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裡可以指天下的詞語,古書中的「天」是什麼意思

2021-03-27 04:22:56 字數 4738 閱讀 5431

1樓:匿名使用者

四海、八荒、宇內、社稷、天下

2樓:匿名使用者

斗柄 象徵 3月21日春分,當晚23時,斗柄正指向東方,標誌著天文春季的開始。不過,這一「東指」的時間會逐日提前4分鐘。 指向與季節的關係 《冠子·環流篇》:

「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3樓:紅紅愛老公

天下,四海,社稷,滄海

古書中的「天」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儒學在中國經五四思潮數十年後,又有了復興的現象(或說死灰復燃),特別是近些年來,國內外都在重新估價和研究,甚至推行儒家思想。這是因為開始認識到反孔反儒帶來了不良的後果,嚐到了舊道德被破壞的苦頭。痛定思痛,不得不改弦更張,像浪子回頭那樣歸還父家。

談儒學,脫不了討論作為儒家思想主要內容的「天」的概念或思想。我們知道,在儒家典籍中,提到「天」的地方多得無數。我們也知道,各處提到的天的涵義是不相同的,或者說是千差萬別的也不為過。

可是,多數情況下,由上下文一看,便可明白其實在意思。不過也有些地方,作者真正的取義就不那麼清楚了,比如《旬子》中的「天論」那個天,是指自然之天呢?還是指有位格的天呢?

在這些問題上,見仁見智,眾說紛紜。曾經有過不少的人專門討論「天」的涵義,列舉出天字的諸多的釋義。這裡僅舉三例:

我國教中學人黃斐默著有《天字解》一文,說中國書中所用之天字共有十二義:「上覆之形天」、「天下大地」、「各物自然之本性」、「人性本然之良能」、「人性本然之良知」、「人性所共具者,而彼獨超乎凡眾者」、「借作人所依恃者之美稱」、「帝王之隆稱」、「古時剃髮之官刑」、「神聖享福之所」、「宰制萬物之上主」。 《辭海》(2023年版)也在「天」條下注上了十二個意思:

人頭、天空、天帝、依存、精神本原、天然、自然、天氣、時令、一日、時間、姓氏。 馮友蘭先生歸納古書言天之義為五:物質之天、主宰之天、命運之天,自然之天,義理之天。

(見馮氏著《中國哲學史》) 由此可見,天字的用法和歷來對天字的解釋是多種多樣的。但無論什麼人無論作什麼樣的分類,都有一項解作有位格的上帝,即黃斐默說的「宰制萬物之上主」,馮友蘭名之為「主宰之天」;而《辭海》照其主觀的見解注「天帝」說:「人們想象中的萬事萬物的主宰者。

如:天意,天助。《書·秦誓上》:

『天佑下民。』《詩·邶風·北門》:『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宗教家以為神靈所居,如天堂、天國。」誰都不能否認,古書中許多地方的天是指主宰之天的。 從本體論的意義來講,除了神靈的天具有實體外,別的所謂天,或屬自然現象的,或借喻,都非實體的天,也可統稱為自然之天。

問題是,那些所謂的「命運之天」,「義理之天」、「天然」、「精神本原」、「天性」、「天賦」等,是屬哪一類的天呢?就使「天命」來說,馮友蘭先是把它列在「主宰之天」以外的「命運之天」裡。但以後又說:

「若天為有意志之上帝,由天命亦應即上帝之意志也。」這就是說,天命之天字實指上帝,而天命,即上帝之命了。那麼,天理、天賦、天性等,同樣是說來自上帝的旨意了。

還有,《辭海》註釋「天」的第五義說:「我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家所說的世界的精神本原。《孟子·盡心上》: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朱熹注:『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性則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從以出者也。

』謂人心所具之觀念(理)皆出於天,把天解釋為精神實體。」精神實體的天,不是上帝,又能是什麼呢?朱子把天理的天也是指上帝說的。

那麼,《辭海》把天析作三項的「天帝」和五項的「精神本原」,顯然是錯誤的和自相矛盾的。 就是所謂自然之天,如天然、天性、天年、天良、天倫等,也間接說到了上帝。如天性,即天命之謂性,而「天良」即天理良心,「天才」即天賦之才能,「天譴」、「天罰」更直接說到上天之意志。

