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的成語故事

2021-03-03 20:35:22 字數 6105 閱讀 1053

1樓:匿名使用者

前二圍魏救趙 後 紙上談兵

2樓:匿名使用者

你先釆納我,等下再幫你解答,謝謝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相關的成語

3樓:匿名使用者

城濮之戰主要人物是晉文公,對方是楚國,楚國大敗,成語是退避三舍。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的主角都是孫臏,桂陵之戰流傳的成語是圍魏救趙,馬陵之戰中魏國的龐涓戰敗自殺,兩場戰役都是孫臏所在的齊國大勝,魏國失去了中原強國的地位。長平之戰交戰雙方是秦國和趙國,主要人物有趙國的廉頗,後來是趙括,結果趙國大敗,40多萬人被坑殺,成語是紙上談兵

4樓:江湖栢梟生

桂陵之戰:圍魏救趙、批亢搗虛、

馬陵之戰:以逸待勞

長平之戰:紙上談兵

1、圍魏救趙

【讀音】wéi wèi jiù zhào。

【釋義】 原指戰國時期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特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亦即用包抄敵人後方來迫使其撤兵的戰術。

【出處】《三國演義》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去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2、批亢搗虛

【讀音】pī gāng dǎo xū,

【釋義】批:用手擊;亢(gāng):咽喉,比喻要害;搗:攻擊;虛:空虛。比喻抓住敵人的要害乘虛而入。

【成語典故】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救鬥者不博戟,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3、以逸待勞

【讀音】yǐ yì dài láo

【釋義】逸:安閒;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準備,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

【出處】《孫子·軍爭》:「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

4、紙上談兵

【讀音】zhǐ shang tán bīng ,

【釋義】在紙面上談論用兵打仗策略。比喻空談理論不聯絡實際情況,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5樓:匿名使用者

長平之戰:紙上談兵桂陵之戰:圍魏救趙馬陵之戰:因勢利導

6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是關於歷史的一些戰爭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分別指什麼成語,主人公分別是誰?

7樓:芥末留學

城濮之戰主要人物是晉文公,對方是楚國,楚國大敗,成語是退避三舍。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的主角都是孫臏,桂陵之戰流傳的成語是圍魏救趙,馬陵之戰中魏國的龐涓戰敗自殺,兩場戰役都是孫臏所在的齊國大勝,魏國失去了中原強國的地位。長平之戰交戰雙方是秦國和趙國,主要人物有趙國的廉頗,後來是趙括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分別指什麼成語,主人公分別是誰?

8樓:du子叫

城濮之戰主要人物是晉文公,對方是楚國,楚國大敗,成語是退避三舍。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的主角都是孫臏,桂陵之戰流傳的成語是圍魏救趙,馬陵之戰中魏國的龐涓戰敗自殺,兩場戰役都是孫臏所在的齊國大勝,魏國失去了中原強國的地位。長平之戰交戰雙方是秦國和趙國,主要人物有趙國的廉頗,後來是趙括

9樓:小千

桂陵之戰 是圍魏救趙 孫臏、龐涓; 馬陵之戰 "圍魏救趙"戰法(見桂陵之戰),孫臏、龐涓

長平之戰 紙上談兵 趙括 白起

10樓:匿名使用者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分別指 圍魏救趙 誘敵深入 紙上談兵

11樓:匿名使用者

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 紙上談兵

簡要介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等著名戰役

12樓:淮安浙江人

一、桂陵之戰

戰國中期,齊、魏、燕、趙、韓、楚、秦七雄並立,征戰頻繁。公元前354年, 魏國派大將龐涓率8萬精兵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趙國苦戰了一年,眼看就要撐不住了,急忙向盟國齊國求救。齊威王正欲向外擴張,於是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兵8萬去救趙國。

田忌採納了孫臏「圍魏救趙」的戰法,揮師直逼魏**事重鎮平陵(今山東定陶)。齊軍攻打平陵的行動並不堅決,龐涓也不急於回救,繼續竭盡全力攻克邯鄲。直到魏軍已佔領邯鄲,損兵折將急需休整時,孫臏才建議齊軍揮師直搗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萬火急命令龐涓統兵回救。

龐涓接令後,不得不放棄邯鄲,拋棄輜重,晝夜兼程回師。孫臏判斷魏軍回師必經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立即率齊軍主力北上,在桂陵設下埋伏。當魏軍經長途跋涉行至桂陵時,以逸待勞的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龐涓隻身逃回魏國。

桂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

二、馬陵之戰

公元前343年,魏國為了補償在桂陵之戰損失,發兵攻打鄰近弱小的韓國。韓國不是魏國對手,只得遣使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應允救援,以促韓竭力抗魏。

但鑑於戰事初起,過早出兵對齊不利。在徵求孫臏意見後,決定再次坐山觀虎鬥,待魏韓火拼一番後才出兵救援,這樣則「尊名」與「重利」皆得。直到韓軍五戰俱敗,情況危急,魏軍也十分疲憊,才發兵相救。

公元前342年,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率軍直趨魏國首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圍。

