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勤儉又威武灬多寶魚
在東漢末年,各路諸侯征戰不休的時代,戰場局勢詭譎難料。曹操與袁紹之間的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的三大戰役之一,也是最著名的以少勝多之戰,最終以曹操三萬人馬戰勝袁紹數十萬人馬的袁紹而告終。
後人分析這場戰役的時候往往將原因歸咎到袁紹身上,認為袁紹的剛愎自用才導致了這場穩贏的仗打輸了。其實並非如此,東漢末年漢室對地方勢力完全沒有任何約束,誇張地說,自稱地方諸侯的都有十八路,一旦有兩方勢力交戰,對於其他各路勢力,他們也會進行拉攏。
官渡之戰,其實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老大的位置,張繡已經聽賈詡的話投降了曹操。只剩南北交界處荊州,駐守在荊州的是劉表,歷史上評價此人優柔寡斷,主要是因為他在曹操與袁紹的戰爭中選擇獨善其身。
雖然沒有受損,但也沒有在這場戰爭中有所收穫,他這守著一畝三分田的行為,讓自己麾下的不少謀士認為他胸無大志,沒有發展前途,都跑去了劉備那。如果劉表沒有聽曹操的話,而是選擇與袁紹配合,從荊州出兵,偷襲曹操的後方,官渡之戰的結局會扭轉麼?答案是並不會,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點跟戰場局勢有關。官渡之戰爆發時,北方不僅有袁紹、曹操,還有張繡、劉表、馬超等各方勢力,南拆冊方還有孫策、劉備等。雖桐激然《三國演義》中記載曹操與袁紹的實力對比懸殊,但實際上雙方實力不會差那麼多,一旦劉表選擇與袁紹結盟,出兵曹操,那麼在旁邊虎視眈眈的孫策必然會聞風而動。
這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局面,劉表不敢輕易去賭,所以他選擇兩不相幫。
第二跟曹操有關。雖然劉表跟曹操承諾了自己不會發兵,但按照他多疑的性格,他在後方還是有佈局。劉備在這場戰爭中就是支援袁紹的,他率兵去偷襲,遇上曹仁,如果不是趙雲,他差點死在汝南。
局御襪劉表與劉備一起去偷襲,也不一定能戰勝得了曹仁,所以他選擇遵守承諾不出兵。
後人常說劉表沒有野心,佔據荊州這種地利,卻沒有發展,但細看局勢,戰場上的博弈,需要的膽量遠遠超過我們想象。劉表即使出兵曹操,不一定佔到便宜,但很有可能回頭就和孫策打起來。
2樓:生活單純前往止
不能。因為當時曹操舉慎很強大,而且曹操手中有很多謀士,況且曹操也是善於用兵之人,他肯定會在後方留一手州祥,不會讓偷襲冊答搏得逞。
3樓:bat誰主沉浮
假如劉表聽取袁紹的建議,偷襲曹操後方,那麼袁紹是肯定能滅了曹操的,因為他的兵馬比曹操多。
4樓:有常
我認為是能夠滅了曹操的,因為偷襲曹操後方能夠打敗曹操的很多兵力。
劉表是怎麼死的
劉表因背疽發作病死的。公元208年 建安十三年 秋初,曹操開始領兵出發,南征荊州。同年八月,劉表因背疽發作而身亡,享年六十七歲。劉表死後,荊州群臣擁立其次子劉琮為繼承人。而劉琮在繼位一個月內,因為群臣大多主降曹,於是便在九月向曹操請降,正式結束了劉氏父子在荊州的十九年統治。劉表 142年 208年 ...
採納和聽取的區別是什麼,採納與聽取的區別在哪裡
採納,詞意探源 指選用 採取吸收。採納 聽他人意見來完善自己的見解。新唐書 張公謹傳 數言時政得失,太宗多所採納。聽取,聽 聽到 聽從。今多用於聽意見 反映 彙報等聽取更加得表達了聆聽者聽從別人的誠心,運用廣,採納有種上下級的關係意味著採集並接受了,認可了.採集,只是意味著為一定目的收集起來,並沒有...
劉表為什麼不重用甘寧呢?
因為甘寧年少時是個混混,後來反叛了劉璋,才投靠劉表,所以劉表對甘寧並不信任。甘寧出身不好,劉表很瞧不起他,加上甘寧性格很有問題,輕財重義,脾氣還很火爆。因為甘寧這個人並沒有忠誠之心,再加上自己並不受劉表重視。所以劉表不會重用甘寧。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劉表偏偏不重用作為一員勇將的甘寧?熟讀漢末三國歷史...