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的由來是什麼,國子監名字的由來

2021-03-03 21:11:09 字數 5936 閱讀 9780

1樓:南邕

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稱「太學」「國學」。

它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2023年),明代永樂,正統年間曾大規模修葺和擴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組皇家建築,形成現在的規制。國子監整體建築坐北朝南,為三進院落,佔地面積二萬七千多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殿、彝倫堂、敬一亭。

古代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稱為「監生」。國子監不僅接納全國各族學生,還接待外國留學生,為培養國內各民族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積極的作用。國子監主體建築經歷700多年依然儲存完好,是唯一儲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國子監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建築風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

國子監名字的由來

2樓:高樓居士

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和官府名。晉武帝時,始立國子學,設國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員,掌教導諸生。北齊改名國子寺。

隋文帝時,改寺為學。不久,廢國子學,唯立太學一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學博士,總知學事。煬帝即位,改為國子監,復置祭酒。

唐沿此制,國子監下設國子、太學、四門、律算、書等六學,各學皆立博士,設祭酒一員,掌監學之政,併為皇太子講經。唐高宗龍朔元年(661),東都亦置監。一度改稱司成館或成均監。

宋屬禮部。宋初承五代後周之制,設國子監,招收七品以上**子弟為學生。端拱二年(989)改國子監為國子學,淳化五年(994)依舊為監。

慶曆四年(1044)建太學前,國子監繫宋朝最高學府。但高、中級**子弟坐監讀書,僅是掛名,數量既少,平日聽課者又甚寥寥。自設太學和其他各類學校後,國子監成為掌管全國學校的總機構,凡太學、國子學、武學、律學、小學、州縣學等訓導學生、薦送學生應舉、修建校舍、畫三禮圖、繪聖賢像、建閣藏書、皇帝視察學校,皆屬其主持籌辦。

元豐改革官制(見元豐改制)前,國子監**有判監事、直講、丞、主簿等。自元豐三年(1080)起,改設國子祭酒(即舊判監事)、司業(祭酒的副手)、丞、主簿、太學博士(即舊直講)、學正、學錄、武學博士、律學博士等官,監內分成三案:廚庫案管太學錢糧、頒發書籍條冊,學案管文、武學生公私試、補試、上舍試、發解試等升補、考選行藝,知雜案管監學雜務。

各案設胥長、胥佐、貼書等吏人多員。國子監還設書庫,刻印經史書籍,供朝廷索取、賜予以及本監**之用。南宋在監內專設「印文字所」。

國子監所印書籍稱「監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國之冠。北宋陪都西京、南京、北京亦陸續置國子監,設分司官,由朝廷執政、侍從等官迭互充任,職事頗簡,僅出納錢糧,實際成為士大夫休養之所。崇寧四年(1105),罷三京國子監官,各設司業一員。

3樓:清百合

國子監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和官府名。晉武帝時,始立國子學,設國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員,掌教導諸生。北齊改名國子寺。

隋文帝時,改寺為學。不久,廢國子學,唯立太學一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學博士,總知學事。煬帝即位,改為國子監,復置祭酒。

唐沿此制,國子監下設國子、太學、四門、律算、書等六學,各學皆立博士,設祭酒一員,掌監學之政,併為皇太子講經。唐高宗龍朔元年(661),東都亦置監。一度改稱司成館或成均監。

宋屬禮部。宋初承五代後周之制,設國子監,招收七品以上**子弟為學生。端拱二年(989)改國子監為國子學,淳化五年(994)依舊為監。

慶曆四年(1044)建太學前,國子監繫宋朝最高學府。但高、中級**子弟坐監讀書,僅是掛名,數量既少,平日聽課者又甚寥寥。自設太學和其他各類學校後,國子監成為掌管全國學校的總機構,凡太學、國子學、武學、律學、小學、州縣學等訓導學生、薦送學生應舉、修建校舍、畫三禮圖、繪聖賢像、建閣藏書、皇帝視察學校,皆屬其主持籌辦。

