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逐客書》的作者是誰寫作目的是什麼

2021-03-03 21:39:55 字數 5238 閱讀 6449

1樓:匿名使用者

《諫逐客書》是李斯的一篇優秀古代公文,是應用寫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這裡的"書"不是書信,而是上書、奏章,為古代臣子向君主陳述政見的一種文體,是一種臣子向帝王逐條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稱,與表性質類似。該文能比較充分地體現公文的一些本質屬性,正是這些公文字質屬性形成了該文鮮明的特色。

文章先敘述自秦穆公以來皆以客致強的歷史,說明秦若無客的輔助則未必強大的道理;然後列舉各種女樂珠玉雖非秦地所產卻被喜愛的事實作比,說明秦王不應該重物而輕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終圍繞"大一統"的目標,從秦王統一天下的高度立論,正反論證,利害並舉,說明用客卿強國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詞勝,雄辯滔滔,打動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復了李斯的官職。

關於《諫逐客書》的寫作背景

2樓:匿名使用者

據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記載,秦王政因為韓國實施「疲秦計畫」,憤怒之餘,打算把所有非秦血緣的客卿一律驅逐,此時,楚國上蔡人的李斯,亦在驅逐名單當中,惶恐不安之餘,於是著手寫了上書,這篇文章,就叫《諫逐客書》。

在分析《諫逐客書》一文之前,我們先看看他產生的背景是否真如太史公所言,是因為鄭國渠的緣故,在《資治通鑑˙秦紀》中載(前二四六年):「韓欲疲秦人,使無東伐,使水工鄭國為間於秦,鑿涇水自仲山為渠,並北山,東往洛,中作而覺,秦人慾殺之,鄭國曰:「臣為韓延數年之命,然渠成,亦秦萬世之利也」乃使卒為之。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知道,秦王政在初曉鄭國是為「疲秦」而來時,是憤怒想殺之洩恨的,但鄭國的一番話卻打動了嬴政,當時關中地區是所謂的「澤鹵之地」,屬於鹽鹼低注地方,這對於農作物的發展是相當不利的,如果能完成這條三百餘里的渠道的話,對於秦國糧食的生產與運用,將會大大增加其產量與便利,這就是所謂「亦秦萬世之利」,嬴政一聽,覺的頗有道理,於是決定不殺鄭國,還要他繼續完成這項工程,這便是「鄭國渠」的由來,鄭國渠完成後,一如所言,「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史記˙河渠書)從秦王政的舉動,就可以說明,若他真下「一切逐客」之令,獨留非秦人的鄭國留秦就顯的不合政情了,再以時間來分析,資治通鑑明白記載李斯上《諫逐客書》是在前二三七年,而鄭國渠的完成卻是在前二四六前,其間相差九年,於時間上並不能證逐客令是因為鄭國渠而發,用這兩點來做結論,嬴政認為的『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遊間於秦耳,請一切逐客』主因,並不全是因為「疲秦計」。也因此,在《劍橋中國史˙秦漢篇》中,便進而否定逐客令與鄭國渠的關係,且認為司馬遷之說過於牽強而附會了。

首先,我們不能因此而認定司馬遷的說法是錯誤的,起碼在《史記˙秦本記》中,便明明白白地說出逐客令於呂嫪事件後發生。而鄭國渠事件,可以說是逐客令的遠因,有一件事可以證明,那就是在鄭國渠完成的兩年後(前二四四年),秦國就發生大饑荒,秦王可能在大怒之餘,想起了韓國兩年前的疲秦之計,於是派蒙騖伐韓,因此佔領了十二個城市,當時嬴政可能便因此種下了「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遊間於秦耳」的想法。

真正引致逐客令的導火線,是因為呂不韋,此時嬴政剛完整地擁有掌權資格(成年而行家冠禮),由於呂不韋和嫪毐之黨徒為亂,史載嫪毐是「矯王御璽及太后璽將欲攻蘄年宮為亂」,而呂不韋則是「尊為相國,號稱仲父」,而兩人並非秦人,但卻為亂朝政以久,於是就促成嬴政逐客的決心了,而司馬光也因此舍太史公在《李斯列傳》的說法而另寫「文信侯免相,出就國,秦王下逐客令」了。

鄭國渠事件在前,呂嫪事件在後,而逐客令又接於呂嫪事件之後,前二件事看似無關,但經過上文解釋,因此可說明逐客令之發是由於先後發生的鄭國渠、呂嫪事件,對此,林劍鳴曾在他的《秦史》中便略做過說明(秦史˙五百零八頁˙五南圖書出版),但他把鄭國渠和呂嫪兩事時間弄錯了,他認為呂嫪事件在前,而鄭國事件在後,再比照史記、資治通鑑以後,就可以知道林劍鳴秦史之誤了。

《諫逐客書》的寫作特點

3樓:布吉島該叫啥

《諫逐客書》的寫作特點:

1、是善於用比喻,從而增強了議論的形象性和說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態度為喻,來說明秦王對取人應該抱的態度,和不應該抱的態度。

2、是氣勢奔放,文采斐然。這與作者多用鋪陳、誇飾手法和排比、對偶句子以及多選用華美辭藻有密切關係。

《諫逐客書》

先秦 李斯

原文: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邳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眾,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

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採。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譯文:我聽說官吏在商議驅逐客卿這件事,私下裡認為是錯誤的。

從前秦穆公尋求賢士,西邊從西戎取得由余,東邊從宛地得到百里奚,又從宋國迎來蹇叔,還從晉國招來丕豹、公孫支。這五位賢人,不生在秦國,而秦穆公重用他們,吞併國家二十多個,於是稱霸西戎。

秦孝公採用商鞅的新法,移風易俗,人民因此殷實,國家因此富強,百姓樂意為國效力,諸侯親附歸服,戰勝楚國、魏國的軍隊,攻取土地上千裡,至今政治安定,國力強盛。

秦惠王採納張儀的計策,攻下三川地區,西進兼併巴、蜀兩國,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漢中,席捲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東面佔據成皋天險,割取肥田沃土,於是拆散六國的合縱同盟,使他們朝西事奉秦國,功烈延續到今天。

昭王得到范雎,廢黜穰侯,驅逐華陽君,加強·鞏固了王室的權力,堵塞了權貴壟斷政治的局面,蠶食諸侯領土,使秦國成就帝王大業。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勞。由此看來,客卿哪有什麼對不住秦國的地方呢!