當然,並不是古書中所有的天字都應解作上天或上帝。反之,也不是凡言上帝都用天字。詞字名稱是人造的,可隨時而異,主要的是作者的用意所在。

這一般從上下文或其解釋中悟出。我國古書對宇宙主宰有許多不同的稱呼。單是帶天字的就有:

天,上天、皇天、昊天、文天、蒼天(此非指所見之藍天),天神、天公、天尊等。帶帝字的有:帝、上帝、天帝、帝釋等。

此外還有:皇天上帝,真宰、大造、造物、造物者、神明、造化、乾元、維皇等,度其意,皆指萬物之主宰。 而帶著有色眼鏡的人有意曲解作者的原意,把主宰的天硬說成自然之天。

如有人把孔子說的「天何言哉」說成是否定上天的意思。這無論從孔子在別處言天,或從其上下文看,都是說不通的。相類的情況是很多的,就如《辭海》七項引《旬子》上說的:

「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御,陰陽大化……是之謂天」,說成是:「泛指物質的,客觀的自然。」如果我們看其間被刪掉的一段,更能說明問題。

刪掉的是:「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旬子·天論》顯然這和它註釋的驢脣不對馬嘴了。

旬子在這裡相當鮮明地用萬物的秩序井然,有規律有目的的進化,來說明冥冥之中,有「神」來掌管指揮,用可見的天(而見其功)推到看不見的天(主)(不見其事),這能說只是物質的天嗎?! 不但如此,就是字面上明寫「蒼天」,作者心目中也是說的無形上帝。《詩經:

黍離》中有:「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鄭氏箋曰:

「蒼天,以體言之;尊而群之,則曰皇天;元氣廣大,則曰昊天;仁覆閔下,則日文天;自上降臨,則稱上天;據元視之,蒼蒼然,則稱蒼天。」真主本無名,不過用看得見的高高在上的天來比擬而已。所以這裡的蒼天已經不是我們所見的藍天了,所以以後人們又改稱「彼蒼」和「上蒼」了。

真主有這麼多的名稱也有其意義,《宋書:樂志》上說:「天尊,不可一稱,故可謂昊天,或謂上帝。

」意思是,上天尊大無比,你給祂起什麼名稱都不相稱,所以要多起幾個名稱,略表其德能。這正和舊約中對天主的稱謂有多個一樣,他們有雅威、上主、全能者、至高者、聖者、天父等名號。這也和鄭氏箋解釋的相同,都是按天主的一種特性來起名的。

在《禮記:曲禮》的「天子祭天地」句下,有孫希旦的「集解」,引楊氏復曰:「天帝,一也:

以一字言,則『祀天』,『饗帝』之類;以二字言,則『格於皇天』、『殷薦上帝』之類;以氣之所主言,則隨方而立名,如青帝、赤帝、黃帝、白帝、黑帝之類。其實則一也。」 這裡赤、黃、白、黑、青五帝,是後人附會五行之說別立名目,在經書中是沒有的,名為五,其實則一。

《晉書》記太始二年,「詔群臣議五帝即天之義,以為名雖有五,其實一神。於是南郊除五帝之座,五郊改五精之號。」曹魏時的經學家王肅曾遍注群經,其注天曰:

「天惟一帝。」自古以來,都知道天主唯一的道理。 明末,寧波有個教友朱宗元去應鄉試,考試題是《郊社之禮,所以祀上帝也》,他的答卷承題說:

「上帝者,天之主也,為天之主,亦為地之主。故郊社雖異類,而統之曰事上帝耳。」其起段又說:

