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觀後筆記,百家講壇觀後感300字左右5篇

2021-03-04 00:20:12 字數 5985 閱讀 5508

1樓:鄭發財

12月17日

百家講壇讀書筆記之蘇軾(一)

年少的蘇軾,有著很好的家庭教育,父親蘇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寫得一手好文章,對蘇軾很嚴格。蘇軾之名的由來,便是父親對兒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軾」乃古代馬車的一根橫樑,沒甚作用,唯一的作用就是當馬車比較搖晃時,車上的人可以用手抓住這個「軾」以維持身體平衡。

蘇洵希望兒子不要太過於鋒芒畢露,而是一點一點地展現自己的才華。母親程氏,雖一屆婦道人家,言傳身教,對兒子卻也是影響深遠。有一次母親給兒子講《後漢書.

範滂傳》。範滂是後漢一個清官,鐵面無私,因而得罪權貴,被判死刑,在赴刑場時,他對母親說對不起母親,母親卻反而安慰兒子,你是為國家而死,我為你而驕傲。蘇軾問母親,我長大後也要做範滂這樣的人,你同意嗎?

他母親程氏回答得聰明,也有深意。既然你能做範滂,為什麼我不能做範滂的母親?給蘇軾一個很好的人生觀教育,人性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他母親很懂得做思想政治工作,是當政委的料。

蘇軾22歲時,參加科舉考試。在禮部考試中,大放異彩。這當中有段故事。

話說當時的主考官是大文豪歐陽修,發現裡面有篇文章寫得極為精彩,有心評為第一名,但轉念一想,寫得這麼好,應該是我的學生曾鞏,故將其評為第二,以示公平。其實這篇文章是蘇軾所寫的。他寫了篇第一名的文章,所以他得了第二名,這也成了一段佳話。

有段更精彩的,當時的文章題目是論述古代皇帝的獎懲都是寬大為懷的。而蘇軾在其文章中引用了一段典故,說堯帝手有個司法官,曾三次想判一個人死刑,都被堯帝制止了。想那歐陽修也是博學之人啊,卻竟然不知道此典故,於是回家把一屋子的書翻了個底朝天,還是找不著這個典故,於是他問蘇軾典故出處,蘇軾說,《三國志.

孔融傳》裡有。於是歐陽修又去翻《三國志.孔融傳》,一夜沒睡,還是找不著,再去詢問蘇軾,蘇軾說,你還真的去找啊。

其實這個典故是我瞎編的。我想堯帝這麼寬大為懷,他一定會這樣做的。《三國志.

孔融傳》裡有個故事,曹操打敗袁紹後,把袁紹的愛妃賞給了曹丕,孔融對此大為不滿,於是找到曹操,說了個典故——話說周武王伐紂王時,把妲妃賜給了自己的弟弟,曹操笑問典故出於何處,孔融見其正好中計,說這個典故是自己瞎編的,他想今人尚且能做此等無恥之事,古人也必定是如此。

在如今,你竟敢在高考中瞎編偽證,那是治學態度不嚴謹,不單是不能錄取,而必定要打出學堂,不發畢業證書。而歐陽修也勝在胸襟廣闊,大讚蘇軾活學活用。

所以總結起來,蘇軾的年少成名,得益於三個方面,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當代泰斗的扶持與鼓勵,自己靈活的讀書方法。

如果把分數加給我我可以考慮在給你寫兩篇!!

