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如何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責任,如何處理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責任

2021-03-03 21:58:47 字數 6246 閱讀 1005

1樓:凘**

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既對立 又統一。

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係

精神文明建設中如何處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關係是個極為重要的問題。《決議》指出:「文化產品具有 不同於物質產品的特殊屬性,對人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有重要影響。

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力 求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

處理好兩者的關係,關鍵的是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所說社會效益,是指文化產品有利於建設有中國特 色社會主義,有利於

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有利於

。對此,

指出:「思想文 化教育衛生部門,都要以社會效益為一切活動的唯一準則,它們所屬企業也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

》第3卷第145頁)2023年《中共**關於

指導方針的決議》指出:「我國文 化事業的社會主義性質,要求必須把社會效益作為最高標準。」2023年《中共**關於建立

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強調:「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正確處理

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係。」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則,是由文化產品的特殊屬性所決定的。文化產品屬於精神和

,它 並不是象物質產品那樣為了交換而生產,創造的目的不完全是為了交換,也不能象物質產品那樣準確地計算出

,並能夠實現

,其是通過物質的形式來實現並與消費者的主觀因素無關。 而文化產品其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無法精確計算,也無法實現普遍的真正的等價交換,其使用價值的實現形式是 精神和知識,這就必然受消費者的主觀因素影響和制約。這說明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於文化產品的精神和 知識。

文化產品這種特殊屬性要求人們切不能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而要時刻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則 。

堅持這個原則,要求人們處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關係時,要後者服從前者。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既對立 又統一。好的文藝作品,越受群眾歡迎,經濟效益就好,社會效益也大,這樣兩者就達到了有機的統一。

但近 些年由於精神文明建設相對滯後,人們思想文化素質滑坡,使兩者關係呈現對立狀態。有些水平高雅、格調上 乘的作品,社會效益很高,但觀眾和讀者並不多,其經濟效益顯然很低。有些作品思想性很差,審美價值低, 其社會效益很不好,反而有害,但經濟效益卻很好。

在這種情況下,決不能犧牲社會效益去追求經濟效益,而 要堅持社會效益為主,讓經濟效益服從社會效益。

在兩者關係中除了堅持這種服從外,還要尋求兩者的結合點,把兩者統一起來。在社會主義

條件 下,文藝產品必然具有商品的屬性,它就要進入市場,就要講經濟效益。基於此,有人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無法統一,這是不對的。因為我們的市場經濟前面已有「社會主義」四個字,社會主義的 性質要求講社會效益,市場經濟機制要求講經濟效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求兩者的統一,又是兩者統一的 基礎。

我們的任務,就是在精神文明建設實踐中實現兩者的最佳結合。對社會效益好,但經濟效益差的,要大 力扶持;對經濟效益好,但社會效益差的,必須堅持取締。這就要求人們生產和創作既有較好社會效益,又有 可觀的經濟效益,達到兩者有機統一的好作品,使文化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前哨陣地。

如何處理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責任

2樓:匿名使用者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並不總是和利潤減少相聯絡,長遠看,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經濟效益是均衡的。符合社會公眾利益的行為,或者是引導顧客向著有益消費結構變化的行為,會使企業因顧客的青睞而獲得豐厚的利潤。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一些行為雖然不能直接帶來經濟效益,但會使企業樹立良好的形象、獲得社會各界的支援,而為企業獲取長期利潤準備了條件。

文化企業應以經濟效益為根本經營目標,兼顧社會效益

3樓:波士商學教育

一、定義:

1、社會效益,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資源滿足社會上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2、經濟效益,是通過商品和勞動的對外交換所取得的社會勞動節約,即以儘量少的勞動耗費取得儘量多的經營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勞動耗費取得更多的經營成果。

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的含義:

(1)從國家的角度

1、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文化強國,不能不能只顧經濟效益,更要重視社會效益。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就是要求我們堅持重點論,抓住社會效益這個主要矛盾放在首位;

2、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則是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統籌兼顧主次矛盾。

(2)從企業(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服務的企業)角度

1、對於企業而言,它們從事生產和服務的根本目的是盈利,因此是堅持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的,國家可以通過行政、法律等手段規範它們的生產經營行為,使它們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社會效益。

2、因此對於企業而言,經濟效益是其主要矛盾,社會效益是次要矛盾,企業要生存和發展,首先考慮的是經濟效益。

總的來說,就是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既要確定經濟效益的不斷髮展,又要保證社會效益的有力補充。