魏國不願重蹈覆徹,於是停止進攻韓國,轉而與齊國決戰。魏惠王將魏軍撤回大梁,並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兵10萬東出外黃(今河南蘭考東南),迎擊齊軍。孫臏認為,魏軍悍勇,不可貿然決戰,只可利用魏軍向來輕視齊軍的和龐涓求勝心切的弱點。

乃避戰示弱,退兵減灶,引誘魏軍追擊。再出其不意的攻擊,設伏聚殲魏軍,並獲得主將田忌採納;

太子申本有退兵之意,龐涓不聽。齊軍依計行事,與魏軍接觸後,立即佯裝戰敗後撤。並以「減灶」之策誘敵,造成齊軍士卒四散逃走,兵力不足的假象。

龐涓果然中計,接連追擊齊軍3天。見齊軍逐日減灶,以為齊軍士氣低落,逃亡嚴重,即丟下步兵,以輕車精銳騎兵兼程追擊。

齊軍退至馬陵(今山東郯城一帶),樹木茂密,道狹地險。孫臏計算行程,判斷魏軍將於日落後追至,即引軍埋伏。而且,龐涓一旦中計,即無退路。

孫臏以1萬名弓兵埋伏於馬陵道路兩側,約定在夜裡以火光為號,萬箭齊發,並預先把路旁其中一棵大樹的樹皮剝掉,於其上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的字樣。經長途追擊而疲憊不堪的魏軍,於孫臏預計時間進入設伏地域。龐涓看見有一顆樹的樹皮被剝掉,上面還刻著字,因此停下來,並命人點火照明,以閱讀樹上所刻的文字。

但他還未讀完,齊軍已萬弩俱發,魏軍大敗。眼見無法改變局勢,龐涓只得大嘆「遂叫豎子成名」,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俘太子申,全殲魏軍。

馬陵之戰以魏軍大敗而告結束,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

三、長平之戰

戰國末年,強大的秦國不斷通過戰爭,兼併東方各國。其第一目標便是鄰近的韓國。

公元前264年,即趙孝成王二年,秦軍伐韓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韓國上下大為恐慌,議獻上黨以息秦兵,郡守馮亭不願入秦,遂派使者向趙請降,趙王欣然接受上黨。秦君震怒,命左庶長王齕率軍再攻上黨。

秦軍向東進攻,趙王派老將廉頗鎮守長平。秦軍不斷挑戰,廉頗堅守不出,雙方長久相持。秦軍散佈廉頗要謀反的謠言,目的是讓趙王換掉廉頗。

趙王果然上當,派趙括來代替廉頗。趙括只懂得紙上談兵,沒有多少實戰的經驗,輕敵出擊。秦國將領白起設伏兵包圍趙括軍隊,並截斷趙軍糧道,昭襄王親至河內,悉發成年男子到長平助戰,趙軍被圍困46天,草糧斷絕,拼死突圍,馬服子趙括被射死,白起收趙降兵四十餘萬,白起認為趙兵不忠,夜裡坑殺之,趙國繼而衰落。

長平之戰,前後耗時三年。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此場戰爭,發生於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秦趙兩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

據載秦軍前後坑殺趙軍四十萬人,被後人認為是戰國形勢的轉折點。

此戰後,山東諸侯國均不再有對抗秦軍的實力。秦統一中國的戰爭從而只剩下時間問題。從國家戰略到具體戰術,軍事家直到現在都在**它的得失。

長平之戰,對中國歷史走向有著深遠的影響,它催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的大帝國。

13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中期,齊、魏、燕、趙、韓、楚、秦七雄並立,征戰頻繁。公元前354年, 魏國派大將龐涓率8萬精兵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趙國苦戰了一年,眼看就要撐不住了,急忙向盟國齊國求救。齊威王正欲向外擴張,於是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兵8萬去救趙國。

田忌採納了孫臏「圍魏救趙」的戰法,揮師直逼魏**事重鎮平陵(今山東定陶)。齊軍攻打平陵的行動並不堅決,龐涓也不急於回救,繼續竭盡全力攻克邯鄲。直到魏軍已佔領邯鄲,損兵折將急需休整時,孫臏才建議齊軍揮師直搗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萬火急命令龐涓統兵回救。

龐涓接令後,不得不放棄邯鄲,拋棄輜重,晝夜兼程回師。孫臏判斷魏軍回師必經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立即率齊軍主力北上,在桂陵設下埋伏。當魏軍經長途跋涉行至桂陵時,以逸待勞的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龐涓隻身逃回魏國。

桂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

二、馬陵之戰

公元前343年,魏國為了補償在桂陵之戰損失,發兵攻打鄰近弱小的韓國。韓國不是魏國對手,只得遣使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應允救援,以促韓竭力抗魏。

但鑑於戰事初起,過早出兵對齊不利。在徵求孫臏意見後,決定再次坐山觀虎鬥,待魏韓火拼一番後才出兵救援,這樣則「尊名」與「重利」皆得。直到韓軍五戰俱敗,情況危急,魏軍也十分疲憊,才發兵相救。

公元前342年,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率軍直趨魏國首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圍。

