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功爵制的基本特點,它反應了什麼樣的政治背景

2021-03-07 00:47:25 字數 4843 閱讀 3797

1樓:匿名使用者

特點:戰場上軍功一錄於村社首領名下,普通士兵無論在戰爭中立下多大功勞都被看作是因村社土地關係而產生的義務,軍功不會改變他們的社會地位。打破了世代為官的局面,可讓更多的人有機會獲得爵位,充分調動了士兵作戰積極性,強化了部隊的戰鬥力。

也在一定程度上壯大了封建地主的力量。

背景:在春秋以前列國普遍存在"世卿世祿"制度。國家在選拔人才,包括軍事將領時,實行"親親尊尊"路線,主要在奴隸主貴族中選取。

平日村社各級首領,戰時也就是各級軍官。戰國時列國推行的變法運動,有力地打擊了舊貴族特權。而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就為新的軍功爵製出臺準備了社會條件

2樓:匿名使用者

軍功爵制萌芽於春秋時晉吳爭霸時期,吳國孫武兵書試述,晉國初步建立,於戰國時期逐漸成熟,魏趙韓燕秦齊楚七國都建立了軍功爵制,但秦一統天下焚燬百家書冊歷史典籍後只留存零星記載而不得全貌。秦國商鞅變法「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定製軍功爵制,其後秦**功制增補為二十級。秦國擊破六國後建立秦朝,二十級軍功爵制改為輸慄即可獲爵,每級一千石,第九級五大夫需要九千石。

漢文帝削減了輸慄數,輸粟四千石即為五大夫並免役一人。由於漢景帝年間六次封賞天下民爵一級導致平民人人爵位高升,比比皆是五大夫,漢武帝時期遇戰事竟難以徵得兵役,故建立十七級武功爵,有武功爵者優先進補官吏。魏晉起已是士族天下,不再注重下層,隋至唐功勳官等級從十一等改為十二等,其後宋朝沿襲,元朝定勳官十階,明朝勳功武官十三等,清朝撤勳官制改為賞功牌。

軍功爵制提高軍隊戰鬥力,是地主階級參政的階梯,也是地主階級為了達到其政治目的而採用的一種手段,它與嚴格殘酷的刑罰自始至終結合在一起。有功升賞只是一面,如果在戰爭中逃走、投降,統治階級就要使他們 「身戮家殘,去其籍,發其墳墓,暴其骨於市,男女公於官」,帶有極烈度的強迫屬性,這就是它的階級實質。為了邀功請賞,軍隊任意**人民。

正如古人所言,「秦用商鞅計,制爵二十等,以戰獲首級者計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戰勝,老弱婦人皆死」。為了爭奪首級而殺死戰友、自相殘殺的,割取本軍戰友首級領功的事常有發生,這也暴露了軍功授爵制的消極面。軍功爵制給平民帶來了獲得一小塊土地的希望,所以得到平民的支援,士卒正是在這種利誘與強迫的兩面裡,「非鬥無由(出路)也」。

「軍功爵制」是一種什麼樣的制度?

3樓:北京創典文化

「軍功爵制」是以國家授田及土地私有制為基礎的制度,以「爵祿」的形式來酬答服兵役者,它不同於舊的份地制。在戰國時期活躍於政治舞臺上的著名將、相,大多已不是出身於舊貴族,而是出身於微賤者了。這在客觀上,對於舊的「世卿世祿」制度和宗法制的瓦解,也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軍功爵制」的實施有什麼作用?

4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軍功爵制」是以國家授田及土地私有制為基礎的制度,以「爵祿」的形式來酬答服兵役者,因此它不同於舊的份地制?

