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所追求的空到底是一種什麼境界呢

2021-03-04 09:31:41 字數 4788 閱讀 7998

1樓:匿名使用者

佛家講「空」,歷代高僧都有其解釋,認為空是佛家追求的境界。但解釋來解釋去,讓人更不明白了。其實空沒有那麼玄奧而不可理解。佛家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最流行的解法是:色指物質,空指精神或虛無。精神就是物質,物質就是精神。

這種解法容易讓人陷入悲觀、消極、被動之中,認為對所有物質或實相的追求都是白忙活一場,是一場空。這就曲解了佛教的寶貴奧義。

空,指的是物質的時間概念。所有物質都不是絕對靜止的,而是絕對運動的。今天的你已經不是昨天的你,今早的太陽已經不再是昨天那個太陽。

人們認為一成不變或註定不變的事實,其實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也沒有亙古不變的真理。

所以,色即是空。物質是變動的,變動就是物質的根本特徵,沒有一樣物質可以逃脫這個規律。所以,空即是色。

佛家修行講「緣起性空」,就是認識到世界一切都有因果關係,人要找回自我,迴歸本性。這是非常有健康意義的。能讓人心理找到寧靜,恢復能量,並因認識自我而調整自己的行為,解脫煩惱的「苦海」。

大乘經論裡面所講的空義,其實是偏重在後面這兩種。「心空」是心裡面清淨,一絲毫的染著都沒有,這是心空的意思,也就是離蘊的意思。經論裡面常說:

離言說相,離名自相,離心緣相,我們才能夠觀察到事實的真相。這個說法,這四種空義,統統都包含了。

佛家修行講「緣起性空」,就是認識到世界一切都有因果關係,人要找回自我,迴歸本性。這是非常有健康意義的。能讓人心理找到寧靜,恢復能量,並因認識自我而調整自己的行為,解脫煩惱的「苦海」。

2樓:丸子媽喵

佛教是講空的,但佛教佛法上說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相當於物質、受想行識則屬於精神。

五蘊何以皆空?簡單說來,所謂五蘊,也是因緣所生,而非實有。色從四大和合而有。

受想行識由妄想分別而有,究竟皆無實體,故曰皆空。

「空」義介紹:

第一個 「空」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這個好懂!因緣所生之法都沒有自性,所以自體不是實在的。那麼這個叫「畢竟皆空」。

第二個意思是虛空的意思,雖然沒有粗相,但是它有細相,有微細的相。一切諸法都是有虛空之義,必須我們要用智慧去觀察,才能夠體會得到。

第三個意思是心空義。

第四個意思是法空義。

大乘經論裡面所講的空義,其實是偏重在後面這兩種。「心空」是心裡面清淨,一絲毫的染著都沒有,這是心空的意思,也就是離蘊的意思。經論裡面常說:

離言說相,離名自相,離心緣相,我們才能夠觀察到事實的真相。這個說法,這四種空義,統統都包含了。

佛家修行講「緣起性空」,就是認識到世界一切都有因果關係,人要找回自我,迴歸本性。這是非常有健康意義的。能讓人心理找到寧靜,恢復能量,並因認識自我而調整自己的行為,解脫煩惱的「苦海」。

3樓:引經據典正法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前面已經簡單介紹過了,色蘊包括了一切的物質現象。與物質相對的精神這一方面,一共有受、想、行、識這四蘊,這四種都是因緣生法。

大乘經上常說的「緣起性空」,凡是因緣生法,都沒有自性,這是觀察到物質現象與精神現象的真實相。真實相是空相。小注裡頭簡單將這個「空」義介紹了四種:

第一個 「空」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這個好懂!因緣所生之法都沒有自性,所以自體不是實在的。那麼這個叫「畢竟皆空」,這一條好懂。

