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面具的儺文化信仰,儺文化的面具種類

2021-03-03 20:57:17 字數 5388 閱讀 7397

1樓:

儺作為一種遠古歷史文化遺存,其變異的紛紜、文化內涵的豐厚,生命力的頑強是驚人的。中國儺文化的叢系,包括儺的觀念、儺的文化根基、儺舞、儺儀、儺戲、儺神、儺面、儺壇(堂)、儺器、儺畫,以及有關的驅鬼活動、祭祀酬神活動和求子、度關、醫療、娛樂、建房、超度等法事活動。

由於儺文化的存在和長期傳承,使儺文化區(圈)的其他文化,如口頭文藝、神話、傳說、語言、文字、繪畫、雕刻、彩畫、**、以及衣食住行,均受不同程度影響與制約,從而呈現出某些不同的色彩。如此龐大的文化叢系給人們帶來的精神影響,其廣闊度更難以估計。

從掌握的資料看,在中國黃河、長江、珠江流域,以及東北和西北地區,都有過儺戲、儺文化的存在,並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傳承著,形成一個東起蘇皖贛,中經兩湖、兩廣,西至川、黔、滇、藏,北至陝、晉、冀、內蒙、新疆及東北的儺(巫)文化、儺戲圈。

有學者將中國儺文化劃分為六個廣大的儺文化圈,即:北方薩滿文化圈、中原儺文化圈、巴楚巫文化圈、百越巫文化圈、青藏苯佛文化圈、西域儺文化圈。儺文化圈幾乎涵蓋了中國所有地域和民族。

由於中國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響,一般民眾的系統宗教觀念相對薄弱,許多人對鬼神命運抱著「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態度,對民間宗教信仰採取一種世俗化很強的現實態度,對大多數的信仰者而言,寺廟只是他們燒香、祈神求財解厄的場所,至於這些神明屬於什麼教派並不重要。「見廟就燒香,見菩薩就磕頭」是一般民間宗教信仰者的心態表露。

儺文化的面具種類

2樓:匿名使用者

儺是中國遠古時期全體成員參加的驅疫逐邪的巫術祭祀活動,是中國各民族先民共生的文化現象,人們慣常以巫儺稱之。

面具在儺事活動中佔有突出的地位,是神靈的憑依之物,時神祇的具象化。

中國是世界上面具歷史最悠久,流傳最廣泛,內容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及至今天,面具仍以鮮活的形象流佈於中國的24個省、自治區的39個民族中,構成世介面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少數民族的面具更以形制的多樣,造型的豐富,內涵的深邃,豐富了中國乃至世介面具文化寶庫。

中國少數民族面具,以其多元性和無可比擬的原生態及次生態,展現了中國本元文化的神韻,展現了面具的五種文化功能。 用於禳災祈福為目的的宗教活動。神職人員在跳神活動中佩戴面具,並藉助其它法器,舞之蹈之,驅邪納吉,祈求人壽年豐。

跳神面具包括新疆、內蒙古、黑龍江、遼寧、吉林信仰薩滿教民族的薩滿面具;廣西、廣東的少數民族的師公面具和貴州、湖南、四川、湖北、雲南的少數民族的儺堂、端公面具等等,可謂洋洋大觀。 用於人自身的各個生命歷程,包括誕生禮、命名禮、成年禮、婚禮、喪禮等各種儀式。

現今主要流不於中國南方少數民族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瑤族成年禮用的「度戒」面具;彝、哈尼、土家的婚禮面具;基諾、佤、景頗、布依、壯、彝、納西、苗等民族的喪禮面具,以喪禮面具運用為多。 用於年節賽會、歲時祭祀以敬天祈年。

演變至今的以假面、假形舞樂同慶共祭的盛會,依然表現了濃厚的迎神祈福的宗教色彩。

節日祭祀面具,展現了中國少數民族面具的不同發展層面,以及面具功能由娛神到神人同樂,至娛人的演化軌跡。面具在形制、造型和材質方面也顯現多元性。如哈尼族葉車人的棕披、筍殼、毛皮面具;土家、壯、苗等民族的草人假形;藏族小牛犢畜頭面具;彝族得紙紮、紙漿、木雕面具;白族、傣族的紙、布裱及牛皮面具,以及朝鮮族極富誇張的木雕面具等。

