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要學習?為什麼要尋求真理?為什麼要學習科學?為什麼

2021-04-21 05:25:41 字數 4998 閱讀 4346

1樓:匿名使用者

真理沒有對與錯,只要它對我們有幫助。只要它有存在的意義。這就是真理。如果你覺得我以上所說對你有幫助它也能成為真理。

2樓:匿名使用者

我認為是增長自己的智商 豐富自己個性

為什麼要學習生命科學?

3樓:313傾國傾城

生命科學史中蘊涵的教育價值是非常豐富的,對於實現課程目標具有獨特的積極意義。歸納起來,生命科學史至少在以下幾方面蘊含著不可多得的教育價值。

1、生命科學史是一部思想史。

它揭示了人們思考和解決生物學問題的思想歷程。這些思想是受當時的文化背景和科學技術水平制約的,生物學新知識的產生,都需要首先從思想方法上有所突破。例如,「物種是演變的」思想的確立就是對「物種是不變的」思想的突破。

人類對生命個體發育的**歷程也體現了思想方法上的突破。這些事實反映了思想氛圍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如果當時的思想氛圍是不科學的,就會導致人們對事物的錯誤認識。反過來,人們通過對事物的科學**,獲得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又會改變人的思想,進而改變思想氛圍,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產生一次飛躍。

生命科學史展示了科學家所處的時代背景,記錄著科學家們的思想以及思想轉變,而科學家們的思想以及思想轉變與他們從事的科學**是密切相關的。這對學習者形成正確的思想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2、生命科學史展示了生命科學各個學科形成的歷史,它能夠從整體上告訴我們各個學科是在解決什麼問題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還能告訴我們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絡。這有助於研究者發現尚未解決的問題和進一步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助於學習者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絡,建構完整的知識結構。

例如,遺傳學的建立和發展經歷了細胞遺傳學、群體遺傳學、微生物遺傳學和分子遺傳學等階段的發展。如果孟德爾沒有運用數學知識,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就不能發現遺傳法則;如果沒有細胞學的發展,薩頓和鮑維裡就不能推測到遺傳因子與染色體之間的聯絡;如果塔特姆不精通微生物知識,基因與酶之間的關係就不能建立起來,等等。總之,如果不依靠各方面的知識,就不可能開啟解決問題的思路。

遺傳學是在解決遺傳的規律是什麼、遺傳物質是什麼、遺傳物質具有什麼結構、遺傳物質如何複製和如何控制多肽鏈的生成等一系列問題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環環相扣,知識體系相當明晰。如果我們在學習中能夠循著這樣的線索,瞭解這一系列問題的解決過程,那麼這一部分的知識結構就建構起來了,而且還可能聯想到新的問題。

3、生命科學史揭示了自然科學的本質。自然科學從本質上表現出以下特徵,即定量化、觀察、實驗、科學過程、在自我更正中完善和積累。

定量化的特點是將生命科學和數學結合在一起。孟德爾就是運用數學統計方法對實驗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才發現分離和自由組合規律;如果沒有群體遺傳學家對群體進行研究,建立數學模型,那麼自然選擇學說的機制也許就不會被揭示。只有對不同環境下獲得的大範圍的樣品進行遺傳方差的統計分析,才能將遺傳引起的變異與環境引起的變異區分開。

精確的定量化使生命科學成為人們公認的真正意義上的科學。

觀察與實驗是生命科學的基石。通過實驗來研究事物,特別是通過精確的對照實驗來研究問題是自然科學的又一突出特徵。在自然科學領域,實驗是向自然界提出真正的、必須解決的問題,並且尋找答案的方法。

實驗方法首先在生理學領域得到運用。19世紀70、80 年代,薩克斯(1832-1897)領導的植物學派,對於生物學中實驗方法的運用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19世紀80年代,魯(1850-1924)將實驗方法引入原先注重描述性工作的胚胎學領域。

通過胚胎學,實驗方法又擴充套件到細胞學和遺傳學,最後又擴充套件到進化論的研究中。到了20世紀30年代,大多數生物學領域,除古生物學和系統分類學,都採用了實驗分析和物理、化學方法而取得新進展。

生命科學史顯示了產生每個知識點的科學過程。例如,20世紀初,薩頓和鮑維裡在孟德爾遺傳學以及19世紀末在染色體的變化、體細胞與生殖細胞的**等方面的成果上,提出了染色體學說,即遺傳因子可能就在染色體上。但是當時拿不出證據證明他們的觀點。