「上帝者,無所不至,在天則為天之主,在地則為地之主,在人身則為人身之主,在萬物則為萬物之主。」主考官評語:「精警透闢」,把他擢為榜首,時稱解元。

由上面引證的諸家註釋看來,在北京明清兩代設立的天壇、地壇、先農壇、社稷壇,日月等所祭祀的,實際也都是在祭天,其他名目的社壇,只是按天加人惠澤的不同方面,從而在諸多方面報謝天恩而已。 由此,我們也可以了悟,古書中說的「皇天后土」、「天神地祗」、「天覆地載」、「天造地設」等等的說法,都是指的是一個上天,即上帝(天主)。再如《易經》上說: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心」;《莊子》上說:「天地之德」;以及後儒稱的「乾父坤母」、「天地五行」等,實際也都指一個上天,在文法上講,這叫作「偏義複合同」。就是由兩個意義相反或相對的詞素組成的詞,而只取其中的一個意思,如《史記》裡有:

「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這裡只取急的意思。普通常說的:

「橫加褒貶」,取貶意;「不嫌她醜俊」,單取醜意;「病人有個好歹的」,單取歹意;「不顧死活」,單取死意,等等。漢文的一個特點是喜用對仗,又喜歡工整。在中國的成語中,絕大多數都是四個字,而且很大一部分是對偶名,如「東拉西扯、南腔北調、神工鬼斧、耳提面命,耳濡目染,耳聰目明……雖然文詞相對。

意思只是一個。上邊說的;」皇天后土,天神地祗、天造地設、乾父坤母等,就是這類的詞句,實際只指上天。再如我們常說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實際只是「天知」(原文是「天知、神知」),後面的只具陪襯作用。

用「天」來稱最高神,是相當適合的。《說文解字》釋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

所以我們常說:「一大為天」。許慎又註釋「一」說:

「惟初太始,道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這也就是諸家所說的「太一」(或泰一),太一也指最高神。宋玉《高唐賦》:

「醮諸神,禮太一。」《史記:正義》:

「泰一,天帝之別名也。劉伯莊雲:泰一,天神之最尊貴者也。

」「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正說明上天的功能。和中國一樣,新約裡有時以蒼天代稱天主。在路加福音十五章十八和二十一節有「我得罪了天(coelum)和你」,天本意是藍天,此處實為天主。

也都認為天主本無名以名之,借用在我們上面的至高至大且是最純淨,最玄妙的天來比擬之較為適宜。其次,也都把天轉為上天所居之處所。明末教士來中國為了更確定其意義,又加了主字,定名為天主,這樣就不會產生「天」字的那麼多歧義了。

中國古書中的四書 5

5樓:範樑皓軒

四書——《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

6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就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7樓:墨玉司寒

《大學》《來中庸》《論語》《源

孟子》的合稱。 南宋理學家朱熹注《論語》,又從《禮記》中摘出《中庸》《大學》,分章斷句,加以註釋,配以《孟子》,題稱《四書章句集註》,「四書」之名始立,後用作學習的入門書。 元皇慶二年定考試課目,必須在「四書」內出題,發揮題意規定以朱熹的《集註》為根據。

明清相沿不改。元方回《古齋箴》序:「近世朱氏『四書』,吾服膺焉。」

中國古書中的四書,中國古書中的四書

四書 四書五經 中的 四書 是 大學 中庸 論語 孟子 這四部著作的總稱。不是 三國演義 西遊記 水滸傳 紅樓夢 就是 大學 中庸 論語 孟子 大學 來中庸 論語 源 孟子 的合稱。南宋理學家朱熹注 論語 又從 禮記 中摘出 中庸 大學 分章斷句,加以註釋,配以 孟子 題稱 四書章句集註 四書 之名...

我們說的古書中的四書是指,中國古書中的四書

四書 四書五經 中的 四書 是 大學 中庸 論語 孟子 這四部著作的總稱。據稱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 子思 孔子 孟子,所以稱為 四子書 也稱 四子 簡稱為 四書 南宋光宗紹熙遠年 1190年 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 大學 論語 孟子 中庸 彙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

野人在古文是什麼意思,古書中的野人是什麼意思

朝廷之外,民間的人。古時指生活在鄉間的人。指未開化的人 指性情粗野的人。古書中的 野人 是什麼意思 有多種意思 上古謂居國城之郊野的人。與 國人 相對。泛指村野之人 農夫。庶人 平民。士人自謙之稱 借指隱逸者。粗野之人。指缺乏教養,沒有禮貌,蠻不講理的人。古書中的 野人 也稱 鄙人 與 國人 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