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漆器餐具有毒嗎,古代的漆器用來吃飯嗎主要的作用 ?

2021-03-17 02:35:12 字數 5370 閱讀 2762

1樓:不曾明瞭

古代傳統漆器工藝核心材料是取自漆樹的天然漆,國人稱之為「大漆」,與現今流行的「化學漆」有天壤之別。天然漆器無毒無害。傳統的漆器餐具,即漆塗在各類用於攝取或分發食物的用具和器皿的表面,所製成的日常器物,比如碗、筷、勺、盤、碟、壺、杯子、酒器、盛器等。

古代的漆器用來吃飯嗎主要的作用 ?

2樓:匿名使用者

漆器最早是用作祭祀用的,後來才逐漸成為家居用品

3樓:火雲劍客

漆器在古代只是盛放物品的,不是用來吃飯的

漢唐餐具有何特點

4樓:小休休貓

一、秦漢時期的餐具

餐具主要有箸、勺、碗、盞、盤、鍾、壺、缽、盆、簞、笥、杯、卮、尊、案等。製作材料有陶、木、青銅和玉,還出現了盛食物的竹器,圓的叫做簞,方的叫做笥。漢代的餐具,青瓷碗盤逐漸普及,在普通百姓中逐漸取代了以前的粗陶和竹木餐具。

箸的使用已非常普遍,各地漢墓均有竹箸或銅箸出土,如馬王堆漢墓、湖北雲夢大墳頭和江陵鳳凰山等地漢墓、湖南長沙仰天湖8號漢墓等。箸甚至已隨中原的飲食習俗遠傳至西北邊塞,如2023年在新疆漢「精絕地」一座房址內,就發現有木箸。

漢代是我國古代漆工藝史上大發展的一個時期,漆制餐具因在耐用、輕便、美觀等方面,遠甚於青銅和陶器製品,故漆器餐具在貴族日常生活中受到歡迎,上流社會大量使用輕巧美觀的漆器餐具,如耳杯、盤、壺、盆、碗、勺、筷子和食案等。形制上,出現了鳳形勺、扁壺等新器形,以及耳杯盒(馬王堆一號漢墓和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墓均有出土,每盒內裝10個耳杯。)雙層漆笥(江蘇邗江胡場五號漢墓出土,上層有五個小漆盒,可分別盛放不同的食物。

)這樣的組合餐具。這些漆制餐具顏色多是黑、紅或紫紅,圖案紋飾絢麗多彩,有的還鑲嵌金銀邊沿,如湖北江陵縣鳳凰山一六八號墓出土,現藏荊州博物館的彩繪七豹紋扁漆壺、彩繪三魚紋漆耳杯(西漢早期)及同類的魚紋耳杯。湖北雲夢縣秦漢時代墓葬中也出土了不少漆木餐勺,這些餐勺都是圓棒形細柄,用紅漆打底,黑漆繪紋飾。

漢代漆器餐具製作十分精良,《漢書。貢禹傳》形容當時髹漆的食具「杯案盡文畫金銀飾」,對其製作所耗費的工夫,《鹽鐵論。散不足篇》稱之為「一杯棬用百人之力」,故當時漆器昂貴,一般只有貴族、官僚、地主和大商賈享用。

同時,從漢代開始,由於前此的政治社會大動盪,三代以來的流行價值觀被打亂,具有禮器性質的青銅器那種至高無上的地位被動搖,青銅餐具開始迴歸於日常實用,金銀容器也從中亞引進到中國,於是,銀製餐具開始較多地出現在上流社會的餐桌上,並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中逐漸取代了青銅器,同時還影響了瓷器的製造。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從來沒有出現過可以盛裝物品的玻璃容器,現在作為餐具首次加入了中國的餐具序列,這些玻璃餐具有碗、盤、耳杯、玻璃托盤和高足玻璃杯等,這不僅標誌著中國餐具在材質上的擴充套件,而且也是中國玻璃發展史上的一大突破。