因此,在戰國時期活躍於政治舞臺上的著名將?相,大多已不是出身於舊貴族,而是出身於微賤者了?這在客觀上,對於舊的「世卿世祿」制度和宗法制的瓦解,也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5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創於商鞅變法時為獎勵軍功所設立的軍功爵制。

秦王繼承和發展了商鞅變法時期所採取的獎勵軍功措施,賜爵分為20等。

漢承秦制,繼續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據實際情況有所調整。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共分二十級,分別為: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曹魏末年,專權的晉王司馬昭為取代曹魏政權,「深覽經遠之統,思復先哲之軌,分土畫疆,建爵五等,或以進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禮》,設公、候、伯、子、男五個等級,把爵位封授給支援司馬氏的群臣。受封者獲得民戶數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孫承襲。

「自騎督已上六百餘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的「五等爵」制確立。通過五等爵分封,司馬昭對曹魏朝廷中的大臣進行了一次比較徹底的區分,將那些傾向於司馬氏的大臣與其他曹魏大臣明確區別開來,成為司馬氏建立晉朝的前奏。

(2019·新課標)「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物件:「二十等爵」主要授予軍人;「五等爵」主要授予**。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祿制,激發了軍隊鬥志,促成秦統一;「五等爵」制壯大了司馬氏力量,為晉朝建立奠定基礎。

6樓:熱心網友

最早是春秋時期,戰國的商鞅變法可以說是在秦國確立了十八爵位的軍功爵制度,秦朝建立後實行的是二十爵位的軍功爵制度,具體廢除年代不詳,應該是東漢末年,根據居延漢簡所記載的最後一次是公元前62年,漢宣帝元康四年的一次賜爵。

隋唐科舉制產生的背景、基本情況

7樓:薩摩耶好醜

一、秦朝以前,採用「世卿世祿」制度,後來逐步引入軍功爵制。西周時,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諸侯、卿、士。依照血緣世襲。到了東周,有客卿、食客等。

二、到了漢朝。提拔民間人才。當時採用的是察舉制與徵辟制,前者是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

三、魏文帝時,陳群創立九品中正,由特定**,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晉、六朝時沿用此制。

九品中正是察舉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將察舉,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負責。但是,魏晉時代,士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後來甚至所憑準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

不但堵塞了從民間取材,還讓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8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制度產生的背景:

科舉制的創立,是**集權的需要,是選士制發展的結果。隋朝統一中國以後,為了加強**集權、鞏固統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首先著手的就是官制和與官制密切相關的選士制度的改革。因為:

第一,要加強**集權,必須把選用人才的大權集中在****手裡;第二,要鞏固統治,必須最大限度地網羅和籠絡知識分子,為他們提供參政的機會;第三,全國統一,封建官僚機器日益完備,必須選拔大量的適應封建統治需要的人才來充任各級吏員。這樣,被地方**操縱的察舉制和被士族所操縱的九品中正制顯然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隋文帝正式廢「九品中正制」。

至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始置進士科,一般認為,進士科的設定,標誌著科舉制的創立。到唐代,科舉逐漸成為定製,宋、元、明、清,歷代相襲,在中國歷史上推行2023年之久。

選官特點:

隋煬帝時,設定明經、進士二科。學業優敏即明經科,文才秀美即進士科。唐循隋制,仍行科舉取士制。

於進士科外,增設明經、明法、明書、明算等常設科目以及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非常設科目。

科舉與以往的選士制度有承襲關係,但又有重大區別。最突出的區別是,以往的察舉和九品中正制都是以主管**的推薦作為選士的關鍵,所以又統稱薦舉;而科舉則是以統一考試的成績作為選士的基本依據,所以考試是科舉的核心。 還有皇帝特別主持舉行的制科。

武則天在位時增設武科。

唐代科舉分為常科和制舉兩類。常科是固定時間舉行的固定科目選士,制舉則為皇帝臨時根據需要下詔開科選士。通常所說的科舉,指的是常科。

參加科舉的考生有「生徒」和「鄉貢」兩類。「生徒」即各類官學的學生,「鄉貢」即「生徒」以外的在地方報考的讀書人。獲得準考名額的比例,「生徒」要大大高於「鄉貢」,這是官學吸引學生的主要動因。

科舉考試的內容和方法,因科目不同而有所區別。唐代科舉常科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學、童子等科。實際上,經常舉行的是前六科。

