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為什麼作為送別詩的意象

2021-03-04 05:23:22 字數 5480 閱讀 4555

1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主要是,有一些跟風的成分然後就是時代背景了,古人有許多貶官是在春天左遷,然後詩人們就寫芳草慼慼。另外漂泊外在的人因為心裡盼望回家而不得,在春天看到芳草心中一陣悲傷。

2樓:展彤候許

馬致遠天淨沙

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送別詩句的常用意象

3樓:匿名使用者

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

送別詩常用意象植物:柳、浮萍、孤蓬動物:杜鵑、鴻雁

送別場所:南浦、長亭、灞陵

送別環境:酒、流水、夕陽、月、春草、

楊柳:楊柳岸,曉風殘月。 ——柳永《雨霖鈴》

為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李白《憶秦娥》

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留君。——李商隱《離亭賦得折楊柳》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王昌齡《閨怨》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 白《春夜洛城聞笛》

楊柳青青著地吹,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送別》無名氏

「柳」,「留」的諧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因此「柳」帶有傷離別的意味。

南浦: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南浦是水邊送別的場所。古人水邊送別並非只在南浦,但由於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代名詞。

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江淹)

送君南浦淚如絲,君向東州使我悲。(王維《送別》)

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白居易《南浦別》)

南浦,南浦,翠鬢離人何處。當時攜手高樓,依舊樓前水流。(馮延巳)

別浦高樓曾漫倚。對江南千里,樓下分流水聲中,有當日憑高淚。(晏幾道)

灞陵(借代)「——西安灞陵橋的兩邊長滿垂柳,而灞陵橋是首都的門戶,這裡是是送別的地方,在灞陵橋折柳送別特別能表達傷離別的情感。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李白《憶秦娥》)

流水:古人分別多在水邊 流水之多、之長、之柔、流水一去不返

李白送別詩中的「流水」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渡荊門送別》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金陵酒肆留別 》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寄情與流水,但有長相思。」——《涇川送族弟醇》

「黃鶴西樓月,長江萬里情。」——《送儲邕之武昌》

歐陽修: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落日: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荷笠帶夕陽, 青山獨歸遠。——劉長卿《送靈澈上人》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嚴維《丹陽送韋參軍》

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

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秦觀《滿庭芳》

鴻雁類:u唯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庾信《重別周尚書》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

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李頎《送魏萬之京》

行人夜宿金陵渚,試聽河邊有雁聲。——李頎《送劉昱》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嚴維《丹陽送韋參軍》

孤蓬類: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李白《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

月: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此去與師誰與共,一船明月一船風。——韋莊《送日本國僧敬龍歸》

送君還舊府,明月滿前川。——楊炯《夜送趙縱》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薛濤《送友人》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王昌齡《送柴侍卿》

行到荊門上三峽,莫將孤月對猿愁。——王昌齡《盧溪主人》

月亮的別稱玉魄、玉盤、玉兔、玉壺、冰輪、皓魄、嬋娟、桂魄、嫦娥、蟾宮、金鏡、丹桂、素娥等。

月亮本是自然界一客觀存在的事物,但它不會因人的消亡而消亡,它是永恆的。很自然的,它就成為文人騷客們寄託感情的物象,也就是所謂的意象。我國古代詩歌有很多句子與月亮有關,他們對月寄予了很多人生的理想、追求、憂思,甚至怨恨等等。

四、送別詩感情:

(1)依依惜別之情:「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王實甫《西廂記》

「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王實甫《西廂記》

(2)盼遊子早歸: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送別》無名氏

明年春草綠,王孫歸不歸?——王維《山中相送》

(3)勸勉安慰:「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王勃《別薛華》

「以我窮途泣,沾君出塞衣」——陳子良《送別》

「知君命不偶,同病亦同憂」——孟浩然《送席大》

「客處不堪別,異鄉應共愁」——崔曙《送薛據之宋州》

4樓:乖乖單純

送別詩中常見的意象有如下幾種:

第一,長亭、勞勞亭、謝亭、灞陵亭、南浦。長亭,是古人在大道上專為行人休息所設的亭子,人們常在長亭送別,從而使得長亭這一自然景觀常常出現在與送別有關的作品中。勞勞亭,離建康古城大約十五里;謝亭,又名謝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齊詩人謝眺任宣城太守時所建,他曾在此送別朋友範雲,後來謝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別之地;灞陵亭,在長安東南三十里處,那裡原有一條灞水,又因漢文帝葬在那裡,遂稱灞陵,唐代時人們送朋友出長安,常在那裡分手;南浦,一是指專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區中位於這個地區南側的水浦,再一個是指河流的分口處,江淹在《別賦》中說:

「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此後人們便用「南浦」作為送別詩的意象。

第二,楊柳。「柳」者,「留」也,二者諧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慣。這一古老的風俗最早出現於漢代,漢樂府有古曲《折楊柳歌》:

