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生產目的角度看,新型城鎮化有何積極作用

2021-03-03 20:51:58 字數 5862 閱讀 9664

1樓:匿名使用者

城鎮化是中國發展的重頭戲。這不僅因為美國城鎮化率達到90%、韓國達到80%等現實差距,更因為城鎮化揹負著擴大內需、拉動增長的重任。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新型城鎮化」概念,**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把「加快城鎮化建設速度」列為2023年經濟工作六大任務之一。

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的最大不同,在於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注重保護農民利益,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新型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規模擴張,而是強調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實現城鄉統籌和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人的無差別發展」。

尤其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持續發酵、**保護主義抬頭,國內經濟穩增長、調結構任務緊迫而艱鉅的情況下,多方著力,挖掘城鎮化的潛力,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可以有效擴大內需,促進我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進步。

城鎮化對中國發展有哪些積極作用

2樓:百科探知

1、城鎮化是縮小城鄉差距和建設和諧社會的客觀需求。

2、城鎮化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3、城鎮化可促使農民消費觀念和方式發生質的變化。

4、城鎮化可直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5、城鎮化可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

6、城鎮化可轉變農村經濟增長方式。

7、城鎮化可節約農村土地資源。

3樓:匿名使用者

你是要具體的權威的看法嗎?我這裡只有比較粗淺的看法!

城鎮化的程序,利好有以下幾點?

1、資源優化配置,農村土地集中承包,有利於合理利用,也解放了農村大量的勞動力,他們可以進廠,進城,貢獻給工業發展。

2、城市的發展可以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城市越大,農村人民進城的就越多,對於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有幫助。

3資源的優化配置,大量的資源集中在農村,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就是需要城市化,合理妥善的處理耕地問題,資源問題。

城鎮化有何重大意義?

4樓:種花家的小米兔

1、吸收剩餘勞動力,縮小城鄉間的差距。

2、有利於改善地區的產業結構。

3、城市化與工業化是相互影響的。

4、城市是區域科技和文化的中心,提高了區域的整體發展水平。

5、城市文化影響鄉村的生產和生活。

城鎮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是由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也有的學者稱之為城鎮化、都市化。

《2012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指出,中國城市化率突破50%。這意味著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中國城市化進入關鍵發展階段。

5樓:藍眼睛

城鎮化(urbanization)是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誌,是隨著工業化發展,非農產業不斷向城鎮集聚,從而農村人口不斷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村地域向城鎮地域轉化、城鎮數量增加和規模不斷擴大、城鎮生產生活方式和城鎮文明不斷向農村傳播擴散的歷史過程。

1. 人口轉化。城市能夠創造出比較多的就業機會,大量吸收農村剩餘人口。

2. 產業調整。城市化過程能夠卓有成效地帶動廣大農村的發展,有利於改善地區產業結構。

3. 工業發展。城市化有助於提高工業生產的效率,工業化使城市化獲得持續推進的動力。

4. 科技進步。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資訊化的推進,使現代化大城市成為主要的科技創新基地和資訊交流中心。進而提高區域的整體發展水平。

5. 文化交流。有利於城市與鄉村的交流,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6樓:匿名使用者

推進城鎮化

,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中具有重要意義。推進城鎮化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必然要求。按照科學發展觀五個統籌的要求,在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的基礎上繼續積極推進工業化程序,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矛盾,實現以城帶鄉、以工促農,關鍵就在於大力推進城鎮化程序;加快城鎮化建設,讓更多的農民實現身份、職業和觀念的全新轉換,能夠縮小社會成員在財富分配、發展機會、享受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差距,增強社會認同感,促進社會和諧;加快城鎮化建設,把大量的農村人口變為城市居民,既可以轉變舊有的生產生活方式,提高收入水平,享受現代城市文明,也可以使留在農村的人口提高資源佔有水平,實現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改善生活質量,實現共同富裕。