直到2023年,摩爾根通過一系列實驗發現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位於性染色體上,才證明了薩頓、鮑維裡的假說。從「基因位於染色體上」這一知識點的形成過程,可以看到科學過程的步驟。

生命科學也是在自我更正的過程中積累和進步。達爾文建立的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進化論,人們在承認生物進化論的同時,卻不願意接受達爾文對進化原因進行臆想的方法,不滿意達爾文對進化機制的解釋。德弗里斯將實驗方法引入對進化論的研究中,提出了「突變學說」,以此來解釋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

在20世紀的頭十年,得到生物學界的廣泛接受。然而,2023年,果蠅遺傳學的發展表明,果蠅群體中不斷髮生著突變,卻沒有產生物種的變化。1912至2023年細胞學的精確研究,沉重地打擊了德弗里斯的學說,他所認為的大規模突變產生的性狀實際上是已有性狀的複雜重組。

細胞遺傳學,尤其是群體遺傳學的建立,才闡明瞭自然選擇的機制。40年代,在達爾文進化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綜合進化論。在綜合進化論盛行了30~40年之後,2023年,木村資生提出了「分子進化的中性學說」。

2023年,埃爾德雷奇和s.j.古爾德提出了間斷平衡論,引起了科學界的重視和研究。

進化理論還在發展之中。

從進化論的發展可以看出,生命科學知識是科學家對前人的結論不斷質疑、不斷證實的基礎上進行自我更正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通過生命科學史,對培養研究者和學習者的批判性思維是有積極意義的,同時也能加深學習者正確認識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關係,從事實中提高哲學素養。

4、生命科學史就是前人**生物學知識的科學過程史。每一個知識點的產生過程,就是一個**的過程。總之,生命科學史中蘊涵了知識與過程的統一。

(過程中包含著思維方式,如好奇心、求知慾、質疑、推理等;過程中包含著研究方法)。知識和過程是自然科學的兩個維度,二者是統一的,不能割裂開來。沒有知識做為基礎,怎麼能創新呢?

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建立,彙集了許多不同學科背景科學家的智慧,這正證明了知識是非常重要的,顯然僅有沃森和克里克的知識也是辦不到的。

值得注意的是,新課程改革以來,已經指出了重結論輕過程的弊端,並且提出「新課程把過程方法本身作為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從課程目標的高度突出了過程方法的地位」。然而如果把「突出了過程方法的地位」理解為重過程而輕結論,也是極端錯誤的,因為過程與結論不是對立的。在生物教學中二者必須兼顧並且統一起來。

學習生命科學史是能夠把結論和過程方法兼顧統一起來的有效途徑之一,這樣做不僅有助於瞭解每個知識點的來龍去脈,而且從其中的一些典型事件中可以學習到前人的科學**方法,而深受啟發。

5、生命科學史展示了在**知識的過程中,不僅有相同研究方向的人們之間的合作、而且有不同研究方向的人們之間的合作。

dna雙螺旋結構的問世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這個事實表明從事不同學科研究的人,掌握的知識和技術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學科背景的人有3不同的思維方式(尤其是玻爾、德爾布呂克和薛定諤的思想為遺傳學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他們的思想對沃森和克里克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他們的合作為解決問題提供了不同的思路,他們在解決問題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同時共享了研究成果。

不同的教師也存在知識體系和經驗的不同。尤其在知識**的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很快,老、中、青不同層次的教師的知識結構差別會更大,而教師之間的合作可以彌補這種差別。因此,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不但生物學教師之間要合作,而且還要與其他學科的教師合作。

同時也啟發學生必須重視每一科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為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6、生命科學史展示了在**知識的過程中科學家所持觀點之間的碰撞和論爭,在碰撞與論爭中,知識得到不斷的澄清。

例如,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發表不久,有人提出了「自然選擇作用於哪一種變異」的問題,成為當時爭論的焦點。達爾文認為選擇主要作用於連續的變異型別上。早期的生物統計學家高爾頓(1822-1911)、皮爾遜(1857-1936),與達爾文的判斷一致。

到了19世紀末,貝特森用事實證明了環境呈現連續的變化,而生物的變異卻是不連續的,這種不連續性受遺傳的控制,而不是受環境控制的。2023年,在英國科學促進協會的會議上,貝特森與韋爾登進行了最後的爭論,貝特森取得了勝利。

