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內容簡介,中國古琴的來歷和介紹有哪些?

2021-03-04 03:15:57 字數 6558 閱讀 2797

1樓:晨曦ˉg7夃

這是一個關於古琴的故事,是一個瑞典漢學家深入古琴世界的經歷和體會。它不僅有對古琴本身的描寫,更有關於古琴之於古代文人生活的意義,關於古琴與人的命運,與**、詩歌的相互關聯,甚至是我們應當怎樣生活的解讀。

我輕輕地撥動其中的一根弦,它便發出一種使整個房間都顫動的聲音。那音色清澈亮麗,但奇怪的是它競也有種深邃低沉之感,彷彿這樂器是銅做的而不是木製的。在以後的很多年,正是這音色讓我入迷。

從最輕弱細膩的泛音——如寺廟屋簷下的風鈴——到渾厚低音顫動的深沉。

古琴介紹

2樓:匿名使用者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絃琴,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到現在至少也有2023年以上的歷史了。本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琴的創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等說,作為追記的傳說,可不必盡信,但卻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詩經·關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亦有:「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等記載。

古琴結構

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左右),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

琴最早是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嶽山」,又稱「臨嶽」,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於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

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徵天地永珍。嶽山邊靠額一側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絃。

其下有七個用以調絃的「琴軫」。琴頭的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軫」。自腰以下,稱為「琴尾」。

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

七根琴絃上起承露部分,經嶽山、龍齦,轉向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徵七星。

琴腹內,頭部又有兩個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納音」尾部一般也有一個暗槽,稱為「韻沼」。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往往各有一個「納音」。龍池納音靠頭一側有「天柱」,靠尾一側有「地柱」。

使發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餘韻」。由於琴沒有「品」(柱)或「碼子」,非常便於靈活彈奏,又具有有效琴絃特別長,琴絃震幅大,餘音綿長不絕等特點,所以才有其獨特的走手音。

就構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結構十分合理。其體積不大不小,既便於攜帶,又方正雅緻。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從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琴前廣後狹,象徵尊卑之別。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徵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等級。後來增加的第

六、七根弦稱為文、武二絃象徵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別象徵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徵閏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

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徵意義實反映出儒家的禮樂思想及中國人所重視的和合性。因為禮的作用是為了保障個體,使個性有所發揮,樂以同和,其作用是與群體諧協。禮樂之同時並用可使個體和群體之間能互相調劑,形**與人之間平和而合理的生活。

所以禮樂這兩套表面相反的技藝的推行,實為求達到相輔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從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會秩序、等級的名稱來著,可見其製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倫的深意。

更多請參見

3樓:閎曉靈幹默

2023年11月7日,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稱號,這是繼崑曲被授予這一稱號後,中國第二個入選的專案,古琴藝術的突出價值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認。

琴棋書畫,曾是中國古代文人引以為傲的四項技能,也是四種藝術。其中,琴樂是中國歷史上淵源最為久遠而又持續不斷的一種器樂形式,其可考證的歷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鶴」、「對牛彈琴」等婦孺皆知的成語都出自和琴有關的典故。

《詩經·關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亦有:「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等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琴的演奏形式以獨奏為主,而此時的樂隊則多以打擊樂器和管樂器為主奏,彈撥樂器的發展仍是初級階段,在樂隊中處於相對次要的地位。

漢魏六朝是漢族古琴藝術發展的重要時期,其中有大量的器樂曲問世。著名的古琴曲《廣陵散》則是本時期的代表作品。唐代是漢族古琴藝術的鼎盛時期,由於經濟的繁榮,社會的穩定,古琴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而且對後世古琴**的繼承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宋、元時期的漢族古琴**發展顯著,琴壇上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最大特點是由宮廷向漢族民間蔓延,並大量吸收漢族民間**的精華,使之有機地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明、清時期,是古琴流派產生的重要時期。由於地理環境、文化習俗、師承淵源以及所據傳譜地差異,以地方色彩為主要特徵的流派相繼產生,並均有一定數量的代表作品,為以後各流派的發展起到了傳承的作用。

中國古琴的來歷和介紹有哪些?