分為儺戲面具和藏戲面具兩大系列。

儺戲面具包括廣西壯、瑤、毛南等民族的師公戲面具;湖南、貴州等地的土家、苗、布依、侗、仡佬等民族的儺堂戲面具;湖南、四川等地土家族陽戲面具;以及貴州布依族、苗族的地戲面具。而貴州威寧彝族的「撮泰吉」保留有許多原始儺文化的特徵和資訊,為準戲劇形態。其面具也具有本原文化的質樸風格。

藏戲面具流佈於**、青海、甘肅、四川等藏族地區,以白麵具和藍面具為代表,顯現了雪域高原文化的特色 。《甘肅儺文化研究》(胡穎、蒲嚮明等著)有白馬藏族儺面具的特徵情況。

以上兩類戲劇面具按其角色造型,可分為鬼神面具、動物面具和世俗人物面具。面具材質以木為主,兼用竹、布、紙、毛皮等。此類面具沉積了各個歷史階段的文化特徵,成為中國面具文化中的珍品。

概言之,在歷史發展長河中,中國少數民族面具積澱了宗教、民族、民俗、藝術等多種內涵,展現了東方審美的意趣和理想,是中國面具文化的瑰寶。

儺文化的儺俗崇拜

3樓:手機使用者

安徽蕪湖市的「馬燈」

安徽祁門縣的《遊太陽》

安徽歙縣的《打羅漢》

安徽蕪湖市的《跳荷花》

安徽歙縣的《嬉鍾馗》

廣東潮汕「英歌」與閩南「宋江陣」

椎牛祭:苗族祭祀盤瓠神的儀式盛典

廣西仫佬族的「依飯節」

廣西苗族的「磨過」與「芒蒿」

江西南豐的「搜儺」儀式

漢軍旗人祭祀儀式——跳虎神

儺儺送絲蠶

青海三川土族「跳法拉」

山西曲沃的「扇鼓」儺禮

福建南平的 「蛇王節」

三川土族的「納頓節」

北京雍和宮的「跳布札」

「三星堆」的青銅巫師人像與面具

江蘇溧陽的「竹馬燈」、「跳幡神」 九曲黃河陣又稱「九曲黃河燈」,簡稱「跑黃河」,流行於山西、內蒙、遼寧等地,是一種通過走陣形式進行的社火祈福活動,一般是以村社為單位,在每年的正月十

四、十五、十六日舉行。

黃河陣體主要用高粱秸(俗稱「秫秸」)搭制而成。首先將十來根秫秸用麻繩紮成把子。再根據陣圖要求的大小,以一米五株距,把紮成的把子一排排凍埋在地上。

然後,再用捆好的把子將四面外邊第一排把子連線起來,圍成一個方城。而方城內埋好的把子也要按陣圖的路線用草繩連線起來。這樣黃河陣體就形成了。

最大的方陣稱謂「三九連城」,約二里見方,需用9600個把子。陣體搭好後,則要在陣**立一杆,頂部安有方鬥,鬥正中插一黃色鑲黑邊的狼牙大纛,四角各插一紅、蘭、白、黑三角旗。方鬥下方除拴一串九連燈外,還拴有四根掛有彩色小旗的長繩與方陣的四角相連。

旗杆下放一紅漆八仙桌。方陣的南面還要設用松枝搭成的入口、出口,稱謂「陣門」。陣門貼有對聯。

入口的門楣橫批為「三官聖會」。另外,陣門外應留一空場,空場對面座南朝北搭一神棚。因為跑黃河在元宵燈節舉行,每一個把子上均安放一盞紙糊彩燈,燈內放一裝滿酥油的燈碗。

十四日清晨跑會開始。首先由會首帶領秧歌隊至附近廟宇,請來天、地、水三官及三霄娘娘神位。三官牌位要放在陣前的神棚中。

三霄牌位安放在陣中旗杆下的供桌上。以上儀節稱謂「迎神安座」。這時空場上已集聚了十里八村來跑黃河的民眾。

三聲銃炮響,會首開始給三官神位設供、燃香,秧歌隊則唱起「秧歌柳子」表演起秧歌,是謂「饗神」。饗神畢,在會首前引下秧歌隊扭著秧歌繞陣一圈,回到陣門入口處,是謂「踩陣」。以上儀節進行完畢,接著又是三聲炮響,群眾跑陣正式開始。