倘若四位君主拒絕遠客而不予接納,疏遠賢士而不加任用,這就會使國家沒有豐厚的實力,而讓秦國沒有強大的名聲了。

陛下羅致崑山的美玉,宮中有隨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飾上綴著光如明月的寶珠,身上佩帶著太阿寶劍,乘坐的是名貴的纖離馬,樹立的是以翠鳳羽毛為飾的旗子,陳設的是蒙著靈鼉之皮的好鼓。這些寶貴之物,沒有一種是秦國產的,而陛下卻很喜歡它們,這是為什麼呢?

如果一定要是秦國出產的才許可採用,那麼這種夜光寶玉,決不會成為秦廷的裝飾;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會成為陛下的玩好之物;鄭、衛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會填滿陛下的後宮;北方的名驥良馬,決不會充實到陛下的馬房;

江南的金錫不會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會作為彩飾。用以裝飾後宮、廣充侍妾、爽心快意、悅入耳目的所有這些都要是秦國生長、生產的然後才可用的話,那麼點綴有珠寶的簪子,耳上的玉墜,絲織的衣服,錦繡的裝飾,就都不會進獻到陛下面前;

那些閒雅變化而能隨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麗,也不會立於陛下的身旁。那敲擊瓦器,拍髀彈箏,烏烏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確真是秦國的地道**了;那鄭、衛桑間的歌聲,《韶虞》《武象》等樂曲,可算是外國的**了。

如今陛下卻拋棄了秦國地道的敲擊瓦器的**,而取用鄭、衛**悅耳之音,不要秦箏而要《韶虞》,這是為什麼呢?難道不是因為外國**可以快意,可以滿足耳目官能的需要麼?可陛下對用人卻不是這樣,不問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國的就要離開,凡是客卿都要驅逐。

這樣做就說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聲色方面;而所輕視的,卻是人民士眾。這不是能用來駕馭天下,**諸侯的方法啊!

我聽說田地廣就糧食多,國家大就人口眾,**精良將士就驍勇。因此,泰山不拒絕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捨棄細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業的人不嫌棄民眾,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因此,土地不分東西南北,百姓不論異國它邦,那樣便會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賜福運,這就是五帝、三王無可匹敵的緣故。拋棄百姓使之去幫助敵國,拒絕賓客使之去事奉諸侯,使天下的賢士退卻而不敢西進,裹足止步不入秦國,這就叫做「借**給敵寇,送糧食給盜賊」啊。

物品中不出產在秦國,而寶貴的卻很多;賢士中不出生於秦,願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驅逐賓客來資助敵國,減損百姓來充實對手,內部自己造成空虛而外部在諸侯中構築怨恨,那要謀求國家沒有危難,是不可能的啊。

擴充套件資料

《諫逐客書》創作背景:

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韓國派水工鄭國遊說秦王嬴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倡言鑿渠溉田,企圖耗費秦國人力而不能攻韓,以實施"疲秦計劃"。

事被發覺,秦王嬴政聽信宗室大臣的進言,認為來秦的客卿大抵都想遊間於秦,就下令驅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儘管惶恐不安,但他在臨行前主動上書勸說秦王不要逐客,寫下流傳千古的《諫逐客書》。

《諫逐客書》作者簡介: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 ,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 。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 。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 。

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 ,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 。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於韓人間諜鄭國入秦,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 。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採納,不久官為廷尉 。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

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 。

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燬民間的兵器 ;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 ;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集權的統治 。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 。後為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並夷三族 。

諫逐客書,是怎樣的一種文體,諫逐客書寫作方法是什麼?

論積貯疏 形式屬於 奏議 類,但從內容看又可視為 論辨 類。文體是書和奏都可以。曹丕 典論 所謂 夫文字同而末異 之說,可以看作文體分類的濫觴。他根據這個原則把當時認為屬於文學的著作分為奏議 書論 銘誄 詩賦四科。稍後,西晉陸機的 文賦 提出了根據文學作品所描寫的事物的形態來進行分類的主張。他把文學...

望海潮中最能表達作者寫作目的的詩句是

明日塗將好景,歸去鳳池誇。望海潮 東南形勝 是宋代詞人柳永的作品,主要描寫杭州的富庶與美麗。上片描寫杭州的自然風光和都市的繁華,下片寫西湖,展現杭州人民和平寧靜的生活景象。全詞以點帶面,明暗交叉,鋪敘曉暢,形容得體,一反柳永慣常的風格,以大開大闔 波瀾起伏的筆法,濃墨重彩地鋪敘展現了杭州的繁榮 壯麗...

池上的作者是誰《池上》的作者是誰?全詩內容是什麼?

池上 作者是白居易。作者簡介 白居易 772 846 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 今屬山西 人,後遷下邽 今陝西渭南東北 貞元進士,授祕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 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