總的來看,秦漢時期,尤其是漢代,由於中國飲食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這一時期的餐具,形成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品種齊全。餐具的花色品種上更加豐富多樣,後世所見的各種餐具,絕大多數在這一時期都已出現,並且各種餐具有了比較固定而專門的用途,且成**具還講求完整搭配。

二是分工精細。由於餐具品種增多,定型和功用趨於完備,杯、盤、碗、盞、盅、勺、匙、盂等,不僅種類眾多,大小有別,而且各司其職,在功能用途上有明確區分。

三是輕巧精緻。受社會價值觀變化的影響,餐具的體量從春秋戰國時代起就開始往適宜、適用方向發展,現在則更進一步,往輕巧精緻的方向發展,更加趨於實用,同時因工藝技術的進步,餐具也製作得更為精緻。

隋唐五代時期的餐具

由於瓷器工藝技術的不斷髮展,加之銅主要用於製作貨幣,銅器用具的製造受到限制,故一般日用品多用陶瓷替代,因而促進了瓷器製造的飛躍發展,出現了以浙江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窯為代表的白瓷,還燒紙成功了釉下彩、花瓷等新品種和著名的唐三彩。由於白瓷在使用上更符合人們的審美需要,故白瓷及以白瓷為基礎的彩繪瓷從此逐漸成為中國餐具的主要製作材料。餐具品種包括:

碗、盤、碟、盆、槅、洗、缽、杯、耳杯、盞託及酒樽、酒壺、酒盞、酒杯等器具。酒樽,主要是用作盛酒之器。漢代最為盛行,至唐初未衰。

中唐以後,盛酒器開始出現新的變化,逐步向酒注過渡,然樽仍相沿而末盡替,即使在宋代,仍繼續使用酒樽。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從六朝興起的飲茶之風的盛行,促進了瓷器的生產,出現了包括茶盞、茶托、湯瓶、茶匙等在內的茶具,以及燒紙茶具的名瓷窯。

這一時期,高足盤成為隋代最具典型的器物,碗作為一種日常生活用器,被大量生產,其形制受飲茶風氣的影響,由深腹、直口、平底、向身淺、敞口外撇、寬圈足轉變,其胎壁也從厚重逐漸轉向輕薄。

我國開始大量出現金銀器皿的時間是唐代。從魏晉開始,不斷經由絲綢之路輸入我國的中亞、西亞的金銀器皿,經中國工匠仿造和逐漸消化,終於在安史之亂(公元756年)以後完成了其中國化的過程,把金銀器皿的製造推向全盛,尤其是銀器,因其在上層社會的盛行,更具有了崇高的地位,甚至被當作進奉的禮物。而出土的隨葬陶器複製銀器的物證也表明,在當時的中上層社會,銀質餐具已作為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器具而存在了。

由於金銀器具的中國化,所以餐具中有些西域風格的器形(如八楞帶柄杯、高足杯、帶柄壺、多瓣橢圓盤等)已被放棄或很少使用。種類也從唐初僅有的盤、碗、杯、勺、箸、碟、壺、盆等,擴充套件到茶具、酒具。造型也更加多樣,如盤子,就有圓口、葵口、菱形、海棠形、桃狀、葉形、橢圓形等,盤底或為平面無足,或有圈足、三足、四足等;再如箸,多采用**打製,此外還有用金和犀角做的,形制則有兩端細圓,中部略粗的,也有首粗足細圓棒形的。

由於唐代金銀餐具在製造上已經運用了鈑金、燒鑄、焊接、切削、拋光、鉚、鍍、捶打、刻鑿等工藝技術,因之不僅造型精美、工藝複雜,而且還以富麗豪華的紋飾圖案著稱。

例如在長安隋代李靜訓墓、西安何家村和江蘇丁卯橋出土的大量容器,其中就有銀盤和成套的箸,西安沙坡村出土的銀碗、銀盃,西安出土的唐大中十四年的7枚鎏金蓮花形茶托子,唐代晶城大明宮禁苑遺址出土的鎏金獅子紋銀盤,以及藏於英國大英博物館的銀盤、銀壺和銀盃,在內蒙古昭盟喀喇泌旗樓子店出土的4件銀盤。再如藏於公元901年浙江臨安的吳越國王水邱氏墓,墓中不僅發掘出了銀盃、銀碗和銀筷子,而且發掘出了直接複製銀器的瓷杯,可謂佐證。

