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戴姓的起源以前是什么姓?很急謝謝大家

2021-03-04 06:42:36 字數 5233 閱讀 7374

1樓:匿名使用者

484.daiburud

485.daitu

486.dalad

487.daruu naiman

488.daruu mianggan

489.daruuchin

490.darhan

491.degedu buriyechin492.dogudu buriyechin493.dogchi –nar ??

494.duhuragud

495.dolugad

496.dolugan teneg

497.dolugan dogshin

498.dorbu

499.dugurig cagan

500.durbed

501.dubhin

502.dugurud

蒙古族沒有漢姓,所謂的漢姓,是在**初期對內蒙古人口登記造專冊的時候,才開始有的屬,那時候大漢族主義氾濫,強制要求用漢姓,所以有些個漢姓是蒙民隨便亂取的,比如:「你姓啥了?」「我姓張了」「哦,那我也姓張吧」。

還有就是登記**胡亂取的,比如:「那個誰,你姓啥」「我姓博爾吉吉特」「哎呀媽呀,那麼長,姓鮑吧」「.... .....

」所以,你如果真忘了自己的蒙古姓,你再去找回,難度不是一般的小。

戴姓的起源

2樓:手機使用者

戴(dài)姓,源出有: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後裔、周朝諸侯國宋國君主宋戴公的諡號,屬於以諡號為氏。據史料記載,周公旦在平定「管、蔡、霍三監之亂」後,封商紂王之庶兄微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國,建都商丘。

微子啟逝世後,其弟仲衍嗣位為宋公。傳至宋國的第十一位國君(公元前799~前766年在位),逝世後被諡為戴公。宋戴公傳位於宋武公子司空),其餘諸子以諡號「戴」為氏,形成戴氏一族。

宋國執政的 華氏、樂氏、老氏、皇氏,四族統稱戴氏,《左傳》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九月,有記載「宋戴惡會之」,戴惡應為其他未立氏的戴公子後裔。

另,宋朝學者戴植在所撰的《鼠璞》一書中說:殷氏有改為戴者,以義改也。」所謂「以義改也」,並非指的是兩個姓氏在字義上的相通,而是指他們系出一源。

源自春秋時期諸侯國戴國。戴國被鄭國滅掉後,其王族後裔及子民遂以國為姓以紀念故國, 屬於以國名得姓;是戴姓重要支系之一。戴國首任受封國君一說為子姓殷商皇族後裔,另一說為姬姓宗族子弟。

考古工作者發現在古戴國封地(今河南民權縣東北一帶)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中有叔慶父之妻為姬姓之記載,姬周有同姓不通婚的習俗;《春秋釋地韻編》和《中國古今地名大字典》皆稱戴國是子姓國;《通志.氏族略》列戴國為周朝姬姓「不得姓之國」;查周所封之五十五個同姓國中也沒有戴國。《 路史.

國名》列在子姓商族之後;因而戴國更可能是子姓諸侯國。更有一種未證實的說法為戴國首任受封國君戴平公是商王帝乙的侄子,也就是商紂王的堂兄弟,周朝滅商後因臣服周武王而受封為諸侯。

另外,衛有戴公,衛康叔10世孫,姬姓。曹有戴伯,姬姓。魯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茲,姬姓。

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黑龍江志稿·氏族》記載:

⑴.蒙古族巴遜氏,亦稱把孫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sun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卜氏。

⑵.蒙古族岱齊特氏,亦稱戴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aic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

⑶.蒙古族塔塔兒氏,源出元朝時期成吉思汗的世仇塔塔兒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改稱塔塔喇氏,滿語為tatar hala。

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譚氏等。

⑷.蒙古族戴卜羅氏,出自**古八旗的岱簸羅氏族,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2023年),該族奉命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派駐遼寧丹東鳳凰城,屯墾於璦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滿語稱其為daibolo hala,清朝晚期以後改漢姓為戴氏,主要聚居於鳳城大堡蒙古族鎮。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達爾充阿氏,滿語為darcongga hala,世居吉陽(今黑龍江蘿北集達河北岸)、黑龍江流域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代氏。

⑵.滿族戴佳氏,亦稱達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出唐朝時期渤海國皇室大氏家族,滿語為daigiya hala,世居杭間(今遼寧)、渾郭(今遼寧)等地。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

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代氏。

⑶.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溫古孫部(吾古孫、烏孫),以部為氏,滿語為usun hala,漢義「水」,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烏氏、吳氏、蘇氏、關氏、穆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蒙古族的姓氏解釋