4樓:啊啊我我我

琴究竟起源於何時,其基本的發展歷史、尤其是其早期的演變脈絡如何,始終是一個撲朔迷離的問題。 人們推測古琴的歷史,有2023年之久。著名學者羅振玉認為,商代的甲骨文中「樂」字是「從絲附木上,琴瑟之象也。

」可為商代已有琴之一說。

《詩經》為中國最早的文獻之一, 大約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中葉,載有自公元前11世紀至前6世紀305首古代樂歌。其中琴的記載反覆出現於字裡行間,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等等,當時的琴已廣泛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歷代文獻記載中最多見的,則是有關伏羲制琴的傳說。如《禮記》中載:「伏羲制嫁娶以儷皮為禮,作琴瑟以為樂。」《琴操》也有:「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等說法。

縱覽歷代文獻與上古傳說,還有神農說、黃帝說、唐堯說、虞舜說幾種。東漢傅毅《琴賦》有:「神農之初制,盡聲變之奧妙。

"之說。《世本》也說:「神農作琴,又日,琴長七尺二寸」。

馮遷寫《史記》,從黃帝始,定下了中華的物質文明大多由此發端的基調。

古代帝王系譜,不論夏虞商周,莫不以他為遠古始祖。傳說中的黃帝,帶有十分濃重的神話色彩。他不但定律,還曾創制名為《清角》的琴曲,可見琴的發端也與其有關。

在後人的心目中,堯是賢德與聖明的化身。古代有許多文獻將堯推為琴樂的創始人。

如《帝王世紀》日:「堯作《大章》,使無句作五絃琴,天下大和。於是景星耀於天,甘露晞於地,朱草生於郊,鳳凰止於庭嘉禾孳於畝。

」宋代的朱長文著《琴史》,書中將帝堯列為全書之首:「帝堯宅天下,...當.

《大章》之作也,琴聲固已和矣!」。

文獻中還有許多關於舜制五絃琴的記載。如《禮記》中有:「昔者舜作五絃琴,夔始制樂,以賞諸侯」的描述。

擴充套件資料

琴,是一種渾身上下都充滿著文化內涵的樂器。僅從琴形而言,就可說是通身是韻。

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左右),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

琴最早是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嶽山」,又稱「臨嶽」,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於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

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徵天地永珍。

嶽山邊靠額一側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絃。其下有七個用以調絃的「琴軫」。琴頭的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軫」。

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

5樓:威小人物

中國古琴沒有什麼特殊的來歷。

介紹: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絃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餘年,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20世紀初,為區別西方樂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個「古」字,被稱作"古琴"。

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臺上的古老樂器。古琴作為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是漢族文化中的瑰寶,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古琴是漢民族最早的彈絃樂器,是漢文化中的瑰寶。它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 人所珍視。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餘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

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餘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古時,琴、棋、書、畫並稱四藝,用以概括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歷代湧現出許多著名演奏家,他們是歷史文化名人,代代傳頌至今。

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併為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佈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徵。

6樓:不哭不鬧果

【簡介】

2023年11月7日,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稱號,這是繼崑曲被授予這一稱號後,中國第二個入選的專案,古琴藝術的突出價值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認。

琴棋書畫,曾是中國古代文人引以為傲的四項技能,也是四種藝術。其中,琴樂是中國歷史上淵源最為久遠而又持續不斷的一種器樂形式,其可考證的歷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鶴」、「對牛彈琴」等婦孺皆知的成語都出自和琴有關的典故。

《詩經·關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亦有:「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等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琴的演奏形式以獨奏為主,而此時的樂隊則多以打擊樂器和管樂器為主奏,彈撥樂器的發展仍是初級階段,在樂隊中處於相對次要的地位。

漢魏六朝是漢族古琴藝術發展的重要時期,其中有大量的器樂曲問世。著名的古琴曲《廣陵散》則是本時期的代表作品。唐代是漢族古琴藝術的鼎盛時期,由於經濟的繁榮,社會的穩定,古琴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而且對後世古琴**的繼承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宋、元時期的漢族古琴**發展顯著,琴壇上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最大特點是由宮廷向漢族民間蔓延,並大量吸收漢族民間**的精華,使之有機地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明、清時期,是古琴流派產生的重要時期。由於地理環境、文化習俗、師承淵源以及所據傳譜地差異,以地方色彩為主要特徵的流派相繼產生,並均有一定數量的代表作品,為以後各流派的發展起到了傳承的作用。

【歷史記載】

古琴是最古老也是最純粹的漢族樂器。有著30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琴**,是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宋代陳暘在《樂書》中提到「琴者,樂之統也」,這一語道出了琴在中國古代**中的地位。

中國古琴從形制到曲目,從特殊的記譜方式到豐富的演奏技巧,都體現了中國**藝術的至高境界。古琴**具有深沉蘊藉、瀟灑飄逸的風格特點和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最擅長用「虛」「遠」來製造一種空靈的美感,追求含蓄的、內在的神韻和意境,它既有豐富的內涵,又有表面上看極簡約、自由、散漫的外在形式。只有深入研究古琴**,才能對中國**的博大精深有更真切的認識。