魏國不願重蹈覆徹,於是停止進攻韓國,轉而與齊國決戰。魏惠王將魏軍撤回大梁,並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兵10萬東出外黃(今河南蘭考東南),迎擊齊軍。孫臏認為,魏軍悍勇,不可貿然決戰,只可利用魏軍向來輕視齊軍的和龐涓求勝心切的弱點。

乃避戰示弱,退兵減灶,引誘魏軍追擊。再出其不意的攻擊,設伏聚殲魏軍,並獲得主將田忌採納;

太子申本有退兵之意,龐涓不聽。齊軍依計行事,與魏軍接觸後,立即佯裝戰敗後撤。並以「減灶」之策誘敵,造成齊軍士卒四散逃走,兵力不足的假象。

龐涓果然中計,接連追擊齊軍3天。見齊軍逐日減灶,以為齊軍士氣低落,逃亡嚴重,即丟下步兵,以輕車精銳騎兵兼程追擊。

齊軍退至馬陵(今山東郯城一帶),樹木茂密,道狹地險。孫臏計算行程,判斷魏軍將於日落後追至,即引軍埋伏。而且,龐涓一旦中計,即無退路。

孫臏以1萬名弓兵埋伏於馬陵道路兩側,約定在夜裡以火光為號,萬箭齊發,並預先把路旁其中一棵大樹的樹皮剝掉,於其上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的字樣。經長途追擊而疲憊不堪的魏軍,於孫臏預計時間進入設伏地域。龐涓看見有一顆樹的樹皮被剝掉,上面還刻著字,因此停下來,並命人點火照明,以閱讀樹上所刻的文字。

但他還未讀完,齊軍已萬弩俱發,魏軍大敗。眼見無法改變局勢,龐涓只得大嘆「遂叫豎子成名」,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俘太子申,全殲魏軍。

馬陵之戰以魏軍大敗而告結束,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

三、長平之戰

戰國末年,強大的秦國不斷通過戰爭,兼併東方各國。其第一目標便是鄰近的韓國。

公元前264年,即趙孝成王二年,秦軍伐韓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韓國上下大為恐慌,議獻上黨以息秦兵,郡守馮亭不願入秦,遂派使者向趙請降,趙王欣然接受上黨。秦君震怒,命左庶長王齕率軍再攻上黨。

秦軍向東進攻,趙王派老將廉頗鎮守長平。秦軍不斷挑戰,廉頗堅守不出,雙方長久相持。秦軍散佈廉頗要謀反的謠言,目的是讓趙王換掉廉頗。

趙王果然上當,派趙括來代替廉頗。趙括只懂得紙上談兵,沒有多少實戰的經驗,輕敵出擊。秦國將領白起設伏兵包圍趙括軍隊,並截斷趙軍糧道,昭襄王親至河內,悉發成年男子到長平助戰,趙軍被圍困46天,草糧斷絕,拼死突圍,馬服子趙括被射死,白起收趙降兵四十餘萬,白起認為趙兵不忠,夜裡坑殺之,趙國繼而衰落。

長平之戰,前後耗時三年。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此場戰爭,發生於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秦趙兩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

據載秦軍前後坑殺趙軍四十萬人,被後人認為是戰國形勢的轉折點。

此戰後,山東諸侯國均不再有對抗秦軍的實力。秦統一中國的戰爭從而只剩下時間問題。從國家戰略到具體戰術,軍事家直到現在都在**它的得失。

長平之戰,對中國歷史走向有著深遠的影響,它催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的大帝國。

以「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夷陵之戰以少勝多的戰役對現代人的啟示」為話題的作文800 ,急急急

你自己不會呀!白痴一個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這三戰相同的地方在於 一,三戰都使用了火攻這一戰術,並且都是最終由火攻戰結束戰爭 二 一般認為,這三戰都是以少勝多的戰役。當然,夷陵之戰是否以少勝多是有爭議的,例如 資治通鑑 就認為它是以多勝少。不過,這三戰的確打得相當精彩,卻是不爭的事實 三 ...

夷陵之戰劉備損失多少兵馬?劉備夷陵之戰有70萬嗎

損失特別嚴重,大概達到了5萬左右,而且也損失了很多高階的人員,比如說黃權,馮習,馬良等等。劉備損失了很多的兵馬,這次戰爭失敗給劉備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也讓劉備的心理倍受打擊,對劉備的發展影響也非常大。幾萬兵馬,這一場仗讓劉備元氣大傷,而且對方也沒有得到好處,這一場戰爭在歷史上很有名。劉備夷陵之戰有70...

考你一下初一上半年的歷史題 馬陵之戰 桂陵之戰 長平之戰 涿鹿之戰 赤壁之戰 官渡之戰 淝水之戰

馬陵之戰是戰國時期,魏國為了補償在桂陵之戰時的損失,進攻弱小的韓國,使其向齊國求救而引發的一場齊魏戰爭。戰國前期,齊軍在桂陵 今河南長垣北 對魏軍的一次著名截擊戰。炎黃文明的奠基戰 涿鹿之戰,指的是距今約4600餘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東夷集團中的蚩尤部族 在 今河北省涿鹿縣 一帶所進行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