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中教師的有效提問存在問題有哪些

2021-03-03 21:41:24 字數 5132 閱讀 2803

1樓:匿名使用者

「有效性提問」就是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能使學生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在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性學習是離不開問的,它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在「提問」中燃燒著「學」和「思」的火花,使學生的智力活動達到最佳的心理狀態,就會更積極自主地學習和思考,成為學習的主人,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下面談談課堂教學中有效性提問的一些做法。

一、有效性提問是**性學習的重要手段。

宋代學者陸九淵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愛因斯坦也說過: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精心創設新穎有趣、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以疑引思,在疑中讀書,是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參與學習的重要手段。問題意識被啟用了,學生就會產生解決問題的重要內驅力,激發出強烈的**慾望,帶著**慾望進行閱讀,課堂教學就找到很好的切入點,有效地開啟局面,效率自然提高了。

二、找準切入口,達到教學目標有效性。

高頻率的課堂教學必有頻繁的提問,事實上,成功的教學經驗表明,提問過多不僅煩瑣費時,而且會導致學生「隨大流」,增加回答問題的盲目性,使課堂教學重點不突出,難點得不到化解,從而制約教學目標的實現。如果我們在教學當中,對教學目標的階段性不明,教師提問沒有價值,越位和不到位的問題同時存在,就找不到教學的起點。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但要重視「提問」,更重視「提問」的方法,掌握的方法越多,**性學習才會越有效。提問題一般分兩種方式:老師問和學生問。

老師的問題要講究啟發性、深淺性、擴充套件性和創造性;學生的問題則應該有明確性,大膽質疑,抓住問題要點和主題。陶行知曾說:「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

」因此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掌握提高問題的方法,學會精思巧問。在語文課堂中,我常交給學生問的方法,首先要掃除學生心理障礙,調整質疑心態。告訴學生課堂提問題不是老師或某些同學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相互質疑可以提高思維能力。

對那些習慣於聽老師講,不願深入思考主動質疑的學生,鼓勵他們多問幾個為什麼,引導他們從字、詞難度較小的方面入手,學會質疑。只要他們能提出一個小問題了,我就會表揚鼓勵。其次,交給學生質疑的方法:

1.抓課題;2.抓重點段;3.

抓課文插圖;4.抓主要內容;5.抓反覆出現的詞句;7.

抓矛盾處;8.抓異常處等。然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細緻閱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沉浸到讀書之中,學生帶著問題和自己的情趣或默讀或小聲讀或大聲讀,積極和作品進行平等對話,自由交流、自主學習和**,真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敢想、敢說、敢問和敢做。

三、選準問點,突破重難點有效性。

現代思維科學認為: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死亡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養成質疑的習慣,善於引導學生自主質疑、發現問題和主動釋疑。

教師的「問」應是引領性和示範性的,即側重「引」和「導」,平時我主要示範一些思維的方法,如分析法:這篇文章寫了些什麼內容?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什麼?

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在教學《雲雀的心願》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雲雀的心願是什麼?

它為什麼有這樣的心願?課文通過故事讓人們明白什麼道理?通過連續追問,使學生明白學習一篇課文可以從題目、主要內容、主題入手。

不斷質疑、認真**,才能讀懂課文,示範多了學生就會在模仿中學會如何質疑了。再如矛盾法:課文中常有一些看似矛盾的內容和句子,針對這一點進行質疑,也是理解課文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如《公儀休》,公儀休非常愛吃魚,為什麼又拒絕收魚?通過研讀,便能找到答案;同時讀懂了課文,這樣就讓學生知道抓矛盾的地方質疑,也是自主**學習的一個好方法。

四、把握時機,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有效性。

教師提問後,應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要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思維,讓大多數學生能及時調整思維內容和思維情緒,進行廣泛、深入的思考。教師在課堂中應該積極發掘創意,留餘地,善於抓住時機引導學生質疑,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學習迫不及待,進而會主動地研讀課文,在讀中領悟。如上《祁黃羊》這一課,祁黃羊為晉國舉薦人才,為什麼舉薦仇人解狐?

