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治維新成功?而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會失敗

2021-03-03 21:44:18 字數 4937 閱讀 8821

1樓:樂佛法無邊

中國國家龐大,而日本國家小,所以中國不利於快速的推行新法中國真正掌權的地主階級沒有想從根本上去改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緩慢

民眾思想沒有開放,沒有群眾基礎

戊戌變法,政策頒佈的太快,沒有結合中國實際國情

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取得了成功,而中國的戊戌變法卻失敗了呢?越詳細越好,謝謝!~

2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2019·荊州)2023年6月,光緒皇帝在詔書中說:「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與創辦京師大學堂相關的歷史事件是戊戌變法。

(2019·荊州)2023年,以天皇名義釋出《教育敕語》,強調「採西邦科學之知識,以尊於封建武士之精神。」與材料相關的歷史事件是日本明治維新。

3樓:思緒亂

因為rb皇帝支援改革,中國慈禧不支援 光緒沒實權

為什麼日本明治維新會成功,而中國的戊戌變法會失敗。

4樓:蝸步

日本的社會背景:(

1)人民的反抗(2)新興地主、商人不滿(3)統治階級內部(大名、中下武士)分化,幕府成為眾矢之的.

中國的社會背景:(1)封建危機嚴重(2)封建統治者與帝國主義勾結,封建勢力較強大。

日本的領導力量:中下級武士、新興地主等聯合力量強大。

中國的領導力量:資產階級力量較弱,僅把希望寄託在無實權的皇帝身上,頑固派力量強大。

日本的具體措施:推翻幕府後明治**,釋出的一系列除舊佈新的改革措施,大力推行。

中國的具體措施:光緒帝頒佈了一系列變法詔書,但由於資產階級無實權和頑固派強大,無法推行。

日本的國際環境:(1)發生在19世紀中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

(2)西方對中國的入侵和中國人民的反抗,客觀上為日本提供了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

中國的國際環境:(1)發生在19世紀末向帝國主義過渡階段,成為列強瓜分物件(2)帝國主義決不願意中國成為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環境對中國不利。

這個應該可以讓你理解了。

5樓:冰雪獨愛

(1)社會背景:

①日本明治維新前,各種社會矛盾尖銳,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

②而中國的封建統治危機雖然十分嚴重,但由於封建統治者與帝國主義勾結,封建勢力還比較強大。

(2)領導力量:

①儘管日本資產階級尚不成熟,但向資產階級轉化的下級武士充當了倒幕運動的領導。他們懂得鬥爭策略,建立了軍隊和基地,分階段完成了對敵對舊勢力清掃的任務,保證了國內改革的順利進行。

②中國的維新派力量脆弱,僅把希望寄託在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勢力的強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

①日本幕府統治被推翻後,明治**釋出命令,採取了一系列除舊佈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②在中國戊戌變法中,儘管光緒帝也頒佈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變法詔書,但由於資產階級維新勢力並未掌握政權以及守舊勢力的強大,根本不可能實施。

(4)國際環境:

①日本明治維新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末,當時世界還處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奪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開始。由於西方列強集中力量侵略中國,客觀上為日本的明治維新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

②而中國戊戌變法已是19世紀的90年代末,世界資本主義已經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中國成了列強瓜分的物件。這時帝國主義列強也決不願意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環境對中國維新運動很不利。

時代背景:日本:19世紀中期,有相對寬鬆的國際環境。

中國:列強加緊侵略中國,****尖銳。

領導者 日本:新興地主

中國:皇帝和資產階級上層人士

6樓:紫菱清霧

1,日本封建統治相對中國來說比較薄弱,因而倒幕派的實力能夠發展壯大;而中國的

封建勢力很強,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中,遭受著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想在這樣的夾縫中成大氣候很難。

2,倒幕派發展壯大以後推翻了幕府的腐敗統治,擁立明治天皇實行改革;而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卻將寶押在光緒這樣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無法與勢力強大的慈禧太后一方相提並論,之後又寄希望於袁世凱這樣的小人與外國侵略者,不去發動群眾。