他們由會首和扭著秧歌的秧歌隊為前導,按陣圖順著拴有繩子的秫秸把子限定的路線至陣**,設供拜三霄娘娘。然後,再按陣圖路線走完全陣,由出口出陣。

首次儀式進行完畢後,各地前來走陣的群眾可以隨時進陣跑黃河,人們多以沒有秧歌隊帶領卻能順利跑完全陣為快。因為這意味著來年大吉大利,一順百順。凡是跑黃河的人大多不止跑一次,認為次數越多越吉利。

特別是體弱老年人,即使讓人扶養揹著也儘量要多跑幾次。

十五日是跑黃河的正時辰。夜晚,全陣燃起彩燈,村人以家庭為單位,舉著自制的花燈,提著盛滿酥油的瓦罐,離開家門。出村後,則掏出事先備好的棉捻,沾酥油,點燃,向路旁拋撒,稱謂「亮道」,目的在於驅邪除祟。

進陣前則要給三官老爺磕頭、添油、燒香。進陣後要給三霄娘娘磕頭、添油、燒香。當天,還有一約定俗成的習慣,就是允許青年婦女偷燈碗,據說可以生育貴子。

會首則派專人補燈,補燈越多,越說明辦會成功。據說這意味著今後村內的人丁興旺。

九曲黃河燈會並不是年年舉辦,一般是遇有大喜事需要慶祝,或遇到了天災人禍需要消災免禍時,方能舉行。但每次都必須連續舉辦三年,頭一年稱「跑龍頭」、第二年稱「跑龍身」、第三年稱「跑龍尾」。如果身子不全,龍就不會翻身布雨,後果是容易引來旱魃。

由此可見,這種具有戰陣特色的傳承儀式,確為上古巫儺文化的歷史遺存。 在四川民間儺戲裡,有一出《送絲蠶》的劇目。劇中主角儺儺面戴一個沒有下巴的面具,在土地與春宮陪同下,挨家挨戶送絲蠶賀春,祈祝人們四季興旺,家境富強。

可是,儺儺為什麼沒有下巴?為什麼要挨家挨戶送絲蠶,說來故事頗為傳奇、生動。

話說,儺儺自幼失去雙親,七歲即上財主家當馬童牧馬。儺儺主家,家境豪富,膝下只有一女,伶俐可愛,遠近聞名。可是年已二十,仍不出嫁。

遠近宦官子弟、富豪人家,相媒求婚,概不應允。一天,又有一官宦大戶前來提親,員外見年輕人彬彬有禮,又門當戶對,當即應下聘禮,可是小姐誓死不嫁。員外大怒立即究問原因,若說不清原因便立即許人成親。

無奈之下,小姐實話稟告自身已許他人。員外大驚追問許與何人,由何人媒證?小姐說,身許家中白馬,馬童儺儺為媒。

並說白馬乃神靈投胎,不久即可變人成親。員外氣極召來儺儺盤問,儺儺說,是夢中白馬相托,小姐應允。員外怒不可遏狠狠打了儺儺一巴掌,把儺儺打倒在地,打掉了儺儺的下巴,並將儺儺趕出家門。

接著,殺死了白馬,把馬肉喂狗,把馬皮繃在樹上,讓白馬永世不得變**身。

儺儺被逐出家門,又沒有了下巴,無以為親只好整天圍著馬皮痛哭。不想,過了幾天馬皮流出了不少黃水,馬皮上長出了不少小蟲。小蟲爬到樹上蠶吞樹葉。

不久,竟結成繭。繭又抽出長長的繭絲,繭絲可織布成衣。儺儺大喜決心養殖小蟲,用蟲繭之絲織成綢緞製衣暖體。

繭蛹又可充飢,給人溫飽。但面對大量繭蟲、繭絲,個人受用不了,便想起鄰里鄉親和與他同樣苦命的弟兄們,決定將此分贈給大家共同享用,使大家生活都能得到溫飽而家庭和美。於是,每到年初,儺儺便揹著繭絲、蠶繭挨家挨戶地進行贈送。