秀才科注重博學才高。唐以此科最高,考選較嚴,寧缺毋濫,每年所取不過

一、二人,很難考取。太宗貞觀以後,此科便名存實亡了。明法、明書、明算科選的人數量不多。因而學子們熱衷的只有明經、進士兩科。

所謂明經,即通曉儒家經典。明經科又有通二經、三經、五經之別。唐代把儒經分為大經、中經和小經三類。

《禮記》、《春秋左氏傳》為大經;《毛詩》、《周禮》、《儀禮》為中經;《周易》、《尚書》、《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為小經。通二經者,須通一大經、一小經或通二中經。通三經者,須通大、中、小各一經。

通五經者,大經須全通,其他各經任選。《論語》、《孝經》為共同必試。考試的過程是先帖經,每經10帖,每帖3字,通6以上為及格。

然後口試,問經義10條,通10為上上,通8為上中,通7為上下,通6為中上,皆為及格。然後,答時務策3道,通2為及格。三試皆及格為及第。

總之,明經科考試比較容易,只要熟讀經書就行,對於經義未必真懂,及第也比較容易,故有「三十老明經」的說法。明經科主要是為**貴戚子弟提供科舉出身的機會。

進士科最初主要是向平民出身的才士開放的,及第者即跨進了統治階級的行列,常有「白衣公卿」或「一品白衫」的美稱。進士科曾一度只試策、帖經。試時務策5道,帖1大經。

經策全通為甲第,策通4,帖過4以上為乙第。永隆二年(681年)加試雜文兩篇,即一詩一賦。此後,進士科考試便包括帖經、雜文、時務策三場。

唐代進士科大約每百人中只能有一兩人及第,而明經則每十人就能有一兩人及第。因此,進士科的競爭相當激烈,考取也很難,故有「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還有應用文體的寫作。其考試方法,主要有帖經、墨義、策問、詩賦四種。

科舉(尤其是進士科)是統治者網羅人才的主要手段,也是士人改變社會身份的根本途徑。一旦進士及第,那通往官場的門就開啟了,當時就有「登龍門」之譽,一「舉」成名也是由此而來。新科進士聚會於曲江亭,是長安的第一勝景。

公卿王室也多有參加者,有的當時就從中選了女婿。曲江會後,進士們前往位於現大雁塔下的慈恩寺題名,取流芳百世的紀念意義。統治者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唐太宗一次見到新科進士魚貫而行,不禁得意地說:

「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

唐代科舉尚屬於初級階段,取士規模很小,只佔**任用的5%左右,進士及第只是取得了作官的資格,還要和其他途徑獲得作官資格的人一樣,通過吏部的考試才能作官,所以只能算是給寒士開了一條擠入官場的門縫而已。

進位制的特點,二進位制的特點

現代數學中任何進位制都是可以實現的。但應用最多的還是10進位制和2進位制。2進位制是最適合機器的進位制。根據數學知識,當進製為e的時候,需要的開關數量是最省的,由於e是一個無理數,所以,2進位制和3進位制是開關數量最少的配置。其中由於2進位制的實現更容易,所以,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此外,計算機中還有8...

名爵3的缺點多嗎?它的質量差嗎

優點 價效比高,車型小巧但是空間不錯 缺點 用車這段時間最不滿意的地方跟車無關,主要還是4s店的服務有點讓人不太滿意。前臺銷售人員都很熱情,買車以後每次去做保養的時候到前臺溜達也都受到很熱情的服務,冬天時候一杯熱水和服務人員的微笑都讓人覺得很溫暖。但售後保養過程中卻不盡如人意。不滿意不收因為師傅們的...

名詞解釋總理負責制總理負責制的特點?

總理負責制bai 實行總du理負責制 zhi 1 總理全面dao領導 工作,總理代回表 對全國人答大及其常委會負責。副總理 國委委員協助總理工作,並與祕書長 各部部長 各委員會主任 審計長一起對總理負責。2 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總理具有最後決策權。3 總理有權向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提出副總理 國務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