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水調歌頭是寫中秋的嗎,蘇軾的《水調歌頭 中秋》的全詩內容是什麼?

2021-04-30 00:36:17 字數 1261 閱讀 9324

1樓:

此詞雖是通篇詠月,但深藏著詞人政治上失意情緒和對兄弟的殷切懷念。其中涵蘊著不少人生的哲理。詞人將寫景、抒情和說理緊密結合在一起,處處顯示出他駕御創作的嫻熟技巧和熱愛人生的積極精神。

他以豁達的襟懷表現出天真情趣,用清醒的頭腦(酒醉心明)進行著深邃思考。從藝術方面說,他想象瑰奇,寫作手法又饒有變化,因此能在百字內概括地抒寫出其政治上的苦悶和淋漓地表達出其感情上的矛盾。正如張炎所說:

蘇軾詞"清麗、舒徐,高出人表。"(《詞源》)這首詞便堪稱為他這方面的代表作。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至蘇軾(1037-1101)有了更大的變化和發展。胡寅《酒邊詞序》雲:"及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

」這意味著,蘇軾打破了"詞為豔科"的傳統偏見,提高了詞的思想境界,從而擴大了詞的題材範圍,並極大地豐富了詞的藝術表現能力。蘇軾這首《水調歌頭·中秋》,便足以充分說明這一點。

此詞寫於宋神宗熙寧九年丙辰(1076)。那年,蘇軾四十一歲,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任上。中秋節那天,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一整夜的酒,直到天亮。

在酩酊大醉中,他寫了這首詞,既以遣懷,又用來表示他對弟弟蘇轍的懷念。因為他兄弟倆已多年不見面了。

一開頭,詞人就端起酒杯向著青天發出了一個離奇的問題:"明月幾時有?"這顯然是屈原《天問》傳統的繼承和延續。

這樣就把讀者登時帶入遙遠的邃古年代和無垠的寥廓天宇中去了。它給人以無窮無盡的想象,並表現出詞人天真的情趣和深邃的思考。

唐代詩人張若虛曾問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春江花月夜》)李白也問過:"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把酒問月》)如果說,張若虛在詩中用精緻流利的語言創造出一個澄瑩生動的境界,蘊涵著無比誘人的旨趣;那麼,李白在詩中則表現得更超脫、更豪邁。李白不慌不忙地在探求著宇宙的奧祕和人生的哲理。蘇軾此詞雖然它語氣更迫切,而胸襟卻更顯豁達了。

2樓:匿名使用者

由序篇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得知是中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的全詩內容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蘇軾《水調歌頭·中秋》 雅坤誦讀。

關於蘇軾《水調歌頭》的蘇軾《水調歌頭中秋》詩句全文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三句,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 版釋,表明權作者由於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脫 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 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並論,視為一體,求得安慰。體現了作者對永恆的宇宙和複雜多變的人類社會...

蘇東坡詩詞水調歌頭全文,蘇軾《水調歌頭 中秋》詩句全文

全文如下 水調歌頭 宋 蘇軾 序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 q 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

蘇軾的水調歌頭寫雪的詩句,水調歌頭這首詩怎麼寫?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