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的作品鑑賞

2021-03-04 05:43:23 字數 3214 閱讀 6361

1樓:手機使用者

陶淵明一生酷愛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詩重要的主題,這首詩讚嘆神話形象精衛、刑天,即是此精神的體現。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起筆二句,概括了精衛的神話故事,極為簡練、傳神。《山海經·北山經》雲:

「發鳩之山……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

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精衛為復溺死之仇,竟口銜微木,要填平東海。精衛之形,不過為一小鳥,精衛之志則大矣。

「精衛銜微木」之「銜」字、「微」字,可以細心體會。「銜」字為《山海經》原文所有,「微」字則出諸詩人之想象,兩字皆傳神之筆,「微木」又與下句「滄海」對舉。精衛口中所銜的細微之木,與那莽蒼之東海,形成強烈對照。

越凸出精衛復仇之艱難、不易,便越凸出其決心之大,直蓋過滄海。從下字用心之深,足見詩人所受感動之深。

「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話故事,亦極為簡練、傳神。《山海經·海外西經》雲:

「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鏚以舞。」幹,盾也;戚,斧也。刑天為復斷首之仇,揮舞斧盾,誓與天帝血戰到底,尤可貴者,其勇猛凌厲之志,本是始終存在而不可磨滅的。

「刑天舞干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傳神之筆。淵明《詠荊軻》「凌厲越萬里」之「凌厲」二字,正是「猛」字之極好詮釋。體會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實一筆挽合精衛、刑天而言,是對精衛、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

「猛志」一語,淵明頗愛用之,亦最能表現淵明個性之一面。《雜詩·憶我少壯時》「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壯之志。此詩作於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說是借托精衛、刑天,自道晚年懷抱。

下面二句,乃申發此句之意蘊。「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同物」,言同為有生命之物,指精衛、刑天之原形。

「化去」,言物化,指精衛、刑天死而化為異物。「既無慮」實與「不復悔」對舉。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時,下句言其死後,精衛、刑天生前既無所懼,死後亦無所悔也。

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發揮。淵明詩意綿密如此。

「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結筆二句,嘆惋精衛、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復仇雪恨之時機,終未能等待得到。詩情之波瀾,至此由豪情萬丈轉為悲慨深沉,引人深長思之。

猛志之常在,雖使人感佩;而時機之不遇,亦復使人悲惜。這其實是一種深刻的悲劇精神。

淵明此詩稱歎精衛、刑天之事,取其雖死無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揚,這並不是無所寄託的。《讀山海經》十三首為一組聯章詩,第一首詠隱居耕讀之樂,第二首至第十二首詠《山海經》、《穆天子傳》所記神異事物,末首則詠齊桓公不聽管仲遺言,任用佞臣,貽害己身的史事。因此,此組詩當系作於劉裕篡晉之後。

故詩中「常在」的「猛志」,當然可以包括淵明少壯時代之濟世懷抱,但首先應包括著對劉裕篡晉之痛憤,與復仇雪恨之悲願。淵明《詠荊軻》等寫復仇之事的詩皆可與此首並讀而參玩。

即使在《山海經》的神話世界裡,精衛、刑天覆仇的願望,似亦未能如願以償。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卻並非是無價值的,這種精神,其實是中國先民勇敢堅韌的品格之體現。淵明在詩中高揚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種精神之不可磨滅;「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則將此精神悲劇化,使之倍加深沉。

悲尤且壯,這就使淵明此詩,獲得了深切的悲劇美特質。

中心借神話故事詠志,讚揚了精衛和刑天為了理想而鬥爭不息的精神。寄託了詩人壯志難酬的深沉感慨。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什麼意思

2樓:穆子澈想我

1、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翻譯:精衛含著微小的木塊,要用它填平滄海。

2、原文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3、譯文

精衛含著微小的木塊,要用它填平滄海。刑天揮舞著盾斧,剛毅的鬥志始終存在。同樣是生靈不存餘哀,化成了異物並無悔改。如果沒有這樣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時光又怎麼會到來呢?

