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蒹葭》所創造的朦朧之美

2021-03-04 01:08:38 字數 6097 閱讀 2296

1樓:夏顏花落

《蒹葭》一文創造了一種朦朧之美:追尋者是 什麼人?他為什麼而追尋?

我們不知道;被追尋的「伊人」是什麼 身份?為什麼他那麼難以得到?我們也不知道;以至於連他們是男是女也無從確認。

特別是「伊人」,音容體貌均無,一會兒在河的上游,一會兒在河的下游,一忽兒在水**,一忽兒在水邊草地,飄忽不定,來去渺茫,簡直令人懷疑他是否真有實體存在。

無疑,也正是這種不確定,創造出似花非花、空靈蘊藉的心理情境,便成了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產生共鳴的東西。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麼,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呵。。亂弄的,不知道行不行。)

2樓:噯u哀a殤

從模糊意象、空間和心理距離、主題的多義性理解

3樓:匿名使用者

你有心儀的人時候讓她站在河邊你再讀出來就行了

怎樣理解《蒹葭》所創造意境的朦朧之美

4樓:柳蜈

《蒹葭》一文創造了一種朦朧之美:追尋者是 什麼人?他為什麼而追尋?

我們不知道;被追尋的「伊人」是什麼 身份?為什麼他那麼難以得到?我們也不知道;以至於連他們是男是女也無從確認。

特別是「伊人」,音容體貌均無,一會兒在河的上游,一會兒在河的下游,一忽兒在水**,一忽兒在水邊草地,飄忽不定,來去渺茫,簡直令人懷疑他是否真有實體存在。

無疑,也正是這種不確定,創造出似花非花、空靈蘊藉的心理情境,便成了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產生共鳴的東西。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麼,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5樓:匿名使用者

詩的象徵,不是某詞某句用了象徵辭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體象徵。「在水一方」,可望難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從之,道阻且長」的困境和「溯游從之,宛在水**」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們可能經常受到從追求的興奮。到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禮,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奮戰多痛苦或順流而下空歡喜的情感衝擊;讀者可以從這裡聯想到愛情的境遇和喚起愛情的體驗,也可以從這裡聯想到理想、事業、前途諸多方面的境遇和喚起諸多方面的人生體驗。

意境的整體象徵,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難以窮盡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國維曾將這首詩與晏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相提並論,認為它二「最得風人情致」,這顯然是著眼於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徵意蘊。

事實的虛化、意象的空靈和意境的整體象徵,是一個問題的三個層面。從事實虛化到意象空靈,再到整體象徵,這大致上就是象徵性詩歌意境的建構過程。

6樓:程敬繩成龍

鐮刀與斧頭。斧頭與鐮刀。

怎樣理解《蒹葭》所創造意境的朦朧之美?

7樓:品牌營銷策劃

王國維的評價是《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宴同叔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頗近之。

但一灑落,一悲壯耳。可見《蒹葭》意境有一種沒有愛人作伴的孤單,但又表現的十分灑脫。

分析《蒹葭》的朦朧美

8樓:晨光眠夏

作品雖然看來只是描寫了詩人對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悵的心情,但並非直敘,採用工筆式的細描,而是用曲筆,作寫意式的遠距離的勾勒。距離產生美感,但這種美感也勢必因距離遠而變得模糊、朦朧,不清晰甚至不確定,是一種朦朧美。正因為空間距離或心理距離的關係,《蒹葭》全詩寫得撲朔迷離、煙水蒼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種神祕莫測的朦朧美。

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是男是女都無從知曉,其文化背景、個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其實作品本身並未作清楚的交代,迷離彷彿,任讀者自己去領悟。 最令人不可捉摸的還是主題的多義性。

人生有許多東西是可望不可即的,愛情領域中有,事業領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活動中更常常遇到。這是我們今天就詩論詩,不妨從多方面進行的詮釋。至於古人的見解更令我們驚詫莫名。

蒹葭這首詩具有的含蓄美,意境美,朦朧美,**美如何理解? 5

9樓:浪咯哩咯兒浪

1、含蓄美:文字和形象。沒有明顯的愛情故事情節,但是,透過簡約的文字,依然可以清晰的領悟其中所言之志。

2、意境美:情景交融。不是某詞某句用了象徵辭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體象徵。

「在水一方」,可望難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從之,道阻且長」的困境和「溯游從之,宛在水**」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

3、朦朧美:模糊意象。詩中有云,可以想象為仙雲繚繞,詩中有鬆,可想象為堅韌不拔等等,意象就是通過詩中的「人、物、事」的表象意會到詩中的意境,想象力是很重要的,意境體會到了,可以說詩的大意也就讀懂了。