3樓:誒等會不行

蒙古族姓氏發展的歷史,經歷了原始社會的各個發展階段。在古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43066代,每一個部落就是一個氏族。人們在相互稱呼和詢問某人時,在其名前冠以該人的氏族名稱或族號。

所以,雖然古代蒙古族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家姓」,但他們有氏族、部落名稱加上那個特殊的複數升格字尾而成的「敖布格」,也就是族姓。如拉施特在《史集》中記述塔塔兒部落時說:「凡是出自此部落的人,如果是男子,便喚作圖圖忽裡歹;若是女子,便喚作圖圖忽裡真。

」《蒙古祕史》中也反映了這個習慣,如孛端察兒問女俘:「你是哪個氏族的人」(或譯作你姓什麼)對方則答是某某氏族人某某。這裡氏族名稱顯然是在起著姓的作用。

即使在現代生活中,為防止同名者混淆,蒙古族還保留著名前附帶父名的習俗,並按照現代用法在大多數情況下只寫父名的第一個字母。

隨著歷史的發展,國內各民族間交往的頻繁,蒙古族的姓氏也有很大變化。至少從元代開始,就有不少蒙古族改用漢字單性,如郭庸、周述忽、李朵兒、魂賽因,趙伯顏等皆是。

到明代以後,蒙古族改用漢姓的逐漸多起來,特別是臨近漢族聚居地區的蒙古族用漢姓漢名的就更多了。在改用漢姓的時候一般都取其祖先中的出名人物的名字頭一個字的音,或取其氏族、部落名稱或姓氏的頭一個字的諧音作漢姓,如孛兒只斤或博爾濟吉特氏改姓包,乞顏或奇氏溫氏改姓奇等等。

過去借用漢姓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樣,有的是為當時封建統治者立過功,由封建皇帝賜的姓;有的是蒙漢兩族通婚,子女改用漢姓;更多的情況是,共同的地域和經濟生活,使蒙古族在風俗習慣方面接受了漢族的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民族關係不平等的時期,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得不到尊重,因此也促使許多人改用漢姓漢名。解放後,中國各民族實現了一律平等,民族歧視現象被消除,蒙古族人民的風俗習慣受到尊重,民族文化傳統得到發揚光大,因此人們都喜歡用美好的蒙古語取名字。

而且姓從名的現象也很普遍,例如烏雲達來姓烏,巴音呼姓巴等。人們在交往中可以按照逐漸形成的共同習慣,根據彼此間的關係和對方的年紀大小稱老烏或叫小巴。

現在家族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族姓的作用早已被時間的長河沖淡了,姓名只是一個人的符號,然而,蒙古族群眾對取名卻不是那麼輕率的。他們把給孩子取一個稱心如意的名字看作是一件大事,而且為孩子取名時,潛在的文化心理和風俗習慣,像一種無形的規制規範著人們。

比如,誰也不會用意思不吉利的詞作為孩子的名字,通常都用含有褒義和吉利的詞來命名,如寶音合什格(福祿)、烏力吉寶音(福壽)、吉爾格拉(幸福)、阿木古郎(平安)就是比較常見的。

一般還用寓有一定意思的雅字來寄託美好的願望,如烏雲達來(智慧的海洋)、朝克德力格爾(奮發向上)、烏雲其其格(智慧之花)、斯琴格日樂(智慧之光)等,也是常見的。

其次,還要考慮名字的響亮,如哈丹巴特爾(剛毅英雄)、芒列巴特爾(先鋒英雄)等。

孩子生下來後,一般都由家庭中最受尊重的長輩來為他取名,舊時信奉佛教的人家,也有請喇嘛取名的,蒙古族取名時也有避諱習俗,就是避免使用祖宗和長輩的名字。

取名中也能反映出某一時期的社會風尚。現在中老年婦女中,取名叫杜達古拉(招弟)、胡吉雅(得子)的大都因父母抱子心切而取的名字;那些叫瓦其爾、官布扎布等帶有佛教色彩的藏名和哈豐阿、胡珠榮嘎等滿語名字的人,大都是出生於解放前。