如何處理好企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安全生產之間的關係

4樓:匿名使用者

企業最首要的是經濟效益,有了經濟效益,才會有社會效益。反過來說,有了社會效益,可以更好地產生經濟效益。隨後就形成了良性迴圈,但經濟效益是基礎。

比如,一家企業通過生產電風扇,賺了錢。然後又開發生產了空調,又賺了更多的錢。在這個過程中,企業賺了錢,也促進了社會進步,使社會都知道了這家企業。

隨著知名度的提高,吸引了更多人才,開發更多的使社會進步的產品,最終成了業界的領頭羊。

如果沒有經濟效益,就不會有社會效益,或者說,即便有社會效益也不可能長久持續。

比如,有家企業做慈善(這個只是舉例,並不能說明做慈善是沒有前途的),它賺的錢不夠它支出用來做慈善的。雖然有好的社會效益,但時間一長,必須無法繼續支援。

但是要追求經濟效益,就不能不考慮各種風險,市場風險、決策風險、品質風險,等等。這些風險如果解決或有效運用的話,是會增加經濟效益的。比如市場定位準確,可以提高市場佔有率;決策準確,可以佔領先機;通過改進技術、工藝、原材料升級,來提高品質,可以提高品牌形象。

而有一種風險對於企業來說,是隻有投入不會產出的,但對企業的員工來說,卻是必不可少的,這就是安全生產。因為沒有安全生產,會使損失更大;有了安全生產,可以減少損失。

由於安全生產不能僅僅只是停留在口號,它需要投入,如,購買各種防護用品、防護設施、安全效能更高的裝置、技術、工藝,並且要請專業的維保公司來定期維護保養這些裝置設施,給員工定期體檢、購買保險,等等。如果不投入這些資金,一旦發生安全生產事故,會損失更多的裝置設施;造**員的**要支付大筆賠償金。即便沒有造成重大財產損失、沒有人員**,也可能因為裝置設施的不穩定,需要花更多的錢去維修、更換。

一旦企業發生安全事故,或經常發生安全事故,就會給人不安全感,造成社會效益下降,人才會流失,會進一步影響經濟效益。

有人認為,企業其目的就是追求經濟效益,不必承擔社會責任 ,你認為呢,為什麼?(政治簡答)

5樓:一句情詩

主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人士所援引的理由,概括起來有四個方面,即道德義務、可持續發展、經營許可和企業聲譽。所謂道德義務,就是認為企業有責任做一個良好的企業公民(corporate citizen),並且「做正確的事」。這種訴求在商務社會責任協會(busines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美國在社會責任領域內最大的非營利性企業協會)的目標中有明確體現。

該組織要求它的成員「用尊重道德觀念,尊重人類、社群和自然環境的方式取得商業上的成功」。可持續發展強調的是企業對環境和社群負責。20世紀80年代,挪威前首相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gro harlem brundtland)曾對「可持續發展」下過一個非常貼切的定義:

「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這個定義也得到了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採納。經營許可的概念則源自這樣一個事實:

每家企業在開展業務之前,都必須得到**、社群和許多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明確同意或者默許。最後,許多企業用聲譽來解釋它們為什麼要開展企業社會責任活動,因為這些活動將有助於改善企業形象、強化企業品牌、提高員工士氣,甚至推高公司股價。這些理由雖然促進了該領域理論思想的發展,但是並不能為企業領導者必須做出的艱難抉擇提供充分的指導。

我們不妨來看這些理由在實踐當中的侷限性。

現在,企業社會責任仍然帶有很強的道德意味。在某些領域,例如編制財務報表和守法經營方面,遵守職業操守是比較容易理解和推廣的,因為道德義務的本質就是形成絕對的約束。可是,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的大多數選擇,實際上都涉及在不同價值觀、利益和成本之間取得相對平衡。

比如,谷歌公司(google)進入中國市場後就碰到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一邊是美國使用者對內容審查的憎惡,另一邊是中國**的法律監管。目前尚無辦法用道德尺度來權衡不同的社會效益,或者在社會效益和財務成本之間做比較。

比如,對於一家製藥企業來說,道德準則並不能告訴它,該怎樣分配自己的收入,才能在救助貧困人群、開發新藥和派發股息三者之間取得平衡。

可持續發展原則迎合了企業對自身利益的追求,有助於實現所謂的經濟、社會和環境「三重贏利」(triple bottom line)——也就是說,企業應該採用能夠確保長期經濟效益的經營方式,避免那些對社會或環境有害的短期行為。該原則最適用於符合企業經濟利益或**部門監管利益的社會公益或環保活動。比如,自2023年以來,杜邦公司(dupont)的節能活動幫助其節約了高達20多億美元的費用;麥當勞公司(mcdonald's)改進了食品包裝材料後,公司的固體廢棄物減少了30%。

撇開環保方面的貢獻不談,這些商業決策本身也是非常明智的。但是,在其他一些領域,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就非常模糊,以致已經失去了應有的意義。例如,籠統地說經營透明比**腐敗更「可持續」,合理的僱傭政策比血汗工廠更「可持續」,慈善事業有助於提高社會的「可持續性」。

無論這些判斷多麼正確,都無法指導企業平衡其長期目標和短期成本。簡而言之,可持續發展流派提出了權衡得失的問題,卻沒有提供回答這些問題的框架。對企業社會責任缺乏戰略性認識的經理人傾向於推遲這些短期成本的產生,然而,一旦人們發現企業在推卸社會責任,企業又將為之付出更大代價。