隋唐時代的玻璃餐具,數量逐漸增加,但種類不多,主要有玻璃茶具(茶碗、茶托)和玻璃杯等,唐人多用玻璃杯做酒具。

從唐代開始,由於對金銀***的推崇,不僅金銀餐具出現在宮廷和顯貴家族的餐桌上,而且金銀器製品被瓷器大量仿製,如當時定窯和越窯生產的杯、盤、碗等的形制,直接模仿當時流行的金銀器製作,採用花口、起稜、壓邊的做法,製作即為精細,造型優美。這種仿製直接推動了以白瓷為代表的細瓷的發展。用金銀包邊的餐具也開始出現,如西安一隋代公主墓中出土的金扣玉碗和藏於倫敦大衛**會的產于越窯的銀扣瓷碗。

五代瓷器在生產工藝上,由於原料甲供更為精細,成型技術的提高,以及窯爐結構和裝燒技術的改進,燒成的瓷器具有玻化程度高,胎質細密、器具輕薄,形制多樣的特點,因而瓷器風格由唐代的雍容渾厚一變而為優美秀致。

餐具在種類上雖仍以碗、壺、盤、盞、杯、碟、匙等為主,但在形制上有了變化,如碗。除承襲唐代的脣口、花瓣口、卷沿外,出現了直脣大腕、小圈足碗,而盤則出現了花瓣口沿方形、三角形等。釉色有白釉、青釉、黃釉、黑釉等。

唐代漆工藝有了新的發展,其中最突出的是「金銀平脫」的工藝,它使漆器具有輝煌華麗的效果。但是,這一時期的出土漆器遺物較少,能見到的餐具僅有甘肅武威境內的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墓葬中出土的「金銀平脫寶相花漆碗」,但據《酉陽雜俎》、《安祿山事蹟》、《唐語林》等文獻記載,唐玄宗時,唐玄宗和楊貴妃曾賜給安祿山許多金銀平脫漆器,其中就有混沌盤、大腦盤、匙、箸等,足見當時金銀平脫漆器是一種極為奢侈的貴重工藝品。五代漆器餐具則有在前蜀王建墓中發現的銀鉛胎漆碟。

漆器的塗料沒有毒吧?

5樓:du笨鳥

漆器的塗料是沒來有毒的,和現在自的化學漆不同。

傳統漆器工藝核心材料是取自漆樹的天然漆,國人稱之為「大漆」,與現今流行的「化學漆」有天壤之別。天然漆器屬於無毒無害的綠色環保用具,具有防腐、防潮、輕便、色澤沉著優雅等優點,是彩陶、青銅之後,三國兩晉南北朝青瓷興起之前的重要社會日用品。

傳統的漆器餐具,即漆塗在各類用於攝取或分發食物的用具和器皿的表面,所製成的日常器物,比如碗、筷、勺、盤、碟、壺、杯子、酒器、盛器等。通常以木、竹、鈣塑等原料製成,具有易洗、不易破碎和良好隔熱效果。

6樓:19流水

沒毒,漆器的塗料取自漆樹,是天然的塗料。

7樓:天才王皓

當然沒毒.有毒那人古人用漆器吃飯喝水還不死一大群人啊

8樓:慕雪家巨集巴斯滕

毒到沒有~

但是裝修所用的塗料裡面含有甲醛!是致癌物!!

所以儘量少聞~

9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用的漆器的塗料用的是漆樹的汁.將漆樹汁,高粱的根壓榨出來汁液(高粱根苦,可版防蟲)和在一起權的漆,是古代無汙染無害的放心漆來的,純天然的.沒毒.經常用來做食具.