百家講壇觀後感300字左右 5篇

2樓:子白天地

1.南唐後主李煜一生的傳奇

——聽《百家講壇》劉曉嵐教授講「李煜」有感

與李煜同醉:窗外雨聲淅瀝,你卻還沉醉在夢裡。神情彷徨,容顏憔悴,我感受到了你的落寞,感受到了你的孤寂。

無限江山,流水落花春去也,你日日夜夜悲痛,歲歲年年哭泣……就是那悠悠秦淮喝水,也洗不掉你臉上的憂戚;就是那金陵高照的豔陽,也無法驅散你那心靈的寒氣…… 春花秋月,刺穿你熾熱的靈魂。雕欄玉砌,只剩得一聲嘆息。做個詩人真絕代,可憐薄命做君主。

低吟淺唱,千古愁緒,喝一杯苦酒吧!我願陪你同醉,就讓這一酒消千愁,隨著一江春水東流去……

——題記

不得不說,歷史是無情的,它給予每個朝代的不僅僅是榮華富貴,驕奢淫逸,還有無盡的痛苦,心機。更重要的是,它不肯把那大好河山獻給任何一個王朝,它不肯讓任何一個王朝長時間的享受生活。所以,它給了每一個王朝一個期限,一段回憶。

這其中:持續時間有長有短;君主有的快樂有的痛苦,有的秉公執法有的貪婪殘暴;有開國皇帝有末代君主;當然,一生的「偉績」有的被世人稱讚有的被世人唾棄。然而,在每個王朝末代君主的頭上,很少能博得同情、理解的目光,他們,不是被人類唾棄、恥笑,就是被歷史的塵埃所埋沒。

歷史絲毫不會寬恕他們的「罪行」,所以,他們成了臭名遠揚的千古罪人……

其實,不然,在所有亡國之君中,有一位不僅沒有遭到世人的唾棄,反而引起了太多太多人的同情與惋惜,他的詞更是流芳百世,引人注目,他便是南唐的亡國之君——李煜。

2.《三字經》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大約成書於距今九百多年的宋朝。《三字經》來歷無從精確考證,但一經問世即廣為流傳,實際上成為了全國通用的兒童教材,而且經後世學者不斷增補,歷久彌新。《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合稱為「三百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經》獲得了崇高的文化地位,被尊稱為「經」。《三字經》植根於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為素材,講述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許多觀念已融刻在中國人的思想血脈中,如開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數中國人都耳熟能詳。

雖然在中國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惡沒有定論,然而《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觀念體現了中國文化對人類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經》一方面認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強調後天環境對於人成長的重要性,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講得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可以找到很多歷史故事來印證成長及教育環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衝四人同是曹操的兒子,但由於成長經歷不同,差距越來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

《三字經》認為,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後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汙染。同時,學習是一種生命的過程,學任何一樣東西,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恆,一心一意地去 經歷,才會有所成。

3.兩宋風雲

一個朝代,由弱轉強不易,但是由盛轉衰那卻是易如反掌,而其間最可憐的就是忠臣和百姓!想那宋徽宗剛做皇帝時東京是何等繁華,《清明上河圖》便是那一時期的真實寫照,但由於他親小人,遠賢臣,至靖康年間,金軍南下,生靈塗炭,江山滿目瘡痍,百姓生不如死!二帝被擄後,趙構即位,但他的皇位來路不正,是從金國冊立的張邦昌那裡得來的,而二帝雖被擄,但仍然健在,如果像主戰派所堅持的那樣,收復中原,迎回二聖,那讓宋高宗情何以堪?

你可以收復中原,但絕不可迎回二聖!可憐岳飛太直率了,一天到晚嚷嚷著要收復中原,迎回二聖,必然讓高宗起了殺心!南宋的愛國將領,不是死於戰場,不是鐵馬金戈裹屍還,而是死於自己一心保衛的江山的最高統治者手裡,誰能不「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呢?

曲端也是被誣謀反,被自己昔日舊部下嚴刑逼供,活活折磨而死的!我想任何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都會感到心寒的!誰還願意保衛這樣一個國家?

朝廷偏安南方,有一句詞寫的好「誰在玉樓歌舞?誰在玉關辛苦?」,自己在那裡歌舞酒會,而拼死保家衛國的忠臣良將是用來被殺頭的,對待奸佞小人,則是皇恩浩蕩,這樣的朝廷怎能不滅亡呢?