又如,針對由什麼物質引起發酵的問題,李比希和巴斯德了爭論。巴斯德提出釀酒中發酵是由於酵母細胞的存在,沒有活細胞的存在,糖類是不可能變成酒精的。李比希堅持認為引起發酵的是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並且裂解之後才能發揮作用。

2023年,畢希納用實驗證明了李比希是對的。即使是偉大的巴斯德也有發生錯誤的時候。

這些事實給予我們的啟示:在教學,尤其在生物學**教學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和教師之間發生爭論是正常的交流。新課程教學提倡這種交流,允許發表各自的觀點,即便有錯誤也是正常的,關鍵是拿出證據去證實。

7、生命科學史展示了成功的實驗與選擇合適的實驗物件是分不開的。

孟德爾選擇了豌豆;摩爾根選擇了果蠅;細胞學說的創始人施旺選用具有相似於植物細胞壁的動物脊索細胞和軟骨細胞;貝爾登和鮑維裡在研究細胞**時,選擇了馬蛔蟲細胞;沃爾弗(1733-1794)採用植物組織做研究材料研究生物的生長髮育,由植物向動物推廣;比德爾和塔特姆最終選擇了紅色麵包黴作為生化遺傳學研究的材料;德爾布呂克、盧利亞和赫爾希組成著名的「噬菌體小組」,最終選擇了病毒作為研究物件;瓦爾堡選擇了正在進行細胞**的海膽卵進行呼吸速度的研究;悉尼·佈雷內、羅伯特·霍維茨和約翰·蘇爾斯頓[這三人是2023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最終選擇了線蟲來探索「程式性細胞死亡」的奧祕;科學家選擇了擬南芥作為植物遺傳研究的模式植物。

由以上事例說明了選擇合適的研究物件對解決問題非常關鍵。這些事實給予我們的啟示:其一,基礎教育階段生物新課程中的**教學,也涉及到選擇**物件的問題,要解決好**問題,必須先選擇好**物件。

其二,培養師資的師範院校開設的生物實驗課,實驗內容都是計劃好的,實驗物件也是預先規定好的,只要照著做就可以,這是標準式的「食譜式」的實驗,做實驗僅僅是為了驗證已被肯定了的現象或者是學習一種標準的實驗程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對「實驗」會有興趣嗎?培養的師資能夠適應新課程的教學嗎?

關注科學家們篩選研究物件的做法,對於師資培養和進行生物學**教學應該是有幫助的。

8、生命科學史呈現著科學家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科學世界觀。科學態度就是實事求是。科學精神就是敢於懷疑、敢於求真、敢於創新。

科學世界觀就是要認識到世界是可知的,同時還要關注科技發展對社會的影響,養成負責任的態度。巴斯德(1822-1895)和伯格(1927—,dna序列專家,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事蹟充分體現了科學家的科學素養。生命科學史中記載著科學家的生平事蹟,從中挖掘科學家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科學世界觀,把它們滲透到生物學教學中,對於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素養乃至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都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為什麼要學習地理,轉載為什麼要學習地理

1 學習地理是完善個人知識結構,培養人文精神的需要 臺灣問題,我當然是希望看到國家統一的。但我們有很多大陸人,動不動就威脅炸爛臺灣,這難道有利於國家統一?如果我們考慮一 灣海峽的寬度最短還有130公里,如果武力收回,需要巨大的海空軍優勢,而我國的海空軍實力較弱,統一談何容易,統一需要大智慧。看三大戰...

為什麼要終身學習,為什麼我們要終身學習

學什麼學問能一輩子有用?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避免被社會淘汰。不確定時代只有用知識才能對抗焦慮。很多人需要明白一點,你的不進步其實就是在退步。學習讓你不斷成長,心智與技能得到雙重提升。有知識獲取,人就不再焦慮。要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更好的開闊你的眼界。歷史上,曾經的手機巨頭諾基亞被...

人為什麼要學習,人為什麼要學習知識???????

動物和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學習。學習是動物和人與環境保持平衡 維持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條件,也是適應環境的手段。人是最高等的動物,生活方式極為複雜,固定不變的本能行為最少。人類行為的絕大部分是後天習得的,學習的能力以及學習在人類個體生活中的作用也就必然是最大的。人類嬰兒與初生的動物相比,相對來說,獨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