相比之下,經營許可方式則更為務實。它提供了一種具體方法,幫助企業找到其利益相關者關心的社會問題,並做出相應的決策。經營許可方式還會推動企業與監管部門、當地居民和社會活動人士之間建設性的對話。

這可能也是它在一些必須受**審批的行業(例如採礦等受嚴格監管的採掘業)中盛行的原因之一。對於一些化工製造企業,由於生產會對環境造成危害,企業必須謀求鄰近社群的諒解,因而採用這種方法也很常見。不過,在盡力滿足這些利益相關者期望的同時,企業也將其社會責任事務的主要控制權交給了外人。

利益相關者的意見當然重要,但是這些群體永遠都不可能完全瞭解企業的能力、競爭定位以及必須做出的取捨。再則,令某個利益相關方群情激昂的問題,未必對企業或者對整個世界來說有多麼重要。企業如果僅僅是抱著安撫壓力集團的目的來承擔社會責任,最終會受困於一系列短期的防衛反應之中,也就是要無休止地在公共關係中注入「緩和劑」,無益於社會,也不能給企業帶來戰略利益。

最後,以聲譽為理由的公司聲稱,承擔社會責任是出於戰略利益的考慮,然而這種利益很少能夠真正實現。就像運營許可一樣,企業對聲譽的專注也主要是側重於滿足外部受眾。在以消費者為導向的企業裡,這常常會促使企業出臺高調的善因營銷計劃(cause-related marketing campaign)。

比如在化工和能源等名聲向來不佳的行業,企業把履行社會責任變成了一種保險,希望在碰到危機時,自己關心社會環境問題的良好聲譽能夠緩和公眾的批評。這種思維同樣把公共關係與社會影響及經營成果混為一談。

有少數企業,比如ben & jerry's冰淇淋公司、newman's own食品公司、patagonia戶外運動服裝與裝備公司、美體小鋪化妝品公司(body shop)等,因長期致力於履行社會責任而格外令人矚目。可即便是這些企業,也難以確定自己對社會的積極影響究竟有多大,更不用說獲得了多少商業利益了。企業聲譽對顧客的購買偏好和公司的股價到底有何影響,至今尚無定論。

把社會責任當成保險的做法也很不妥,因為企業善行與顧客態度之間的關係並不直接,也很難衡量。企業社會責任專案的投資收益無法量化,這也造成了它們的地位不穩,一旦管理層更替或者經營週期變動,它們就可能遭致遺棄。

這四種思想流派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它們關注的是企業與社會之間的緊張關係,而忽略了兩者之間的相互依存性。它們的理論依據都流於泛泛之談,既不與某個具體企業的戰略和運營掛鉤,也不和這個企業的經營環境沾邊,因而都不足以幫助企業識別、分辨和解決那些人們最關切或者影響最大的社會問題。

其結果是,企業的各種社會責任和慈善活動好似一鍋大雜燴,彼此毫不相干,和企業的戰略也相互脫節:既不能帶來任何積極的社會影響,也不能提高企業的長期競爭力。總之,在企業內部,社會責任活動常常沒有各運營部門的參與,甚至和企業慈善活動也是各行其道。

在企業外部,眾多互不相關的活動應對的是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或者壓力集團,因而分散了企業的社會影響。

這種各自為政的局面導致許多大好機會白白流失,如此一來,不僅浪費了企業創造社會效益的能力,也妨礙了企業採取兼顧社會福利與商業目標的行動。

我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有何影響

企業道德是指在企業這一特定的社會經濟組織中,依靠社會 傳統習 慣和內心信念來維持的,以善惡評價為標推的道德原則 道德規範和道德活動的綜合。總的來說,一個企業的企業道德是動態變化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大小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外部環境來講,與所在地的政治 經濟 文化相關。內部來講,與企業現有規模相關,...

化工生產如何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三方的統一舉

我感覺 在工業來生產中制自硫酸 就是一個典型的 三效益的統一 做到三廢的綜合利用 廢渣處理 制水泥的輔助料 制磚 用作冶金的原料廢液的處理 作劣質硫酸直接使用 制副產品石膏廢氣的處理 用氨水吸收 再用硫酸處理最主要的是 利用該反應中放出的熱量 可以在其周圍建一座發電廠 方便用電 化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

經濟效益是怎麼算的,企業的經濟效益計算公式是怎麼樣的?

總體評價企業經濟效益,就是真實感知企業財務狀況的實際情況,包括經營過程中的經營成果評價,也包括在某個時點的資產負債表所反應的資料評價,即既有對時點數字的理解,也有對期間數字的理解。一般,可以從以下方面來評價一個企業的經濟效益 企業盈利能力評價 企業運營能力評價 企業財務安全評價 企業盈利能力評價 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