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是如何實現士兵聽將令,古代權利是如何轉移的?

2021-03-04 01:25:38 字數 5837 閱讀 5774

1樓:生活日誌

為將者,自己的威望和士兵對自己的認可,是可以調動士兵的基礎,一紙委任狀是不可能讓士兵甘願拋頭顱灑熱血的,只有得到士兵的認可,再加上強有力的權力保障,才可以讓士兵聽將令

古代權利是如何轉移的?

2樓:匿名使用者

會帶兵者,兵以將令為首。藍玉是一個傑出的將軍(不是傑出的政治家),他的士兵只聽將令,並不奇怪。書中稱「只知將令,不知君」,即是表現。

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君王,當然會有不同的結果,結果的產生在於兩個字「實力」

現以「杯酒釋兵權」為利,這一個歷史事實,也是一個故事,因為在於「釋」成了,問題的關鍵在於為什麼會出現「釋」成的情況……不要說是什麼人品,也不要理解為感情,這些東西,在交出兵權就可能全家死絕的情況下,還是辦成了這件事,唯一的原因是:交出兵權可能(這兩個字要注意,是「可能」)會有好結果,如果不交出兵權就會更壞。連「可能」都沒有。

因為在交出兵權之前。趙家老大把各位「兄弟」的財、糧**給斷了。

所以,權利的轉移是實力的表現,也可以說好聽點,是民心什麼的,生產力,生活關係什麼的東西。

3樓:紅耳文武

大哥啊一下問了這麼多不累啊,給你推薦本書《張經如品歷史》全都ok啦

為什麼在古代有兵權就可以不聽皇上指揮,那些小兵就只聽將領指揮,古代的士兵到底忠於將軍還是忠於皇帝

4樓:夜襲

要看實行哪種兵制——府兵制,則皇帝掌握實權,將領無法控制士兵;募兵制,則將領與士兵長期相處,易形成割據勢力。

到宋朝,則兵將時常分離——將領定期更換駐地,士兵則不換,則實權仍在皇帝手中。且出戰時由皇帝點將,專屬部門撥人數,將領只負責領兵、練兵。

若將領能與士兵長期生活在一起,同練兵、同作戰,則士兵當然以頭為重——崇拜和忠心、感情嘛。所以皇帝沒將軍有威信。

所以,這種情況下,士兵更忠於將軍。

若將軍不能長期與士兵在一起,如定期更換駐地,則士兵更畏懼皇帝而不是那個幾個月後就見不到面的將軍——士兵也就會更忠於皇帝。

擴充套件資料

所謂兵權,就是將帥統率三軍的權力,它是將帥建立自己的威信的關鍵。

將帥掌握了兵權,就抓住了統領軍隊的要點,好像一隻猛虎,插上了雙翼一般,不僅有威勢而且能翱翔四海,遇到任何情況都能靈活應變,佔據主動。

反之,將帥如果失去了這個權力,不能指揮軍隊,就好像魚、龍離開了江湖,想要求得在海洋中遨遊的自由,在浪濤中賓士嬉戲,也是不可能的。

5樓:得民心則失天下

軍隊不是國王,但卻是擁立國王的人!先介紹一下說服別人的三種**——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想改變對方的行動和思考方式,必須掌握以下三種**:

①邏輯②情感

③信賴所謂「邏輯」就是闡述自己的理性思維。要說服人,僅僅靠邏輯理論遠遠不夠。一方面,人都是有感情的,如果你不顧及對方的感情,不管你的理論多麼正確,對方都不會接受你說的話。

另一方面,如果你沒有取得對方的信任,那麼不管邏輯多完美,語言多煽情,也無法說服別人。因此,成功地說服他人去行動,必須綜合考慮以下三個要素:

行動(或思想改變)=理論×情感×信賴。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無論缺少哪一個,都激發不了別人的行動或實現別人思維方式的轉變。

對應1 士兵打仗不單是為了忠誠而戰,更是為了友誼而戰。人是感情動物,將軍可以各種感化,吳起為士兵吸臭腳丫。有兵權的將軍與士兵相處時間久,當將軍收買人心之後。士為知己者死。

2 士兵打仗不單是忠誠而戰,更是為了生活而戰。糧餉是將軍給予,當**財政緊縮賦稅過重之後,士兵出於邏輯的比較,也比為**打仗更有利益。民以食為天。

3 士兵打仗不單是為了忠誠而戰,更是為了正義而戰。一定將軍已經在士兵面前樹立了足以信賴的高大全形象之後,齊威王大斗出小鬥進。」紂王昏庸「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所提出的四美德,正義是首要的,其次才是智慧、勇敢和節制。

可以說,正義是涵蓋了我們社會生活的首善。

所以……將軍」弔民伐罪「……群眾「水深火熱」……士兵「現在三軍無主,我們更願意擁立您為我們的天子」

其實根本原因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其實不過是壓在老百姓頭上的劊子手。與其讓你賭彩,不如我賭彩。

