書》中說「民以食為天」,食的確是密切串連中國文化、百姓生活、政治理想各領域的同心軸。老子甚至把治理國家比喻成烹調術。

他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周禮》這本書排列的百官當中,冢宰既是宰相,又有大廚子的形象。總之,安身立命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吃飯問題。

即使到了現代,的生存和發展的範圍更廣了,要求更高了,但是有飯吃才能生存始終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理念的首要標準。

三、以和為貴 

陰陽調和論,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陰陽在太極中的互相調和。陰陽本就是同一事物兩各方面,陰陽調和則基本上排除了「**」的因素。因為這樣的本體論中,所謂**的因素並不是必須由善去克服的惡,而是陰陽失調,因此,如果出現動,也是動亂,是一種**,最後也必然用和合的方式恢復結構的平衡,回到原樣。

同樣,傳統文化對待自然的態度也是和合式的而不是抗爭式的。表現在人際關係中,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情味」。人際關係以保持和諧為最高目的。

禮尚往來,恥於斤斤計較,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不提倡訴訟,所以公然為自己爭利益的言行也就為人所不齒了。正如孔子所說「禮之用,和為貴。」

安定的政治局面,和為貴就是一種放棄對抗的態度,表現在政治生活上,就容易形成安定的局面。即使已經僑居海外的中國人,也大多是隻謀一口飯吃,對政治漠不關心,很少自發組織壓力團體維護自身利益。所以,上世紀90年代東南亞排華和洛杉磯黑人**,最倒黴的就是華人,儘管華人人數眾多,但是懦弱和冷漠使他們之間不善於組織和團結,一盤散沙,毫無還手之力。

根據辯證法和歷史經驗來看,以和為貴這條傳統價值觀的核心理念,還可能帶來一種可能性,就是它的對立面——亂。逆來順受慣了的人,一旦忍無可忍發洩起來的時候,很容易一發而不可收拾。而且由於平時不擅於利用合理渠道宣洩自己的攻擊性,所以當這種攻擊性終於爆發的時刻,是不受理性控制的、盲目的、極具破壞性的,而且是沒有遊戲規則的、是鬥死方休的。

四、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源於春秋時期的莊子,經過孟子和董仲舒的發揚光大,最後由宋代的張載、二程整理成熟。天人合一就是認為天道與人道的是統一的,以人倫外推天道,以天道比附人倫。很明顯,中國的這個天和世界上任何高階宗教的「天」都不同,的天並不是超越世界之上的上帝,而是「天地人」這個世界系統內在的組成因子。

世界上其他高階宗教都認為天和人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人儘管可以嚮往超越界,但永遠不可能達到神的地位,唯有中國的天道觀主張天人合一。而且,這個天人合一是將天道拉下來去符合人道的。並且認為「天道遠,人道邇」。

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也就是把眼光完全集中在這個人世上。

中國人的天道就是人道,它是人間理想化了的和諧關係的映照。也就是說,人如果能夠保持和諧,就是符合天道,否則的話,就會令天道失常,因此,人有參天地化育之功。那麼,怎麼「參」呢?

宋朝的理學家朱熹認為,用「存天理、滅人慾」的方式,把自己的七情六慾都匯入公式化的人倫渠道中獲得中和化的效果,以便能夠永恆地維持「和合」狀態。正如同天地之陰陽調和是為了化生萬物一般,人倫關係中被渠道化的七情六慾,也必須是為了養育以及延續身體化的存在服務——養雙親,養妻子兒女。這樣,人道就和天道真正的統一了,人也就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以上四大傳統價值觀的核心理念作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保持社會形態超穩定的深層因素,在國民心理和國家社會層面都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在現代化的世局當中,如何有意識地反省之、引導之、改造之,是當代中國人需要肩負的文化使命。

3樓:匿名使用者

一、作為基本哲理的陰陽五行思想。

二、解釋大自然與人類社會關係的天人統一思想。

三、指導解決社會問題的中和中庸思想。

四、指導如何對待自身的修身克己思想。

拓展資料:

中國傳統文化四大核心價值觀念的這四個思想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滲透至各個文化領域、各種文化表現之中,並起著指導作用。同時,從一個角度來看,這四個思想對中華傳統文化有全方位的概括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四大核心價值觀念能夠貢獻給世界的,我認為是人之為人的、群之為群的、家之為家的、國之為國的一整套精神價值理念。

這些價值理念的精神旨歸,使人成為健全的人,使群體成為和睦的群體,使家成為有愛有敬的家,使國成為禮儀文明之邦。

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是正規的嗎,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是正規的嗎?

特地去搜集了一下資料,按目前的情況來分析,這是真的。關鍵要看幹什麼了,只要是不涉及到交費,轉賬,匯款等金錢問題,比較靠譜點 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是作什麼工作 中華文化促進會和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什麼關係 不一樣,政治層面都不一樣。中華文化促進會的綜合性更強區域組織龐大。舉辦了重大的國際活動,產生最大的影...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料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的祖先用勞動和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延續不絕,一直影響到今天的生活。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客觀要求,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現實需要。全面 系統地挖掘 整理和介紹中華傳童文化,則是中國學者義不容辭的光榮任...

中國傳統文化的詩句,能夠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古詩。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無論是唐詩宋詞,元曲 歷代名家輩出,好詩好文太多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gua於傳統文化的詩 能夠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古詩。一 過零丁洋 宋代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