7樓:匿名使用者

城市化水平提升是世界經濟發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也是農業國向工業國跨越的必由之路。 城鎮化過程是由傳統、落後的農業社會向現代、文明的工業社會和資訊社會演進的過程;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培育、昇華的過程,她體現了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質躍與優化。黨和國家推進城鎮化的根本目的,不在於建設多少城鎮,而是為了逐步轉移和妥善安置農村剩餘勞動力和農村人口,為城鎮待業、失業人員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滿足城鄉人民享受城市文明和現代物質、精神生活的需求,正如十六大報告所講「保證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8樓:匿名使用者

話說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城鎮化建設的大背景是什麼?誰提出的?目的意義是什麼?目前如何發展城鎮化建設

9樓:巴黎圍牆巍峨

城鎮化建設的大背景是什麼?

2023年12月16日,**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要積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

十八大之前,對於城鎮化建設,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十七大的進一步補充是,「按照統籌城鄉、佈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業內人士普遍的說法是,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鎮化」,是在未來城鎮化發展方向上釋放出了「轉型」的「新訊號」。

從2023年到2023年,城鎮人口從1.72億人增加到6.9億人,城鎮化率從17.

92%提升到51.27%,雖然從表面上看,中國城鎮化建設已經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但背後潛藏的諸多矛盾、問題也日益凸顯。目前中國城鎮化率統計是以常住人口計算,按照這樣的演算法是已經突破了50%,但如果按照有城鎮戶籍的人數,按照**提供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水平來說,中國的城鎮化率大概只有35%-36%。

官方統計的資料是,在城鎮打工的2.6億的農民工中,真正在城市購房的還不足1%;大約有1.59億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的農民工及其家屬是處於「半市民化」狀態。

具體到對新型城鎮化的戰略佈局,更進一步的規劃是,在東部地區,優化提升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逐步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資源(600139,股吧)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地區,培育壯大若干城市群。在此基礎上,優先發展區位優勢明顯、基礎條件較好的中小城市,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把有條件的東部地區中心鎮、中西部地區縣城和重要邊境口岸逐步發展成為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建設將創造新需求,圍繞未來城鎮化戰略佈局,下一步國家將統籌推進鐵路、公路、水運、航空、輸油氣管道和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此來發揮其對城鎮化發展的支撐和引導作用。

為破解城鎮化的改革難題,未來除了將大幅度提高農村徵地補償,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之外,還有可能在全國統一推行居住證,而這樣的改革,勢必也會對解決收入分配、擴大內需等問題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誰提出的?目的意義是什麼?

是**提出來的。目的和意義是遵從「公平共享」、「集約高效」、「可持續」三個原則,按照「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要求,推動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將城鎮化發展由速度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

目前如何發展城鎮化建設?

在目前城鎮化過程中,應堅持正確的建設方向並注重引導,防止造成重大失誤和損失。

第一,高度重視城鎮化使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問題。從中國國情出發,城鎮化中接收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應以城市為主,城市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點和主導方面。其次才是小城鎮。

正確的城鎮化道路應該是穩步發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積極發展中小城市,有重點的發展小城鎮,這樣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第二,要堅決防止大城市病的發生。全國加速推進城鎮化,戶籍制度正在改革,農民進城的門檻正在降低,進城落戶的條件正在放寬,這是加速推進城鎮化所必要的。但同時必須堅決防止在城市基礎設施跟不上的情況下,城市人口機械性的過快增加,造成道路不暢,交通堵塞;學校不足,學位短缺;供水、供電、供氣緊張;垃圾處理不了,濁水橫流,河流汙染,環境破壞;社會治安惡化等大城市病的發生。

城市管理者一定要作好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擴大城市容量,積極開闢就業渠道,給農民進城就業創造條件;做好巨集觀調控,使城市人口的機械增加與城市公用設施、教育、服務、生產和環境相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三,要克服和防止盲目擴鎮、建鎮熱潮在城鎮化過程中,農村富餘勞動力一部分轉移到鎮,這是必然趨勢。但是全國1.9萬個建制鎮不可能全面擴容,不能一哄而起,必須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做好統籌規劃,選擇少數有發展條件的鎮有重點地擴建和發展。