4、出處:魏晉陶淵明《讀山海經·其十》。

一、賞析

本詩原為《讀〈山海經〉》詩的第十首,詩中歌頌了精衛和刑天的堅強鬥爭精神,寄託著詩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願。詩中所寫的「精衛」和「刑天」是《山海經》中的兩個動人的故事。

精衛、刑天是神話傳說中的兩個具有反抗精神的形象。詩人借對這兩個形象的詠歎來表達他對於時事的憤激之情。有人說,陶淵明「渾身靜穆」,對時事毫不關心;有人說,陶淵明尊崇上帝,不敢歌頌與帝鬥爭之神,這是個誤會。

陶淵明不僅歌頌精衛、刑天不屈不撓的復仇思想,而且還稱讚伯夷、叔齊,頌揚過荊軻。他們有的反對使用「暴力」,有的宣揚懲治「暴君」。所以,魯迅先生說陶淵明的這類詩篇是「金剛怒目」式的。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作品的語言平淡,但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平易的語言表達出來;表意易讀懂,其內涵還需細細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實秋曰:「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鑿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

3樓:十字花下1淚

讀山海經·其十

魏晉:陶淵明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

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譯文精衛含著微小的木塊,要用它填平滄海。刑天揮舞著盾斧,剛毅的鬥志始終存在。同樣是生靈不存餘哀,化成了異物並無悔改。如果沒有這樣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時光又怎麼會到來呢?

註釋②精衛:古代神話中鳥名。據《山海經·北山經》及《述異記》捲上記載,古代炎帝之女精衛,因遊東海淹死,靈魂化為鳥,經常銜木石去填東海。銜:用嘴含。微木:細木。

③刑天:神話人物,因和天帝爭權,失敗後被砍去了頭,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兩乳為目,以肚臍當嘴,仍然揮舞著盾牌和板斧。(《山海經·海外西經》)

④同物:精衛既然淹死而化為鳥,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過從鳥化為另一種物,所以沒有什麼憂慮。

⑤化去:刑天已被殺死,化為異物,但他對以往和天帝爭神之事並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過去的壯志雄心。

⑦良辰:實現壯志的好日子。詎:豈。這兩句是說精衛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實現他們理想的好日子豈是能等待得到!

⑧猛志:勇猛的鬥志。

⑨在昔心:過去的壯志雄心。

⑩詎:表示反問,豈。

山海經北山經中的精衛填海中,故為精衛中的故是什麼意思

故的意思是死後。一 故的釋義 1 事情 事故。2 緣故 原因。3 故意 有意。4 所以 因此。二 字源解說 會意字。從古 舊事 陳跡 從攴 驅使 古兼表聲,表示舊事 陳跡得以流傳必有原因。本義是原因。三 組詞 故宮 故鄉 故友 故事 故障等。擴充套件資料 一 故宮 g g ng 泛指過去的皇宮。如北...

《山海經》內容,《山海經》主要內容

山海經 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 地理 動物 植物 礦物 巫術 宗教 歷史 醫藥 民俗 民族等方面的內容。它的學術價值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它大量地 有條序地記載了當時中國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的內容,如山系 水文 動物 植物 礦藏 國家地理 經濟 社會文化風俗等,細心鑽研,深入 ...

關於《山海經》,《山海經》主要內容是什麼?

這都是傳說中或者民間故事裡的妖魔鬼怪 很全呢 年 海底來的,吃人,它被人死後成立了春節 窫窳 音y y 又名猰貐。山海經 海內北經 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窫窳。山海經 海內西經 猰貐龍首,居溺水中 其音如嬰兒,是食人。在古代神話中窫窳只有一隻,而且因為為害世間,在后羿射日的故事中被后羿誅殺,都市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