現在雖然不能算盛世,但人心向錢,有錢就什麼都有了,**照顧著,法官保護著,人人為己,腐敗橫行,是不是富了以後,人就沒了骨氣,什麼也能做,民族大義都可不顧,看兩宋風雲,為了自己利益,**的**,投降的投降,內訌的內訌,哪管百姓死活

4.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主要講的是貞觀之治之李世民奪位。

當時漢高祖時期,皇帝李淵治國有方,當時全國上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時,李世民就起了奪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齊王開刀,他設計計謀在玄武門把太子和齊王殺了。這就是所謂的玄武門政變。

為什麼當時皇帝不處罰李世民呢?是因為他的聲望太高了,殺了他天下就會**。殺了齊王和太子後,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員大將去找皇帝要兵權。

當時,皇帝和幾個大臣在划船,看見一名全副武裝的將士來到他的面前,就被嚇著了,明白了此人的來意,但皇帝還是故作鎮靜地問他:你來幹什麼?此人就說外面有人生亂,請你把兵權交給秦王,讓他來統一安排,全部聽從他的指揮,旁邊兩位大臣也幫李世民說好話,皇帝沒有辦法,也只有交了兵權。

從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讓了,因為當時兵權就等於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皇帝。

李世民當上了皇帝,眾說紛紜,有的說是他篡位,有的又說是繼位。史書是史書,說法歸說法,我認為李世民的做法是錯的。因為他不應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殺兄囚父。

雖然他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卻失去了手足、父子親情。

5.看于丹的《莊子》心得,很受啟發。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

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著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了。

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並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後的學生的成績,那麼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

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就像是那隻最後的羊一樣,只有抓好他們的成績才是最主要的。當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當性。我們對於學習一帆風順的學生還要有更高一層的要求。

要讓他們有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學習,老師只是給予一定的指導就好了。

這一次的《百家講壇》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講壇》是個好欄目。有時間會常看的。

3樓:愛☆死☆你

有人說現實是殘酷的,所以應當為自己留一點想象的空間。這句話也許對一般的人來說是不錯的,因為人的心靈需要慰藉。但是,勇於正視歷史的人,卻必須用心靈去面對歷史留給我們的真實的人與事。

而這種真實,是不存在想象空間的,因此這些真實也往往就是殘酷的。

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而這「二十四史」無疑是正史的代表之一。<<史記>>位於「二十四史」之首,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美譽.

它的作者司馬遷更是用一介文人的耿介良心撰寫出一部真實但卻殘酷的歷史。翻開史記,鮮活生動的各色人物或是成為殘酷歷史現實的犧牲品,或是殘酷歷史現實的製造者。他們個性迥異,正邪不同,但他們面對的卻是同一個殘酷的歷史時期。

司馬遷所處的武帝時期,就是<<史記>>眾多歷史時期中的一個。而這個時期與之前的各個歷史時期一樣,都是殘酷的。這種殘酷,不僅表現在漢匈長達四十餘年的戰爭中,也表現在朝臣間的各種算計與權術中。

作為一位個性張揚的帝王,作為形形色色為帝王服務的臣子,權術與設計是他們每個人的必修課,否則就無法立足於廟堂之上。因此,帝王將相之間的權術與設計無可厚非.然而,帝王與他的後宮嬪妃之間,在常人看來是本不該再有什麼算計與手段的。

但現實卻恰恰相反.有時宮廷中帝王對各嬪妃所使用的手腕與心計比之沙場征戰更為殘酷。因為在後宮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裡,婚姻已經無所謂多情或痴情.

翻看武帝對他的嬪妃們的態度,無一不是寵愛有加,疼愛非常.可是常言道:「伴君如伴虎」,以漢武帝這等視江山設計如同生命的帝王,他在面對美人與江山的抉擇時,他只會選擇江山!

因為江山是千秋萬代的基業,而美人與美人的情感是根本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

武帝的第二位皇后衛子夫,本是一個清純嬌美的歌女。她的歌聲與一頭秀髮令正當少年的武帝格外動心。武帝感動於衛子夫的那份小兒女的情感,對她寵幸,後來又封衛子夫為皇后,廢去了陳阿嬌,並立衛子夫的長子劉據為太子.