切不可形成擴鎮、建鎮熱潮。

10樓:匿名使用者

城鎮化已演變成大量的房地產開發,對農村和農田的毀滅,是一場夢魘和浩劫。

11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城鎮化的目的很簡單 ,為了抬高房價,逼著農民去買房地產開發的房子,為了穩定房價,房地產是中國最大的產業支柱,但是**有沒有想過,中國還有很多農民他們一輩子的收入是多少,不應該強制,應該引導,希望**多能做些對農民有幫助的事情

如何理解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的重要性

12樓:匿名使用者

答案示例: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必然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根本目的。(總論點)這是堅持科學發展觀必然要求(分論點)。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科學發展觀要求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促進城鄉和諧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核心是以人為本,根本目的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例如:近年來,在上海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外來務工子女享受和城市的孩子一樣的優質教育,使農民工真正共同享有了上海經濟發展的成果,使他們開始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這是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根本目的必然要求(分論點)。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能夠吸納農村轉移人口進入城市安居樂業,使進城農民及其家屬享受到與城鎮居民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務(教育、衛生醫療、養老等)。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縮小城鄉差距,使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

(例如:在上海這個特大型城市,其郊區還有一半人口居住在農村,教育、文化和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配套方面以及保障水平與中心城區有很大差別。加速上海郊區的城鎮化建設可以改善這種狀況,有利於農村居民共享上海城市發展的成果,實現共同富裕。

)這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必然要求(分論點)。消費對生產有反作用,新型城鎮化建設能增加就業機會,擴大消費需求,成為我國擴大內需的最大動力。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經濟增長由消費、投資、出口三者協調拉動;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例如:10年來我國城鎮化發展迅速,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超過50%。由此帶動了巨大的消費需求,新型城鎮化已經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這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必然要求(分論點)。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勞動力的就業結構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新型城鎮化建設能帶動大批富餘勞動力從農村流入城市,進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

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新型城鎮化建設會促進現代服務業迅速崛起,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和吸納就業人口主導力量。(例如:上海把發展小城鎮與發展產業、園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培育第三產業、農業服務業,引導和鼓勵各類企業向小城鎮集聚,形成了產業互動的格局。

或臨港新城城鎮化規劃例。)試題分析:解答本題首先要看清楚試題要求的答題所用的知識點範圍。

本題限定的知識點範圍是經濟常識的有關知識,可以說限定的範圍比較大,知識點較多。這就需要進一步去研究設問,通過分析設問進一步劃定答題所用知識點的範疇。本題設問是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必要性。

我們可以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根本目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統籌城鄉發展等幾個方面並結合書本知識及時政熱點知識論述。

舉個例子說出社會生產和社會生產力的區別是什麼

社會生產不僅包括了生產力,還包括生產關係 綜合國力 人民的生活水平等諸要素。比如生產力是人們解決社會同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生產力的三要素是勞動者 勞動工具 勞動物件。而社會生產則包括生產關係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 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係 產...

從勞動工具看社會發展,原始社會生產工具是怎樣發展變革的

起初,原始人學會以石擊石的方法,製成了一些石器工具,十分粗糙,型別也少。考古學上把這種石器才叫做 舊石器 並把原始人使用這種石器的石器叫做 舊石器時代 人類使用舊石器的時間極長,約從 二 三百萬年前開始,到一萬年前結束。到了舊石器時代的中期和晚期,人們在同大自然鬥爭的實踐中逐步積累了經驗。打製石器的...

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標誌是,衡量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標誌是什麼

反映生產 力發展水平的主要標誌是生產工具。生產工具,又稱勞動工具,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用來直接對勞動物件進行加工的物件。製造和使用生產工具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標誌,是人類勞動過程獨有的特徵。人類勞動是從製造工具開始的。生產工具在生產資料中起主導作用。社會生產的變化和發展,始終是從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