3,明治維新實行了全面且行之有效的措施;戊戌變法雖然也頒佈了很多措施,但由於慈禧太后一方勢力過於強大,各級官吏(除了當時的湖南巡撫陳寶箴外)都不敢真正推行變法,而只是陽奉陰違、靜觀政局變動。

4,日本明治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當時世界總體上還處於自由資本主義時期,侵略勢頭還沒有以後那麼猛烈,並且當時資本主義國家們正忙著侵略中國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因而客觀上給明治維新提供了一個相對寬鬆的國際環境,使很多東西得以操作起來;而中國的戊戌變法發生在19世紀末,當時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正在向帝國主義主義過渡,對瓜分殖民地的需求更為猛烈,因而我們的戊戌變法沒有一個寬鬆的國際環境得以實施。

7樓:

中國在被滿清這個異族竊據後,使得其**本色不可避免地具有少數民族天生的、本色的民族狹隘意識,不可能像漢民族那樣充滿自信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漢族具有天生的「家國天下」意識。所以滿清王朝的本能首先是考慮滿洲人的小集團利益,其次才是全國利益,甚至可以不保中華——正所謂「保大清不保中國」,故而滿人往往是「防漢」在「制夷」之前。其結果就是造成近代史上,滿清一再延誤中國起飛的良機。

許多人在總結近代中國為什麼沒有像日本那樣擺脫民族危機?為什麼我們的「洋務運動」終究不及「明治維新」這問題時,都刻意或有意無意地對其核心問題不談——因為清代的中國政治是由少數民族主導,也許這涉及了敏感的民族感情問題,所以是我們的學術禁區吧!?因為我們不能談論少數民族一旦主持中國時局,其必然會形成自己的小團體利益,並進而本能地去壓制主體民族,這大概是萬世不易之理吧?

世界各國概莫免俗(與清同時期印度的莫臥爾蒙古王朝也是如此,不是嗎?)。

與晚清在艱辛時局中的掙扎沉淪相對,我們發現:在19世紀60年代崛起的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一個最重要特徵就是都是單一制民族國家,其崛起都與狂熱的民族主義有關。可是當時滿清殖民下的中國,清**卻很害怕民族主義,當然是害怕漢民族主義。

他們變本加厲地鎮壓漢族,其「防漢制夷」政策使得中國最大的民族漢族沒有對自己國家的歸屬感,感覺不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而只是奴隸。在廣大漢族百姓眼裡,西方殖民者和2023年入關的滿清沒有本質的區別。用鴉片戰爭時期英國侵略者的話說:

「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發生了太多的怪事,當我們上岸追趕那些韃靼人時,我們看到稻田裡的農民是在用一種觀望的眼神看著眼前的景象,似乎這場戰爭與他們無關一樣。我至今也無法忘記他們眼神中的冷漠,他們似乎在欣賞著發生在眼前的一切……」

看看吧,這就是過度壓迫一個國家主體民族的下場:當中國的漢族人以「旁觀者」的心態來觀察兩個「殖民者」在自己世居的土地上博弈,再加上滿清**的「防漢」意識大於「制夷」意識,這些造成了全中國無法在外敵侵略時形成一種最有效的抵抗精神——民族主義,因為只有「民族主義」才是先天的最有效的抵抗侵略者的精神。至少,我無法想象當英法聯軍及後來的八國聯軍殺進北京城時滿清會號召國民以蘇武、岳飛、文天祥這樣的民族先烈為榜樣去抵抗異族侵略嗎?

——滿清的尷尬身份使它憚於這樣做……

同樣的例子,我們發現當深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夷夏思想」和「尊王攘夷」思想以及「忠君」意識影響的日本,每當遭遇外敵入侵時都能同仇敵愾——遠的如對蒙元入侵的奮起抵抗,近代在遭遇美國柏利將軍洞開門戶後發奮圖強的「明治維新」改革,都使日本在困境中崛起,俗話說的好嘛:多難興邦。

[ **鐵血社群 http://bbs.tiexue.***/ ]

日本之所以能做到如此,與滿清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日本是一個單一制民族國家,全國上下都是一個民族——和族。所以,日本的改革者敢於改革,因為他們的束縛相對於滿清來說要少很多。