還不避親舉薦自己的兒子午?請你自己去讀讀課文。在這樣的問題誘導下,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讀書,學生興趣濃厚,情趣高漲,閱讀量就高,學生帶著心靈的自由在無拘無束中享受了品味的愉悅,獲得了知識和心智的啟迪。

在此基礎上還要開展紮實地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如辯論、查閱、批註、練寫、競賽等等,不斷給學生新鮮的刺激,激起學生不間斷的、深層次的思考;讓學生髮現語文學習的魅力,使其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一種自我價值的體驗,在互動中更有效地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定法,只有在教學實踐當中不斷總結自己提問的得失,以「清靜」的態度去反思,並慎重地對待課堂提問。作為語文教師要精心設計好各種型別的課堂提問,形成有自己特色、適合學生、富有成效的提問風格,只有認真準備,潛心鑽研,才能在不經意間收穫到學生的精彩紛呈。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做到有效提問

2樓:神天衛1咦魺

一、 充分的課前準備是有效提問的基礎教師在課前要準備好所提

的問題,而所提的問題必須要有目的性、層次性。目的性即教師所提的問題要圍繞教學目的,為完成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服務。比如教學《秦兵馬俑》,其教學目的是:

讓學生感受到秦兵馬俑的製作精美以及我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明。教師據此設定了:①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②課文是怎樣來寫兵馬俑的?③從這篇課文中你能讀懂什麼?教師以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讀課文,看看課文裡是怎麼說的,讓學生自己先找出答案,然後大家相互交流討論,最後交流彙報。

如果不設定問題就直接讓學生去讀,他們就不知道應該怎樣讀,讀課文變得沒有目的。

二、有效提問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 問題的設計要根據課文內容進行巧妙的藝術構思,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燃起學生思維的火花,疏通學生思維的流程,讓學生在思考中有所發現,並體會到思考與創造的快樂。但問題設計不恰當定會影響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問題不清楚,學生無法回答;問題過於簡單,學生不想回答;問題過於深奧,學生不能回答!我在教學中十分注重問題的設計,做到新舊聯絡,難易適當;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先講後問,講問結合。使每個問題的提出都能夠對學生語言素質的長進發揮作用,都能夠對理解課文內容有所幫助。

三、有效提問應講究提問的方法 課堂教學中,怎樣提問,提問由誰來回答,教者要做到心中有數,要費勁心思多加斟酌,如果先提問優等生,就會減少差生思考和回答的機會,如果先提問後進生,問題答不出就會挫傷後進生的積極性,這就需要教師把握好問題難易的程度和提問時間的先後順序,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各自思維的「最近發展區」的均等機會。使各類學生從實際出發積極參與課堂提問,收到各有所得、各有提高的效果。例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時,就先讓後進生說說文中的小女孩擦燃了幾次火柴,再讓中等生說明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後都看到了什麼,最後讓優等生回答「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

」這一問題,然後我再加以點撥、輔導,使全班學生都能夠很好地理解了造成賣火柴的小女孩悲慘命運的根源之所在!

六、有效提問、體現深度,使問題具有針對性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的設計,可謂是關係到閱讀教學組織成敗得失的一項重要工作。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積極動腦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思考探索的課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學生如果不動腦,怎能期望有收穫?

能真正讓學生在心靈上觸動、在知識上領悟、在閱讀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問,而是一些精當的具有啟發性、針對性的提問以及答問後的討論、點撥。當前有些課堂提問抓不住課文的重點或教學的重點,有如蜻蜓點水,。教師教學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關鍵處著力,所提問題要突出課文重點或教學重點,抓住思想內容與語言表達的結合點,「牽一髮而動全身」,使問題擊中要害,使學生進入到文字的狀態中。

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不意味著不要教師的指導,教師的指導、組織、引領作用是永遠不可放棄的。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多必須當做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學生由於知識、閱歷等方面相對不足以及對教學文字以外的東西挖掘不深,。

如果提出的問題脫離教學主題,教師應機智地將學生的思路引領到教學主題上來,這才是老師的指導職責,這才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最佳引導體現。 有效提問能調節調節和控制教師的自我情緒,學生會情不自禁的與教師的喜怒哀樂產生共鳴,達到未有曲調先有情的境界。調節和控制教學中學生「學』的行為,調控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主動性、樹立自我效能信念,調控自己的情緒,時時引導學生善思。

最近的微型研討活動帶給我很大的觸動。真的現在乃至未來的教師如果不學習那將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其實平時沒事在一起研究點東西挺好的。現在我們五學年已經形成了這種氛圍。

只有學才能厚積而薄發,才能導好,如何才能導好呢?