元豐改革官制(見元豐改制)前,國子監**有判監事、直講、丞、主簿等。自元豐三年(1080)起,改設國子祭酒(即舊判監事)、司業(祭酒的副手)、丞、主簿、太學博士(即舊直講)、學正、學錄、武學博士、律學博士等官,監內分成三案:廚庫案管太學錢糧、頒發書籍條冊,學案管文、武學生公私試、補試、上舍試、發解試等升補、考選行藝,知雜案管監學雜務。

各案設胥長、胥佐、貼書等吏人多員。國子監還設書庫,刻印經史書籍,供朝廷索取、賜予以及本監**之用。南宋在監內專設「印文字所」。

國子監所印書籍稱「監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國之冠。北宋陪都西京、南京、北京亦陸續置國子監,設分司官,由朝廷執政、侍從等官迭互充任,職事頗簡,僅出納錢糧,實際成為士大夫休養之所。崇寧四年(1105),罷三京國子監官,各設司業一員。

遼太祖置南面上京國子監,設祭酒、司業、丞、主簿、下轄國子學。中京另建國子監,設官與上京同。金代國子監下轄國子學、太學,設祭酒、司業各一員;監丞二至三員,一員兼管女直學。

元初置國子監,屬集賢院,下轄國子學,設祭酒、司業,掌國子學的教令;監丞,專領監務。另建蒙古國子監和回回國子監學,以示與漢人、南人之別。

明初設中都國子學,後改為國子監,掌國學諸生訓導的政令。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在北京設國子監,皆置祭酒、司業、監丞、典簿各一員。清代國子監總管全國各類官學(宗學、覺羅學等除外),設管理監事大臣一員;祭酒,滿、漢各一員;司業,滿、蒙、漢各一員。

另設監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學官。光緒三十三年(1907),並歸學部。

國子監一般設有(比如唐代):

祭酒一人,從三品;司業二人,從四品下。掌儒學訓導之政,總國子、太學、廣文、四門、律、書、算凡七學。

丞一人,從六品下,掌判監事。每歲,七學生業成,與司業、祭酒蒞試,登第者上於禮部。

主簿一人,從七品下。掌印,句督監事。

△國子學

博士五人,正五品上。掌教三品以上及國公子孫、從二品以上曾孫為生者。

助教五人,從六品上。掌佐博士分經教授。

直講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以經術講授。

五經博士各二人,正五品上。掌以其經之學教國子。《周易》、《尚書》、《毛詩》、《左氏春秋》、《禮記》為五經,《論語》、《孝經》、《爾雅》不立學官,附中經而已。

△太學博士六人,正六品上;助教六人,從七品上。掌教五品以上及郡縣公子孫、從三品曾孫為生者,五分其經以為業,每經百人。有學生七十人,典學四人,掌固六人,東都學生十五人。

△廣文館

博士四人,助教二人。掌領國子學生業進士者。有學生六十人,東都十人。天寶九載,置廣文館,有知進士助教,後罷知進士之名。

△四門館

博士六人,正七品上;助教六人,從八品上;直講四人。掌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子為生及庶人子為俊士生者。有學生三百人,典學四人,掌固六人;東都學生五十人。

△律學博士三人,從八品下;助教一人,從九品下。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為生者。律令為顓業,兼習格式法例。

隋,律學隸大理寺,博士八人。武德初,隸國子監,尋廢;貞觀六年復置,顯慶三年又廢,以博士以下隸大理寺;龍朔二年復置。有學生二十人,典學二人。

元和初,東都置學生五人。

△書學博士二人,從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為生者。石經、《說文》、《字林》為顓業,兼習餘書。

