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單的心理學解釋

2021-03-03 20:46:49 字數 4625 閱讀 6777

1樓:古河渚

心理學認為,人類是群居動物,對一個群體產生很強的熱愛感情,進而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性。當一個人被別人排除在外的時候,他就會因得不到心理的依賴感而出現不滿足的情緒,這種迫切的滿足感即為孤單的體現。其實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人本身就會表現出孤單的狀態,這是來自人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

1. 感情的孤單:是指缺乏或失去與他人在心理上的親密關係。

解決之道:每個人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每個人解決的方式也都不同。可以嘗試著在繁忙的生活中給自己留出些空閒來感受自己、習慣自己並試著領悟他人。

這包括領悟他人的感性、領悟他人的風格。這樣自己慢慢地就會更加清晰地洞察自己,更加深刻地理解孤單,也就會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感情上孤單的方式方法。

2. 社會的孤單:是一種無目標、焦慮及空虛的感覺。這樣的人會覺得自己是局外人,站在生活的邊緣。

解決之道:除了需要與某個人有深交外,他還需要有一群能接納他的朋友團體,並具備與人交往的技巧。可以嘗試著觀察身邊善於與人相處的朋友或同學同事的為人處事的方法,從中感受到融入集體與否的差別。

3. 存在的孤單:是指與神隔絕的人所感受的孤獨,他會覺得生命沒意義或無目標。

解決之道:時刻銘記——我是一個人,我有享受孤單的權利,但前提是,我要活著。或許人出生就是在向墳墓前進,幼年時手腳並用地爬著,少年時連蹦帶跳地跑著,青年時步伐穩重地走著,老年時步履蹣跚地還一步一回頭……但與其無意義、與目標地向著終點的墳墓前進,倒不如充分地享受人生中的一切美好和不美好的事物,包括孤獨。

社會因素

孤單源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大多數觀察者同意:現代社會的快速變遷使得人與人不再有密切的接觸,孤單因此成為通病。

1、科學技術:時效與便捷至上的風氣使人少有時間建立深厚、圓滿的關係;複雜的科技增加了對專家的需求,而這些專家有時既沒有時間又沒有能力與非專家溝通,結果人際關係因而變得淺薄,孤單的感覺也更形普遍。

2、變動性:人們不願與他人建立深厚友誼,以免日後分離時痛苦不堪。

3、都市化:雖然人們群居於城市,但卻明顯的有退縮離群的傾向,害怕與陌生人接近,變得退縮、多疑,在人群中感覺不自在,極想避開吵雜紛擾。

4、電視:這種現代發明在兩方面造**與人的疏離。一是提倡膚淺關係的節目內容,二是人們養成坐在螢光幕前的觀賞習慣。

發展因素

1、歸屬:當我們看到離婚率正有增無減及駭人聽聞的虐待兒童事件如此普及,就不難了解為何許多年輕人會覺得疏離而無所依歸。這些人長大後往往會覺得孤單。

2、接納:父母以不同方式表達接納;藉著愛撫、花時間陪孩子、傾聽、管教表達關愛。若沒有這些表現,或孩子被忽視苛責,他們會覺得自己沒價值,也會認定自己不屬於人群,而從人群中退縮,或者是強迫自己加入人群,卻招致更多的排斥,因此變得很難信任別人,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低自尊或自覺不被接受將更加增孤單感。

3、獲取社交技巧:我們都認識一些在社交上適應不良的人,他們對別人的需求與態度不夠敏感,也不知道如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他們可能會勉強自己加入別人,卻一再遭到排斥、挫折而更覺孤單。

心理因素

1、低自尊:這牽涉到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如果我們看自己一無是處,低估自己的價值,便會表現退縮;如果自視過高,我們便誇大了自己的價值而表現自滿。這兩種反應都有礙與人的親近。

當我們對自己沒信心時就很難與人建立友誼;心中若覺虧欠,就不能付出愛;同樣的,若無法虛心,也不能接受愛。

適度的自我尊重有助於與人建立良好關係,同樣,與人有良好關係也容易建立自尊,並減少孤單的感覺。相反的,低自尊使人自覺差勁或羞怯,並會有過度依賴別人的現象。當別人無法配合其需求時,就會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及很深的孤單感。

