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印度取經的中國人是誰?其著作是什麼

2021-03-06 02:43:48 字數 4755 閱讀 5027

1樓:清鴛

第一個到印度取經的中國人是東晉高僧法顯,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也是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他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

法顯3歲出家,於東晉隆安三年(399年)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過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抵于闐(今新疆和田),南越蔥嶺,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經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內,後東入恆河流域,達天竺(今印度)境。

法顯的著作《法顯傳》又稱《佛國記》、《佛遊天竺記》等,書中對所經中亞、印度、南洋等約30國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產、風俗乃至社會、經濟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國古代關於中亞、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記,在中國和南亞地理學史和航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2樓:君子成功

根據記載在公元64年也就是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有一次,劉莊(光武帝劉秀第四子,母親是光烈皇后陰麗華)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一高大的金人,頭頂上放射白光,降臨在宮殿的**。劉莊正要開口問,那金人又呼的一聲騰起凌空,一直向西方飛去。夢醒後,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會時,他向群臣詳述夢中所見,大多數人都不知其由。後來他有個博學的大臣說那可能是西域的佛陀,劉莊對此深信不疑,明帝聽說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陀,於是派使者蔡愔,秦景等十幾個人出使西域拜佛求經,後求得其書及沙門,並於洛陽建立中國第一座佛教廟宇——白馬寺。

因為漢明帝劉莊派人西天取經,才有了今天的白馬寺。之後,白馬寺便成為中國早期佛教的傳播中心,並被眾多的佛教派系公認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此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興盛,各地都開始興建以白馬為名的寺院。

此時的蔡愔,秦景比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玄奘要早500多年。

再後來,有個叫法顯的和尚,3歲從寶峰寺出家做沙彌,20歲受比丘戒,勤學不止,成為當時有名的高僧。但在法顯鑽研佛經的過程中,他發現傳入中國的佛經有很多殘缺,或者解釋不清,常感嘆律藏殘缺。法顯不顧65歲高齡,決定親自遠赴天竺求取完整經書,遂於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和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人前往天竺求法。

法顯等人比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玄奘要早200多年。

再到後來,玄奘西天取經。只不過法顯和玄奘的名氣較大,蔡愔,秦景名氣小, 所以導致很多人認為西天取經的第一人不是唐僧就是法顯的錯誤認識。其實在玄奘之前,除了法顯、蔡愔,秦景之外可能還有其他人去過西天取經,但可能因為名氣太小,隨著歷史車輪的前進,而被人遺忘。

3樓:墼餮魍薅

玄奘,寫出《大唐西域記》。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俗家姓名「陳禕(yī)」,「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為**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

《西遊記》即以其取經事蹟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蹟。他的足跡遍佈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

他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第一個到西天取經的人,無疑應該是蔡愔,但他卻不是一個和尚

5樓:匿名使用者

法顯(334年—420年),東晉司州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地區)人,一說是幷州上黨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法顯3歲出家。

於東晉隆安三年(399年)從長安(今西安市)出發,經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過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抵于闐(今新疆和田),南越蔥嶺,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經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內,後東入恆河流域,達天竺(今印度)境,又橫穿尼泊爾南部,至東天竺,在摩竭提國(即摩揭陀)首都巴達弗邑(今巴特那)留住3年,學梵書佛律。與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顯乃取海路單身回國。他由東天竺著名海港多摩梨帝(今加爾各答西南之德姆盧克)乘商船到師子國(今斯里蘭卡),留2年,續得經本,再乘商船東歸,中途經耶婆提(今蘇門答臘島或爪哇島),換船北航。

在今山東半島南部的嶗山附近登陸,轉取陸路,於義熙九年(413年)到達建康(今南京)。義熙十年(414年),他寫出歷時15年遠赴天竺的旅行經過,兩年後增補為流傳至今的《法顯傳》。現存較早的版本是宋代藏本。

作品  《法顯傳》又稱《佛國記》、《佛遊天竺記》、《歷遊天竺記傳》等。書中 法顯《佛國記》長卷記述的地域甚廣闊,對所經中亞、印度、南洋約30國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產、風俗乃至社會、經濟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國和印度間陸、海交通的最早記述,中國古代關於中亞、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記,在中國和南亞地理學史和航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6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個到印度取經的中國人是曇無竭,他將在西天取經遊歷與見聞寫成《歷國傳記》。

誰是第一個學會英文的中國人呢?

7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個學英語的人,是先學會了葡萄牙語或者拉丁語,再學會英語的。

第一,中英兩國最初的正式交往,需要通過第三種語言作為中介。

馬戛爾尼使團呈上的國書,由英文原本、拉丁文副本和中文副本組成。現在只知道使團有兩位翻譯,都是來自那不勒斯中國學院(2023年由義大利傳教士馬國賢創立)的中國神甫,這兩位神甫「都不懂英文,所有文書需先譯成拉丁文,再由他們轉譯成中文」。在此之前,就有跟隨傳教士前往歐洲的中國人,對他們的生平了解不多,假設他們在歐洲學習了英語,也應該是通過拉丁語的中介。

第二,中英之間的商業交流,在十九世紀之前,都不是通過標準英語來進行的。

現有文獻顯示,當時的中國人發明了一種中英混雜的語言,叫做」廣州英語「或者」別琴英語」,後者顯然是pidgin english的音譯。這種將本民族語言與英語等歐洲語言混雜的現象,也出現在其他區域。