古琴,在古代稱作「琴」,還有「絲桐」、「瑤琴」等別稱。雖說「伏羲制琴」、」神農制琴」、「舜作五絃琴」的傳說不可信,但它的歷史確實是相當悠久了。琴,最早見之於典籍的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詩經·周南·關雎(jū)》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中的「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聯絡。可見,三千多年前的周代,琴已經流行。後來,由於孔於的提倡,文人中彈琴的風氣很盛,並逐漸形成古代文人必須具備「琴、棋、書、畫」修養的傳統。

孔子在提倡琴樂之初就教導說君子樂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樂。操琴通樂是君子修養的最高層次,人與樂合一共同顯現出一種平和敦厚的風範。在孔子的時代,琴樂還不僅僅是後世的君子個人的修身之樂,更是容納天地教化百姓的聖樂。

於琴樂之中,孔子聽到了文王聖德之聲,師曠聽出了商紂亡國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氣象就蘊涵在其中,人們膜拜它,賦予它關於道德的信仰。作為「正音」,琴樂寄寓了中國千年的正統思想和文化。

古琴伴隨著人民生活,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伯牙彈琴遇知音;司馬相如與卓文君藉助琴來表達愛慕之心;嵇康面臨死亡,還操琴一曲《廣陵散》;諸葛亮巧設空城計,沉著,悠閒的琴音,智退司馬懿雄兵十萬;以及陶淵明彈無絃琴的故事等,都為千古傳頌。

【構造】

長期以來,琴家們多認為「五絃之琴,文王,武王各加一弦」而成七絃琴,似乎古琴有生以來變化就不大。但隨著出土文物的新發現,這一傳統觀念被動搖了。現在,我們參照古代文獻,得到這樣的印象:

漢以前的琴,面板和底板可以分合,琴面有裝飾性的波狀起伏,琴絃多少不定、長短不定,少為五絃,多達二十弦,長則2米,短則50釐米,演奏時只彈空弦,自漢朝以後,琴面漸趨於平整,出現了區域性可以使用左手按弦的七絃琴:至魏末晉初,嵇康在他的《琴賦》中所描繪的琴,和我們現在常見的琴就已經十分相似了,但同時有些專家認為出土的文物古琴有可能是不同於當時真正用於彈奏古琴的陪葬品,所以對於具體的古琴形制至今仍存在爭論。現在常見的古琴形制為琴身長三尺六寸五分,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共有七根弦,琴絃長度約112cm~118cm,分為尼龍包金屬絲絃和絲絃兩種,尼龍弦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普遍使用,其研製是由著名古琴家吳景略和專業人員進行的。

【流派分類】

由於不同地域風土和人的氣質的差別,形成了各種古琴演奏的流派。早在唐代,就有吳,蜀兩大派。隋唐間的琴家趙耶利,曾以「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土之風。

蜀聲躁急,若激浪奔宙,亦一時之俊」概括了吳,蜀兩派的風格特點。明清時期,古琴則發展演變為川派、虞山派,廣陵派、浙派、金陵派,中州派,諸城派,閩派等多種流派,近代出現九嶷派等派別。

【近代名家】

古琴在近代得到較大的發展,出現了一大批著名的琴家,如査阜西,張子謙,夏一峰等均開創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

東京審判內容簡介《東京審判》的內容簡介

1946年3月20日,受中國國民 的委任,作為遠東國際 庭的中國法官,梅汝璈飛抵東京。東京的中國同仁及朋友為梅汝璈舉行了一個歡迎宴會,席間,顧毓秀鄭重地贈送了一把寶劍給梅汝璈。大公報 記者肖南負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全程跟蹤報道。在宴會上,他目睹了梅汝璈的激動和歡欣,但他卻預感到梅汝璈此行必定艱難 大...

《黑白》的內容簡介,《呼嘯山莊》內容簡介

黑白 分為網路版和實體版兩個版本,兩版內容差別較大。網路版他是至純的黑色,她是純淨清透的白。從遇到她起,他就不曾打算放走她,這是一種執念。哲學上這樣定義它,一個人過分專注於某事某物,長時間淪陷於某種情緒,這一情結就會成為有形,將之束縛住。而他,有執念,亦有將之執行的資本。於是他終於出手,親手摺斷了她...

吶喊篇目及內容簡介,魯迅《吶喊》的內容簡介?

吶喊 是1999年灕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魯迅。主要講述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