從這些方面,都足以看出武帝對衛子夫是何等的寵愛與疼惜.每次武帝出巡,後宮中的大小事件武帝均交由衛子夫來處理,從而反映出武帝對她又是十分的信任。一個女子,因為偶然觸動了少年武帝的天子之心,便使自己的生活發生瞭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執掌六宮,母儀天下。

這是足以讓所有女子都豔羨的事。可是當我們透過歷史的記載來反思時,武帝對衛子夫的寵愛與信任,都是建立在不影響他自己切身利益的前提下。漢武帝並不是一個情痴,當他晚年身體每況愈下,寵信江充,製造巫蠱之禍時,美人衛子夫便被他拋諸腦後,他想到的是隻有除去巫蠱,自己才能求得健康與長生。

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加上其他因素,才導致了衛子夫最終被迫自縊。

武帝六十一歲時,出巡河間,偶遇鉤弋夫人,武帝被這個年輕貌美的女子所吸引,將其納入後宮。鉤弋夫人的身份也與原來有了天壤之別。雖然武帝不曾封鉤弋夫人為皇后,但堯母門事件也足以看出武帝心中對鉤弋夫人及鉤弋子的疼愛.

然而就在武帝臨終之前,他卻又親自下令處死了這個曾經受他無限愛憐的鉤弋夫人。因為武帝的心中眼裡,江山社稷永遠穩居首位,而美人只好屈居其次。

也許有人會說,武帝這樣做是對的,一個帝王就應該以江山為首。誠然如此!可是巫蠱之禍中那些無辜枉死的人與殺母留子制度下所流露出來的殘忍,卻正反映出:

一些美麗的讓人豔羨的人或事的背後,必然有著一種旁人無法體察到的痛苦的現實生活。而這種不為外人所知的現實,是殘酷的,也是悲哀的,但這卻是歷史的真實,誰都不願面對,卻誰也無法逃避!

夫妻之間尚且這般殘酷,更何況君臣之間?敵國之間?所以,殘酷是歷史真相中必然存在的一個重要因素,殘酷也是每個人必須直面面對的事實。

歷史的殘酷為我們留下了血的教訓,和一聲聲的警世之音。對於當今的我們來說,接受這種殘酷的教訓並且反思其中的因由,才能創造出更為圓滿,陽光,安詳,和諧的社會!

月百家講壇觀後感,百家講壇觀後感200字,謝謝了

介紹的歷史人物或事件,人物的話你介紹他,可以上網查,事件說自己的感受 2011年7月和8月的百家講壇觀後感4篇每篇400字。焦點訪談3篇體會,每篇250的字集!瑁我哦哦哦 大要於不肖步達是以法炒焊人法地肝炎 亓是否晃動 晃旱菸沓介電常數晃是圾是混進不乾坤 是是是晃不乾電池人民英雄紀念碑 求2013年...

求百家講壇觀後感左右求一篇百家講壇觀後感600字左右

百家講壇的所謂專家學者們太低估了國人的知識水準了 孔子的論語能成為兩千多年為封建帝王和中國封建家族治國治家的法寶,不是他提出的溫故知新的學習方法,而是後來人跟據他的論說總結的儒家道德規範,為統治階級所利用,把孔子也直接捧為中國的大聖人。其中最重要的觀點是後來人跟孔子的論語總結出三綱五常,三綱的思想淵...

之後的百家講壇觀後感,,急需快者

發1 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主要講的是貞觀之治之李世民奪位。當時漢高祖時期,皇帝李淵治國有方,當時全國上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時,李世民就起了奪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齊王開刀,他設計計謀在玄武門把太子和齊王殺了。這就是所謂的玄武門政變。為什麼當時皇帝不處罰李世民呢?是因為他的聲望太高了,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