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加性效應改為完全顯性之後有何不同

2021-03-03 21:52:57 字數 5382 閱讀 6905

1樓:

可以這麼說的

簡單些說. 完全顯性. 黑貓和白貓. 生出了黑貓 (如果黑色是顯性基因的話)

不完全顯性. 黑貓和白貓生出了粉色貓

還有一共是共顯性. 就是生出來黑白斑點貓.

數量遺傳中關於完全顯性的判別

2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個基因型:a0代表5,b1代表10,c1代表10,將其全部加起來5+5+10+10+10+10=50

第二個基因型,因為a1對a0,b1對b0完全顯性,那麼就與純顯性相同,就是10+10+10+10+10+5=55

對黃瓜主要性狀遺傳基礎有哪些研究?

3樓:中國農業出版社

(一)主要園藝性狀

陳遠良等(2000)在中農5號中發現了1株黃綠色葉片植株,遺傳分析結果表明,正交和反交的f1代植株葉色均為綠色,f2代綠葉與黃綠葉植株的比例接近3:1;f1代與黃綠葉植株親本測交後,綠葉與黃綠葉植株的比例接近1:1。

黃瓜蠟粉性狀的遺傳由一對主基因控制,有蠟粉表現顯性或部分顯性,並存在修飾基因(韓旭,1997)。孫小鐳(1990)的研究表明,黃瓜株高是受核基因控制的,因為f2代在株高分離方面沒有明顯的比例關係,而是在親本範圍內呈連續性變化;自封頂和非自封頂株數存在數量上的比例關係,因此認為黃瓜株高除受質量性狀基因dede(單基因體系)控制外,同時還受數量性狀基因(多基因體系)控制。黃瓜株高和莖蔓節數的遺傳均符合加性—顯性—上位性模式,顯性效應的方向是使雜交後代株高趨向較矮小的親本。

劉進生(1995)為探索黃瓜野生變種與普通栽培種的雜交一代在分枝數、產量、早熟性等主要性狀方面的遺傳相關趨勢,選用了13個黃瓜野生變種和2個栽培種為親本進行試驗,採用不完全。cdⅱ遺傳設計,4次重複。結果表明,wi2870×hardwickii和wi2870×sikkimensis分別是f1代小區平均結果數最多和產量最高的雜交組合,它們的分枝數亦為最多。

從遺傳引數看,分枝數與始花日數、結果數、產量之間的遺傳相關估計值都較高,分別為r=0.7741、0.7299、0.

8580。分枝數與早熟性的遺傳相關為極顯著負相關,r=-0.7542。

遺傳力估計值以產量性狀為最低(60.5%),分枝數性狀為最高(86.1%)。

黃瓜的花性主要由兩個獨立分離顯性基因控制,對雌雄株為隱性的雌性基因控制,且該隱性基因與決定雌性化程度顯性基因緊密連鎖,該隱性基因控制的雌性株系屬於強雌性系,與顯性基因控制的雌性株系不同,植株全部開雌花(陳惠明,1999)。

陳學好等(1995)研究了雌花數、單性結實果數、平均單性結實果重和單性結實產量等4種性狀的遺傳相關和通徑係數。結果表明:雌花數與單性結實果數、單性結實產量之間以及單性結實產量與單性結實果數、平均單果重之間均呈極顯著正相關,遺傳相關係數分別為0.

838、0.680、0.925和0.

612。而雌花數、單性結實果數與平均單性結實果重之間的相關未達顯著水平。因此,黃瓜單性結實效能可以通過選擇其雌性表現而進行間接選擇。

曹碚生等(1994)的研究表明,雌花數和單性結果果數的遺傳力較高,分別為98.47%、88.89%;而開花期與第1雌花數節位的遺傳力較低,分別為56.

62%、31.03%。遺傳變異係數以單性結果果重和雌花數較高,分別為37.

51%、37.38%,而第一雌花節位和開花期較低,分別為11.57%、6.

23%,表明對雌花數這一性狀進行早世代單株選擇會有較好的效果。而對第一雌花節位和開花期2個性狀進行選擇須在高世代進行單株選擇才會有較好效果。黃瓜雌花數、單性結實果數和單性結實產量3個主要性狀的基因效應均符合加性—顯性模型,且均以加性效應為主,加性方差(即狹義遺傳力)分別佔總方差的24.

80%、34.75%和34.31%;顯性方差均相對較小,顯性勢均為正向部分顯性;控制這3個性狀的最少基因對數分別為3、3和4對;選育黃瓜單性結實新品種宜採用雜交育種法,3個性狀適宜的選擇世代分別在f2、f3和f4代(曹碚生等,1997)。

(二)抗病蟲性

關於黃瓜霜黴病的基因控制,多數研究認為是由多基因控制,van vliet等(1974)則認為是由單基因控制。呂淑珍等(1995)研究結果表明黃瓜霜黴病的抗性至少受3對基因控制,其廣義遺傳力為62.33%,狹義遺傳力為47.