美國人william hunter在《廣州番鬼錄》裡指出:

(廣州英語)在英國人出現在廣州很久之前已有它的根源。這可以在其中找到一些葡萄牙語和印度語的混合來證明,後者的**可能是由那些最初經過印度的西方來客傳來的。英國人在一百多年以後才到來,他們語言中的一些詞彙逐漸被吸收進去,增加到使葡萄牙語消失,葡語便只限在他們的殖民地澳門使用。

後來英國最終成了最主要的**者,這種語言便成了著名的「廣東英語「。

hunter的敘述,將這種語言的起源跟澳門葡語聯絡起來。可以設想,最初的英國商人和水手,也許正是操著不太流利的葡語,跟說著同樣蹩腳的澳門葡語(據說從里斯本剛來到中國的葡萄牙人幾乎聽不懂這種葡語)的廣州商人打交道的。(當然更通常的是,依賴會將澳門葡語的葡萄牙人或中國人居中翻譯。

)馬士在《東印度公司對話**編年史》中,也確認了這種說法。據他認為,」2023年,第一次來中國的英國人,除了通過一位只懂中葡語言的通事,就無法與中國人打交道……從2023年起,中國商人本身學會了一種古怪方言,即廣東英語,此後變成中國**的通用語「。

儘管對於這種僅限於商業領域的,也基本不考慮語法的語言,是否應該算作英文,我深表懷疑。不過之後第一個正式學習英語的母語為漢語的人,必然也是以某種第三方語言為基礎的。

8樓:手機使用者

古人積累!象現在的很多詞彙,很多的新興詞彙,很早以前,我們都不知道,但是現在我們都知道是什麼意思了,為什麼呢?這些新興詞彙裡面,不僅有表示物質的名字的名詞,還有很多抽象的詞彙,那麼這些詞彙理解起來就不象「凳子,桌子」那麼簡單,可是,溝通多了,就不難了,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了,很多新興詞彙就被大家接受了,就漸漸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語言是用來交流的,沒有語言以前,我們也能交流,但是是最多的是肢體交流,時間長了,我們人都有很多共性的東西,交流多了,加以記載,慢慢積累,大家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了,所以沒有必要知道誰是第一個,誰是第2個,這不象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那樣的問題。

9樓:最終幻想

中國人和外國人好上了,但是語言不通,只能用手比劃,生完孩子各教各的語言,最後孩子兩種語言都會說哈哈哈

10樓:匿名使用者

有記載的第一個學會英文的是清朝人曾紀澤,曾國藩的兒子,他手裡當時只有傳教士帶來的《聖經》,《英話正音》,《韋氏大詞典》,完全看書自學,用漢語標註讀音,三年時間學會了英文,令人佩服不已。

11樓:申貴有

大哥們,你們跑題了。這問的是人,不是事。

12樓:最強之拳—草稚

這個應該是互通的交流吧,要學習另一種陌生的語言

就一定要找精通雙方語言文化的人,中文英文都會說,換個說法,第一個學習英文的中國人在學英文的同時教會了第一個學中文的外國人,這是唯一的可能,否則就算第一個出國的華人再怎麼聰明,領悟力再怎麼高,也始終學不會英文,同樣的一個老外來到中國學中文,不去找個會說英文的人來教他,他也學不會。

至於樓主說的第一個學英文的中國人有可能是清朝末年的塞金花,也有可能是教第一個學中文的外國人的那個無名氏,史書上沒有記載,那第一個學中文的外國人就是元朝時候的義大利航海家馬可波羅

13樓:

當然是古時經商的人先學會拉。人家學會了可能都沒有史料記載,但古代商人先學會是極有可能的,因為他們需要和外國人,特別是英國人做生意首先就必須有基本的語言交流。而且兩個民族的交往很多都以商貿交往開始,並以商貿交往為最頻繁的交往。

所以,古代商人最先學會英語是最有可能的!!!

觀音是中國人還是印度人,觀音菩薩是中國人還是印度人

印度的觀音大都是男性形象,而中國觀音大都是女性形象。唐宋以後,佛教的勢力漸漸送上層社會滲入到下層,佛教對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廣泛。大眾在閱讀佛經的時候,不自覺會有代入意識,將菩薩 羅漢 佛祖這些源於印度文化的神靈 中國化 菩薩的形象越來越中國化,觀音菩薩活脫脫從一個男兒身被改造成女菩薩。虔誠的中國信徒,...

中國人的祖先是什麼?中國人最早的老祖宗是誰

中國人的祖先是元謀人。中國的原始社會,起自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止於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的建立。原始社會經歷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又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元謀人是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時期的典型。山頂洞人已經過著氏族公社的生活。長江流域的河...

蚊香是誰發明的,蚊香是誰發明的?是中國人嗎?又是哪個時期發明的?

歷史悠久的蚊香是最早被使用的殺蟲劑,遠在數千年前的南宋時期便出現過中藥製成的類似驅蚊棒。為了防止蚊子的禍害,人們逐漸發明了蚊帳和蚊香。其中蚊香的發明可能與古人端午節的衛生習俗及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早年端午節人們除在門口插上艾草外,還常浸泡雄黃酒塗在身上。這樣做可能使空氣清新一些,其次還有防止蚊子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