而那些叫蘇日娜(好學)、烏日娜(靈秀)、納敏夫(黨的兒子)、安吉斯(耕耘)的則是新中國成立後來到人世間的。

部落與姓氏關係

蒙古族人的姓是和部落名, 部落首長名, 地域名等有密切關係,在宗室家族發展演變過程中姓也有所變化,有的按等級或類別又劃分出不同的姓氏。

如:成吉思汗**家族的部落博爾吉錦氏姓寶,清朝時大部分均有官職,無官職的也奉臺吉待遇,元重臣扎勒瑪所屬的烏利揚罕部姓烏,清朝及清以前其歷代後裔非**者均奉塔布囊待遇。相當於寶姓的臺吉待遇。

寶,烏二姓是蒙古族最高貴的姓,歷來如此。

因而因各種原因,如犯罪,破落,或受排擠等不再相配的人被視為非正統的人則不能再用寶姓和烏姓,但這些人為紀念自己的姓,往往在改稱它姓時用其同音字,如把寶改成鮑,包等。其他部落的蒙古人也有類似的情況。還有賜姓的作法,對多年在一起的外姓人或奴隸表現好的可以賜姓。

多數情況是和部落名,首長名,地域名第一個音有關。

下表列出部分部落與姓氏關係:

博爾吉錦氏 成吉思汗**家族 博爾--取近音「寶」 清朝時無官者奉臺吉待遇 。

兀良哈部 成吉思汗的功臣扎勒瑪所屬的部落, 數皇親,兀---取同音「烏」 清朝時奉塔布囊待遇, 相當於寶姓臺吉 。

兀濟業特部 據說成吉思汗的一支早期著名部落 兀---取同音「吳」  。

其木得部 東遷時帶來的蒙古部落 其---取近音「陳」 。

白仞部 東遷時帶來的蒙古部落 白---取同音「白」 白---蒙語察乾的察的近音「常」  。

白如大部 東遷時帶來的蒙古部落 白---取同音「白」白---蒙語察乾的察的近音「常」 。

來哈德部 東遷時帶來的蒙古部落 來---取同音「賴」 。

杭木頓部 東遷時帶來的蒙古部落 杭---取同音「杭」 杭---取近音「韓」 。

林日如大部東遷時帶來的蒙古部落 林---取近音「李」 。

西林特德部東遷時帶來的蒙古部落 西---取同音「席」 。

包路處大部東遷時帶來的蒙古部落 佟姓 上是指朝陽地區的情況,在其他地域,也有不同的命名方式,如:

喀喇沁旗——(校注蒙古紀聞)

博罕岱氏(今姓楊)

莽努特氏(今姓何)

齊默特氏(今姓陳)

札哈齊特氏(今姓於)

新楚特氏(今姓章)

額勒圖特氏(今姓白)

博魯特氏(今姓陳,也有姓李)

哈爾努特氏(今姓韓)

札拉楚特氏(今姓陶姓秦)

兀良哈氏(今姓烏)

博爾吉錦氏(今姓鮑)

土默特左旗(阜新) 吳姓蒙古人

塔布囊皇親吳姓家族

我是滿族人,姓段,家在河北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我是哪個旗的

承德的滿族人口多數是清順治或康熙年間從北京調集到承德附近的,主要是內務府八旗,世襲管理皇家圍場與行宮。河北寬城縣滿族段姓,祖上老姓出自 圖克坦 氏 這個家族在當地屬於滿洲正黃旗,在北京和天津的同宗卻屬於正藍旗。同一家族不在同一旗是因為不同時期家族成員的任職有過調動。您家如果與寬城段姓是宗親,那麼有可...

姓司徒的原姓是什么,姓司徒的原姓是什麼

1 出自姬姓,是舜帝的後代。堯帝為炎黃部落首領時,舜為堯的司徒官,執掌和管理土地事務,故又名土司。舜的後代子孫有的以其職官命姓,稱司徒氏。2 春秋時,衛國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兒子期任司徒,其後也稱司徒氏。司徒是上古官名,相傳堯 舜時已經設定,主管教化民眾和行政事務。夏 商 周時期,朝廷都設有司徒官,為六...

我姓汪滿族的不知道原來是什么姓氏

汪 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元人陶宗儀 南村輟耕錄 載 金人姓氏古裡甲曰汪。老姓包括 完顏氏 瓜爾佳氏 瓦勒佳氏 汪佳氏 汪扎布氏,以及加入滿族的汪氏 漢族 等。該姓著名人物有 汪笑儂 1858 1918 近代戲劇家,長期在上海從藝,自成 汪派 代表劇目有 桃花扇 我姓汪,遼寧鞍山的,滿族人,想知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