74%。而感病特性是由部分顯性基因控制的。

對白粉病抗性的基因控制,前人亦有研究。**ith(1948)認為白粉病的抗性是由隱性多基因控制的。warid認為其抗性受兩對重複基因控制。

藤枝國光認為其抗性是由一對隱性基因控制的。呂淑珍等(1995)研究表明黃瓜白粉病的抗性至少受3對基因控制,其廣義遺傳力為79.17%,狹義遺傳力為53.

71%。感病特性也是由部分顯性基因控制的。

黃瓜對枯萎病的抗性遺傳比較複雜,劉殿林(2003)利用10份黃瓜自交系配製9份雜交一代,通過抗枯萎病苗期接種鑑定,**了黃瓜枯萎病抗性的遺傳規律及表現形式。結果表明,黃瓜枯萎病抗性為數量性狀遺傳,抗性為顯性基因控制,抗病與感病親本的雜交一代的抗病性介於雙親抗病性均值與強抗病性親本之間,抗病性表現出中親優勢與超親優勢。利光等人判斷這種抗性是受3對同義基因控制的。

d.***zer(1977)等人認為抗性是由單顯性基因控制的。侯安福等(1995)的研究結果表明黃瓜枯萎病抗性是由顯性基因控制的,f1抗性表現完全或部分顯性。

抗病和感病親本雜交後代f2抗性較f1明顯增加,f1代抗性受到部分抑制,基因效應分析表明抗性由4對基因控制,且受到細胞質因子的一定影響。其抗性的廣義遺傳力和狹義遺傳力分別為76.0%和96.

1%。黃瓜疫病抗性遺傳效應的組成中以加性效應為主,也存在部分顯性和上位性效應;控制抗性的最少基因數目為3對;抗性的狹義遺傳力為78%(林明寶,2000)。

kabelka e.和grumet r.(1997)以中國引進的黃瓜種質taichung mou gua(tmg)為材料研究表明其對摩洛哥西瓜花葉病毒(moroccan watermelon mosaic virus,mwmv)的抗性是由一對隱性基因控制的,該基因與抗小西葫蘆黃化花葉病毒(zucchini yellow fleck virus,zymv)的基因相同或緊密連鎖。

walters等(1997)的研究表明,來自黃瓜變種c.sativus var.hardwickii的株系l 90430 對根結線蟲(meloidogyne javanica)的抗性是由一對隱性基因控制的。

(三)抗逆性

紀穎彪等(1997)研究表明,黃瓜低溫發芽能力的廣義遺傳力為87%,狹義遺傳力為31%,說明該性狀主要由非加性效應決定。顧興芳等(2002)認為低溫下黃瓜相對發芽勢、相對發芽指數和相對胚根長度的遺傳符合加性—顯性模型,以顯性效應為主,各性狀的廣義遺傳力分別為98.1%、96.

9%和98.6%,狹義遺傳力分別為24.0%、28.

6%和37.9%,控制各性狀的顯性基因可能為寡基因或寡基因組;而低溫下相對發芽率的遺傳不符合加性—顯性模型,控制該性狀顯性基因的組數可能有兩個,並存在上位作用。cai等(1995)認為黃瓜幼苗時期耐冷性的廣義遺傳力為93.

61%,狹義遺傳力為70.33%,主要由加性基因控制。由此可見黃瓜低溫發芽能力和幼苗的耐冷性可能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的,要準確鑑定黃瓜的耐冷性需要從兩個方面綜合進行。

(四)品質性狀

趙殿國等(1991)研究認為黃瓜果長遺傳相對穩定,以加性效應為主,顯性效應較低。顧興芳等(1994)發現黃瓜瓜把遺傳以加性效應為主,加性方差佔總遺傳方差的97.9%,受環境條件的影響較小。

曹辰興等(2001)對黃瓜莖葉**性狀與果實瘤刺性狀的遺傳關係做了研究,發現黃瓜莖葉表面皮毛性狀由一對核基因控制,有毛為顯性(gl),**為隱性(gl)。皮毛基因參與果實表面性狀的表達,與果瘤基因(tu、tu)共同作用,使果實表面出現有瘤有刺、無瘤有刺、無瘤無刺三種型別,符合9:3:

4比例。**基因對果瘤基因存在隱性上位作用。瓜條粗度和心室大小的特殊配合力在組合間表現出較大差異,瓜把長和平均單果重的狹義遺傳力較低,而瓜條長度、瓜粗和心室直徑的遺傳力較高,選擇較有效,也較易穩定(馬德華等,1994)。

楊顯臣(1996)研究表明,果柄狹義遺傳力為42.11%±21.76%,遺傳比重佔20.

25%;果粗狹義遺傳力為35.38%±22.88%,遺傳比重佔15.

88%;果長狹義遺傳力為44.34%±21.81%,遺傳比重佔14.

