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在外而生,申生在內而亡的典故及其出處?

2025-07-18 05:35:19 字數 1906 閱讀 9688

1樓:乾萊資訊諮詢

重耳在外而生,申生在內而亡出自《史記晉 世家》。

說重耳、夷吾、申生皆為晉獻公的公子,申生為獻公正夫人所生是嫡出,被立為太子,後獻公正笑差指夫人去逝,慶陵晉獻公納狄女為夫人,狄女為其生二子,獻公愛狄女遂有廢立之意,而狄女也處心積慮要害死獻公的這三個兒子,其中申生是主要加害的物件。

重耳知道狄夫人的意圖,就帶著幾個隨從逃走了,從此碰配周遊列國,取得大國的信任,為其後來回國繼位打下基礎。而申生明知有人加害,也要固守孝道不離本國,最終被讒言加害,落個自刎身亡的下場。這就是所謂的「重耳在外而生,申生在內而亡」的典故。

重耳生於外,申生亡於內是距離產生美的意思嗎

2樓:金屋藏焦

不是的,這句話意思是膽小怕死的人活在外邊,而不怕死的人則在國內保衛國家

距離產生美。

是美學的乙個著名命題,說的是人們在欣賞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等等的審美過程中,必須保持特定的、適當的距離,如時間距離、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否則就會影響和削弱審美主體的審美效果。出自著名現代詩人黃穎。

根據美學的審美距離論,審美主體對審美物件要獲得最佳審美感受,必須把握好審美的時間距離,主要是處理好審美時間的早與晚、快與慢、長與短、遠與近敬鏈段的關係。平常所說的「久居之處無喚陪美景」、「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說的就是由於審美時間過長而影響審美效果。而秦磚漢瓦、古景舊跡等等,則說明時間越長,越能給人以深沉、古樸之美亮譽。

這些例子都是審美的時間距離因素在起作用。

根據美學的審美距離論,審美主體要獲得最佳的審美效果,還必須使主體和客體。

之間保持合適的空間距離。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說明距離太近,就領略不到事物的整體美。

如果距離太遠,看不清事物的細微之處也難以欣賞事物的美。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與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空間距離的位置關係上,這種空間關係在特定的環境中傳遞著不同的心理感受,人們在友好時接近,在對立或關係疏遠時保持一定距離。所有這些都說明:

在審美活動中保持適當的空間距離是必要的,必須把空間的遠與近有機地結合起來。

重耳生於外,申生亡於內為什麼是距離產生美

3樓:哈哈學長哦

申生在內亡,重耳在外生簡單地說,就是因為重耳避開了矛盾的中心。躲避了災難的降臨。至於以後的稱霸,則是實力的積累和時勢的掌握。

其中包括人才的培養、自身的修養和太子圉從秦國逃回晉國導致秦國怨恨等。

距離產生美是美學的乙個著名命題,說的是人們在欣賞自然美、社會配搜美和藝術美等等的審美過程中,必須保培基歷持特定的、適當的距離,如時間距離、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否則就會影響和削弱審美主鋒叢體的審美效果。出自著名現代詩人黃穎。

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何解?

4樓:網友

原因很簡單,申生這個人孝心重,他為了讓父親可以快樂,居然犧牲自我,申生認為獻帝就是他的一切,所以最終為了獻公之樂,於西元前656年12月在新城自盡,希望用死證明清白。歷史上對申生的評價都是大孝子,但申生心地過於善良單純,容易被設計。似乎太心地善良成了他的缺點。

歷史上說申生死時,年僅二十多歲。。。

再看看申生的弟弟重耳,腦筋轉的快。知道逃跑。

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何解?

5樓:匿名使用者

我個人認為是在某些環境鬥爭中,要學會避其鋒芒,伺機反擊。

6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別老在家待著。

7樓:匿名使用者

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有危險,但重耳(指的是晉文公)在外卻可得安嗎?

論述重耳出亡始末的重耳形象

對重耳這一歷史人物有過多的研究,只是近期瞭解了 左傳 史記 國語 中的一些相關知識,現在就 晉公子重耳之亡 和 晉楚城濮之戰 這兩篇課文,以個人見解,簡要分析一下重耳這一歷史人物的形象。重耳,也就是現在我們說的晉國國君晉文公,生於公元前697年,卒於公元前628年,他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與齊桓公...

大家怎么看待重耳,大家怎麼看待重耳?

重耳是個思維複雜的人,有偽和姦詐的一面,同時也有謙虛豁達的一面,重耳是個雙標的人 他應該是一個經歷很豐富的人,最後在晚年時期回到了晉國執政,最後有了晉文公的威名。能屈能伸,雄才大略,一代霸主 公子重耳歷經磨難,成為晉文公,成就霸業,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人。對重耳流亡的評價 固天降大任於斯人也.這就是為...

經常戴重耳環要注意什麼問題,帶重耳環睡覺有什麼危害

1 很多金屬耳環中通常會含有一定量的鎳 鉻等成分,尤其是那些 低廉 質量不好的合成金屬飾品,新增的成分更加複雜,很容易引起 過敏,甚至出現紅斑 水皰 瘙癢等症狀,引發接觸性皮炎。2 耳環一直戴著,如果耳環過重,會對耳垂有很大的拉伸力,耳洞就會越來越大,嚴重者甚至耳垂變兩半。因此,建議廣大愛美女性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