當權者與基層百姓既然同屬於一個民族,其差異必然小很多,所以我們不難理解日本為什麼可以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滿清卻沒有那個魄力,非其不能也,乃其不為也……

記得當年李鴻章訪問德國時曾經拜訪俾斯麥,請教如何使中國強大。俾斯麥直言不諱地說:「學習德國模式當然好,但是不適合中國,因為德國是單一制民族國家,所以上下同心,利益高度一致,而中國是滿清執政,如果效仿德國的模式,其結果很有可能是中國的江山將從滿洲人手裡失去……,相比而言我對日本到是很看好,這個國家與德國一樣,都是單一民族國家,而且民族狂熱,尚武好鬥,有遠大的民族抱負。

最重要的一點是:日本**學習歐洲制度化的改革不必有什麼顧忌,擔心政權會被取代。所以,你們中國最多隻是學習歐洲的技術而不敢於學習制度,而日本則以學習歐洲的制度為主,二十年後,中日兩國之間肯定會有巨大的不同……」

歷史果如俾斯麥先生所料,我們說,旁觀者清,作為中立的超脫的旁觀者,俾斯麥可以無所顧忌。所以他以自己的睿智眼光洞穿了滿清的軟肋。

二 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

2023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徹底將洋務派的富國強兵之策擊垮,它證明了僅僅依靠技術層面的資本主義改革是不能將一個積貧積弱的帝國帶入輝煌的;而2023年6月11日到同年9月21日的戊戌變法則證明了改良主義在中國同樣行不通。儘管歷史是不能假設的,發生了的事情是不可改變的,但是這兩個重大的事件卻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啟發。筆者在此所以將這兩件事情放在一起加以敘述,有兩個原因:

第一,這兩次改革都可以算作資本主義的改革,只不過前者主要側重於技術層面,其中也有某些制度改革的影子;後者側重於制度層面的改革,但是並代表放棄技術的改革;第二,兩次改革都是大清帝國晚期的改革,在時間上比較接近。

(一)洋務運動

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清王朝統治集團內部有一批當權者,為了鎮壓太平天國,維持清朝的統治,同時為了在與外國侵略者保持「和好」的條件下徐圖自強,掀起了洋務運動。

所謂「洋務」是從「夷務」一詞演化而來。中國人在傳統上將非漢族或非統治民族,不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一律稱之為「夷」,這是一種大漢族主義或者說大華夏民族主義的反映。因此對於與西方列強有關之事也以「夷務」稱之,久而久之,引起了列強的不滿,於是改「夷」為「洋」。

主持洋務運動的是「洋務派」,這類人大致有兩個特點:第一,他們的主觀目的是要維護封建統治;第二,他們的辦法是採用西方先進技術。其綱領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所謂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是把封建制度看作不可改變的根本,將採用洋人的技術,開辦工廠、鐵路、礦山、學堂、編練新式軍隊,以增強封建統治力量。

洋務派人員複雜,內部矛盾眾多,**的奕

同是維新變法,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的戊戌變法卻失敗了呢?求詳細的回答

2019 荊州 1898年6月,光緒皇帝在詔書中說 京師大學堂 今北京大學 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與創辦京師大學堂相關的歷史事件是戊戌變法。2019 荊州 1890年,以天皇名義釋出 教育敕語 強調 採西邦科學之知識,以尊於封建武士之精神。與材料相關的歷史事件是日本明治維新。一 兩國維新前的國...

比較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比較我國洋務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的異同

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相比,前者不夠徹底,範圍不夠廣泛。洋務運動是在保障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只搞生產力的片面改造,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明治維新雖然保留皇室,但大權都由議會掌握,是保留皇帝封號的資本主義改造。洋務運動涉及的範圍很少,只是零星的工礦單位,地域狹小 明治維新波及全日本,上至國家軍政權力,下至工農...

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給我們怎樣的啟示?中國戊戌變法失敗又給了我們什麼教訓

國情不同,變法時的統治階級不同,民族精神不同,民眾思維方式不同 主僕一心,其利斷金,比較明治維新的成功與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並從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比較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戊戌維新失敗的原因和歷史啟示是什麼?從國際環境上看 列強對日本的侵略尚不深入,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從改革阻力上看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