2、無法溝通:溝通不良可能是許多人際問題中最根本的。人若不想溝通或不知當如何坦誠溝通,疏離孤單的感覺就會持續下去,即使置身眾人中亦然。

3、自貶的心態:孤單乃是由於我們的幾種心態:

1) 爭勝的心態:我們將生命看做一場大規模的競賽,成功是勝利者的獎品,競爭是一種生活方式。

2) 獨立的心態:我們的舉止猶如自己是個強健的個體,完全獨立,無需神或他人的幫助。

3)佔有的心態:我們爭取能據為己有的一切。

4)苛求的心態:使我們為自己的權力而爭,並苛求[公平]。

4、敵意:有時候憤怒者會因真實的或想像的不公平而感覺被反對、打擊或覺得憤恨難平。有時候怒意是出於自我怨恨而轉向別人。

5、恐懼:人之所以如此,往往是因為害怕親密,害怕被認識,害怕被拒絕或害怕受傷。孤單固然痛苦,但對這些人而言,去接近別人的不安全感與恐懼則更痛苦。

情境因素

有些人是因為察覺自己所處的情境特殊而感到孤單。 最容易感覺孤單的是那些單身人士或是喪偶者以及老年人,他們生活孤獨,被悲哀情緒籠照。 高居領導位置的人有時也覺孤單,所謂[高處不勝寒],因為他們走在人群的前面或被排斥在人群之外。

靈性因素

神為自己的緣故創造人類,但是他對我們十分尊重,甚至容許我們反叛。人類確實這樣做了,自此以後我們的心就不得安寧,因為我們將自己與神隔絕。成千上萬的孤單者不願向神認罪,卻一味沈溺在藥物、性、新奇經驗、工作、運動,或一些其他的活動中。

但總無法揮去內心的不安。孤單(尤其是生存的孤單)來自我們不曾察覺或承認的罪、來自罪惡感、對神的反叛,或者有時候漫不經心的忽略神對我們的關心及神對我們生命的要求。 將自己從人群中孤立出來經常(但非每次)是孤單的表示。

這類人會間歇的嘗試與人親近、接觸,但卻常常失敗。

低自尊:感覺自己沒有用是一種跡象,也是造成孤單的原因。

無望:有時會導致絕望,甚至想自殺。

酗酒與嗑藥:人們常藉此逃避孤單或尋找可以共醉的朋友。

暴力發洩:孤單以暴力和犯罪形式表現出來,藉此抒發痛苦並引人注意。 承認問題的存在:

當人們感覺孤單,要探索此問題的第一步就是得承認孤單的感覺,並且明白,要針對問題有所解決,痛苦是難免的。

**造成孤單的因素:眾所周知,造成孤單的原因多如牛毛,如果能確認這些原因(透過與受輔者一起討論及透過對問題的探索),就可以針對原因來治本,而不止是減輕症狀而已。

接受不能改變的情況:在**原因時,重要的是得認清哪些 是可以改變的(如造成孤單感的不良自我觀念或自貶的態度), 哪些是不能改變的問題。

a. 鼓勵人們建立積極樂觀的內在生活,珍視生活中美好的部分,並培養幽默感。這不僅只是去形成[積極思想的能力],還包括拒絕自憐,即使在社會變遷的動盪、孤單及沮喪中,仍願看生活的光明面。

b. 建立一種與人保持接觸的生活方式。

c. 宗教信仰能幫助人把生命看得完全,使人找到生命的目的與意義,並幫助人在惡劣的環境中仍持守對神的信心,相信神的保守及權能。孤單的人雖然往往無法改變環境,但是藉著神的能力及輔導者溫柔的鼓勵,卻能改變他們的態度與心境。

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雖然有些造成孤單的原因已根深蒂固,但仍有些因素是可以改變、修正或去除的。

a. 建立自信:我們必須幫助孤單的人認識他的能力、優點、天賦的恩賜及弱點。

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告訴自己(雖然他沒有說出來讓人聽見)並確信自己是難看的、無能的、遭人嫌惡的。結果我們變得自卑、缺乏信心而無法面對、處理新狀況。

b. 要冒險:需要的鼓勵與支援,幫助他們跨出步伐與人接觸。

c. 需要社交技巧:他們對人不夠敏感,連基本的溝通技巧都不會。輔導者應協助他找出社交的錯誤,教導受輔者如何與人交往,並對實行成效加以評估。

若你感到孤單,那麼,請正視自己的情感。你是真的需要ta來陪你嗎?還是,只是一種心理作用罷了?

