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對 孝 的記載,古人對孝的理解

2025-07-09 23:55:16 字數 3566 閱讀 8606

1樓:happy涓嶇煡閬

孝,善事父母者。——說文》孝利親也。——做跡沒《墨子經》子愛利親謂之孝。

賈子道術》慈惠愛親為孝。協時肇享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周書·諡法》眾之本教曰孝。

禮記·祭義》純納夫孝,德之本也州則。又,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孝經》孝,文之本也。

國語·周語》孝,禮之始也。——左傳·文公二年》中和祗庸孝友。——周禮·大司樂》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詩·魯頌·泮水》孝悌之義。——孟子·梁惠王上》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孝經·開宗明義》性婉順有容德,事父母以孝聞。——舊唐書》晨昏奉盥,承尊孝以無違。——明《袁可立晉秩兵部右侍郎誥》那個女人輕輕的聲音裡,讓人感受到極慈的母愛。

她無比痛切的關懷,教世人應常隨膝下和孝敬。——孝順篇·方海權》⒊ 又如:孝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孝慈(孝順父母,慈愛幼弱);孝養(孝順父母,奉養父母)⒋ 祭,祭祀 [sacrifice]。

向神或祖先供財物以示感激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論語》⒌ 能繼先人之志 [succeed]追孝於前文人。——書·文侯之命》⒍居喪[mourn]後喪母,居喪,哀毀骨立。

人云:「崔九作孝,風吹即倒。」—北史·崔逞傳》⒎ 又如:

孝門(孝悌之家);孝家(居喪守孝的人家);孝堂(靈堂)⒏ 孝敬 [present gifts to one』s elders or superiors]。如:孝愛(孝敬愛重)〈名〉⒈喪服,孝服[mourningdress]。

象徵悲慟的白色稀紗衣服(尤指中國)或黑色服裝、黑紗或黑色標誌(尤指西方各民族)原來這婆娘自從藥死了武大,那裡肯戴孝。——水滸傳》⒉ 又如:孝白(舉喪時穿的白色孝服);穿孝;帶孝;掛孝;重孝;熱孝;脫孝⒊ 服喪期 [mourning]。

如:守孝;有孝;忘了孝未滿;孝衣穿孝⒋ 又指辦喪事儀式崔九作孝,風吹即倒。——北史》⒌ 又如:

弔孝;謝孝⒍ 居喪的人 [mourner]今日與謝孝劇談一出來。——世說新語》。按:

時 謝玄居父喪,故稱謝孝⒎ 姓。

2樓:剛榮

封建王朝全是"孝"的記載,不孝的記載只存在於民間傳說鄉村野史。

古人對孝的理解

3樓:平方淡開水

《孟子 離婁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趙岐注:「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孟子根據古代當時社會背景談到,不孝有三件,其中以不傳子嗣為最嚴重的事。

趙岐補充:1.若不懂得順從父母的意思,違背父母的心意,陷害父母於不義,是為一不孝。

2.當父母親年老,為人子,若因家裡沒錢,無法侍奉父母親,使其三餐無法溫飽、生病無錢看醫,或者無功名,不能考秀才進士求得一官半職,為家揚名吐氣,是為二不孝。

3.孟子以為,為人子,若不娶媳婦,傳宗接代,沿襲家火,過年過節,無後代為祖先掃墓、祭拜是為三不孝。

其中第三點,又延續到現代,父母親看到孩子長大,到適婚年紀,或者兒女結婚多年,卻沒有子嗣,就開始著急,常常會念叨:「孩子不孝。」這也就是為何中國人一向重男輕女的原因。

參考資料。

中國自古以來以孝為先,那麼愚孝是什麼意思呢?

4樓:卻如風

愚孝的意思就是在父母還能做事的時候,什麼都不讓他做,像菩薩一樣供著,他說什麼話都是一律不顧事實和適宜的去聽從,生了病也會不顧家庭的經濟狀況和妻子兒女的生活保障,花大錢買命也只讓老人不義,這樣的孝順就是愚孝。如果真正孝順自己的父母。就要對父母態度上恭敬,物質上要盡力的去贍養,讓他們的精神生活也過得非常自在,儘量的抽時間去多陪陪老人。

在現在的生活當中有些做兒女的,如果遇到和父母意見不統一的時候,就不敢言語,也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見,任憑父母說什麼是什麼,有的做兒女的就會嘴上哄的老人高高興興,總是承諾著很多東西,但是從來不去實現。這不一定就是孝順,想把那些和父母據理力爭,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人,也不一定是不孝順。父母都有了一定的年齡,他們身上也慢慢的有了病痛的折磨,但是卻依然還為自己的孩子操勞著。