我國現在實行的是宋朝以來的雙首長制:文官監視將軍。將軍無權提拔粉絲。否定第一條。文官不會帶兵打仗不足為懼。

6樓:藍麒星

兵是誰帶出來的就聽誰的,話說的同生死,共患難。還有造反前肯定有動員的,動員的時候肯定會許諾好處,這樣一部分人在利益驅使下就會倒戈了,還有一部分人會隨流倒戈,剩下為數不多的人威脅一下也就倒戈了,不然肯定是個死,至於忠於朝廷、忠於皇帝什麼的心思根本沒用,誰會傻到讓你去通風報信,直接把你處死就好了,所以只要做到殺雞儆猴這一步,什麼忠心都土崩瓦解了,畢竟他們只是士兵,命在誰手裡就聽誰的唄。

7樓:匿名使用者

為什麼將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 因為古代用兵看的是兵符 兵符在誰手裡誰就是大爺, 大將軍在外面征戰兵符自然隨身攜帶,所以將在外 皇上的話可以聽你也可以不聽, 只聽他自己指揮

8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兵權大部分時候是這麼回事:將領手裡有半個兵符(有可能是別的信物),皇帝手裡有半個,沒有皇帝的這個兵符,將領要調動幾十人的軍隊都不可以,(唐朝好像是不能超過30人)。。。但還有個問題,兵書上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很多叛亂的將領就是打著這個旗號反叛的,更多時候他們會騙底下人說皇帝被劫持了,需要打入京城解救皇帝,比如七王之亂。。。。。

還有一點,小兵們整天都是跟將領同吃同住的,皇帝離他們太遠,許多人考慮感情現實利益還是會跟著反叛的。

其實對比日本就知道了,日本的天皇從來沒有被反叛過,底下人就算反叛也是反叛幕府(就是丞相),因為天皇有絕對的權威,並且賦予神性,中國雖然也說「君權神授」,但更多時候比較理性,所謂「皇帝輪流做」,所以小兵們也不會有太多顧忌

9樓:問答大王好球

古代傳達命令或調兵遣將所用的憑證。用銅,玉或木石製成,作虎型,又稱虎符。製成兩半,右半留存在國君,左半交給統帥。調發軍隊時,必須在符驗合後,方能生效。

沒有兵符,皇帝來了沒用。

10樓:匿名使用者

只認物,不認人 ...皇帝給予兵權給將領,將領聽皇上的,小兵聽將領的嗎,...先拿古代來說 比如一個大臣掌握兵權...但是打仗是有武將帶領,在戰爭中武將...

11樓:匿名使用者

大部分的士兵都是終於皇帝忠於國家的。可是古代有句話叫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其實不是小兵不聽皇上的話。

是在那個時候皇上的命令根本不可能直接傳達給小兵,都是將軍轉達的。所以他要是假傳聖旨底下的人根本不能夠知道。這就好像現在如果你是個職員公司ceo根本不會直接給你下達命令,而是你的領導給你下命令是一個道理。

12樓:吾似流水飄雲

一方面是將在外,君命不受的傳統起作用。畢竟前線還是將軍說得算,這正像現在的一句話:縣官不如現管。

13樓:歡樂太子爺

當然是忠於皇上,不過皇上不可能每天到軍中,於是他們只聽兵權,兵權握在將軍手裡,只好聽將軍的················

14樓:匿名使用者

皇上給將帥的聖旨一般士兵不可能知道內容的,所以只要主將和其他幾位重要的將軍謀士一心,就可以不按軍令,士兵也只會認為是皇上的旨意,當然前提是他們不是造反。那些造反的一般都是這位將軍在國中舉足輕重,而且在軍中威望極高,親信非常多,才可能造反成功,否則士兵士氣必然低下,比如趙匡胤和朱棣等。

15樓:秋水劍氣

士兵直屬於將軍,將軍直屬於皇帝,所以士兵應當是忠於皇帝的,但是畢竟「近水樓臺先得月」「山高皇帝遠」,而士兵一般都沒什麼文化,就死忠於與他們朝夕相處的將軍了。

16樓:雲墨懿

大部分是將軍,當然將軍得有威望

17樓:馬家寶樹

歷史一直是**集權和地方自治的抗爭。有時候**集權弱了,將領和地方勢力強了,將領就不聽皇帝指揮。比如五代十國的更替。

這也是為何康熙大帝要削藩,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當然過度削弱地方勢力和將領兵權會造成邊境不穩等問題,比如:宋朝岳飛,明袁崇煥等。

總之過猶不及,要平衡兩者之間的力量,現在也是如此。

18樓:匿名使用者

誰有權勢就聽誰,人不利己天誅地滅,何況小兵只是要活命

19樓:果親王胤禮

大多都還是忠於皇上的,除非皇帝昏庸無道

20樓:沒錢拉車啊

要看是什麼將領嘍,帶兵的人,要恩威並施,手下才會為你賣命,當然各種情況都有···

21樓:公瑾伯爵

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東周時候的司馬穰苴說的。

22樓:羽刃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23樓:尛寳

將軍收買人心,加上皇帝昏庸無能,縣官不如現管。

24樓:匿名使用者

士兵一級一級,肯定聽上級,一般都與上級稱兄道弟,呵呵,帶兵的也分好幾個層次的,地方封疆大吏還是很厲害的

古代為什麼可以說造反就造反?帶兵的將軍,手上有兵權。但這不是皇帝給的嘛。

25樓:金小鱗

這與中國古代的兵制有關,在募兵制下,士兵是職業軍人,兵將長期生活在一起,將領與士兵之間極易形成隸屬關係,將領擁兵自重,朝廷很難挾制。高階將領還可以通過收養義子的方式拉攏年輕的低階將領,例如安史之亂中史思明就是安祿山的義子。

