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系 下古生界烴源巖特徵

2025-06-15 16:10:10 字數 1404 閱讀 7077

前震旦系包括哪些岩層?

1樓:周曉然

一、定義。震旦」為中國的古稱,在印度佛經中指中國;李希霍芬(1871)最早將其用於地層,指下古生界和元古宇之間的一套地層;葛利普(1922)→高振西(1934)重新釐定為「寒武系之下,五臺群或泰山群變質岩系之上的一套未變質的巖系」,以天津薊縣剖面為代表;李四光(1924)在峽東建立完整的震旦系剖面,時限為800—年正式確立三峽剖面為震旦系層型剖面,近年震旦系又細分為南華系(下)和震旦系(上)

二、震旦系特徵。

1) 大型穩定板塊已形成,發育穩定成熟的蓋層沉積,與寒武系之間無大的構造運動,因而與古生界接近(無機界)

2)發現最早的後生動物翁安動物群→ediacaran 生物群→少量帶殼化石。但整體上,化石仍然較少,儲存差,難以利用生物化石進行廣泛的建階和分帶,有別於古生界(有機界)

3)冰川沉積發育(低緯度大陸冰蓋/雪球地球)

三、前震旦系只要以揚子板塊和華夏板塊沉積為主。

揚子板塊:z1分佈侷限,z2廣泛超覆;

揚子板塊東南(被動)大陸邊緣—湘桂裂陷海盆: z1:下部和上部為冰川成因含礫砂板岩,中部含火山物質的灰綠色砂頁岩。z2:非補償較深水缺氧沉積(黑色碳質、矽質頁岩).

華夏板塊西部大陸(活動)邊緣—島弧海: 厚達4000m砂泥質復理石沉積,屬補償充填;華夏板塊——古陸。

下古生界烴源巖分佈

2樓:中地數媒

華北地區下古生界是一散褲簡套地臺型陸表海碳酸鹽沉積組合,烴源巖型別為碳酸鹽巖,泥岩所佔比例極小。

華北下古生界烴源巖的分佈以北緯36°為界,呈現出較強的南北差異。

府君山組烴源巖主要發育衝褲在南部,並有向南增厚的趨勢,厚為20~80m,在襄城-沈丘塊坳最大厚度達到290m,北部主要分佈在文安塊坳及黃驊塊坳,厚度為5~30m。

張夏組烴源巖,全區發育,厚度為6~24m,濟源-太康地區最厚可達24m,其餘地區厚度一般不大於16m;在濟陽—黃驊一帶厚為9~16m。

亮甲山組烴源巖主要分佈在北部,烴源巖厚度有向北增厚的趨勢,厚度為10~160m;亮甲山組灰巖在渤海灣坳陷區內普遍發育,厚度為40~130m,南部幾乎沒有分佈。

冶裡組烴源巖主要分佈在渤海灣坳陷區,厚度為50~100m,其餘地區厚度不足60m。

馬家溝組烴源巖各塊坳均有分佈,在北部尤其是渤海灣坳陷區厚度最大300m,南部厚度小於200m。

峰峰組烴源巖在全區,大體上呈北厚南薄的分佈特徵,北部厚度大於170m,在渤海灣坳陷區較發育,厚度為170~250m,而南部厚度小於160m。

總而言之,華北地區下古生界6個生油氣層相比(表3-2-3),以中奧陶統馬家溝組和峰峰組烴源巖厚度大,分佈範圍廣,是全區主力烴源層。渤海灣坳陷區及南華北的太康地區,則是這套烴源層的主要發育區。

表3-2-3 華北地區各塊坳下古生純備界烴源巖分佈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