武德初,廢書學,貞觀二年復置,顯慶三年又廢,以博士以下隸祕書省,龍朔二年復。有學生十人,典學二人,東都學生三人。

△算學博士二人,從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為生者

4樓:匿名使用者

國子監是從隋大業三年(607年)開始成為國家最高學府的名稱的,在此之前國家最高的學府有著不同的名稱。

中國具有悠久的教育歷史,是世界上古代最為重視教育和教育最為發達的國家。據古代文獻記載,早在原始社會的五帝時期就有了名為成均的教育活動場所,虞舜時期就有了名為庠的教育機構,「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禮記·王制》)。那時的成均和庠還不具有後世專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性質,而是敬養老人進行以孝為主教育的場所。

進入奴隸社會後,教育開始制度化,國家開始建設最高學府。「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滕文公上》),在奴隸社會時期,除學外,每個朝代還有名稱不同、功能不同的教育設施,庠是養老的場所,校是習武的場所,序是習射的場所。到西周時國家就建立了完備的教育制度,「家有塾,***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禮記·學記》),**有國學,地方有鄉學,而**官學又分為小學和大學。

「大學」最早出現在甲骨文(《屯南》60)中,從文字看,那時的大學還是舉行祭祀儀式的場所。商、周時國家最高學府名稱為大學,周代又名辟雍,「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禮記·王制》)。西周時,王都大學分為五學,東學為東序,西學為瞽宗,北學為上庠,南學為成均,**為太學,太學又稱辟雍或明堂。

西漢時董仲舒建議國家設立太學,從此以後太學成為國家最高學府的名稱。在漢晉時,太學與辟雍是分別設立的。

國子最初是學校的名稱。國子學始創於西晉咸寧二年(276年),創立國子學的原因是因為太學學生士庶不分。國子學「延國胄」,教育貴族子弟,太學「納良逸」,教育低階官吏和平民子弟,兩學並立,但國子學在名義上隸屬於太學。

東晉永和八年(352年)殷浩西征,遣散國子生,國子學就被廢除了。

南北朝時,南朝的宋、齊、樑、陳基本是太學、國子學兩學並立。樑朝時,國子學位置已在太學之上,祭酒是學校的最高負責人,國子學設祭酒和博士,而太學只設博士,這說明,太學是從屬於國子學的。

隋朝統一全國,學校仍名國子學,後改稱國子寺,下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五所學校,設國子祭酒為主管。開皇中,又將國子寺從主管祭祀的太常寺中分離出來,成為**直屬學校的主管機關。國子寺和國子學分列,作為**直屬學校的管理機關和和國家最高學府之一同時並存。

仁壽元年(601年)廢除太學、四門學及州縣學等**和地方學校,只保留國子學,但將國子學改稱為太學,國家最高學府只剩下了太學一所。大業三年(607年)將國子寺改稱為國子監,仍然是國家主管教育的機關 。

唐朝開國當年就恢復了**官學教育,貞觀初年將國子寺改稱國子監,並將國子監從太常寺中獨立出來,除負責管理**直屬的國子學、太學、廣文、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七所學校外,還負責全國的儒學教育,既是國家最高學府和專門學校的主管機關,也是全國教育行政的最高主管機構。

宋代仍然設定國子監,它的主要任務是管理學校日常事物,具體執行國家的教育政策和法令,負責各類官學的行政管理,考察、考試、推薦內外學官,承辦國家釋奠大禮,考察應舉士子的品行,主持武官轉為文官的考試,編校、審定、印發官修圖書和教材等,是僅次於禮部的國家教育行政管理機關。

北京國子監最早出現在金代。天德三年(2023年),擴建遼代的南京為中都,貞元元年(2023年)遷都南京,建立中都國子監。國子監只招收「宗室及外戚皇后大功以上親,諸功臣及三品以上官兄**孫」(《金史·選舉一》)。

現在的國子監是元代開始建造的。太宗窩闊臺六年(2023年)滅金後,根據王檝的建議就在金代樞密院舊址設立國子學,至元八年(2023年)命著名學者許衡為集賢館大學士、國子祭酒。七品以上朝官子孫都可入學為國子生,而且民間俊秀子弟可以入學伴讀,可以說這是國子學有史以來最低的學生資格。