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3樓:匿名使用者

教師像『實話實說』的主持人了」,「

4樓:匿名使用者

一、教師的問題缺乏吸引性;聽課中,不少語文老師習慣於自己提出問題,學生解答或老師代學生解答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這樣,老師不瞭解學生有哪些疑問而去提問,會導致教師問的學生無疑問,表面上學生在思考問題,實際上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容易使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長此以往,會造成學生知識的「窄化」和思維的「僵化」。

二、教師課堂中提問過多;滿堂問,是「滿堂灌」的表現形式之一,為問而問,提問不加選擇,其結果是提問有餘,解疑不足。課堂氣氛看似熱鬧,學生卻受益不大,或者有的時候問題過多,這樣只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問題厭倦症」,實質上師生之間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對話。

三、教師提問的問題缺乏針對性; 教師的提問過於隨意,類似於口頭禪,使得問題數量很多,線索不清,重點不明,非常盲目。

四、教師提問的問題沒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提問時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有些提問過於急於求成,有些教師發問後,沒有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思考時間就立刻作答,這樣只會壓抑學生的思維訓練。等等

五、教師提問的學生範圍有限,不能全面的掌握學生的瞭解情況;有些老師在上課時,沒有提問循序性的意識,問題過難或過易,沒有適當的鋪墊,讓學生不知從何答起。

六、在學生回答完問題教師是否做到以鼓勵為主再給以點評。有時在課堂中,提問後,一位學生答不出或答錯,還未請他坐下就急於叫另一位學生回答。這就挫傷了前面的學生學習積極性。

只注意學生回答的結果,不重視學生回答的過程。其實,把不正確的回答引致正確,把不完善的回答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其他同學的幫助加以完善的過程正是課堂精彩所在。有的教師在學生回答之後,就讓「坐下」並立即轉入另一項活動,有的甚至不「請」其坐,使學生處尷尬境地,坐立不安,學生到底回答得對不對,好不好,只有教師自己知道。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分析不足,課堂語言組織能力很有限,對學生的回答評價很空洞,僅是對與不對,是與不是,想不想看一看,美不美等,這些無意義的評價。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中會遇到哪些問題

現在的課堂教學忽視了語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兩重性,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教學中重工具而輕人文。如 著重講字的筆畫 結構和詞義,段意等,而忽視其運用。考試中出現了字的筆順,而且要學生不能寫錯順序,而且常考的字中有些筆順本身也有爭議。這主要表現在對分數的追求上,只要學生能取得高分,不管這種教法是否符合...

我理想中的語文課作文我理想中的語文課作文600字

我最嚮往的語文課堂 從小我就喜愛上了文學,我覺得文學是人類精神文明的象徵,社會進步的見證.是人與人之間互相瞭解,共同促進,共同提高的精神食糧.每當我開啟充滿書香韻味的世界名著的時候,總覺得有一股深深的吸引力,並常常忘了自我,陶醉在多姿多彩的文學世界裡,猶如一條自由自在的小魚,遨遊在對語文探索的汪洋大...

別了語文課中的我對學習語文課的情感和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作者是怎樣表達

別了,語文課程的我對學習語文課的情感和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特別喜歡語文課,而且我對語文課的態度又不喜歡,變成喜歡錶達了作者對語文的喜愛之情 在 別了,語文課 裡 我 對學習語文的情感和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課文是怎樣表達的?就像初中語文課文裡面的最後一課,這篇文章,寫的是最後一堂法語課,每個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