第二個意思是虛空的意思,雖然沒有粗相,但是它有細相,有微細的相。一切諸法都是有虛空之義,必須我們要用智慧去觀察,才能夠體會得到。

第三個意思是心空義。第四個意思是法空義。大乘經論裡面所講的空義,實在是偏重在後面這兩種。

「心空」是心裡面清淨,一絲毫的染著都沒有,這是心空的意思,也就是離蘊的意思。經論裡面常說:離言說相,離名自相,離心緣相,我們才能夠觀察到事實的真相。

這個說法,這四種空義,統統都包含了。

「法空」,空是諸法的真相,因為一切法,相有體無,事有理無。因此一切諸法畢竟了不可得。金剛經上用「夢幻泡影」來形容,說的是非常的 恰當。

能把事實真相看透了、看清楚了、看明白了,這一切的苦難自然就消失了。這究竟是什麼道理呢?因為一切的苦難,是從迷失事實真相當中產生的,迷了事實真相,就會有妄想,就會有執著,妄想、執著帶給我們無量無邊的苦難。

事實真相明白了,妄想消除了,執著永斷了,所以一切苦難就遠離了,這叫做度一切苦難。

表解裡面給我們簡單說明,第一個是叫我們:「諦觀身心,但見五蘊」。「諦」是仔細的意思,「觀」是用智慧去觀察,我們的身是色蘊,心是受、想、行、識。

仔細去觀察,只見五蘊,在五蘊當中求人我相了不可得。於是無量劫來,這個我執|虛妄的執著就破了,一切煩惱都是從我執而生的。所以我執空了,煩惱就斷了。

煩惱斷了之後,我們要求六道輪迴也了不可得了。什麼原因呢?六道輪迴是從煩惱障變現出來的,所以小乘四果羅漢,斷見思煩惱,他就超越了六道輪迴,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六道里面分段生死就了了。

我們再用智慧仔細去觀察五蘊,五蘊,蘊從緣生,所以色、受、想、行、識也沒有自體,緣生無性,這樣求五蘊相也是了不可得。我們的法執也盡了,法執產生的障礙就是所知障,障礙了菩提,障礙了涅盤。所知障盡,菩提涅盤自然現前,變異生死也盡了。

六百卷大般若,它真實的經義啊!就是這一卷。所以佛陀為我們說出事實真相,的確不難,可以說是一語道盡,一語道破。

而我們在這一句當中 ,為什麼很難領會?很難接受,很難契入呢?那就是因為我們無量劫來妄想、執著太堅固了,牢不可破了!

必得勞累本師釋迦牟尼佛,以二十二年的時間,來為我們說出這一個事實的真相,而這一部心經正是這個真相的總綱領。

上來這是講般若修學的宗旨,說出來了,下面要詳細說明五蘊,這個十二處、十八界的真相,為的是便利我們觀察。如果沒有真實智慧的觀照啊!就很難明達這一些事實的真相。

所以**第二段,闡明色、空。請看**:

4樓:俞根強

【定義】:所謂的邏輯,用數學語言來說,就是「關係 relation」,按自身迴圈分類的「一分為二」方法就是 r(·,·)="∈"∪"∉"∪"∅"

【問】:佛教中所追求的「空」到底是一種什麼境界呢?

【答】:將佛教中所追求的「空」,理解成「不迴圈」,其實就是【因果】邏輯。

如此理解之後,就可以比較出與道教、**教的區別,也為以後佛教、道教、**教等全球宗教【融合】作了準備。

至於什麼境界,因為佛教的【輪迴】就是道教的【迴圈】,不【迴圈】就是不【輪迴】。換另外的話來說就是,脫離了輪迴的境界。

5樓:佛經_僧伽吒經

放下(有見)。

放下(無見)。

放下(有與無的分別見)。

如是名為:空。

放下(我修功德)的心。而廣修一切功德。

放下(我修智慧)的心。而深入般若慧海。

放下(我修禪定)的心。而修甚深三摩地。

放下(我渡眾生)的心。而普渡一切眾生。

如是名為:空。

南無阿彌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

6樓:t深深海底行

空」的三種含義:

虛空:是兩個物體之間沒有阻隔的區域,這叫虛空。虛空是因為有了色法之後才建立的一個概念,其實沒有什麼實質意義。所以,虛空攝歸於色法,叫做「色邊色」。是「唯名無實」。純屬概念。

無常空:

這是相對於「有」而建立的法:四大元素合為某一種實體,這個實體終將散壞(成住壞空),歸於空無。其次,無色無相卻有作用的心體:

比如我們的覺知心,雖然無色無相卻有認知的作用、分別的作用;可是,這個心在壽終之時一樣要斷滅。相對於一切法的「暫時有」而說「無常空」。所以,無常空是一切法的「敗壞相」。

這個「無常空」,就是佛門中的凡夫以及二乘人所認知的「空」。這個「無常空」,也沒有實際體性,也是假名安立。所以,凡夫經常辯論爭執:

「究竟是有還是空?」各說各有理。爭論不休。

這樣,佛就說:「一切有都是暫時的,都無常住不壞」。這個道理就是「世俗諦」:

世間法層面的真諦,世間法中,沒有哪一個法能超過這個真諦。

真實空:

所謂真實,就是不會變易、不會壞滅。若是變易壞滅,就是「不實」:因為他的體性只是「暫時有」,所以叫「虛妄不實」。

豈有真實可言?我們感知到的萬事萬物,沒有哪一樣具有真實(不壞)的體性。就算「壽比南山」也會壞滅。

但是,諸佛既然說了「真實」。那就一定要某一法永不壞滅。

我們來看看:是什麼在輪迴三世?前一世既然存在,前一世的前一世就不可能沒有,如是推究,無始劫以前就有某一樣東西一直存在直到今天。

往後推究:下一世不會沒有,下一世的下一世也一定會存在。如是推究,無量未來際也有一樣東西永不壞滅。

這個東西,無量我們叫他什麼。他都有真實的體性,也就是「永不壞滅」的體性。當然,如果是斷滅論者,連三世因果都不相信,也就不會與這個深妙法相應了。

其實,凡是以無常空為究竟義的人,不管是不是大師,不管是不是年高德望,名滿海內外,都與「斷見外道」沒有區別。

這樣,諸佛就說「不生不滅」「真常唯心」「常樂我淨」。這都是在說法界的真實相:一切有情本自具足的真心(這裡不用再解釋為什麼叫「真心」了吧)。

真心無色無相,在法相上是空,雖然是空,他卻有真實的體性:不僅是永不壞滅的真實,而且還有種種體性,比如: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一不異、能生萬法......

這些體性也是永不變易的:過去能生萬法,現在能生萬法,未來也一樣能生萬法。

這個空性的真心,就叫「真空」:因為他既是空,又具有真實體性。故名「空性」。這個空性,還有很多名稱:

心、佛、如、識、真心、真如、法身、如來、涅盤、實際、自性、唯我、唯心、唯識、如來藏、非心心、阿賴耶識、庵摩羅識、無垢識、本來面目、本地風光、拖死屍者.......

這個「空性的真心」,即是輪迴三世的主體,即是佛法第一義諦(又名「勝義諦」)。三藏十二部從不同的角度與層次,隱說、明示、總說、分說。

學佛人應當瞭解上述三種空的含義。否則自生錯亂,對佛法無有入手之處。

愛情到底是一種什么感覺,愛情到底是一種什麼感覺

愛是包容而不是放縱 愛是關懷而不是寵愛 愛是相互交融而不是單相思 愛是百味而不全是甜蜜 真正的愛情並不一定是他人眼中的完美匹配 而是相愛的人彼此心靈的相互契合 是為了讓對方生活得更好而默默奉獻 這份愛不僅溫潤著他們自己,也同樣溫潤著那些世俗的心 真正的愛情,是在能愛的時候,懂得珍惜 真正的愛情,是在...

愛情是一種怎樣的情感,愛情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呢?

古金中外,文武賢人,都在歌頌這個東西,有人甚至付出了生命來詮釋愛情,並不是我們在這裡三言兩語就說得清楚 但是有一條,就是,用心去體會 每個人對愛的理解都不一樣 男女之間發生的互相愛慕的一種美好的情感。它可以延續一生,成就了許多佳話,它也使許多人為了它而過早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酸甜苦辣,都有但是大部分時...

思念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思念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甜甜的,濃濃的,心裡總會有一絲甘甜,是永遠不會厭倦的感覺 熱戀中思念 開心咯 分掱後再思念 痛苦 思念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思念是什麼樣的味道,在思念裡有著很多種思念,有愛情的思念 有親情的思念 有朋友的思念 而每一種思念都有著不一樣的感覺與想法 而這裡補充的是愛情,那麼當彼此相愛的人在一起的時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