元朝一代,在教育上多所創新,全國教育不是由禮部主管,而是以集賢院為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機構,首都設立了三所國子監和三所國子學,但沒有實行統一管理,國子監、國子學由集賢院管理,蒙古國子監、國子學由蒙古翰林院管理,回回國子監、國子學所屬史書失載,歸屬不詳。

明太祖朱元璋在稱帝前於至元二十五年(2023年)在南京建立國子學,洪武十五年(2023年)改稱國子監。明洪武元年,因定都南京,將北京改稱北平府,元朝國子監也改為北平府學。永樂元年(2023年)改北平為北京,二年在北京設行部國子監,以元朝國子監作為監址。

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將北京改稱京師,原國子監改稱南京國子監,北京行部國子監改稱京師國子監,成為當時國家的最高學府。洪熙元年(2023年),明仁宗仍以南京為國都,北京各衙門加稱行在,國子監也稱行在國子監,但不久又恢復了舊稱。明代國子監建築與現存大致相同,比清代多國子監東北的會饌堂、典籍廳、典簿廳、掌饌廳和在監西的十八號舍。

清代沿用明代舊址開設國子監,順治元年(2023年)設滿、漢祭酒各一名,滿、漢、蒙古司業共四名,其中滿人二名,因國子監隸屬太常寺,祭酒得兼太常寺少卿,司業得兼太常寺丞。康熙二年(2023年)將國子監劃歸禮部,康熙十年又將國子監從禮部分離出來,「仍專屬之國子監」。雍正三年(2023年),皇帝「特命康親王、果郡王領監事。

由是兼官大臣並奉旨簡用」,從此國子監增加了管理監事大臣。管理監事大臣都是由**兼任,所以稱為兼管國子監事大臣,也稱總理監事大臣。管理監事大臣是國子監的最高負責人,總理國子監一切事物,直接向皇帝負責。

設定管理監事大臣,使國子監脫離了禮部的管理,增加了辦學自主權,加強了皇帝對最高學府國子監的直接控制,朝廷對國子監更加重視。乾隆四十八年(2023年)在彝倫堂前添建了辟雍,將失傳了千餘年的辟雍重現國學,使國子監規制更加隆重完備。

國子監生是幹什麼的,國子監是幹什麼用的?

是國子監的監生。國子監是明清兩代的最高學府,相當於國立大學。監生就是學生。國子監祭酒相當於國子監校長。監生 國子監監生員的簡稱 監生,是國子監學生的簡稱。國子監是明清兩代的最高學府,照規定必須貢生或廕生才有資格入監讀書,所謂廕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監的官僚子弟,此種廕生亦稱廕監。在清朝,監生是可...

火龍果名字的由來,火龍果名字的由來是什麼呀?

火龍果 hu l ng gu 又名青龍果 紅龍果。其學名為hyloceseus。原產於中美洲熱帶地區。火龍果營養豐富 功能獨特,它含有一般植物少有的植物性白蛋白及花青素,豐富的維生素和水溶性膳纖維。火龍果為仙人掌科三角柱屬植物,原產於巴西 墨西哥等中美洲熱帶沙漠地區,屬典型的熱帶植物。火龍果是一種由...

槐樹名字的由來是什麼,槐樹名稱的由來 為什麼叫鬼木

槐樹的樹冠非常濃茂,顏色為較深的墨綠色,形狀呈雲團狀。槐樹為縮縊串珠狀,縮縊處很細。槐樹莢角縮存樹上,到第二年雨季,遇到降雨,縮縊處受雨水浸溼而斷裂落下,果皮被浸泡腐爛而露出種子,把樹陰下的地面染成暗綠色。槐樹是很容易受到蚜蟲危害的,因為蚜蟲會分泌一種物質,這種物質一旦落到地上,就會將地面的顏色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