讓鄰里鄉親開拓種麻、養蠶的活路,使年年獲得好收成,過上好生活。

以後,人們為紀念儺儺送絲繭的恩惠,便編制了《送絲蠶》的節目。每年開春,只見一個戴著沒有下巴面具的儺儺,在土地、春官的陪同下,挨家挨戶賀春送繭,祈祝人們四季平安、五穀豐登、財源茂盛。人們也把儺儺的到來,視為吉星高照而倍受尊重和歡迎。

久而久之,此戲便成為賀春的傳統節目在鄉間流傳。 在儺儀的神壇上,供奉最為普遍、並且來自神話傳說的是始祖神,儺公和儺婆(或儺公、儺娘),他們是儺俗信仰中至高無上、最具威望的儺神。

相傳,儺公、儺婆原系兄妹二人。在很早很早以前,天下發大水,淹沒了人間房屋、莊稼,千千萬萬的人畜被洪水吞噬,兄妹倆人因逃到一座很高很高的山上,才倖免於難。兄妹二人,眼見田地、房屋、人與牲畜慘遭滅頂之災,人類面臨滅絕的危險,心中十分焦急。

一再商量,為了繁衍子孫後代,重建人間的美好生活,乾脆結為夫妻。可是,世上沒有兄妹結為夫妻的規矩,怎麼辦呢?兄妹二人商量了個辦法,每人抱一扇石磨,從東西兩邊滾下山去,如果二人滾到一起,兩扇石磨相合,就結為夫妻;如果滾不到一起,說明無緣,不能成親。

於是兄妹二人各抱一扇石磨從山上滾下,滾到山下平地時,恰好兩人滾在了一起,石磨也完整相合,說明老天爺贊成他們婚事(後人釋為「天作之合」),兄妹便毅然成親。從此,二人耕地種田、紡紗織布、生兒育女,一代又一代的繁養生息,人間大地,又是一派生機。

所以,後來人們奉儺公和儺婆為人類始祖,是人類救星,為人類帶來平安、五穀豐登、兒孫滿堂、凡事興旺的福星,而信奉倍至。依照當地習俗,凡婚久未育子女者,便向儺公、儺婆祈求,並許下願信,以後身懷有孕或生了子女請端公做法事一堂,或演戲酬謝。如遇家有凶事或遇豬瘟、雞瘟、家人多病,便祈求儺公、儺婆佑福,年終隆重祭祀。

在農村,此種酬神方式,人們統稱「還儺願」(演出之戲叫「儺願戲」)。

儺文化的儺俗崇拜,儺文化是什麼文化

安徽蕪湖市的 馬燈 安徽祁門縣的 遊太陽 安徽歙縣的 打羅漢 安徽蕪湖市的 跳荷花 安徽歙縣的 嬉鍾馗 廣東潮汕 英歌 與閩南 宋江陣 椎牛祭 苗族祭祀盤瓠神的儀式盛典 廣西仫佬族的 依飯節 廣西苗族的 磨過 與 芒蒿 江西南豐的 搜儺 儀式 漢軍旗人祭祀儀式 跳虎神 儺儺送絲蠶 青海三川土族 跳法...

有了解江西儺戲的嗎介紹哈

江西是中國儺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商周時聚居於贛江和鄱陽湖流域的三苗 或揚越 後裔,創造了燦爛的江西青銅文化。新干縣太洋洲商墓出土的青銅雙角神人面具,透露了贛儺濫觴的資訊。記載最早的贛儺是南豐縣 金砂餘氏族譜?儺神辨記 其中說漢初長沙王吳芮奉命征伐閩越,駐兵南豐軍山。為避 刀兵之災 告誡鄉民 傳儺以靖妖...

以翠翠的口吻寫對儺送的感情作文,以翠翠的口吻寫一篇對儺送的感情作文

爺爺走了,二老也走了,只留下翠翠 一人和一條黃狗相依為命。爺爺帶著遺憾 走了,只留下了一條渡船和一個充滿愛的 破屋。在村裡老人的幫助下,翠翠小心翼 翼的將爺爺入了土。漸漸的,生活恢復了 平靜,翠翠成了這條養育了她多年的河的 掌渡人。閒暇時,她就載著黃狗到河中 央,坐在船帆上,用腳划著清涼的河水,時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