「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第三,夕陽、日暮。許多詩人喜歡把離別與夕陽、日暮聯絡在一起,表達濃濃的離情,這是因為憂傷的情感和蒼茫的暮色相協調,對於遠離家鄉的遊子來說,暮色漸起漸至蒼茫,最能勾起他們的離情別緒,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說的「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第四,酒。古人離別多設宴餞行,「凡送人多託酒以將意」(楊載《詩法家數》),「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別宋之悌》),故許多離別詩,都飄散著釅釅的酒香,酒裡充盈著親情、友情、故園之情、感時之情。

第五,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劉禹錫《秋詞二首》),古人在對秋景的注視中感覺到時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暫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遇秋而愁已成為古代文人的一種普遍文化心理。

像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對巫山巫峽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國勢衰落,不禁發出「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秋興八首》)的感嘆,抒發了自己的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鬱之感。秋代表了蕭條悽清,代表了寂寞抑鬱,是送別詩中慣用的意象。

縱觀古代的送別詩,贈別也罷,留別也好,俱是由眼前景而觸發心中情,是寓情於景、寓景於情,是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陳。

5樓:匿名使用者

柳,酒,長亭,芳草,夕陽。

送別詩,緊要!!!!!!!!!!!!!!!!!!!!!!!!!!!!!!!

6樓:匿名使用者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對於離別總是歌吟不絕。在這濃濃的感傷之外,往往還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勵勸勉,或用以抒發友情,或用於寄託詩人自己的理想抱負。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別詩往往洋溢著積極向上的青春氣息,充滿希望和夢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風貌。

古時候由於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所以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吟詠的一個永恆的主題。[3]

送別詩一般是按時間、地點來描寫景物,表達離愁別緒,從而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有長亭、楊柳、夕陽、酒、秋等。詩歌題目往往有「贈、別、送」等字眼。

送別內容有寫夫妻之別、親人之別、友人之別,也有寫同僚之別,甚至寫匆匆過客之別。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藝術特點,有的格調豪放曠達,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詞淺情深。

[1]送別詩抒寫離情別緒,是分離時迸發的情感火花。要把這種情感火花表達出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對此深有體會:

「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何也?景從外來,目之所觸,留心便得;情從心出,非有一種芬芳悱惻之懷,便不能哀感頑豔。

」此段話把情和景截然分開說得不確,但就「言情難」而言,還是有道理的。送別詩要想「感動激發人意」,必須採用一些手法來「言情」。

託物寓情,形象生動

就是採用託物或比物的手法來表達某種情誼或情懷。情誼是一種無形的東西,要把無形的東西變成形象的東西,就需要施展多種藝術手段,包括託物寓情在內。「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此句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名家讚道: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

此外,比較有名的託物寓情的詩句還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渭城曲》)這是託勸酒表達對友人的情誼。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這是借托玉壺、冰心比擬詩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親友。這比通常的帶口信報平安,泛泛的自我表白,要形象深刻多了。

寄情於景,情景交融

好多送別詩,表面上看猶如一幅幅秀美的風景畫,沒有什麼情誼。但仔細一品味,便可以從中體驗到一股濃濃的、深沉的情愫。典型的句子,莫過於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笙帶夕陽,青山獨歸遠。」這首詩寫的是詩人送靈澈返竹林寺,雖不長,卻句句如畫。

雖然字面上找不出一個情字,但從畫面中仍可感受到詩人的情意。首先,全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摯的情誼。如「青山獨歸遠」這句,「青山」點出寺在山林,「獨歸遠」則顯示出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捨之情。

其次,這首詩勾勒的是一種閒淡的意境。這種意境又是和詩人當時官場失意、萌生歸意的心情吻合的,或者說是當時詩人心情的寫照。由此可以說,該詩看似無情卻勝有情。

運用名言,直抒胸臆

送別詩運用種種手法言情,並不排除在詩中選用恰當的語言,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關鍵是這種語言是否真切,是否具有「芬芳悱惻之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幾句詩:

「海記憶體知已,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如果缺乏如此四句詩,特別是前兩句,這首詩就不能長期廣愛青睞。

同樣,如果沒有「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這樣的佳句,《別董大二首》(其一)也不能廣為流傳。這些名句並非孤立的,它同是一首詩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者說是一個亮點。總之,把借景抒情等手法與選用至理名言直訴胸臆有機結合起來,便大大有助於從感性和理性兩個層面上來深化詩意,從而把情言響、言高、

送別這首詩是什麼意思,《送別》李叔同,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送 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送別 李叔同,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送別 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 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

賦得古原草送別明明是送別詩,為什麼卻花了大量筆墨寫小草呢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註釋 離離 繁盛的樣子。原 原野。榮 繁盛。遠芳侵古道 伸向遠方的一片野草,侵佔了古老的道路。遠芳 牽連一片的草。晴翠接荒城 在晴天,一片綠色連線著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

王維的《送別》的詩意是什麼,王維的《山中送別》的詩意是什麼?

詩意.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後,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遊子呵你能不能迴歸?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 送罷 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迴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