不過現代的制漆工藝發達,已經很難看到這種漆了。現代需求量大,天然漆產量低,不能普遍應用.即使古時候,用漆器的也是貴族呢.普通人用不起.

漢代尋常百姓用的餐具也是漆器嗎?

10樓:逍遙ぁ龍川

開玩笑,有陶的就不錯了!

你前面說的很好,漆器也是有級別的!

古人的餐具是什麼?

11樓:風翼殘念

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2023年,用叉子的歷史約2023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2023年曆史,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

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戰國以後,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記載和實物較少出現。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時的分工很明確,勺子用來吃飯,筷子用來吃羹裡頭的菜。

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梜」,漢代時已稱「箸」,明代開始稱「筷」。《禮記·曲禮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說:「箸,一名梜,所以夾食也」,《禮記》鄭玄注「梜,猶箸也」。

《雲仙雜記》載:「向範待侍,有漆花盤,科斗箸,魚尾匙。」

簋(念「軌」音)、簠(念「府」音)、豆、簞等。簋,形狀很像大碗,圓口,大腹,下有圓座。有的簋還有耳朵,或者是方座。

米煮好了以後,古人就把飯從甗(上文提到)中盛到簋裡,就可以開吃了。

簠,和簋的功能差不多,也是用來盛糧食的,簠大多有蓋。最開始有說圓的叫簋,方的叫簠,後來漸漸不那麼嚴格區分了。尤其是在表示祭祀的禮儀時,簠簋兩個字還常常連在一起組成特定的詞語,表示祭器。

有一個成語叫「簠簋不飾」,「不飾」,就是不整齊。字面上的意思說祭祀的時候過於輕慢,禮數不敬;引申的含義是批評為官者不清正不廉潔。可見,自古以來,**腐敗就被認為是有傷家族臉面的事情。

豆,有點像現在的高腳盤,盤上有柄。後來,豆演變成一種量器,古代四升為一豆,就是從它的食具功能來的。

簞(念「單」),多是竹製或葦制的,用於盛飯。從材質上就可以看出,相比較大戶人家的青銅製的簋簠,簞多半是平民百姓的食具了。

《論語》中就有這樣一句話,人們大都耳熟能詳:「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描述的正是孔子的學生顏回清貧的生活;當然,更該記住的是他樂在其中的心態。

為什麼說春秋戰國是古代漆器取得巨大成就的時期以及說色漆的調劑

春秋戰國是古代漆器取得巨大成就的時期。出土的該時期的漆器不僅數量多 分佈地域廣,而且進入了飲食器 日用器具 傢俱 樂器 兵器 交通工具等領域,並形成了中原 楚國 巴蜀三大漆器產地。漆器也由商周的硃紅色 黑色,演進到戰國的紅 黃 綠 藍 白 金等多種色彩。色漆的調劑使用是生漆工藝的一大進步。明代黃成的...

手繪的陶瓷餐具有毒嗎

有毒無毒主要從兩方面看,一個是陶瓷原料,一個是燒成。陶瓷原料主要為坯體原料 泥料 釉面原料 釉料 裝飾原料 繪料 一般來說,坯體的泥料是瓷泥 主要為高嶺土 或陶泥,這兩項基本算安全的,因為一般無化工新增,是天然黏土或礦物質,只有等級品質之差而已。問題主要出在釉料或繪料上。釉料經高溫後形成近似玻璃性質...

中國古代使用的農具有哪些,古代的農具有哪些?(附圖)

主要工具最早有的是鐮,現在已有很多石鐮 蚌鐮出土,再就是臿,也就是杴,大禹治水主要就是依靠那玩意兒,鋤 钁 犁應該出現得稍晚一些,但在 孔子家語 總就有曾子鋤瓜的記載了,漢朝出現了鐵犁和曲轅犁,一直沿用到機械化時代。古代的農具有哪些?附圖 古代的農具有 耒耜 犁 鋤 石斧和耬 l u 車 1 耒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