4、**美:一意三疊,一唱三嘆,詩歌的「韻」與**中的「和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使詩或樂更加的協調。韻使詩歌更接近於單純的**,也更接近內在的聲音。

擴充套件資料

《蒹葭》原文+翻譯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

翻譯:大片的蘆葦青蒼蒼,清晨的露水變成霜。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

就站在對岸河邊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追隨她(他)的道路險阻又漫長。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河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翻譯:蘆葦悽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乾。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對岸。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艱難。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水中小洲。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河畔蘆葦繁茂連綿,清晨露滴尚未被蒸發完。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彎曲又艱險。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水中的沙灘。

10樓:玫瑰月影

《蒹葭》是《詩經》中抒情的名篇,王國維《人間詞話》曾說:「《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並稱贊它「風格灑落」。全詩意境朦朧悽清,感情執著真切,成就了其獨特的藝術美感。

含蓄美《蒹葭》沒有明顯的愛情故事情節,但是,透過簡約的文字,我們依然可以清晰的領悟其中所言之志。

水天一色裡,在蒼蒼蒹葭中忽隱忽現的「伊人」無疑是高潔美麗而又可親可愛的,她就像一塊磁石般吸引著主人公。站在水邊凝望,伊人彷彿就在水的那一邊,可是蒼茫搖曳的蘆葦擋住了主人公痴望的雙眼,伊人的身影朦朧飄渺,不甚真切,因此,痴情的主人公焦急的「溯洄從之」「溯游從之」,從,尋求、追尋之意,主人公上上下下追尋的路途,並不是順暢的,「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充滿著艱險和阻礙,尋求的結果呢?伊人「宛在」而已,也就是說,主人公所傾慕的人兒依然是飄渺朦朧,可望而不可及!

那麼,追求者將會如何呢?詩沒有明確交代,這就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間,也許他會繼續「從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也許他會愁腸百結,相思成災,「剪不斷,理還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也許終於得見伊人面,抱得美人歸……

意境美品讀詩中文字,讓人身臨其境:深秋的清晨,灰白的蘆葦沾著晶瑩的霜花,秋風蕭瑟裡,茫茫蒼蒼的葦叢起伏搖曳,澄淨碧藍的河水蒸騰著霧氣,霧靄迷濛中,主人公徘徊於蜿蜒的水畔,急切的尋求著心上的戀人。伊人在水的那方忽隱忽現,可望而不可及,主人公上下追尋,欲罷不能,歷經艱辛,可是伊人只是「宛在」,覓之無蹤。

我們能夠感受和呼吸到的是主人公內心的執著、焦急、悵惘和迷茫。全詩給我們營造的是一種悽婉的情調,幽邃的境界。

朦朧美詩的起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蒼蒼:灰白色,這裡指蘆葦因為秋天的到來而變黃,加之秋霜的侵襲覆蓋而呈現出的色調。其色蒼蒼,其景荒涼。

需要注意的是,那是水邊一大片搖曳的蒹葭,和著秋水中的倒影,在同為青蒼色的天際底下,水天一色,蒹葭蒼蒼,隨風搖曳,是一幅悽迷的景象。主人公這時候登場,站在水邊向那邊凝望,飄飛的蘆葦叢中,一個妙齡女子的身影若隱若現,「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水氣氤氳裡,女子更加顯得影影綽綽,美妙無比。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

**美視覺上的美感同時帶給讀者的是聽覺上的愉悅,透過這幅悽清的畫面,我們的耳旁,彷彿有以下的聲音拂過:小河流水的淙淙聲,水氣氤氳向上的蒸騰聲,蘆葦在晨風中搖曳的疏落聲,還有主人公上下尋覓急切的喘息聲和腳步聲,我們甚至還可以聽到主人公對伊人尋而不得的嘆息聲,而這種種聲音,使得原本悽清朦朧的畫面帶上了生命的氣息和動態的張力。

聽覺上的美感還來自於這首詩歌的韻律,重章疊句迴環往復是《詩經》的特色,《蒹葭》亦如此,第一章採取偶句入韻的方式。蒼、霜、方、長、央,讀來朗朗上口,極具韻律美。後兩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覆,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礎上更換了個別的字,這樣全詩一意三疊,用韻先響後暗,先揚後抑。

全詩以四字句為主,只有每章最後一句變化成五字句。另外,「蒹葭」屬於雙聲詞,「蒼蒼」「萋萋」「采采」等是疊詞,用韻和句式的參差變化以及雙聲疊詞的運用,極大的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美。