一些將領熟諳軍法,用兵如神,愛惜士兵也會得到愛戴。造反失敗的機率雖大,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唐末五代的藩鎮割據正是由於唐玄宗實行募兵制而導致的,但募兵制可以提高軍隊的作戰能力,人民的負擔也可減輕,所以北宋改革時並沒有完全放棄募兵制,而是增加了「更戍法」,領兵的將領常常更換戍地,致使「兵無常將,將無常師」,以避免將領的擁兵自重。而且還將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開致使將領不能無緣無故的調動軍隊,因此,宋以後軍隊造反事情就很少了。

26樓:牙也慈

士兵一般都是將軍帶領

好將軍士兵們都會很服從和敬仰的,什麼命令都會聽而且造反前將軍肯定會給手下灌輸一些造反成功升官的思想我忘了歷史書上哪個朝代,皇帝用類似「分兵權」還是啥,就是將軍每帶多長時間兵,將軍們就互換位置,不讓將兵打成一片,防止造反

不過大部分造反一定也有皇帝的錯,暴君,百姓不富裕等,所以這時將軍也會拉攏一些民兵,使力量更強大

說白了人都是為自己,士兵為了升官,不反抗將軍而早早丟掉性命,百姓為了好皇帝使自己過富日子,將軍為得到權力

27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的造反是有不同的,諸侯造反,比如說漢朝,皇帝說白了就是一個最大的諸侯,剩下的底盤都在其餘的諸侯手中,兵當然也在人家手中,後來獻帝和武帝才逐漸收回兵權,而且造反都是有大勢的,比如說朝代積病,皇帝無能,諸侯做大,一手遮天的情況下

比如說你是皇帝,我是諸侯,我在自己的封地裡招兵買馬,你是不是得想辦法把握削弱,但你還不能太過頭,因為還有其他諸侯看著呢,你以過分,觸及我底線我找個介面不就反了

28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資訊不發達,不能像現在這樣,經常會用軍區領導過來視察,一般能早飯的都是些封疆大吏,想什麼刺史、都督之類,士兵的軍餉是有朝廷播下來的沒錯,但是是有他們的直接領導發到他們手裡的,如果我常年駐守在一個地方,那裡的士兵就會只認識我不認皇帝,因為我才是他們的衣食父母,所以宋朝時為了穩定邊疆,大將一般不允許長時間駐守一個地方,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認兵的局面,雖然隱患去除了 但是軍隊的戰鬥力卻大打折扣!

像吳三桂,一開始駐守山海關,天高皇帝遠、下屬只知有總兵,不知有皇帝,就算是造反,訊息沒有個十天半個月也傳不到京城!而且天下大亂,人人都想分一杯羹!為什麼哪個皇帝都想撤番?

因為藩王的存在對皇帝來說是一種直接的威脅,他們手握重兵鎮守邊陲,連年征戰,掌握一方軍隊、財政、稅收、民生!軍隊不再是朝廷的 而成為了邊關大將們的私有財產!

我是反方,「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也是好士兵」怎麼辯

從競爭的角度談,如果大家都想當將軍,那麼必然整體水平就能得到提高,有利無弊啊。我覺得樓上的偏題了,這道題目討論的不是個人發展與社會需要的矛盾,而是個人心態對自我認識和提高的作用,你是認為人都應該追求卓越嗎?想起新東方的校訓,汗 還是說你認為人只要做好最基本的就可以了呢?我覺得做好自己的工作是第一步,...

如何實現遠端硬碟共享,如何將windows硬碟共享給linux使用

你可以通過ipc 進行磁碟共享,你需要兩臺接入網際網路的電腦,並且知道他們的管理員帳戶及密碼還有它們的ip地址。首先開啟命令提示符 開始 執行 cmd確認 輸入net use命令連線如主機ip為192.168.115.247為例,輸入net use 192。158.115.247 ipc 這時系統給...

三國時代將軍與士兵們的盔甲是怎樣的?

我給大家介紹下三國筒袖鎧,指鎧甲的兩袖呈桶形包圍上臂,對上臂保護較好,可避免襦鎧那種片狀護膊舉手時,下腋,上臂不幸中箭。在西漢和晉朝都有實物雕塑出土,而 南史 殷孝祖傳 中記宋武帝曾經贈送給殷孝祖以名貴的鎧甲,就是 諸葛亮筒袖鎧 鐵帽 極為牢固,用二十五石的強弩也無法穿透這種制工精良的名甲。在 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