19%。

黃瓜可溶性總蛋白質的含量與果肉厚度的遺傳相關呈顯著正相關。而果實幹重與果實長度、果實厚度的遺傳相關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與果實直徑的遺傳相關也呈正相關。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總蛋白質含量之間存在著顯著的負相關。

黃瓜果實可溶性總糖含量、果實長度和果肉厚度的遺傳力較高,對其進行早世代單株選擇有較好的效果,遺傳變異係數以可溶性總糖含量和果實鮮重較高,選擇潛力較大(徐強等,2001;何曉明等,2001)。李伶俐(2004)對加工類黃瓜部分品質性狀遺傳規律的研究則表明,可溶性總蛋白質和可溶性糖含量、果實鮮重、長徑比、果實幹重的廣義遺傳力較高,狹義遺傳力較低,在早期世代對這些性狀進行選擇效果不大。果肉厚度的狹義遺傳力較高,可通過單株選擇在早期世代進行選擇固定。

果肉厚度和果實幹、鮮重的相對遺傳進度較高,通過較少次的選擇可得到有效的提高。可溶性總蛋白含量的狹義遺傳力較低,對該性狀的選擇只能在高世代進行。肉徑比的狹義遺傳力較高,選擇可在早期世代進行。

根據果實長度對果實幹、鮮重,根據果實直徑對可溶性總糖含量的間接選擇效果較好。根據果實直徑對果肉厚度及果實幹、鮮重也具有較好的間接選擇效果,但會降低可溶性總蛋白質的含量。根據果肉厚度和肉徑比對可溶性總蛋白質含量及幹、鮮重的間接選擇效果較好,但會引起可溶性總糖含量的降低。

荷蘭育種家andeweg等(1959)從美國改良長綠品種中篩選出植株完全無苦味的黃瓜品系,並報道其由1對隱性基因bibi控制(lawrence等,1990)。只要營養器官不苦,果實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苦。到目前為止,國外報道的控制黃瓜營養器官苦味的基因除bi、bi外,還有bi-2和bi-2(barham等,1953);控制果實苦味基因有bt、bt(wehner等,1998)和bt-2和bt-2(walters等,2001)。

顧興芳等(2004)則以3種不同苦味型別(營養器官與果實均苦bibibtbt,僅營養器官苦bibibtbt及營養器官與果實均不苦bibibtbt)的純合黃瓜自交系為試材,通過對其後代f1、f2、bc1表現型分離比例的分析得出結論:控制黃瓜植株營養器官苦與不苦的基因bi和bi在後代表現為獨立遺傳,不受控制果實苦味基因bt的影響,純合基因型bibi對bt存在隱性上位作用;當為雜合狀態bibi時,即使控制果實苦味的基因bt不存在,果實也會出現苦味,但苦的程度較含bt基因的輕,出現苦味瓜的比例也低。

劉春香(2006)通過griffing4模型,對7個黃瓜親本的可溶性糖、反,順-2,6-壬二烯醛和反,順-2,6-壬二烯醛/反-2-壬烯醛的比值的遺傳引數分析,發現3個性狀的狹義遺傳力都不高,前兩個性狀廣義遺傳力較高;而反,順-2,6-壬二烯醛/反-2-壬烯醛比值的廣義遺傳力為64%,但狹義遺傳力為40%,基因的非加性作用影響小,環境因素影響較大。品種選育過程中,應儘可能排除環境條件對風味的影響。7個品種在3個性狀上的一般配合力差異較大,在親本選育的早期,選擇反,順-2,6-壬二烯醛/反-2-壬烯醛比值一般配合力高的親本,有利於基因型值的提高,從而提高親本風味品質;在雜交配組時,應重點考慮可溶性糖和反,順-2,6-壬二烯醛含量特殊配合力高的組合。

小樹隨風搖擺改為擬人句,將樹枝隨風搖擺改為擬人句。

小樹隨風搖擺 改為擬人句 小樹隨風跳起優美的舞蹈。擬人句就是根據想象將物當做人來敘述或描寫,使 物 具有人一樣的言行 神態 思想和感情。小樹隨風搖擺,像是在跳舞 我的回答滿意嗎,滿意 嫵媚的小樹像蒼老師一樣在微風中香汗淋漓的搖擺著 將 樹枝隨風搖擺 改為擬人句。柔軟的樹枝頑皮的搖晃著身軀,象在跳一段...

將下列句子改為祈使句,把句子改為祈使句的方法和步驟是什麼?

write the new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sing the english song for us please.draw a horse please.clean the desks and chairs please.let s go for a walk af...

將時間過得真快改為比喻句

時間像針尖上的一滴水滴在時間的流裡,無聲無息,無影無蹤,過的真快。時間像 流水一樣過得真快 學習人文學科有什麼作用 人文學科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 人文學科為人的素養教育提供了專業基礎。人文學科所提供的素養教育,是基於一個人成長以及社會個體參與公眾事務的先決條件。它可以培養人的批判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