關於《蒹葭》的「朦朧美」

11樓:珈耶珞

作品雖然看來只是描寫了詩人對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悵的心情,但並非直敘,採用工筆式的細描,而是用曲筆,作寫意式的遠距離的勾勒。距離產生美感,如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詩句,杜牧《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描繪,都是遠距離產生美感的極好例證。

但這種美感也勢必因距離遠而變得模糊、朦朧,不清晰甚至不確定,是一種朦朧美。正因為空間距離或心理距離的關係,《蒹葭》全詩寫得撲朔迷離、煙水蒼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種神祕莫測的朦朧美。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是男是女都無從知曉,其文化背景、個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

「伊人」面目是模糊的,且不說肖像如何,連個大致的輪廓都看不到,其高潔、可敬、可愛、令人心馳神往的美,是從追求者那熾熱、執著的感情指向中,或通過清露秋水的烘托折射出來的。「伊人」所在空間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只是國畫式的「大潑墨」寫意,煙波迷茫,人在何處?「宛在」,更是遊移之詞,難於確定。

詩人在河畔翹首佇立,透過薄霧與葦叢,凝視水的「一方」,伊人所居之地,給人以霧裡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究竟是眼觀,還是「心見」都很難說,確乎難於實指而不可捉摸。至於這位追求者的感情、心態,作品也一字未提,我們說他(她)熾熱的愛戀、執著的追求,追求無著的惆悵、失望等等,都是我們讀者的感悟、分析,其實作品本身並未作清楚的交代,迷離彷彿,任讀者自己去領悟。

最令人不可捉摸的還是主題的多義性。《蒹葭》的主題究竟是什麼?是實寫青年男女的戀愛嗎?

真有那麼一位男子或女子在一個深秋的清晨,在葦邊河畔彷徨躑躅,神魂顛倒,去追求一個幻影嗎?那麼,是寫一個夢境麼?也許是一個青年追求情人,日思夜想,「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之後進入夢境,醒後以詩記之。

也可能是在以形象的手法寫生活中常見的「伊人宛在,覓之無蹤」這樣一種心態模式。人們在生活中往往有這種體驗,某人或某物好像在那兒,具體找去又不見蹤影。不找時,又總覺得他(它)還在那兒。

還有可能是以描繪的方法表達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人生有許多東西是可望不可即的,愛情領域中有,事業領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活動中更常常遇到。這是我們今天就詩論詩,不妨從多方面進行的詮釋。

至於古人的見解更令我們驚詫莫名。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從物象與色澤上點明瞭時間和環境。那生長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那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那微微的秋風送著襲人的涼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氣。在這一蒼涼幽緲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時空裡,詩人時而靜立,時而徘徊,時而翹首眺望,時而蹙眉沉思。

他那神情焦灼、心緒不寧的情狀,不時地顯現於我們眼前,原來他是在思慕追尋著一個友人。「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兩句,交代了詩人所追慕的物件及伊人所在的地點,表現了詩人思見心切,望穿秋水,一個勁地張望、尋求。「伊人」,指與詩人關係親密、為詩人崇敬和熱愛而未曾須臾忘懷的人。

「所謂」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斷念叨著的,然而現在他卻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語氣肯定,說明詩人確信他的存在,並充滿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絕,相會不易。「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

」沿著河邊小道向上遊走去,道路艱險,且又漫長,即使花費很長時間也難到達;如果徑直遊渡過去,儘管相距不遠,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彷彿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晃動。詩人儘管立於河邊,但他那恍惚迷離的心神早已飛動起來,思見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見。詩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潤所說:

「玩其詞,雖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實求之而不遠,思之而即至者。」(《詩經原始》)

《蒹葭》詩中的朦朧美體現在哪些方面

蒹葭 詩經來 秦風 自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泗。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址。蒹葭是因為一位美麗的守望者而出名的...

蒹葭伊人的情感,蒹葭對伊人的理解

從未謀面的臆戀或幻戀。是詩經裡面的蒹葭嗎 說實在的 如果不是因為是古代人寫的 丟了他還有什麼情感不情感的 一男思春單戀撒 徘徊往復 神魂顛倒 心焦地尋求他 她 思念的戀人,如此而已。樓上你太逗了,人家那是痴情好不好 這首詩寫出了詩人悵然若有所思的心情,及對心上人牽掛不捨的心情 為依消得人憔悴,縱然赤...

蒹葭中江伊人的形象理解為愛人實際上醫仁的內涵可以有更為豐富的

伊人 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主人公雖望穿秋水 執著追求,但 伊人 嘟飄渺阻隔。可望難即,故而詩句中盪漾著無可奈何的心緒和空虛悵惆的情致。如果把詩中的 伊人 認定為情人 戀人,那麼,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