所以為了父母能夠開心,我們要經常的回家陪陪父母,這也不是隻要嘴上說的,是要付出行動的。

回到家裡給父母做些飯菜,幫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感到欣慰,我們該給他笑是讓他們可以放心我們自己的生活,這些有些人根本看不到,他們也已經習慣了,父母捎帶手就乾的習慣適應了,吃完飯就躺在沙發上玩遊戲,適應了自己還是個孩子的狀態。雖然口口聲聲說的會讓自己的父母順心,也不為靠父母的一些想法,但是卻不為父母承擔自己能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些在很多人眼中就是最大的愚孝。

其實孝順是每個人都想去做的事情,但是如果不分對錯情理的去孝順就會成為乙個真正的愚孝分子。

5樓:社會

中國以孝為先,孝順的人就會受很多人的稱讚。但是往往還會有愚孝。什麼是愚孝?

愚孝就是不分青紅皂白,不明事理的一味的聽從父母長輩的話。自己沒有一點點的主觀意識。長輩的一句話就彷彿是聖旨一樣,也不管是否正確。

6樓:職場打工人小喵

愚孝就是非常愚蠢的去孝順別人,就比如說你的媽媽想要一部新的蘋果手機你沒有錢,但是你賣腎也要給她買,這就屬於愚孝。

7樓:秋水是條狗子

只會聽長輩的話,但是不會根據事實進行隨機應變,拎不清,不講道理。

中國古代關於孝的論述

8樓:銘蓮說教育

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指對父母的敬愛和孝順。以下是中國古代一些重要經典對孝的論述:

1.《大學》:「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敬人,人既恆愛敬之,則天下之心一也。」

2.《論語》:「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3.《三字經》:「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4.《孝經》:「詩云:『孝子不匱,永錫其福。』道之本也,不可以不勉。」

5.《管子》:"孝者,人之始也,知父母將亡,不可不孝也。"

這散讓銷些論述都強調了孝是中國文化精髓的重要部分,孝是仁愛的基本道德之根,衝遊反滑孝映了中國文化的傳統價值觀和人際倫理關係,表達了愛和尊重家庭、敬愛和關心長輩的基本原則。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孝乃重要的社會思想文化,從而在中國古代影響深遠,現代也被視作中國傳統美德之一。<>

孝的定義

9樓:居家能手小晴

孝的定義為盡心盡力地奉養父母,引申轉指晚輩在尊長去世後要在一定時期內遵守的禮俗,又引申指孝服。「孝」(拼音:xiào)是漢語常用字,此字最早見於商代,其古字形像乙個孩子攙扶老人。

字源解說:會意字。早期金文的「孝」,是乙個小孩兒(「子」)在螞並讓老蔽圓人的手下攙扶著老人走路的形狀,用扶侍老人來表達「孝」的原意。

孝字從戰國楚簡開始就有了隸書的意味,秦代睡虎地秦墓竹簡、漢初馬王堆漢墓。

帛書中的孝字直接承襲戰國楚簡孝悶局字形體而來,把老人的頭、發、身、手合併簡化為「耂」(「老」字頭),最後演變為漢魏隸書及今天的楷書形體。《說文。

篆文孝字形體是直接承襲西周。

金文孝字形體而來,而出土秦漢。

文物上的篆文孝字形體略晚於《說文》小篆孝字形體。

自古以來孝敬父母的事蹟,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

孝順父母的故事有 臥冰求鯉 子路負米 黃香溫席 鹿乳奉親 齧指痛心等等。2 孝順現在應該理解為,孝敬父母長輩,順應天理善意。讓孝道一代一代的順下去。從家庭意義上看,孝 體現為對父母絕對權威的順從 從社會意義上看,孝 即對統治者的敬畏和基於敬畏的絕對服從。表面上看社會小單元的家庭以 孝順 孝敬 為指導...

說文解字孝的解釋,說文解字對孝字的解釋是

說文解字孝的解釋如下 說文解字 記載 上部的 老 字 於 考 考 的本滲耐義就是拄著柺杖前行的老人,代表上部那位頭髮稀少,面帶笑容的老人 下部乙個 子 字,是乙個年輕人,代表這個老人的子孫。兩個字的字形上下相接,形象地說出了 孝 這個字的本義,就是年輕的後人要經常幫弊巧扶年老力衰的老年人,出門攙扶著...

三孝是指哪三孝,古人說的三孝是哪三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出自 孟子 離婁上 原文是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十三經注疏 中在 無後為大 下面有注云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白話問解釋就是 一味順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