要學會堅強。 克服變遷:現今一切講求表面化,重視快捷方面的時代,要與人建立關係,就必須下定決心,願意付出時間,並盡一切的努力。

逐漸學習接納並培養社交能力 :人們從公開的演說,甚至經常從家庭中感到他們是重要的、有價值的,並且有能力與別人共處。如先前所提,孩子若覺得自己有所依屬,是被接納的,他們便不太感覺孤單。

輔導與預防:孤單有時是因為人們的敵意、恐懼、自我挫敗的態 度或行為,及根植在心中的不良自我概念所造成,面對這些問題,輔導者與受輔者不只是要消除孤單的感覺,同時也要防範孤單感的加深或再發生。

學習付出關愛:將焦點從自身的形像重建上轉而進入扶持他人或團體的形像重建。正視生命的尊貴與無價將有限之生命投資於無限永生之富足。

從哲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上講,孤獨和人與人之間的不理解算不算/是不是人生的常態?

2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是人生的常態。

1、心理學上,人在30歲以後,很多都會進入社交謹慎期,也就是說,很多30歲以後,社交都開始少而精了。

2、心理學上,孤獨是人的一種心理需求。很多人需要在孤獨中尋求力量。尤其是內向的人,孤獨是他們力量的主要源泉。

3、心理學上,孤獨是一種性格、是一種氣質、是一種心理表現,並非絕對是不正常的。很多心理很健康的人,都會主動去孤獨。

4、哲學上,孤獨是人的一種哲學力量源泉。哲學產生於閒暇,所謂閒暇,就是人在一個人的時候,自由的時間。所以,某種程度上,哲學產生於孤獨。

5、歷史上,很多大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都是孤獨的。所謂孤獨,不是他們不能社交,而是他們不感興趣社交,希望在孤獨中獲得靈感和智慧。

6、社會學裡,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另外一面,人也是具有自然屬性的。在自然屬性裡,人更偏向的是孤獨的生活。

7、孤獨和社交,是矛盾的對立統一,兩個方面,二者是相互促進的。孤獨給予社交力量,同時,社交也會給予孤獨力量。

8、孤獨、人與人之間的不理解,是人生的常態。因為人生路是自己的,別人不理解,太正常了,試問自己,我們理解過任何一個人嗎?不可能。

因為我們自己都還沒真正的認識自己,哪有空閒去理解別人呢。

9、孤獨者,偏內向,孤獨內向者,往往多出智慧。智慧者,乃世上之少數人也,大多數人是無法理解的,因為孤獨的程度不夠,所以智慧的層次沒有到。

10、孤獨,是人與人智慧有所區別的最大因素。

心理學名詞解釋,心理學名詞解釋大全

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自我能力 素質方 面的認知,幫助他們認識和開拓自身的潛能,不斷突破自我的種種侷限,實現全面而充分的發展。教育目標主要在於幫助大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大學生承受挫折 適應環境的能力。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遵循人的認知發展規律,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

心理學名詞解釋思維,心理學名詞解釋能力

有關於心理學名詞解釋 思維 的含義介紹如下 1 簡介 思維最初是人腦藉助於語言對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應過程。思維以感知為基礎又超越感知的界限。通常意義上的思維,涉及所有的認知或智力活動。它探索與發現事物的內部本質聯絡和規律性,是認識過程的高階階段。2 定義 思維對事物的間接反映,是指它通過其他媒介作...

心理學對喜歡的解釋是什麼,心理學,關於喜歡和吸引,有解釋

心理學與人際交往 心理學 喜歡和愛的區別 下 化歌 當一個男人或者女人看到某個外表上十分有吸引力的異性時,他或者她會被評估 a 看到的異性比自己在外表上更有吸引力 b 沒有比自己在外表上由吸引力 c 當我們看到的異性有一個浪漫的同伴或者朋友時,a是對的 當我們看到的異性是陌生人時,b是對的 d 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